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早些時候,「互聯網+」曾經被視爲「智能製造」的靈丹妙藥。通過一段時間的爭吵、實踐和沉澱,「製造業+互聯網」的融合,才勉強修成正果。這看上去不過是一個詞的順序顛倒,背後倒是不一樣角色的利益集團,在進行話語權的角鬥。網絡
對製造而言,機器人、大數據都是你們吹過且正在漂浮的泡泡;人工智能則正在全新升騰。這些泡泡,若是來自市場和投資商一塊兒吹動的,政府樂見其成;然而,若是政府花費太多心思放在這一類技術上面,那麼智能製造勢必誤入歧途,這種「智能」過熱的製造,將是製造業的悲劇。大數據
爲何製造業須要被ICT引領呢?製造就是製造,就是它自己。不須要用各類先鋒旗幟來混淆視聽。人工智能
彎下身子搞「製造」,而不是翹起腳尖搞「智能」,是當下工業界須要正面應對的問題。不要再幹「語不驚人誓不休」的大事啦,而是要下沉搞出一些「寒窗十年無人知」的突破。blog
智能製造是過熱的,正在演變成一場無意而起的非市場化的逐利行爲。這方面緣由,綜合了多種指向不一樣的志向,既有新奇元素的加入,容易理解,容易「說出水平」,也有急功近利的示範工程、領導視察的須要。數據分析
重要的是,智能製造已經儼然成爲「中國製造2025」的主輿論、主焦點,萬般寵愛——不管是資金投入、各級政府言行仍是政策研究機構,這對發展2025,將會很是不利。自動化
智能製造的調門起的過高,是不太適合中國工業極其不均衡的國情。中國工業是一個超級熔爐,這裏面生米、熟米各類夾生飯十分不一樣,千層餅萬層酥的現象比比皆是。而共性的問題,則是工業思想淡漠、四基工程薄弱、製造工藝跟不上等問題。效率
這些問題,都不是「智能」的事情。但倒是中國工業真正能夠「強國」的根基。互聯網
在瀋陽鳳凰山腳下有個增壓器產業區,呈現出生龍活虎的市場活力。許多企業搞技改、搞工藝改進、搞橫向聯合,有聲有色,好一片民營企業的勃生之相。有一兩家能夠隱隱地看到德國「隱形冠軍」那種做派的影子。im
然而就「智能製造」而言,這裏幾乎「紋絲不動」。以生產方式爲例,目前基本解決了設備數控化的問題,但自動化正處在呼之慾來的階段。而信息化幾無培育,數據分析更是不見蹤影。而至於工業思想、戰略意識,則基本處於民營企業原生態自發生長的階段。差距至關不小。技術
精益只有一點如有若無的影子,一些零星的5S看板掛在每一個車間的裏面。
若是智能製造之風,不能更好地扶持如此有活力的「增壓器之都」,那麼只能說,咱們的「智能製造」調門起的過高。這裏有數百家企業,每家企業都有多多少少幾十號員工——他們是東北不景氣的工業局勢下的一面閃亮的旗幟,「智能製造」之風不應只盤旋在少數企業的上空。
在美國面向將來的先進製造夥伴計劃中,國家制造創新網絡是重要的一環。然而,從其分佈來看,14個創新中心絕大部分都跟材料、工藝、電子相關,跟數字化製造、跟智能製造都只是各有一個。並且即便「智能製造平臺」強調的也是能源效率和公共平臺問題。
就是這樣,「人工智能」都沒排上隊呢。
想一想也是,若是谷歌、FaceBook均可以搞人工智能,山姆大叔何須親自上呢?
少談一點智能,多談一點製造,對中國製造2025尤爲重要。中國製造2025是強國階段的第一步,僅僅是第一步。對於「智能」而言,放到2035做爲重點,恐怕都未必太晚。
中國當下,彷佛把製造業轉型重點放在了智能製造上。然而,中國絕大部分企業連數字化製造都沒有摸門,若是奢談智能製造,中國製造將很容易進入了一個「迷霧陣」。「智能製造是2025的主戰場」,這一選擇,不免過於樂觀。而這會誤導中國製造2025的大好氣候。
愈來愈多的實踐和輿論代表,工業4.0能夠當作是德國製造最強有力的一次國家營銷之筆。至少如今,大多人已經開始將「工業4.0」跟「第四次工業革命」區分開來。
若是從工業歷史發展階段,來嚴格地地考察工業4.0究竟是什麼?那麼很難給出一個使人信服的結論。它看上去,更像是一個版本概念,不過是一個武斷的「工業斷代史」思路,是歷史階段論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