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書名:Mastering OpenStack Second Editionhtml
做者:[德] 奧馬爾-海德希爾(Omar Khedher)[印] 堅登-杜塔-喬杜裏(Chanda Dutta Chowdhury)ios
出版社:[PACKT] PUBLISHING數據庫
中文書名:精通OpenStack(原書第2版)windows
譯者:山金孝 劉世民 肖力服務器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微信
出版時間:2019年1月網絡
上架:京東(https://item.jd.com/12545614.html)、互動出版社(http://product.china-pub.com/8056304)、亞馬遜(https://www.amazon.cn/dp/B07NRS1FS7)等電商平臺架構
書籍簡介:實戰經驗豐富的雲技術專家撰寫,全面、系統闡述OpenStack私有云架構設計、核心功能、自動化部署與運維的實用技術、方法及實踐。從OpenStack的自動化編排部署與實施、日誌監控、故障排查到性能調優與基準測試,全方位覆蓋時下熱門OpenStack話題。 less
奧馬爾-海德希爾(Omar Khedher)是一位擁有多年雲計算經驗的網絡和系統工程師,參與過衆多基於OpenStack的私有云項目,同時也參與過不少與AWS相關的公有云項目。做爲系統管理員,Omar在虛擬化、存儲以及網絡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目前就任於Fyber,其所在的團隊主要參與採用最新的開源工具基於DevOps理論搭建雲和將傳統業務遷移到雲上等項目。運維
堅登-杜塔-喬杜裏(Chanda Dutta Chowdhury)是瞻博網絡公司的技術帶頭人,主要負責OpenStack Neutron 插件。他有超過11年部署基於Linux 系統的解決方案的經驗,目前負責瞻博網絡公司私有云解決方案的創建和維護。
山金孝(Warrior)現就任於招商銀行,曾就任於IBM,在雲計算、大數據、容器及其編排技術、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領域有豐富的研究和實踐經驗。國內較早接觸OpenStack的一線技術專家,長期致力於OpenStack私有云的研究、實踐和佈道,OpenStack社區金融工做組成員,著有暢銷書《OpenStack高可用集羣(上、下冊)》和《私有云建設指南》。曾參與移動、電信、聯通、招行、國家電網和長安汽車等多家大中型國有企業的高可用業務系統和私有云計算平臺的設計與實施,在企業私有云建設、系統容災和高可用集羣建設上具備多年的項目實施經驗。此外,他仍是IBM認證的高級技術專家、DB2高級DBA、Oracle 認證的OCP以及RedHat 認證的系統工程師,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CVPR論文多篇。
劉世民(Sammy Liu)現任易建科技雲服務事業羣總經理兼技術總監、易建科技技術委員會首席專家。十幾年IT從業經驗,曾前後就任於華爲、IBM和EMC,擔任過雲計算創業公司CTO。雲計算愛好者、實踐者和推廣者,樂於總結和分享,維護有『世民談雲計算』技術博客和微信公衆號。譯有《Ceph Cookbook 中文版》。
肖力 新鈦雲服技術副總裁,雲技術社區創始人,《深度實踐KVM》做者,《運維前線》系列圖書策劃人,《Ceph Cookbook 中文版》譯者。曾就任於盛大和金山,有19年運維經驗。維護有訂閱號『雲技術』。
OpenStack在國內的興起與發展,是與國內大環境和技術成長週期相契合的,目前社區呈現出的「東熱西冷」就是最好的證實。目前而言,OpenStack已成爲開源雲計算的事實標準,不管是否熟知與喜愛,OpenStack彷佛已成爲國內企業自主可控的私有云建設的必然選擇。固然,OpenStack社區的發展也未辜負諸多用戶的期許,從2010年的第1個版本Austin到2018年8月的Rocky版本,OpenStack社區已走過了8個年頭,Rocky已經是社區發行的第18個版本。從最初的計算、存儲、網絡等基本功能,到擁抱Docker、Kubernetes和NFV等新生技術,再到Serverless、GPU和邊緣計算,在技術大潮面前,OpenStack從未止步!除了核心功能的不斷演進,圍繞OpenStack的部署運維和交付升級也在不斷進化。從最初基於相似RPM包或源代碼的手工安裝,到基於磁盤鏡像的自動化安裝部署,再到基於Docker鏡像或Helm的持續交付,OpenStack正在變得愈來愈簡單,愈來愈智能。可是,咱們須要記住一個事實:越是簡單智能的東西,涉及的技術棧越是複雜,故障排查對技術人員的要求也越高。
從全球範圍來看,歐美企業的OpenStack用戶未必有國內多,可是從對OpenStack脾性的掌握和使用經驗來看,國內不少企業仍處於摸石頭過河階段。當前,對OpenStack的架構原理解釋、設計參考架構、部署運維手冊等資料,主要仍是源自社區官方網站或英文書籍的翻譯本。雖然國內部分用戶和廠商工程師也貢獻了一些與OpenStack相關的中文書籍,可是相對於龐大的國內OpenStack用戶羣,咱們認爲,市面上僅存的中文書籍不足以知足廣大用戶需求,尤爲早期的OpenStack中文書籍多以講解原理和設計爲主,對OpenStack私有云真正落地後終端用戶最爲關心的部署實施和交付運維,仍然存在較大的空缺。
本書原版在國外OpenStack用戶羣中具備較好的口碑,覆蓋了OpenStack私有云架構設計、核心功能講解、自動化部署與運維等終端用戶最爲關心的內容,尤爲是針對OpenStack的DevOps、CI/CD、OVN與NFV等內容的引入與介紹,以及雲環境下的自動化編排工具Terraform和Ansible、監控工具ELK和Nagios、測試工具Rally和Shaker等內容的引入,從OpenStack的自動化編排部署與實施、日誌監控、故障排查、性能調優與基準測試,全方位覆蓋了時下最熱門,也是國內用戶最關心的OpenStack話題。基於本書英文原版書籍所呈現出來的豐富內容,本着爲國內OpenStack愛好者和用戶貢獻微薄之力的初心,咱們以敬畏之心力爭將這本書原汁原味地呈現給你們,但願可以爲國內OpenStack用戶提供一本覆蓋面相對齊全、完善的參考書籍。同時,做爲OpenStack社區的參與者,也但願藉此爲社區的推廣和發展貢獻應有之力。在翻譯過程當中,考慮到中西文化差別的存在,可能會給國內雲計算愛好者對本書的理解帶來不便,爲此,咱們本着技術分享與傳遞的精神,從全文組織上對譯文進行了適當的結構重組,以確保讀者朋友們更好地理解原著內容,同時針對原著中部分深奧晦澀的語句,咱們以直白明瞭的中文進行了意譯和解釋,以求用簡潔通俗的文字呈現做者思想之精華。
做爲本書的譯者,咱們在翻譯過程當中一直本着客觀中立的態度。原書中的一些方法和工具備時可能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狀況,或者最新OpenStack版本已經有所更新。可是,通篇來看,原書中的不少方法、觀點和工具仍是值得推薦和參考的,做爲譯者,咱們也建議讀者朋友保持學習的態度,帶着思考來閱讀本書,以自身實際狀況爲出發點,到書中尋求答案,再結合社區資料深刻分析,或許這也是閱讀任何一本參考書籍的最佳方法。
2010年10月,OpenStack發佈了第一個版本;2018年8月,發佈了它的第18個版本Rocky。做爲一個用戶,我談談用戶視角的感覺。
做爲某大型集團基礎雲平臺團隊,咱們基於OpenStack在集團內搭建了一個面向集團內部用戶的企業基礎雲平臺,以及一個小型公有云環境。私有云平臺的主要技術特徵以下:
計算:支持KVM、ESXi 和裸金屬服務器等三個資源池。
網絡:採用 Neutron + VLAN + Open vSwitch 實現虛擬網絡。
存儲:採用 Ceph 和 SAN存儲實現了塊存儲,採用Ceph實現了對象存儲。
區域:在兩個城市三個機房部署了3個區域,每一個區域內劃分資源池,資源池內再按機架劃分可用區。三個層級都用戶均可見,可按需選擇。。
組件:主要利用了Mitaka版本中的Glance/Nova/Neutron/Cinder/Keystone/Heat/Telemetry/OVSvAPP/Trove/Ironic等組件。
雲管理平臺:自研雲管理平臺。
團隊:最多時候8我的的OpenStack研發團隊,3我的的運維團隊。
我做爲團隊負責人,在作完這項目後,有以下幾點感覺:
這個雲平臺運行的還蠻好,咱們在規劃、技術和產品選型、研發、運維等方面都作得不錯,團隊很是給力,研發週期較短,迭代快速。如今它支撐着集團大大小小几百套系統,並且很穩定,運維壓力已經比較小了。
也出現過若干穩定性問題:咱們的小型公有云環境採用的是Neutron VRRP HA vRouter 和Open vSwitch,曾經出現過Neutron vRouter 偶爾會不明緣由自動切換的狀況;KVM虛擬機偶爾自動重啓甚至宕機等;KVM對windows的支持比較差,偶爾出現莫名其妙的問題,好比磁盤脫機、藍屏、沒法啓動等。
以Ceilomter爲基礎的監控組件很不健全。爲了上生產系統,咱們進行了較大的改造。
除了經常使用的幾個核心模塊,其它模塊的產品化程度都不過高。以Trove爲例,咱們花了很多時間,幾乎重寫了一半的代碼,也只是實現了最基本的數據庫實例的建立和管理功能。
OpenStack 離公有云需求的差距還比較大,好比在網絡功能和規模性支持上。
我我的對OpenStack有着很深的感情。是它,讓我認識了什麼是雲,雲是怎麼構建、運行和維護的等等。是從研究它開始,我開始從傳統軟件領域進入了雲領域,我也開始了寫技術博客的漫漫歷程,也經過它結識了不少朋友。其實,我以爲,不光是我,整個IT領域都應該感謝OpenStack,它的出現大大加速了IT架構演進,以及雲的普及和落地進程。
從實際狀況來看,若是企業有一個OpenStack研發團隊,或者找了一個靠譜的外部供應商,雲環境規模不是特別大,業務不是很是複雜,還有幾個給力的運維,OpenStack私有云仍是能夠跑得挺好的。至少在國內,OpenStack已經成爲了自主可控的私有云雲平臺的主要表明之一,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
不管如何,OpenStack將在IT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此,我謹表明我我的,感謝OpenStack項目,感謝OpenStack每一行代碼和每個文檔,感謝OpenStack社區,感謝全部給OpenStack作過貢獻的公司和人們。
不久前,在個人我的微信公衆號『世民談雲計算』內,我曾發表過一篇關於OpenStack的文章『OpenStack的八年之癢』。讓我沒想到的是,在文章發表後的兩天左右時間裏,它竟然有了一萬五千多的閱讀量,收到一百五十多個贊。不少朋友經過微信跟我交流他們的想法和感慨,以及正在或曾經爲OpenStack奮戰的時光。還有不少朋友發表了不少的評論和討論,裏面不少真知灼見。短短兩天裏這麼多人在閱讀、轉發、評論、討論着這篇文章和OpenStack,而在過去八年多時間裏,有更多更多的人在貢獻着、使用着、推廣着、思考着、學習着、關心着、討論着甚至爭論着它。我想,這正是OpenStack的魅力,這是開源的魅力,這是雲的魅力。祝福OpenStack有更好的發展!
我從2009年開始涉足KVM虛擬化,研究過幾乎全部開源雲管理方案。到目前爲止,這些雲管理方案中,OpenStack項目發展得最好,通過8年18個版本的迭代,OpenStack的穩定性已經得到公認。
目前IaaS需求還很是強勁,尤爲是傳統行業雲纔開始普及,傳統行業通常更傾向於自建私有云,而這正是OpenStack的強項。OpenStack的熱度看起來有所下降,正好說明它已經進入真正落地階段,已經歸於日常,但並不意味着不重要了。
我曾經在工做中維護過大小几十個OpenStack私有云,深感OpenStack項目從設計、建設到運維,對從業人員的技能和經驗要求都很是高。本書做者多年參與OpenStack項目,書中內容圍繞OpenStack項目設計、部署、計算、存儲、網絡、高可用、監控、日誌追蹤、性能測試和優化進行討論,基本涵蓋了OpenStack運維中常常涉及的內容。
通過8年發展,OpenStack生態已經造成,雖然其部署、運維相對比較複雜,但對真正下決心使用私有云的組織來講,這些困難都是能夠克服的。最重要的是許多組織和我的還在不斷完善OpenStack,使它更好用、更穩定。
正是由於OpenStack的複雜性,形成使用它有必定門檻,其運維人才缺口一直存在。相信經過閱讀本書,可讓學習OpenStack的難度有所下降,讓更多的人熟悉和使用它。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個人微信公衆號,歡迎有須要的朋友們購買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