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服務器
計算機網絡:網絡
2.spa
試說明何爲域名、IP地址和MAC地址?它們之間有何關係?計算機網絡
IP地址:IP地址也能夠稱爲Internet地址,用來標識Internet上每臺計算機一個位於的邏輯地址。人們給Internet中每臺主機分配了一個專門的地址,稱爲IP地址。翻譯
域名:是由一串用點分隔的名字組成的Internet上某一臺計算機或計算機組的名稱,用於在數據傳輸時標識計算機的電子方位(有時也指地理位置)。資源
物理地址(MAC:路由
一般是指網卡的物理地址,也就是MAC地址。每一個網卡芯片都有一個惟一的MAC地址,MAC地址是12位的16進制數,一般都寫成2個一組。get
關係:IP地址是人爲規定的一串數字,它能夠在網卡的屬性設置中與網卡對應上。也就是IP綁定了物理地址。域名是爲了替代很差記憶的IP地址而起的別名,域名還得綁定在IP域名
3.什麼是網絡協議?它在網絡中的做用是什麼? io
網絡協議:爲計算機網絡中進行數據交換而創建的規則、標準或約定的集合。 做用:①保證網絡中的計算機相互聯接;②保證網絡中的計算機正確交換信息。
4.以太網交換機工做過程:交換機經過MAC地址來轉發數據的。當鏈接交換機的兩個用戶同時發送數據時,交換機先查看交換機的交換機表,裏面有記錄端口和MAC地址的映射。 交換機分割衝突域,每一個端口獨立成一個衝突域。每一個端口若是有大量數據發送,則端 口會先將收到的等待發送的數據存儲到寄存器中,在輪到發送時再發送出去。
5.DHCP : DHCP是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的縮寫,它是TCP/IP協議中的一種,主要是用來給網絡客戶機分配動態的IP地址。這些被分配的IP地址都是DHCP服務器預先保留的一個由多個地址組成的地址集,而且它們通常是一段連續的地址。
6.TCP/IP協議
TCP協議:主要用來管理網絡通訊的質量,保證網絡傳輸中不發生錯誤。
IP協議:主要用來爲網絡傳輸提供通訊地址,保證準確地找到接收數據的計算機。
7.VLAN : 是一個可以跨越多重物理區域的邏輯的廣播域,能按照分工的不一樣或部門的不
同組織VLAN而不須要考慮使用者的實際位置,不一樣VLAN之間的流量是被隔離的。
8.
交換機轉發信息的方法有哪幾種,分析其優缺點。
①直接交換
優勢:延遲時間短。
缺點:缺少差錯檢測能力,不支持不一樣輸入/輸出速率端口之間的數據轉發。
②存儲轉發交換
優勢:具備差錯檢測能力並能支持不一樣輸入/輸出速率端口之間的數據轉發
缺點:交換延遲時間較長
③改進的直接交換
優勢:對於短數據來講,交換延遲與直接交換方式比較接近。
缺點:對於長數據來講,因爲它只對數據前部的主要字段進行差錯檢測,交換延遲將會減小。
9.劃分VLAN的方法:
1.根據端口來劃分
VLAN 利用交換機的端口來劃分VLAN成員。被設定的端口都在同一個廣播域中。例如,一個交換機的1,2,3,4,5端口被定義爲虛擬網AAA,同一交換機的6,7,8端口組成虛擬網BBB。這樣作容許各端口之間的通信,並容許共享型網絡的升級。
2.根據MAC地址劃分VLAN
這種劃分VLAN的方法是根據每一個主機的MAC地址來劃分,即對每一個MAC地址的主機都配置它屬於哪一個組。這種劃分VLAN方法的最大優勢就是當用戶物理位置移動時,即從一個交換機換到其餘的交換機時,VLAN不用從新配置,因此,能夠認爲這種根據MAC地址的劃分方法是基於用戶的VLAN,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初始化時,全部的用戶都必須進行配置,若是有幾百個甚至上千個用戶的話,配置是很是累的。並且這種劃分的方法也致使了交換機執行效率的下降,由於在每個交換機的端口均可能存在不少個VLAN組的成員,這樣就沒法限制廣播包了。另外,對於使用筆記本電腦的用戶來講,他們的網卡可能常常更換,這樣,VLAN就必須不停地配置。
3.根據網絡層劃分VLAN
這種劃分VLAN的方法是根據每一個主機的網絡層地址或協議類型(若是支持多協議)劃分的,雖然這種劃分方法是根據網絡地址,好比IP地址,但它不是路由,與網絡層的路由毫無關係。
這種方法的優勢是用戶的物理位置改變了,不須要從新配置所屬的VLAN,並且能夠根據協議類型來劃分VLAN,這對網絡管理者來講很重要,還有,這種方法不須要附加的幀標籤來識別VLAN,這樣能夠減小網絡的通訊量。
4.根據IP組播劃分VLAN
IP 組播實際上也是一種VLAN的定義,即認爲一個組播組就是一個VLAN,這種劃分的方法將VLAN擴大到了廣域網,所以這種方法具備更大的靈活性,並且也很容易經過路由器進行擴展,固然這種方法不適合局域網,主要是效率不高。
10.
數據交換技術:連續數據單元經過節點時的轉發方式。交換:數據在節點進出過程。
數據包:數據的傳輸過程變成了一個一個數據單位在網絡節點一進一出的交換過程。一般將這個數據單位叫作數據包。應用層、表示層和會話層等高層協議將傳輸單位定義爲--報文;傳輸層--報文或數據報;網絡層--分組;鏈路層--幀。
三種交換策略:
1)電路交換:只用於這兩個節點間的通訊。兩節點間的線路將一直保持到其中一方終止通訊。優:快速。適用於不容許傳輸延遲的狀況。缺:因爲網絡線是專用的,因此其餘路由不能使用。和電話通話同樣,通訊雙方必須同時參與。
2)報文交換:只是當一方有信息須要傳送時,網絡臨時創建路由傳遞報文,本次信息傳送完畢,路由釋放。而且報文被每一個通過的節點存儲起來。報文被髮送到目的地,能夠存儲起來等待取用。優:路由是非專用的,完成一個報文傳輸後,能夠當即被從新使用。接收方無須當即接受報文。缺:一般報文須要用更長的時間,才能到達目的地。因爲中間節點必須存儲報文,因此報文過長也會產生問題。報文尾部仍沿用原先設定的路由,而無論網絡情況是否已經改變。
3)分組交換:分組交換實質上是在「存儲——轉發」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兼有電路交換和報文交換的優勢。分組交換在線路上採用動態複用技術傳送按必定長度分割爲許多小段的數據——分組。每一個分組標識後,在一條物理線路上採用動態複用的技術,同時傳送多個數據分組。把來自用戶發端的數據暫存在交換機的存儲器內,接着在網內轉發。到達接收端,再去掉分組頭將各數據字段按順序從新裝配成完整的報文。分組交換比電路交換的電路利用率高,比報文交換的傳輸時延小,交互性好。
分組交換兩種方式:11數據報方式:網絡協議將每個分組看成單獨的一個報文,對它進行路由選擇。22虛電路方式:相似於電路交換,區別:線路不是專用的!即不一樣的虛電路能夠共享一條公共物理網絡線路!
11.
請問交換機和路由器各自的實現原理是什麼?分別在哪一個層次上面實現的?
1)路由器能夠進行路由轉發(就是鏈接兩個不一樣網段,爲兩段作翻譯)。
交換機不能夠進行路由轉發(鏈接數個相同網段的不一樣主機,減小網內衝突,隔離衝突域)。增長網速用的
集線器(HUB)和交換機的功能類似,可是不能隔離衝突域,因此是共享帶寬。
2)由於以上,因此路由器不能夠轉廣播包,能夠隔離廣播域。
3)交換機工做在數據鏈路層,路由器工做在網絡層
(
衝突域(物理分段):鏈接在同一導線上的全部工做站的集合,或者說是同一物理網段上全部節點的集合或以太網上競爭同一帶寬的節點集合。被認爲是共享段。(交換機隔離)
廣播域:接收一樣廣播消息的節點的集合。(路由器隔離、)
)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是面向鏈接的協議,在收發數據前,必須和對方創建鏈接。
UDP(User Data Protocol,用戶數據報協議)是與TCP相對應的協議。它是面向非鏈接的協議,它不與對方創建鏈接,而是直接就把數據包發送過去
13.OSI模型和TCP/IP模型異同比較
相同點:
都有相同的五層,這五層功能類似
不一樣點:
1)OSI有七層,TCP/IP有五層(有的說是四層)
2)OSI在網絡層支持無鏈接和麪向鏈接的通訊,傳輸層僅有面向鏈接的通訊
TCP/IP在網絡層僅有無鏈接的通訊,傳輸層支持兩種傳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