計算機網絡的簡單認識

發展過程

  1. 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可歸納爲:第一階段爲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絡,第二階段爲多臺計算機互連的計算機網絡,第三階段面向標準化的計算機網絡,第四階段爲面向全球互連的計算機網絡。
  2. 計算機網絡可定義爲把分佈在不一樣地點且具備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經過通訊設備和線路鏈接起來,在功能完善的網絡軟件運行環境下,以實現網絡中資源共享爲目標的系統。它由終端系統和通訊子網組成。
  3. 計算機網絡能夠根據不一樣的分類方法進行分類,根據網絡覆蓋的地理範圍能夠將計算機網絡分爲我的區域網、局域網、城域網和廣域網。根據網絡的拓撲結構,能夠將計算機網絡分爲星型、樹型、總線型、環型和網狀型等類型。根據使用的通訊傳輸媒介的不一樣,能夠把計算機網絡分爲有線網和無線網。
  4. 第一臺分組交換網 - - - 阿帕網(ARPANET)

網絡類型及特徵

  1. 拓撲結構分類: 星型網 , 樹型網 , 總線型網, 環型網, 網狀網
  2. 覆蓋範圍分類:我的區域網, 局域網, 城域網, 廣域網
  3. 傳輸媒介分類:有線網, 無線網

網絡協議

  1. 網絡中計算機的硬件和軟件存在各類差別,爲了保證相互通訊及雙方可以正確地接收信息,必須事先造成一種約定,即網絡協議。協議是指通訊雙方必須遵循的、控制信息交換的規則的集合,是一套語義和語法規則,用來規定有關功能部件在通訊過程當中的操做,它定義了數據發送和接收工做中必經的過程。協議規定了網絡中使用的格式、定時方式、順序和差錯控制。通常說,一個網絡協議主要由語法、語義和同步三個要素組成。網絡

  2.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是計算機網絡的各層及其服務和協議的集合,也就是它們所應完成的全部功能的定義,是用戶進行網絡互連和通訊系統設計的基礎。spa

  3. OSI七層模型從下到上分別爲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相似於OSI-RM層次模型,TCP/IP的層次結構包含了四個層次,從下到上分別爲網絡接入層、互連網絡層、傳輸層和應用層。它們有必定的對應關係計算機網絡

  4. 協議各層間存在信息交換,一個系統中的相鄰兩個層次間的信息交換是經過服務訪問點這樣的接口實現的。每一層和相鄰層有接口,較低層經過接口向它的上一層提供服務,但這一服務的實現細節對上層是屏蔽的。較高層又是在較低層提供的低級服務的基礎上實現更高級的服務。設計

  5. 目前在國際上最著名的兩個國際標準化組織分別是ISO和ITU-T。ITU-T主要負責電話和數字通訊領域的建議和標準。因特網的標準化工做由稱爲IAB的組織負責,下設Task Force負責具體的某一方面標準,如IETF負責因特網近期發展的工程與標準問題。有關文檔成爲RFC。如著名的IP協議和TCP協議的文檔爲RFC791和RFC793。接口

應用層 直接爲用戶的應用進程提供服務
傳輸層 爲兩臺主機中進程之間的通訊提供服務(複用TCP,UDP)

主機之間通訊

TCP/IP

兩種體系對比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