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務架構

什麼是MSA 
微服務架構(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 ,MSA) 
業界對於與微服務自己並無一個嚴格的定義。James Leiws 和 Martin Flower 對微服務架構作了這樣的定義: 
「微服務架構風格就像是把小的服務開發成單一應用的形式,運行在其本身的進程中,並採用輕量級的機制通訊(通常是HTTP資源API)。這些服務都是圍繞業務能力來構建的,經過全自動部署工具來實現獨立部署。這些服務可使用不一樣的編程語言和不用的數據存儲技術,並保持最小化集中管理。」數據庫

MSA包含以下特徵:編程

  • 組件以服務形式來提供 
    如題, 微服務也是面相服務的
  • 圍繞業務功能進行組織 
    微服務更傾向於圍繞業務功能對服務結構進行劃分,拆解。這樣的服務,是針對業務領域有關完整實現的軟件,它包含使用接口,持久存儲以及對應的交互,因此團隊應該是跨職能的,包含完整的開發技術,用戶體驗,數據庫以及項目管理。
  • 產品不是項目 
    傳統的開發模式致力於提供一些被認爲是完整的軟件,一旦開發完成,軟件移交給維護或者實施部門,而後開發組就能夠解散了。而微服務要求開發團隊對軟件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負責。
  • 強化終端及弱化通道 
    微服務的應用致力於鬆耦合和高內聚,它們更喜歡簡單的REST 風格,而不是複雜的協議(如WS或者BPEL或者集中式框架)或採用輕量級的消息總線(RabbitMQ 或ZeroMQ等)來發布消息
  • 分散治理 
    將總體式框架中的組件拆分紅不一樣的服務,在構建它們時將會有更多的選擇。
  • 分散數據管理 
    每一個服務管理本身的數據庫,不管是相同數據庫的不一樣實例,或者是不一樣的數據庫系統。
  • 基礎設施自動化
  • 容錯性設計 
    爲每一個應用的服務以及數據中心提供平常的故障檢測和恢復
  • 改進設計 
    因爲設計會不斷更改,微服務所提供的服務應該可以替換或者報廢,而不是長久的發展。

MSA VC SOA緩存

單體架構的列子 
應用做爲一體應用部署 有一些好處 
- 易於開發——當前開發工具和IDE的目標就是支持這種一體應用的開發。 
- 易於部署——只須要將WAR 文件或目錄結構放到合適的運行環境下便可。 
- 易於伸縮——只須要在負載均衡器下面運行應用的多分副本就能夠伸縮。服務器

可是這種應用一旦變大,團隊增加看這種方法的缺點就愈來愈明顯:架構

  • 代碼庫龐大—–巨大一體的代碼庫會嚇到開發者,尤爲是團隊新人。 應用難於理解和修改,開發速度將會減慢,模塊沒有硬邊界,模塊化也會隨着時間的增長而破壞。代碼質量逐漸降低。
  • IDE 超載——代碼庫越大,IDE 越慢,開發效率越低。
  • Web容器超載—–應用越大,容器啓動時間越長,時間浪費在啓動容器上
  • 難於部署—— 對於頻繁的部署,巨大的單體架構應用是個問題,更新一個組件,必須從新部署整個應用, 還會中斷後臺任務
  • 難於伸縮 
    單體架構只能在一個維度伸縮——-雖然能夠運行多個副原本伸縮,以知足業務量的增長,一些雲服務還能夠動態的根據負載調整應用實例數量。可是這個架構並不能經過伸縮來知足數據量的增長,每一個應用實例都要訪問所有數據,使得緩存低效,並且提高了內存佔用和I/O 流量,不一樣組件所須要的資源不一樣,因此單體架構下,不能獨立的伸縮各個組件。
  • 難於調整開發規模——單體應用對整個開發規模也是障礙,一旦應用達到一個規模,將工程組織分紅專一於特定功能的模塊的團隊同常會更有效,
  • 須要一個技術棧長期投入——單體架構迫使咱們開發初期選用的技術棧,很難遞增式的採用更新的技術,若是使用了後期過期的平臺框架, 當將應用遷移 到更好的框架上就頗有挑戰,甚至爲了採用新的平臺框架,須要重寫整個應用。

微服務架構正是解決單體架構缺點的替代模式。負載均衡

微服務架構例子 
一個微服務架構的應用或是多層架構,或是六角架構,而且包含 多種類型的組件。框架

  • 表示組件(Presentation Component) 
    響應處理HTTP請求,並返回HTML 或JSON/HTML (對於Web Service API 而言)
  • 業務邏輯(Business Logic ) 
    應用的業務邏輯異步

  • 數據庫訪問邏輯(Database access logic) 
    數據庫訪問對象用於訪問數據庫編程語言

  • 應用集成邏輯(Application integration logic) 
    消息層,如基於Spring 的集成分佈式

    這些邏輯組件分別響應應用中不一樣的功能模塊。

最終的微服務架構解決方案

  • 經過採用伸縮立方,特別是Y 軸方向上的伸縮來架構應用,將應用按功能分爲一組相互協做的服務集合,每一個服務實現一組有限並相關的功能
  • 服務間經過HTTP/REST 等同步協議或AMQP 等異步協議進行通訊。
  • 服務獨立開發和部署
  • 每一個服務爲了與其餘服務器解耦,都有本身的數據庫。必要時,數據庫間的一致性經過數據庫複製機制或應用級事件來維護。

    這個方案 有一些好處:

  • 每一個微服務都相對較小 
    易於開發者理解 
    IDE 反應更快,開發更高效 
    Web 容器啓動更快,開發更高效,提高了部署速度

  • 每一個服務均可以獨立部署,易於頻繁部署新版本的服務

  • 易於伸縮開發組織結構。 咱們能夠對多個團隊的開發工做進行組織,每一個團隊負責單個服務,每一個團隊能夠獨立於其餘團隊開發,部署和伸縮服務
  • 提高故障隔離(fault) 好比,若是一個服務器存在內存泄露,那麼只有該服務受影響,其餘服務仍然能夠處理請求。相比之下,單體架構的一個出錯組件能夠拖垮整個系統
  • 每一個服務能夠獨立開發和部署
  • 消除了任何對技術棧的長期投入

固然這方案也有必定的弊病:

    • 開發者要處理分佈式系統的額外複雜度
    • 開發者IDE大可能是面向構建單體架構應用的,並無顯示提供對開發分佈式應用的支持
    • 測試更加困難
    • 開發者須要實現服務間的通訊機制
    • 不適用分佈式事務實現跨服務的用例更加困難
    • 生產環境的部署複雜度高,對於包含多種不一樣服務類型的系統,部署和管理操做複雜度任然存在
    • 內存消耗增長。微服務架構使用 N x M 個服務實例來替代N 個單體架構應用體系,若是每一個服務運行在本身獨立的JVM 上,一般有必要對實例進行隔離,對這麼多運行的JVM, 就有M 倍的開銷,另外,若是每一個服務運行在獨立的虛擬機上,那麼開銷會更大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
本站公眾號
   歡迎關注本站公眾號,獲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