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次的總結,已經時隔兩年,其實早就想花時間認真總結一下本身的研究生生涯。雖然斷斷續續寫了好久,但一直沒有一個身心皆靜的時間來梳理。今天得空,坐在西湖邊的長椅上,思緒紛飛,將其整理成文。時間跨度比較大,難免有些囉嗦,其中每個小標題都能寫篇小議論文了。微信
若是說高中奠基了個人興趣,大學塑造了個人三觀,那麼我對研究生學習的 期待 是能讓我找到一個 想深刻且值得研究的方向,像一片肥沃的土壤能讓我這顆小苗紮根於此。兩年半的青年時光,是個很大的成本,比起那些沒有工做就直接升入研究生的同窗,我心裏多了些許壓力。所幸我沒有太荒廢,畢業之時細數躺在 wunderlist 裏的幾個小目標,也實現的七七八八,對於我這個善於自我知足的人來講已經很滿意了。網絡
個人研究生時光能夠分爲兩個階段,前半程在杭師大,渾渾噩噩,後半程在浙大,快馬加鞭。框架
研一的一年,學校裏是有課程的。工做過的我,對本身須要學什麼很是明確,因此剛開始我以爲學校裏的課程正好能加深我對軟件工程的理解,蠻不錯的。但看後來的實際狀況,不少地方不盡如人意,甚至讓人失望。這些狀況我在入學以前都預想過,本身的選擇也不必後悔,但有時仍是忍不住抱怨,退學的念頭幾乎是每週出現兩三次。ide
無奈,畢竟是一所很通常的大學,我也不能強求什麼。當初父母的建議歷歷在目,上司的勸導聲聲在耳,爲了避免讓本身放棄工做而讀研的決定顯得愚蠢,我只好另找機會另闢蹊徑。不管是本科仍是碩士生涯,我要感謝這些當初勸我不要去的人,是大家的勸誡時刻警醒着我,讓我不要就此沉淪。哈哈,開個玩笑,實際上是我本身一直堅信一句話「沒有絕對正確的選擇,只有讓選擇變得正確」 ,我以爲必定有一條出路既能抹平我心裏的失望,又能讓本身有所成長。坎坷都只是暫時的,只要不停去探索,即便走錯也不要緊,讓本身知道這是一條錯路也挺好。總之我帶着這個信念一直堅持着。函數
「要爲本身負責「這句話,每一個人都聽過無數遍了,但據我觀察周圍的人看,真正理解的人不多。不少人把但願寄託在別人的身上,好比本身某個技術不會,是怪老師沒教;本身簡歷不過關,是怪學校名頭不夠響;事情沒作好,是怪別人的安排有誤。這些明明是本身的問題,卻把責任推給了外界。工具
任何窘境的出現都是由於當事者能力的不足。 ——《東京喰種》學習
一件事要麼不作,要作就作好是個人人生準則。這裏的作好不是說達到別人的標準,是達到本身的標準。主人翁思惟很重要,任何事情只要你經手,就不是爲別人作的,是爲本身作的。要想清楚本身從這件事情中能獲得什麼,從而制定相應的執行標準。這是作事的方法,也是爲本身負責的表現。好比收益特別小的事情,能夠作到 60 分及格就好,而像影響本身口碑、信譽的事情必須作到滿分 100 分,最好超出指望。優化
學生思惟有不少,剛纔提到的把責任推給其餘人,就是學生思惟中的一種。還有一種是以本身爲中心,覺得地球是繞本身轉的,這在學生中也很廣泛。不知道是否是我工做過的緣由,因此致使我有時候會以爲同窗們的想法有些幼稚,而我跟他們溝通,他們也理解不了我,反而以爲我是個異類。其實研究生在我看來已經不算是學生了,應該把它看成一份工做。這種心態上的轉變,有兩種好處:ui
一有助於給本身增長危機感。好比在學校裏被安排一份任務,你一直拖着不作,最後草草交差是沒什麼負擔的,但在工做中這樣可能會讓你丟了飯碗。
二有助於本身放開手腳。不少時候學生容易被人唬住,也容易被規則套住。好比學校常常會說「後果自負」、「記過」、「讓你無法畢業」、「開除」、「寫進你的檔案」等等。聽到這些「威脅」的時候要仔細思量一下這些事是否會有這麼大的影響,這些人是否有這麼大的能量。學校很擅長把本該是學校的分內之事推給學生,因此每次聽到一些「放之皆準」的規則的時候,都應該先用質疑的眼光去審視它,不要盲目從衆,要凌空躍起看看有沒有捷徑,甚至都不必服從。
相似這樣的對話:「這個文件必需要交」 「爲何要交?」 「學校規定!」 「我在《學生手冊》裏歷來沒見過。」 在我身上發生過不少次,熟悉學生手冊和學校的明文規定是頗有必要的。
1.1 和 1.2 都是我與導師相處得出的寶貴經驗,但願有相似狀況的同窗能夠參考,懂的同窗應該懂。
像《學生手冊》這樣的明文規定在我看來是規則,像口口相傳的規定在我眼裏看來都是約定,咱們應該遵照規則,而不該該盲目聽從約定。作事的時候也是這樣,要造成白紙黑字的文件,而不是口頭上的承諾。白紙黑字的文件一方面能夠幫助咱們在事情進行過程當中溯源,另外一方面能防止契約精神差的人違約。
並且,任何的規則都有漏洞。在不違背規則的基礎上利用漏洞來完成一些有利本身的事情在我眼裏是很合情合理的,好比不少企業合法避稅。但總有部分人把違背規則的「捷徑「和這個混淆。這類人經常忽視規則還義正詞嚴,口頭禪是「你看誰不是這麼作的?你們都是這麼作的」。好比企業偷稅漏稅,好比人行道過馬路闖紅燈。不遵照規則的同時,還反污你不遵照約定。相似的狀況不少,往大里說,就是法律和道德的問題。越是不理性的人越依賴於道德,而不是依賴法律。我以爲規則意識差是根深蒂固的,須要我時常自我反思。扯遠了。
因此研一的生活,除了上課,我會接一些外包,順便學習點新技術。後來連課也不怎麼上了,實驗室也不多去,每天窩在宿舍。獨處對我來講效率更高一點,天天宿舍裏就我一我的的時候,我總有種本身在「偷偷進步」的錯覺。每一個週末我會去西湖溜達一下,或者找個咖啡館、肯德基,一呆就呆一天,寫寫代碼,看看書,約朋友聊聊天,挺好。杭州市的地圖就像魔獸爭霸裏的戰爭迷霧同樣,一點點被我打開。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如今。
而關於研究方面,第一學期對 VR/AR 粗淺瞭解,第二學期對複雜網絡淺嘗輒止,都沒有造成結構性的知識框架,能夠說和沒學沒什麼區別。
研一最後的一個月,在導師的引薦下,我鬼使神差地進入了浙大 CAD 實驗室可視分析小組。這個機會讓本已激情喪失殆盡的我,從新燃燒了起來。數據可視化,也成了我最終認定的方向。
年少的時候,我總在自負與自卑中循環徘徊。後來我認識到,之因此造成這種狀況,是由於我接觸的樣本(人)太少,認識的人足夠多,樣本足夠大的時候,對本身能力的認知會趨於穩定客觀的水平,從而達到自信,這是我對自信的定義。我還發現越優秀的人越謙虛。就和「知識越學越少」同樣,懂的越多越以爲本身知之甚少,接觸的優秀的人越多越以爲本身平庸至極。連說話都變得謙恭起來,由於不當心嘚瑟的後果老是被無情碾壓。因此每次聽到大神說「這個我只是略懂」的時候我很能理解他們,他們是真的認爲本身略懂,而不是裝 X。
人生而平等,智商卻不等。我在高考完以後就接受了本身的平庸,我以爲個人智商應該是個正常人水平。來到浙大以後,我對本身的平庸更加坦然,但充滿了自信。一方面,我在面對大神碾壓的時候,我會想他一夜學會的東西,我可能須要一週,這沒什麼,多花點時間罷了,不必氣餒,這是基因決定的。另外一方面,當我有所膨脹時,我會想多是由於我當前所處的圈子讓我沒有危機感,必定有在未知地方的大神能碾壓我。
執行力很強的人,我只遇到過兩個,幾乎是上一秒思考,下一秒就行動。有想法只要通過簡單思考就先去實踐,他們和我說「根本沒有完美的計劃,不如在實踐中迭代」。我正好相反,我是那種喜歡等準備好一切再行動的人,行動必須循序漸進,學習必須從底至上,這就致使了我在不少時候遲遲沒法啓動項目或效率遲緩。我還在想這個功能該怎麼實現更好的時候,他倆已經把第一版代碼都寫完了。
執行力強的人,也是我見過最有激情的人。他們的激情表如今方方面面,也有多是對方方面面都感興趣。不管是跑步打球仍是代碼彈琴,就連想吃一個東西都是說走就走,絕不遲疑,這讓我很是折服。我很容易被這樣的人感染、調動。並且因爲他們的執行力強,效率很高,致使不少事情他們都優先完成,能有餘力幫助其餘人,兼顧全局。因此不管從我的魅力仍是總體效應上,這類人都很想讓人追隨,具有了天生的領導力。
研二忙碌的日子從 17 年 1 月 7 號開始,我印象特別深。當時 W 老師說 ZT 7 號一到咱們就 kick off。結果 6 號晚上 ZT 一下飛機就把我和 TC 找來 meeting。走進會議室,看他一大堆行李都還帶在身邊,那是咱們三我的第一次見面,互相介紹後沒有寒暄沒有詢問直接進入正題,ZT 打開 PPT 就講。「這多是個極其注重效率的人」,這是當時我對 ZT 的第一印象,以後的日子也印證了這點。不少任務 ZT 分配好以後,都是絕不猶豫先開始作,很是快,快到每次我還沒反應過來他就作完了,執行力之強讓我佩服。天下武功,惟快不破,效率高就能不停試錯,不停的看階段性成果從而對下一步計劃進行 revise。和 ZT 一塊兒工做的這一段經歷讓我真正見識到了什麼是執行力。執行力就是說幹就幹,絕不猶豫,沒有鋪墊,沒有說得先上個廁所回來正襟危坐才能開幹,沒有說得先劃出一大塊時間才能正式啓動,就是馬上、立刻,就是如今。寫這段文字的時候我都能回想起 ZT 放下草稿提起鍵盤就寫的樣子。
研究生的最後一年我真的是很忙,一方面要應對學校裏的任務,一方面本身也有些 side project。身體超負荷運轉的時候,心理上的問題就很容易爆發出來,我曾經寫過一篇《壓力、焦慮和拖延症》就是在我 17 年經歷過最忙碌那段時間的感想。總結下來就這幾點:
我喜歡壓力,我喜歡把一件工做看成另外一件工做的休息
超負荷的時候,學會放空本身(這點我太擅長了。。)
及時發現本身的焦慮,重啓本身
享受拖延症,學會安排任務
若是把上面幾點比做計算機操做系統的話,就是超頻、宕機、重啓和多級調度序列,哈哈 :)
我之前對靠譜的理解是答應別人就要作到,把事情作完就OK了,如今的理解是:要讓對方內心有底。作完了,你要跟別人說一聲作完了,完成的效果怎麼樣。沒作完,你要說清楚緣由是什麼,接下來的補救方案。不只在事情開始和結束的時候要打招呼,還要在事情進行中也不停告知對方本身的進度,讓對方知道事情進行到哪一步了,遇到了什麼問題,或者順利到什麼程度。這是對別人和本身都負責的表現。
這麼看來,靠譜幾乎等於彙報,定時的彙報可讓對方在事情上有宏觀的把控,你遇到的挫折說不定是對方的舉手之勞,你的進展順利說不定能幫助對方更有效推動其餘項目。
知道的教授和博士大牛越多,愈加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特別能寫!有的博士,一年大大小小發幾篇論文,我的博客還洋洋灑灑幾十篇,精力旺盛到使人髮指。後來經過觀察,我發現他們都特別擅長積累,不管是一閃而過的想法,仍是長篇累牘以後的感想都紮實地記在本身熟悉的筆記工具中。而後按期梳理,融會貫通,再進行輸出,轉化爲本身的知識。
人生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你如今的成就幾乎就是你以前人生的累加。跬步至千里,小流匯江海,只有不停的積累,不停的總結輸出才能厚積薄發。我到研究生的後期還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也不是天天都寫,就有感而發的時候嘮叨幾句。往往回看,除了有物是人非之感,也常感嘆本身觀念的轉變。
若是把我研究生後半程作的事以時間線列一下的話,幾乎能夠發現大部分時間都是有兩個或以上的任務在並行的,不知爲什麼,我本身是很享受這個過程的。投稿月的時候還兼職遠程工做,寫論文的時候還兼職 Google Summer of Code,寫畢業論文的時候又有了新的 side project。零零散散的任務中間還利用瑣碎時間開源了一個項目幫助本身找工做。雖然代碼水平沒什麼質的飛躍,學術方面幾乎沒有任何成就,但還算充實。
我有時候發現我這我的特別擅長本身給本身解悶,一我的久了,你天然而然會學會不少東西。忙碌的日子裏我會放空本身,找一個安靜的咖啡館(西湖邊有不少),坐在窗邊看着來往的行人發呆,或者看看那種徹底不須要動腦的影視做品。獨處是我恢復精力的方式。偶爾會拿出 Ukulele 來彈唱幾首歌,大多數的歌都是那幾個簡單的和絃,因此兩年來個人水平也沒什麼進步。健身是 16 年 11 月份開始的,我記得當時沒有下很大的決心,由於怕本身堅持不下來半途而廢。買了《施瓦辛格健身全書》,把知乎的全部健身回答看了一遍,YouTube 上看了幾個系列視頻就辦了健身卡(這充分體現了我萬事都要作好準備纔開始的特性)。沒想到經過科學的方法鍛鍊和吃,肌肉長得很快,我本身也經過經驗不斷調整適合本身的動做和節奏,兩個月長了10斤,體重達到人生新高,很是興奮,連朋友都說我看起來壯了一圈。然而健身房後來捲款跑路了……
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 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什麼是孤獨?孤獨是你回到家以爲空落落,打開收音機聽個響;孤獨是你打開全部社交軟件都插不進他們的話題;孤獨是你一我的的時候飯都是隨便吃的。孤獨是人生的必修課,孤獨是人生的伴侶。任何讓自身進步的事情,都註定是孤獨的、痛苦的、反人性的,因此我有時候很享受孤獨,這會讓我踏實。
投資多是我除編程外的第二大興趣,% 前面的數字讓我着迷。我也是從 15 年 5000 點入市的老韭菜了,經歷過股災 1.0 到 4.0,對跌跌漲漲有了本身的判斷,倉位控制也比之前穩重了不少,看了很多相關的書,也造成了適合本身性格的投資理念。投資是一生的事,越早開始越受益,這裏我要感謝餘額寶,它的出現爲我這種工薪家庭的孩子打開了投資理財之門。
一切都是機率,這一點是我微信好友數忽然變成幾千以後才認識到的。之前以爲身邊有個這樣那樣的人,真是奇葩,如今發現這樣的人其實大有人在。當樣本足夠大的時候,任何事物的比例會趨近於他出現的機率。常常聽到的一些刻板印象如「射手座都很花心」,這是由於他身邊的射手座剛好都花心;買了幾隻股票全漲了,是由於你恰巧買到了那幾只最近在漲的股票,把投資的基數增大或者時間拉長,收益率就會趨近於你的投資水平;每次出現一個新聞熱點好比變態殺人案,你們總會以爲怎麼能有這樣的事情,其實極可能世界上無時不刻在發生這種事,只是剛好這件事被報道了出來。這種事太日常了,不少人把運氣看成能力,把偶然看成鐵律,這都是沒有認識到機率的問題。
當你瞭解到一切都是機率這點後,不少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至少在理論上能找到解法,具體操做可能取決於實際狀況。好比解決單身問題,我發現了一個「10 % 定律」:10000 我的裏只有 1000 我的對你有好感,1000 我的裏只有 100 我的願意跟你聊天,100 我的裏可能只有 10 我的跟你聊得來,10 個聊得來的人裏,最後聊成的可能只有一個。因此你單身不是由於你不夠優秀,是由於你認識的異性太少,要想有對象,先去認識 10000 我的?哈哈。
我忘記我是讀了哪本書以後,有了這個想法。把本身看成一家公司,你須要設計(外形穿着)、營銷(博客)、文案(個性簽名)、推廣(在社交網絡曝光)、財務。你甚至須要一個品牌,你要有這個意識,才能擴大本身的影響力。儘管這兩年我沒有致力於此,但瞭解一些手段仍是頗有必要的。
相似的類比不少,把本身當作一款操做系統等等,總之是對本身的方方面面要有個把控,從而進行優化。
在文章的最後我特別想感謝這一路幫助過我、陪伴過個人全部人,就像奧斯卡領獎臺上的致辭同樣:感謝父母對我一向的支持,感謝個人幾位恩師對我從作人到作學問的教導,感謝實驗室的小夥伴和咱們一塊兒共度的時光,感謝從本科畢業以後認識的不少朋友,尤爲是微信好友激增的那段時間,個人眼界豐富了許多,瞭解了各類各樣的生活方式,謝謝大家。
未經歷而難以徹悟
聽了不少道理咱們都過很差一輩子,就是由於不少道理不經歷是不會懂的。無論是別人告訴你,仍是你從哪裏讀到,都不算你真正的理解。只有經歷過感覺過,你纔會把這些道理刻在腦回路上,像一個個函數,針對特定的生活場景(參數),調用特定的道理(函數)。函數多了以後,你面對什麼樣的場景都能應對自如,從而給人留下成熟、淡定自如的印象。
因此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豐富本身函數庫的過程,只有不斷的去經歷,經歷本身未曾經歷的,體驗本身不敢體驗的,才能讓本身的心腦體都更強大。並且,體驗的過程自己就是一件有趣的事,不是嗎?
謹以此文獻給本身
本做品採用知識共享 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 4.0 國際 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