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完全搞懂 hashCode,我鑽了一下 JDK 的源碼

今天咱們來談談 Java 中的 hashCode() 方法——經過源碼的角度。衆所周知,Java 是一門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全部的類都會默認繼承自 Object 類,而 Object 的中文意思就是「對象」。java

Object 類中就包含了 hashCode() 方法:git

@HotSpotIntrinsicCandidate
public native int hashCode();
複製代碼

意味着全部的類都會有一個 hashCode() 方法,該方法會返回一個 int 類型的值。因爲 hashCode() 方法是一個本地方法(native 關鍵字修飾的方法,用 C/C++ 語言實現,由 Java 調用),意味着 Object 類中並無給出具體的實現。github

具體的實現能夠參考 jdk/src/hotspot/share/runtime/synchronizer.cpp(源碼能夠到 GitHub 上 OpenJDK 的倉庫中下載)。get_next_hash() 方法會根據 hashCode 的取值來決定採用哪種哈希值的生成策略。面試

而且 hashCode() 方法被 @HotSpotIntrinsicCandidate 註解修飾,說明它在 HotSpot 虛擬機中有一套高效的實現,基於 CPU 指令。算法

我在 掘金 共輸出了 100 多篇 Java 方面的文章,總字數超過 30 萬字, 內容風趣幽默、通俗易懂,收穫了不少初學者的承認和支持,內容包括 Java 語法、Java 集合框架、Java 併發編程、Java 虛擬機等核心內容 爲了幫助更多的 Java 初學者,我「一怒之下」就把這些文章從新整理並開源到了 GitHub,起名《教妹學 Java》,聽起來是否是就頗有趣?編程

GitHub 開源地址(歡迎 star):github.com/itwanger/jm…安全

你們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爲何 Object 類須要一個 hashCode() 方法呢?markdown

在 Java 中,hashCode() 方法的主要做用就是爲了配合哈希表使用的。數據結構

哈希表(Hash Table),也叫散列表,是一種能夠經過關鍵碼值(key-value)直接訪問的數據結構,它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夠快速實現查找、插入和刪除。其中用到的算法叫作哈希,就是把任意長度的輸入,變換成固定長度的輸出,該輸出就是哈希值。像 MD五、SHA1 都用的是哈希算法。多線程

像 Java 中的 HashSet、Hashtable(注意是小寫的 t)、HashMap 都是基於哈希表的具體實現。其中的 HashMap 就是最典型的表明,不只面試官常常問,工做中的使用頻率也很是的高。

你們想一下,若是沒有哈希表,但又須要這樣一個數據結構,它裏面存放的數據是不容許重複的,該怎麼辦呢?

要不使用 equals() 方法進行逐個比較?這種方案固然是可行的。但若是數據量特別特別大,採用 equals() 方法進行逐個對比的效率確定很低很低,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哈希表。

拿 HashMap 來講吧。當咱們要在它裏面添加對象時,先調用這個對象的 hashCode() 方法,獲得對應的哈希值,而後將哈希值和對象一塊兒放到 HashMap 中。當咱們要再添加一個新的對象時:

  • 獲取對象的哈希值;
  • 和以前已經存在的哈希值進行比較,若是不相等,直接存進去;
  • 若是有相等的,再調用 equals() 方法進行對象之間的比較,若是相等,不存了;
  • 若是不等,說明哈希衝突了,增長一個鏈表,存放新的對象;
  • 若是鏈表的長度大於 8,轉爲紅黑樹來處理。

就這麼一套下來,調用 equals() 方法的頻率就大大下降了。也就是說,只要哈希算法足夠的高效,把發生哈希衝突的頻率降到最低,哈希表的效率就特別的高。

來看一下 HashMap 的哈希算法: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複製代碼

先調用對象的 hashCode() 方法,而後對該值進行右移運算,而後再進行異或運算。

一般來講,String 會用來做爲 HashMap 的鍵進行哈希運算,所以咱們再來看一下 String 的 hashCode() 方法:

public int hashCode() {
    int h = hash;
    if (h == 0 && value.length > 0) {
        hash = h = isLatin1() ? StringLatin1.hashCode(value)
                : StringUTF16.hashCode(value);
    }
    return h;
}
public static int hashCode(byte[] value) {
    int h = 0;
    int length = value.length >> 1;
    for (int i = 0; i < length; i++) {
        h = 31 * h + getChar(value, i);
    }
    return h;
}
複製代碼

可想而知,通過這麼一系列複雜的運算,再加上 JDK 做者這種大師級別的設計,哈希衝突的機率我相信已經降到了最低。

固然了,從理論上來講,對於兩個不一樣對象,它們經過 hashCode() 方法計算後的值可能相同。所以,不能使用 hashCode() 方法來判斷兩個對象是否相等,必須得經過 equals() 方法。

也就是說:

  • 若是兩個對象調用 equals() 方法獲得的結果爲 true,調用 hashCode() 方法獲得的結果一定相等;
  • 若是兩個對象調用 hashCode() 方法獲得的結果不相等,調用 equals() 方法獲得的結果一定爲 false;

反之:

  • 若是兩個對象調用 equals() 方法獲得的結果爲 false,調用 hashCode() 方法獲得的結果不必定不相等;
  • 若是兩個對象調用 hashCode() 方法獲得的結果相等,調用 equals() 方法獲得的結果不必定爲 true;

來看下面這段代碼。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1 = new Student(18, "張三");
        Map<Student, Integer> scores = new HashMap<>();
        scores.put(s1, 98);
        System.out.println(scores.get(new Student(18, "張三")));
    }
}
 class Student {
    private int age;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Student(int age, String name) {
         this.age = age;
         this.name = name;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Student student = (Student) o;
         return age == student.age &&
                 Objects.equals(name, student.name);
     }
 }
複製代碼

咱們重寫了 Student 類的 equals() 方法,若是兩個學生的年紀和姓名相同,咱們就認爲是同一個學生,雖然很離譜,但咱們就是這麼草率。

main() 方法中,18 歲的張三考試得了 98 分,很不錯的成績,咱們把張三和成績放到了 HashMap 中,而後準備輸出張三的成績:

null
複製代碼

很不巧,結果爲 null,而不是預期當中的 98。這是爲何呢?

緣由就在於重寫 equals() 方法的時候沒有重寫 hashCode() 方法。默認狀況下,hashCode() 方法是一個本地方法,會返回對象的存儲地址,顯然 put() 中的 s1 和 get() 中的 new Student(18, "張三") 是兩個對象,它們的存儲地址確定是不一樣的。

HashMap 的 get() 方法會調用 hash(key.hashCode()) 計算對象的哈希值,雖然兩個不一樣的 hashCode() 結果通過 hash() 方法計算後有可能獲得相同的結果,但這種機率微乎其微,因此就致使 scores.get(new Student(18, "張三")) 沒法獲得預期的值 18。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很簡單,重寫 hashCode() 方法。

@Override
 public int hashCode() {
     return Objects.hash(age, name);
 }
複製代碼

Objects 類的 hash() 方法能夠針對不一樣數量的參數生成新的 hashCode() 值。

public static int hashCode(Object a[]) {
 if (a == null)
     return 0;

 int result = 1;

 for (Object element : a)
     result = 31 * result + (element == null ? 0 : element.hashCode());

 return result;
}
複製代碼

代碼彷佛很簡單,概括出的數學公式以下所示(n 爲字符串長度)。

注意:31 是個奇質數,不大不小,通常質數都很是適合哈希計算,偶數至關於移位運算,容易溢出,形成數據信息丟失。

這就意味着年紀和姓名相同的狀況下,會獲得相同的哈希值。scores.get(new Student(18, "張三")) 就會返回 98 的預期值了。

《Java 編程思想》這本聖經中有一段話,對 hashCode() 方法進行了一段描述。

設計 hashCode() 時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不管什麼時候,對同一個對象調用 hashCode() 都應該生成一樣的值。若是在將一個對象用 put() 方法添加進 HashMap 時產生一個 hashCode() 值,而用 get() 方法取出時卻產生了另一個 hashCode() 值,那麼就沒法從新取得該對象了。因此,若是你的 hashCode() 方法依賴於對象中易變的數據,用戶就要小心了,由於此數據發生變化時,hashCode() 就會生成一個不一樣的哈希值,至關於產生了一個不一樣的鍵。

也就是說,若是在重寫 hashCode()equals() 方法時,對象中某個字段容易發生改變,那麼最好捨棄這些字段,以避免產生不可預期的結果。

好。有了上面這些內容做爲基礎後,咱們回頭再來看看本地方法 hashCode() 的 C++ 源碼。

static inline intptr_t get_next_hash(Thread* current, oop obj) {
  intptr_t value = 0;
  if (hashCode == 0) {
    // This form uses global Park-Miller RNG.
    // On MP system we'll have lots of RW access to a global, so the
    // mechanism induces lots of coherency traffic.
    value = os::random();
  } else if (hashCode == 1) {
    // This variation has the property of being stable (idempotent)
    // between STW operations. This can be useful in some of the 1-0
    // synchronization schemes.
    intptr_t addr_bits = cast_from_oop<intptr_t>(obj) >> 3;
    value = addr_bits ^ (addr_bits >> 5) ^ GVars.stw_random;
  } else if (hashCode == 2) {
    value = 1;            // for sensitivity testing
  } else if (hashCode == 3) {
    value = ++GVars.hc_sequence;
  } else if (hashCode == 4) {
    value = cast_from_oop<intptr_t>(obj);
  } else {
    // Marsaglia's xor-shift scheme with thread-specific state
    // This is probably the best overall implementation -- we'll
    // likely make this the default in future releases.
    unsigned t = current->_hashStateX;
    t ^= (t << 11);
    current->_hashStateX = current->_hashStateY;
    current->_hashStateY = current->_hashStateZ;
    current->_hashStateZ = current->_hashStateW;
    unsigned v = current->_hashStateW;
    v = (v ^ (v >> 19)) ^ (t ^ (t >> 8));
    current->_hashStateW = v;
    value = v;
  }

  value &= markWord::hash_mask;
  if (value == 0) value = 0xBAD;
  assert(value != markWord::no_hash, "invariant");
  return value;
}
複製代碼

若是沒有 C++ 基礎的話,不用細緻去看每一行代碼,咱們只經過表面去了解一下 get_next_hash() 這個方法就行。其中的 hashCode 變量是 JVM 啓動時的一個全局參數,能夠經過它來切換哈希值的生成策略。

  • hashCode==0,調用操做系統 OS 的 random() 方法返回隨機數。
  • hashCode == 1,在 STW(stop-the-world)操做中,這種策略一般用於同步方案中。利用對象地址進行計算,使用不常常更新的隨機數(GVars.stw_random)參與其中。
  • hashCode == 2,使用返回 1,用於某些狀況下的測試。
  • hashCode == 3,從 0 開始計算哈希值,不是線程安全的,多個線程可能會獲得相同的哈希值。
  • hashCode == 4,與建立對象的內存位置有關,原樣輸出。
  • hashCode == 5,默認值,支持多線程,使用了 Marsaglia 的 xor-shift 算法產生僞隨機數。所謂的 xor-shift 算法,簡單來講,看起來就是一個移位寄存器,每次移入的位由寄存器中若干位取異或生成。所謂的僞隨機數,不是徹底隨機的,可是真隨機生成比較困難,因此只要能經過必定的隨機數統計檢測,就能夠看成真隨機數來使用。

至於更深層次的挖掘,涉及到數學知識和物理知識,就不展開了。畢竟菜是原罪

叨逼叨

二哥在 CSDN 上寫了不少 Java 方面的系列文章,有 Java 核心語法、Java 集合框架、Java IO、Java 併發編程、Java 虛擬機等,也算是體系完整了。

爲了能幫助到更多的 Java 初學者,二哥把本身連載的《教妹學Java》開源到了 GitHub,儘管只整理了 50 篇,發現字數已經來到了 10 萬+,內容更是沒得說,通俗易懂、風趣幽默、圖文並茂

GitHub 開源地址(歡迎 star):github.com/itwanger/jm…

若是有幫助的話,還請給二哥點個贊,這將是我繼續分享下去的最強動力!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