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高引用的綜述文章是如何寫成的
php
2016-03-14李篤信MOOCMOOChtml
MOOCios
微信號openonline數據庫
功能介紹在線教育和學習(MOOC、SPOC等)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交流基地,提供國際開放教育最新發展動態和前沿資訊。主要研究MOOC開源體系結構,探討構建網絡學習平臺生態環境建設的途徑。提供開放開源的在線評估系統。微信
內容來源:科學網李篤信博客網絡
微信號:my1xuezhe架構
一、爲何寫綜述框架
從一篇文獻開始,看幾篇相關文獻整理出大體思路,找出一個切入點就開始實驗。在作實驗的過程當中還要看文獻,針對不一樣問題有選擇性的看。以後實驗完成,整理成文章發表的時候,爲了寫前言部分而看一些文獻。開題 - 實驗 - 發表,每一個步驟都要看文獻,這是個人科研過程。工具
但這些步驟裏看文獻是不全面的,從解決一個問題開始,到解決一個問題結束,涉及到的都是具體的文獻。若是要對整個課題方向全面把握,寫一篇綜述是十分有必要的。並且,在作過較長時間的相關研究後,寫綜述文章有如下幾個好處:學習
大的方面,可以提升對整個課題方向的把握能力。經過詳細的、全面的文獻檢索和閱讀,能夠對這個課題方向的發展脈絡、研究進展和最新成果會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和了解。
其次,是對本身工做的總結昇華。通過多年的相關研究,本身心中一定有很多思考和疑問,此時的大量閱讀對本身的固有知識是一個概括昇華的過程。寫完應該有頓悟之感。
再次,對之後的實驗研究具備重要的指導做用。寫完綜述後,經過對整個課題方向的瞭解,知道了哪些問題已經解決、哪些地方還存在問題、哪些問題是熱點、哪些是難啃的骨頭,是制約課題發展的關鍵所在。這樣設計之後的實驗時就能有的放矢。
小的方面,綜述也是一篇文章呢。如今國內評估要看我的成果,綜述也是一種發文章的方法。另外一個方面,可以提升本身在同行中的地位。通常來說,綜述文章的引用次數相對研究文章高,所以也就擴大了本身在同行中的知名度。
二、準備工做之文獻檢索
在開始寫綜述以前,很重要的一個準備工做是文獻檢索。雖然通過"開題 - 實驗 - 發表"三個階段的閱讀,可能存儲有足夠的知識點,這對你的實驗有用,這還不夠一個綜述文章。綜述文章要全面,要綜合概況所評述的問題,所以,詳盡的文獻檢索是十分有必要的。
這裏說的全面不是說把幾十年的文章所有下載下來讀一遍,這樣工做量太大了,這是其一;其二,早期的文章可能已經被總結過了。所以,找幾篇綜述文章看看就能夠了。此處的全面是指多換幾個關鍵詞檢索和多換幾個數據庫檢索。先說關鍵詞,每一個做者傾向的關鍵詞不一樣,並且新興領域尚未約定俗成的術語時,更須要多換幾個關鍵詞了。再說數據庫,由於每一個數據庫收錄的期刊都是不全面的,這裏重要的檢索工具必不可少。例如 Scopus、Pubmed、Web of Science 和 google Scholar,會收錄比較全面的信息,但會比專門數據庫晚(晚多長時間不清楚,Pubmed 會晚幾個月,Scopus 更新快些)。
還有兩個小技巧來得到相關文獻。一是所讀文章中引用的文獻,這個好理解,文後的參考文獻就是。另外一個是看哪篇文章引用了所讀文章,這也是相關文獻。像 Google Scholar 有一個引用次數,點開裏面就能夠看到哪篇文章引用了此篇文章。
經過以上幾個方法,才能找全相關的文獻。
三、準備工做之大量閱讀
找全文獻後,下一步就開始讀了。
首先,不必所有通讀,這樣耗時太長,工做量太大。可是,近兩年的文章要通讀。兩年,對比較熱的領域來講是一個合理的綜述文章的時間點。這兩年的文章要通讀,重點讀,也是綜述的重點所在。不通讀不足以知曉解決了什麼問題、如何解決問題;不通讀就寫綜述有點不負責任。
兩年前的文章不必通讀,由於,能夠從近兩年的文章中的前言部分讀到對這些文章的評述,也能夠從綜述文章中得到相關信息。這些文章着重讀摘要就能夠了,還有就是對某一個問題針對性閱讀。
四、文獻的閱讀方法
閱讀上百篇文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是僅僅是瀏覽一遍,就只能留下一個大概印象,過一段時間或者說隨着閱讀文獻的增多,這個模糊的印象也失去了。對知識點的記憶是寫做和創做的基礎,記不住怎麼組織語言,即便是查,也不知道從幾百篇文獻上千頁中哪裏去查。
個人導師教導我讀書要辯證去讀,在思考中記憶,不要在書上塗畫。不否定這種方法適合聰明的大腦。我資質愚鈍,試行幾年以後,腦子裏只有墨盒的味道,卻沒有文字,結果連我賴以憑藉考上大學和研究生的寫寫劃劃也丟失了。對於我,更適合「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也適合個人德國同事們。他們把文獻用A4紙打印出來,在重要的語句上用高亮筆劃出。讀完以後抄錄到A5紙上,訂到原來的文獻上,做爲精選。這個摘錄是對你真正有用的知識點,其餘大部分文章都是鋪墊,或者是已經在你記憶中了。「高亮筆劃出+ 讀書筆記」可以有效的幫助記憶。
這樣讀書雖然剛開始很慢,隨着十幾二十篇文獻作下來,你的積累多了,後面的摘錄就愈來愈少了。並且,你的閱讀速度也愈來愈快了。由於人都是基於舊有的知識去領悟新知識。剛開始的時候,你的知識儲備少,一篇文章的知識點難以用本身的語言解釋,或者大腦中不能浮出有效的實例去解釋,因此接收起來很是困難[1]。而隨着積累的增長,理解愈來愈容易,也理解愈來愈充分,速度也愈來愈快。閱讀速度的增長必定不是線性的,而是指數型的,這就是知識的馬太效應[2]。
你的讀書筆記須要分類,你的知識須要管理。這與其餘知識的管理同樣,須要一套完整的系統。這得須要另闢一篇博文討論,此處再也不展開討論。僅對文獻的管理進行說明。
五、文獻的管理
在下載了上百篇文獻以後,文獻的管路就成了一個問題。就像十個八我的的小公司,老闆一我的能夠兼職財務、人事、市場等多重角色,而上百上千人的大公司,其中任何一個角色,都足以讓你忙的焦頭爛額。這個時候,專業人士可以輕鬆處理讓你手忙腳亂的瑣事。對於文獻管理,Endnote就是這樣一個專業人士,可以有效地把龐大的文獻有效地組織起來,給你提供全面的信息,做者、期刊、年份、題目、卷期頁碼,以及摘要等信息。有些期刊在投稿時要求提供DOI,Endnote也能作到。Endnote在文章編排中的做用是巨大的,是綜述寫做、論文寫做、書籍寫做的必備(其餘文獻管理工具也不錯,ReferenceManager,Biblioscape,NoteExpress等)。它的使用方法見王超的《ENDNOTE使用方法,經常使用!》[3]。
雖然電子版很方便,我仍是傾向於閱讀用紙版。一是看電腦屏幕時間長了,眼睛疼,大腦容易木化,陷於僵滯的狀態;二是多動手,有助於記憶。在電腦屏幕上看時,僅僅使用一根手指頭:是指雙擊打開或關閉和滾動滑輪翻頁。除了食指,整個身體的其餘部分都一動不動。眼睛慢慢變成像死魚眼同樣,拉直了視線,呈現出發呆的神態來。這種閱讀方式不適合長時間大量閱讀,偶爾查閱還行。我喜歡把文獻打印出來,統一編號(跟Endnote一致,Endnote中的Label能夠添加編號)後打孔,放入活頁文件夾。活頁夾和打孔器見圖片。
這裏也提一下活頁文件夾。這種簡單、靈活、有效的文件管理方式,我居然在我整個求學過程當中聞所未聞,未見任何同窗使用過。你們都是打印出來,訂書機一訂就摞在桌頭上。文件多了常常滑落下來灑一地。更難受的是管理,你不能把它碼整齊,也不能隨手取出想要的文獻。直到在歌德學院學德語才第一次接觸文件夾。當時報名時,一人發一個活頁文件夾,教室裏有打孔器。老師發下的材料本身打孔後放入。並且還能夠用隔頁分類存檔不一樣內容的資料。方方正正的文件夾,往桌子上一放就能站住,文件再多也能排放整齊。在實驗室裏,導師應該給每一個研究生配發活頁夾供學生使用,方便學生。並且學生畢業後,能夠把文件夾和打印的文件同時收回,留給後續的學生使用。從而,既利於科研又避免浪費。
六、文章的架構
文獻的閱讀是一個從「無可非議」、「似是而非」、「大是大非」到「無事生非」的過程。
剛開始閱讀,因爲本身的知識有限,前幾篇文章提出的方法和結果對本身都是全新的,本身的知識儲備不足以評判其中的觀點。於是,剛開始閱讀時會對文章中的全部內容全盤接受,很難產生質疑的觀點出來,對看的任何內容都是「無可非議」。等看過十篇八篇的文獻以後,所瞭解的方法和觀點較多了,有些可能觀點相左,這是懷疑會跳出來,對所閱讀的論點進行挑剔,卻又不能憑藉一兩篇文章而肯定某種方法徹底賽過另外一種方法。每種方法都各有千秋,從而達到「似是而非」的境界。只有看過足夠量的文章以後,纔可以作出完整的評價,所得到的優劣比較結果也有充足的論據。這時候就達到了一種「大是大非」的境界。
綜述文章,一部分是綜合別人的工做,另外一部分,還在於論述本身的觀點。大是大非也還只是綜合的一步,應該更進一步,經過對「大是大非」的把握,要能發現新的問題、新的優勢或者缺點、提出改進方法,以及對將來工做和發展前景的建議和設想,更有甚者,跳出對原有實驗細枝末節的討論,從一個更高的層面,從原理上、方法論上和系統性上加以評價。這固然很難,故而,多數綜述文章綜而不述,讓讀者看完以後,對過去有些瞭解,對將來還是茫然。固然,論述的越多,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越大。鮮明的例子是,趙立平[4]歷時兩年增刪二十屢次才寫出爲將來5-10年的發展方向提出本身獨到的看法的文章,方知「述」之不易。
若是閱讀完成以後,可以達到「大是大非」的經濟,便可提筆寫做了。寫做,要先搭框架,對所要綜述的內容分門別類,不斷細分。分的越細越好,至少要三級,三級標題下還可能有四級五級標題。這樣作有如下好處:
@框定要綜述的問題,縮小範圍。不要讓本身的寫做「隨興所至」而偏離了方向,失了重點。也容易分清主次,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這不是寫書,沒有太多的篇幅去展寬全面的討論,因此要限定本身綜述的範圍。
@寫做壓力小。想到寫一篇文章時,會聯想到「寫下至少五千文字和閱讀一百篇文獻」,一霎那壓力倍增,並且不知道從何處入手。而細分以後,所要想的僅僅是對某個方法的某個參數進行討論,只需一個小段落的文字。這樣簡單的多,能夠當即完成,沒有太大壓力。
@有條不紊。全部要討論的問題列在那裏,就像一個 TO-DOLIST,完成一項劃去一項,一件一件來,有條不紊,進度很是直觀。
七、寫做的小細節
文章細分紅一個一個小節以後,就能夠動手完成每一個小段落了。在這裏有幾個小技巧,很是有效。
@注重寫做的連貫性:寫做最好是一鼓作氣,不要在寫A問題時去思考B的問題。這裏有兩層意思,寫做A問題時發現了對B問題有用的材料;另外一層意思是,寫做A問題時發現了B問題存在的錯誤、疏漏或者其餘。這個時候,不要停下來,只須要用便籤備註一下(我習慣使用ONENOTE作備註還收集材料),備註完以後,繼續對A問題的寫做,直到完成。再回過頭來,整理B問題。
@二次文獻:爲了論證一個結論,能夠須要引用文章主題以外的文獻,或者須要從文獻引用的文獻裏去找論據,是謂二次文獻。對文獻中引用他人的數據有必要去查證,避免錯引文獻和錯引數據。
@圖片處理:一是圖片的版權,這個不用擔憂。你投到期刊,期刊的編輯會去搞定;二是圖片的質量。從其餘文獻中摘取圖片時,不要使用截屏的方法,這樣圖片的分辨率不夠。應該用PHOTOSHOP打開PDF文件,對所需的圖片進行裁剪,再另存爲TIFF/JPEG格式。在PPT中繪製的圖,千萬不要用PPT的「圖片另存爲」功能,那個分離度太弱了。應該講PPT另存爲PDF,而後用PHOTOSHOP處理。
@參考文獻的修改。前期寫做的時候,必須使用ENDNOTE對插入WORD中的文獻進行索引。若是文章已經成型,ENDNOTE已經導出參考文獻了,通過其餘做者修改後,要增刪參考文獻。增刪一個文獻,其餘文獻的索引號都要變動。這個時候容易出錯。我使用如下方法:對每一個要改動的文獻索引後加「*」標註;「*」後加上新的參考文獻索引號;使用查找功能確認每一個須要改動的文獻都與「*」相連(應該出現兩次,好比增長一個參考文獻121,122應該有兩個,121*122,122*123,便是121變爲122,122變爲123);刪除「*」和前面的索引號。改變完成。
@英語句子,短句比長句好。被理解最重要,短句子容易理解,定語從句太多,能把人給繞暈了。
8文章的亮點
一個篇文章,要有一些「乾貨」才能被更多地引用。所以在寫做以前,看看你所下載的文章的被引用次數。哪一個文章被引用次數最高?爲何?
從我的引用文章的習慣看來,如下文章會被引用:
@第一篇文章:本領域的開山之做,不引用沒天理;
@里程碑式文章:文章達到一個之最,最高、最大、最快等,或者突出的進展,是要引用的;
@討論的是核心問題。
除此以外,我還喜歡引用有總結性結論的句子,好比某個技術的優勢是。。。;和量化的句子,好比目前70%的文章採用了某方法。
若是你的綜述裏能提供這些內容,一定會增長他引次數。前面三個乾貨,是研究型文章乾的事,後面這兩個也不容易。第一個要你本身概況總結,第二個要統計大量的數據。
備註:這裏把本身的一點經驗拿出來與你們討論,但願有經驗的朋友多加指正,以冀對初次寫綜述的科研人員作個參考。
參考文獻:
1.彭思龍. 也談知識的馬太效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812182.html
2. 方惟碩. 有趣的觀點:知識的馬太效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934-812028.html
3. 王超. ENDNOTE使用方法,經常使用!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84734&do=blog&id=367968
4. 趙立平. 中國學者如何發高水平綜述文章-我的經驗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61-791192.html
產權及免責聲明 本文系「MOOC」公號轉載、編輯的文章,編輯後增長的插圖均來自於互聯網,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做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做者。若是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受權發佈,請及時與咱們聯繫,咱們會及時內審覈處理。
瞭解在線教育,
把握MOOC國際發展前沿,請關注:
微信公號:openonline
公號暱稱:MO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