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一個list或tuple的部分元素是很是常見的操做。好比,一個list以下:html
>>> L = ['Michael', 'Sarah', 'Tracy', 'Bob', 'Jack']
取前3個元素,應該怎麼作?python
笨辦法:mysql
>>> [L[0], L[1], L[2]] ['Michael', 'Sarah', 'Tracy']
之因此是笨辦法是由於擴展一下,取前N個元素就沒轍了。算法
取前N個元素,也就是索引爲0-(N-1)的元素,能夠用循環:sql
>>> r = [] >>> n = 3 >>> for i in range(n): ... r.append(L[i]) ... >>> r ['Michael', 'Sarah', 'Tracy']
對這種常常取指定索引範圍的操做,用循環十分繁瑣,所以,Python提供了切片(Slice)操做符,能大大簡化這種操做。編程
對應上面的問題,取前3個元素,用一行代碼就能夠完成切片:設計模式
>>> L[0:3] ['Michael', 'Sarah', 'Tracy']
L[0:3]
表示,從索引0
開始取,直到索引3
爲止,但不包括索引3
。即索引0
,1
,2
,正好是3個元素。閉包
若是第一個索引是0
,還能夠省略:app
>>> L[:3] ['Michael', 'Sarah', 'Tracy']
也能夠從索引1開始,取出2個元素出來:ssh
>>> L[1:3] ['Sarah', 'Tracy']
相似的,既然Python支持L[-1]
取倒數第一個元素,那麼它一樣支持倒數切片,試試:
>>> L[-2:] ['Bob', 'Jack'] >>> L[-2:-1] ['Bob']
記住倒數第一個元素的索引是-1
。
切片操做十分有用。咱們先建立一個0-99的數列:
>>> L = list(range(100)) >>> L [0, 1, 2, 3, ..., 99]
能夠經過切片輕鬆取出某一段數列。好比前10個數:
>>> L[:10] [0, 1, 2, 3, 4, 5, 6, 7, 8, 9]
後10個數:
>>> L[-10:]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前11-20個數:
>>> L[10:20]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前10個數,每兩個取一個:
>>> L[:10:2] [0, 2, 4, 6, 8]
全部數,每5個取一個:
>>> L[::5]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甚至什麼都不寫,只寫[:]
就能夠原樣複製一個list:
>>> L[:] [0, 1, 2, 3, ..., 99]
tuple也是一種list,惟一區別是tuple不可變。所以,tuple也能夠用切片操做,只是操做的結果還是tuple:
>>> (0, 1, 2, 3, 4, 5)[:3] (0, 1, 2)
字符串'xxx'
也能夠當作是一種list,每一個元素就是一個字符。所以,字符串也能夠用切片操做,只是操做結果還是字符串:
>>> 'ABCDEFG'[:3] 'ABC' >>> 'ABCDEFG'[::2] 'ACEG'
在不少編程語言中,針對字符串提供了不少各類截取函數(例如,substring),其實目的就是對字符串切片。Python沒有針對字符串的截取函數,只須要切片一個操做就能夠完成,很是簡單。
有了切片操做,不少地方循環就再也不須要了。Python的切片很是靈活,一行代碼就能夠實現不少行循環才能完成的操做。
L=list(range(10)) # L中的元素是0-9 一、L[n1:n2:n3] n1表明開始元素下標 n2表明結束元素下標 n3表明切片間隔以及切片方向 L中每一個元素都有正負兩種下標,例如L[0]和L[-10]指的同一個元素都是0 二、L[::1]與L[::-1] 在L[::1]中n1是0(-10),n2是9(-1) 在L[::-1]中n1是9(-1),n2是0(-10) 三、L[-1:1]是多少? 答案是[],由於L[-1:1]的徹底表示方式是L[-1:1:1],翻譯出來就是 :從下標爲-1的元素開始,以正方向切片到下標爲1的元素。可是python從下標爲-1的元素以正方向切片到列表結束也沒有發現下標爲1的元素,那麼L[-1:1]的計算結果就是[]. 四、L[-1:1:-1]是多少? 答案是[9, 8, 7, 6, 5, 4, 3, 2],python將這個表達式解釋爲: 從下標爲-1的元素開始,以反方向切片到下標爲1的元素。那麼ok,python能夠找到這一段子序列,結果就是[9, 8, 7, 6, 5, 4, 3, 2]
例子:
L = [1,2,3,4,5,6,7,8,9] print(L[::1])#------>[1, 2, 3, 4, 5, 6, 7, 8, 9] print(L[:8:1])#----->[1, 2, 3, 4, 5, 6, 7, 8] print(L[:9:1])#----->[1, 2, 3, 4, 5, 6, 7, 8, 9] print(L[:15:1])#---->[1, 2, 3, 4, 5, 6, 7, 8, 9] ,即便超出遊標也不影響 print(L[-2::1])#---->[8, 9] print(L[-2::-1])#--->[8, 7, 6, 5, 4, 3, 2, 1] print(L[-2:0:-1])#-->[8, 7, 6, 5, 4, 3, 2] print(L[-2:0:-2])#-->[8, 6, 4, 2] print(L[-2:4:-2])#-->[8, 6] print(L[-2:4:-1])#-->[8, 7, 6] print(L[-2:4])#----->[]
說明:
1.sequence[a:b]輸出下標a到b-1的序列
(例子:L = [1,2,3,4,5,6,7,8,9]
L[0:9]#-->[1, 2, 3, 4, 5, 6, 7, 8, 9]
L[1:9]#-->[2, 3, 4, 5, 6, 7, 8, 9]
若是是倒序,例如:[-2:0:-1],是從倒數第2(沒有-0位)個開始
L[-2:0:-1]#-->[8, 7, 6, 5, 4, 3, 2] )
2.sequence[:b]輸出從開使下標0到b-1的序列
3.sequence[::-1]翻轉操做.
4.sequence[::2]隔一個取一個
注:sequence的下標: 從0 1 2 3......(n-3) (n-2) (n-1)
對應:(-n) -(n-1) -(n-2) ......... -3 -2 -1
若是給定一個list或tuple,咱們能夠經過for
循環來遍歷這個list或tuple,這種遍歷咱們稱爲迭代(Iteration)。
在Python中,迭代是經過for ... in
來完成的,而不少語言好比C或者Java,迭代list是經過下標完成的,好比Java代碼:
for (i=0; i<list.length; i++) { n = list[i]; }
能夠看出,Python的for
循環抽象程度要高於Java的for
循環,由於Python的for
循環不只能夠用在list或tuple上,還能夠做用在其餘可迭代對象上。
list這種數據類型雖然有下標,但不少其餘數據類型是沒有下標的,可是,只要是可迭代對象,不管有無下標,均可以迭代,好比dict就能夠迭代:
>>> d = {'a': 1, 'b': 2, 'c': 3} >>> for key in d: ... print(key) ... a c b
由於dict的存儲不是按照list的方式順序排列,因此,迭代出的結果順序極可能不同。
默認狀況下,dict迭代的是key。若是要迭代value,能夠用for value in d.values()
,若是要同時迭代key和value,能夠用for k, v in d.items()
。
因爲字符串也是可迭代對象,所以,也能夠做用於for
循環:
>>> for ch in 'ABC': ... print(ch) ... A B C
因此,當咱們使用for
循環時,只要做用於一個可迭代對象,for
循環就能夠正常運行,而咱們不太關心該對象到底是list仍是其餘數據類型。
那麼,如何判斷一個對象是可迭代對象呢?方法是經過collections模塊的Iterable類型判斷:
>>>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Iterable >>> isinstance('abc', Iterable) # str是否可迭代 True >>> isinstance([1,2,3], Iterable) # list是否可迭代 True >>> isinstance(123, Iterable) # 整數是否可迭代 False
最後一個小問題,若是要對list實現相似Java那樣的下標循環怎麼辦?Python內置的enumerate
函數能夠把一個list變成索引-元素對,這樣就能夠在for
循環中同時迭代索引和元素自己:
>>> for i, value in enumerate(['A', 'B', 'C']): ... print(i, value) ... 0 A 1 B 2 C
上面的for
循環裏,同時引用了兩個變量,在Python裏是很常見的,好比下面的代碼:
>>> for x, y in [(1, 1), (2, 4), (3, 9)]: ... print(x, y) ... 1 1 2 4 3 9
任何可迭代對象均可以做用於for
循環,包括咱們自定義的數據類型,只要符合迭代條件,就可使用for
循環。
列表生成式即List Comprehensions,是Python內置的很是簡單卻強大的能夠用來建立list的生成式。
舉個例子,要生成list [1, 2, 3, 4, 5, 6, 7, 8, 9, 10]
能夠用list(range(1, 11))
:
>>> list(range(1,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但若是要生成[1x1, 2x2, 3x3, ..., 10x10]
怎麼作?方法一是循環:
>>> L = [] >>> for x in range(1, 11): ... L.append(x * x) ... >>> L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100]
可是循環太繁瑣,而列表生成式則能夠用一行語句代替循環生成上面的list:
>>> [x * x for x in range(1, 11)]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100]
寫列表生成式時,把要生成的元素x * x
放到前面,後面跟for
循環,就能夠把list建立出來,十分有用,多寫幾回,很快就能夠熟悉這種語法。
for循環後面還能夠加上if判斷,這樣咱們就能夠篩選出僅偶數的平方:
>>> [x * x for x in range(1, 11) if x % 2 == 0] [4, 16, 36, 64, 100]
還可使用兩層循環,能夠生成全排列:
>>> [m + n for m in 'ABC' for n in 'XYZ'] ['AX', 'AY', 'AZ', 'BX', 'BY', 'BZ', 'CX', 'CY', 'CZ']
三層和三層以上的循環就不多用到了。
運用列表生成式,能夠寫出很是簡潔的代碼。例如,列出當前目錄下的全部文件和目錄名,能夠經過一行代碼實現:
>>> import os # 導入os模塊,模塊的概念後面講到 >>> [d for d in os.listdir('.')] # os.listdir能夠列出文件和目錄 ['.emacs.d', '.ssh', '.Trash', 'Adlm', 'Applications', 'Desktop', 'Documents', 'Downloads', 'Library', 'Movies', 'Music', 'Pictures', 'Public', 'VirtualBox VMs', 'Workspace', 'XCode']
for
循環其實能夠同時使用兩個甚至多個變量,好比dict
的items()
能夠同時迭代key和value:
>>> d = {'x': 'A', 'y': 'B', 'z': 'C' } >>> for k, v in d.items(): ... print(k, '=', v) ... y = B x = A z = C
所以,列表生成式也可使用兩個變量來生成list:
>>> d = {'x': 'A', 'y': 'B', 'z': 'C' } >>> [k + '=' + v for k, v in d.items()] ['y=B', 'x=A', 'z=C']
最後把一個list中全部的字符串變成小寫:
>>> L = ['Hello', 'World', 'IBM', 'Apple'] >>> [s.lower() for s in L] ['hello', 'world', 'ibm', 'apple']
若是list中既包含字符串,又包含整數,因爲非字符串類型沒有lower()
方法,因此列表生成式會報錯:
>>> L = ['Hello', 'World', 18, 'Apple', None] >>> [s.lower() for s in L]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File "<stdin>", line 1, in <listcomp> AttributeError: 'int'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lower'
使用內建的isinstance
函數能夠判斷一個變量是否是字符串:
>>> x = 'abc' >>> y = 123 >>> isinstance(x, str) True >>> isinstance(y, str) False
純輸出小寫字符串答案:
L1 = ['Hello', 'World', 18, 'Apple', None] L2 = [x.lower() for x in L1 if isinstance(x,str)] print(L2)
混合輸出小寫字符串(非字符串也輸出)答案:
L1 = ['Hello', 'World', 18, 'Apple', None] L2 = [x.lower() if isinstance(x,str) else x for x in L1] print(L2)
上面使用了三目運算符:
true_part if condition else false_part
http://wangye.org/blog/archives/690/
經過列表生成式,咱們能夠直接建立一個列表。可是,受到內存限制,列表容量確定是有限的。並且,建立一個包含100萬個元素的列表,不只佔用很大的存儲空間,若是咱們僅僅須要訪問前面幾個元素,那後面絕大多數元素佔用的空間都白白浪費了。
因此,若是列表元素能夠按照某種算法推算出來,那咱們是否能夠在循環的過程當中不斷推算出後續的元素呢?這樣就沒必要建立完整的list,從而節省大量的空間。在Python中,這種一邊循環一邊計算的機制,稱爲生成器:generator。
要建立一個generator,有不少種方法。第一種方法很簡單,只要把一個列表生成式的[]
改爲()
,就建立了一個generator:
>>> L = [x * x for x in range(10)] >>> L [0,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 g = (x * x for x in range(10)) >>> g <generator object <genexpr> at 0x1022ef630>
建立L
和g
的區別僅在於最外層的[]
和()
,L
是一個list,而g
是一個generator。
咱們能夠直接打印出list的每個元素,但咱們怎麼打印出generator的每個元素呢?
若是要一個一個打印出來,能夠經過next()
函數得到generator的下一個返回值:
>>> next(g) 0 >>> next(g) 1 >>> next(g) 4 >>> next(g) 9 >>> next(g) 16 >>> next(g) 25 >>> next(g) 36 >>> next(g) 49 >>> next(g) 64 >>> next(g) 81 >>> next(g)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StopIteration
咱們講過,generator保存的是算法,每次調用next(g)
,就計算出g
的下一個元素的值,直到計算到最後一個元素,沒有更多的元素時,拋出StopIteration
的錯誤。
固然,上面這種不斷調用next(g)
實在是太變態了,正確的方法是使用for
循環,由於generator也是可迭代對象:
>>> g = (x * x for x in range(10)) >>> for n in g: ... print(n) ... 0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因此,咱們建立了一個generator後,基本上永遠不會調用next()
,而是經過for
循環來迭代它,而且不須要關心StopIteration
的錯誤。
generator很是強大。若是推算的算法比較複雜,用相似列表生成式的for
循環沒法實現的時候,還能夠用函數來實現。
好比,著名的斐波拉契數列(Fibonacci),除第一個和第二個數外,任意一個數均可由前兩個數相加獲得:
1, 1, 2, 3, 5, 8, 13, 21, 34, ...
斐波拉契數列用列表生成式寫不出來,可是,用函數把它打印出來卻很容易:
def fib(max): n, a, b = 0, 0, 1 while n < max: print(b) a, b = b, a + b n = n + 1 return 'done'
注意,賦值語句:
a, b = b, a + b
至關於:
t = (b, a + b) # t是一個tuple a = t[0] b = t[1]
但沒必要顯式寫出臨時變量t就能夠賦值。
上面的函數能夠輸出斐波那契數列的前N個數:
>>> fib(6) 1 1 2 3 5 8 'done'
仔細觀察,能夠看出,fib
函數其實是定義了斐波拉契數列的推算規則,能夠從第一個元素開始,推算出後續任意的元素,這種邏輯其實很是相似generator。
也就是說,上面的函數和generator僅一步之遙。要把fib
函數變成generator,只須要把print(b)
改成yield b
就能夠了:
def fib(max): n, a, b = 0, 0, 1 while n < max: yield b a, b = b, a + b n = n + 1 return 'done'
這就是定義generator的另外一種方法。若是一個函數定義中包含yield
關鍵字,那麼這個函數就再也不是一個普通函數,而是一個generator:
>>> f = fib(6) >>> f <generator object fib at 0x104feaaa0>
這裏,最難理解的就是generator和函數的執行流程不同。函數是順序執行,遇到return
語句或者最後一行函數語句就返回。而變成generator的函數,在每次調用next()
的時候執行,遇到yield
語句返回,再次執行時從上次返回的yield
語句處繼續執行。
舉個簡單的例子,定義一個generator,依次返回數字1,3,5:
def odd(): print('step 1') yield 1 print('step 2') yield(3) print('step 3') yield(5)
調用該generator時,首先要生成一個generator對象,而後用next()
函數不斷得到下一個返回值:
>>> o = odd() >>> next(o) step 1 1 >>> next(o) step 2 3 >>> next(o) step 3 5 >>> next(o)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StopIteration
能夠看到,odd
不是普通函數,而是generator,在執行過程當中,遇到yield
就中斷,下次又繼續執行。執行3次yield
後,已經沒有yield
能夠執行了,因此,第4次調用next(o)
就報錯。
回到fib
的例子,咱們在循環過程當中不斷調用yield
,就會不斷中斷。固然要給循環設置一個條件來退出循環,否則就會產生一個無限數列出來。
一樣的,把函數改爲generator後,咱們基本上歷來不會用next()
來獲取下一個返回值,而是直接使用for
循環來迭代:
>>> for n in fib(6): ... print(n) ... 1 1 2 3 5 8
可是用for
循環調用generator時,發現拿不到generator的return
語句的返回值。若是想要拿到返回值,必須捕獲StopIteration
錯誤,返回值包含在StopIteration
的value
中:
>>> g = fib(6) >>> while True: ... try: ... x = next(g) ... print('g:', x) ... except StopIteration as e: ... print('Generator return value:', e.value) ... break ... g: 1 g: 1 g: 2 g: 3 g: 5 g: 8 Generator return value: done
關於如何捕獲錯誤,後面的錯誤處理還會詳細講解。
楊輝三角定義以下:
1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 10 5 1
把每一行看作一個list,試寫一個generator,不斷輸出下一行的list:
答案:
def triangles(): L = [1] while True: yield L L.append(0) L = [L[i - 1] + L[i] for i in range(len(L))] n = 0 for t in triangles(): print(t) n = n + 1 if n == 10: break
解析:
楊輝三角/帕斯卡三角形
1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 . . . . .
雖然看着挺漂亮,但對解題沒有卵幫助。 因而我從右邊猛推了它一把 <---大力猛推
。 伴隨着一聲'啊呦',楊輝三角形一屁股坐進了我精心設計好的牆角里。
row 0 1 1 1 1 2 1 2 1 3 1 3 3 1 4 1 4 6 4 1 ------------------ col 0 1 2 3 4
這不是巧了麼?我能夠用T(row,col)來表明楊輝三角形中的每個元素對不對? 而後你們能夠發現以下幾個事實: 1.col==0 的這一列上的元素老是 1 , 例如T(0,0),T(1,0),T(4,0)
2.col==row 的這一列上的元素老是 1, 例如 T(0,0),T(1,1),T(4,4)
3.(敲黑板,重點) T(row,col)上的元素等於 T(row-1,col-1)+T(row-1,col), 例如 T(4,3) == T(3,2)+T(3,3) 即 4 == 3 + 1 例如 T(4,2) == T(3,1)+T(3,2) 即 6 == 3 + 3 雖然講得頗有道理的樣子,然而機智的小夥伴們仍是一眼就看出了破綻。 介紹事實3
時候,爲何不拿T(0,0),T(1,0),T(1,1)這樣的元素舉例? 按個人分析 T(0,0) == T(-1,-1)+T(-1,0) ,這不翻車了麼。媽蛋的,確實翻車了!
def triangles(): L = [1] #因此在這個解法裏,做者很機智,直接給第0行初始化一個[1] while True: yield L # 生成第0行,問題解決。 。。。
咱們再來看看第1行的狀況, T(1,0) == T(0,-1)+T(0,0)
,T(0,0)是1,T(0,-1)不存在。 T(1,1) == T(0,0)+T(0,1)
,T(0,0)是1,T(0,1)不存在 根據事實1,事實2
咱們知道T(1,0)
和T(1,1)
都是1
,將已知量帶入咱們的式子. 1 = x+1 得x=0 1 = 1+x 得x=0 發現了沒有,要想讓這個算法進行下去,第0行元素命格不行【八字欠零,五行(xing2)缺零】,一共缺了先後兩個零。
#在假想的狀況下,第0行若是能像圖中這樣補上兩個0,那麼生成第1行的時候就輕鬆愉快了。 #上邊咱們分析過了生成第1行須要的T(0,-1)和T(0,1),如今已經到貨. r 0 [0 1 0] 1 1 1 2 1 2 1 3 1 3 3 1 4 1 4 6 4 1 ------------------ c -1 0 1 2 3 4
def triangles(): L = [1] while True: yield L L.append(0) #做者真的給上一行補了0,但是爲何只補了一個0? L = [L[i - 1] + L[i] for i in range(len(L))] #生成第1行
這裏真的是巧合了!!!
學習切片的時候,廖大說過列表倒數第一個元素的索引是-1。 因此,咱們在上圖裏看到的T(0,-1),在python列表裏是繞到後邊去了。 天然界裏的列表[0,1,0],各元素索引依次爲 -1,0,1 python裏的列表[1,0],各元素索引依次爲0,1/-1,就像一個環,兩端粘在了一塊兒。
看代碼 def triangles(): L = [1] while True: yield L L.append(0) #補完0後L的狀態 [1,0] L = [L[i - 1] + L[i] for i in range(len(L))] #生成第1行 已知 L:[1,0] ,len(L):2 ,range(0,2)不包含2 列表生成式[L[i - 1] + L[i] for i in range(len(L))]會生成什麼鬼? 當i=0時 L[i-1]+L[i] == 0+1 == 1 當i=1時 L[i-1]+L[i] == 1+0 == 1 因此這個列表生成式最終生成了 [1,1],而後將它賦給L。而後yield L.
而後生成第2行:
def triangles(): L = [1] while True: yield L #生成第2行時的開局狀態,L:[1,1] L.append(0) #補0,[1,1,0] L = [L[i - 1] + L[i] for i in range(len(L))] #生成第2行
而後生成第3行。 而後生成第n行。。。
咱們已經知道,能夠直接做用於for
循環的數據類型有如下幾種:
一類是集合數據類型,如list
、tuple
、dict
、set
、str
等;
一類是generator
,包括生成器和帶yield
的generator function。
這些能夠直接做用於for
循環的對象統稱爲可迭代對象:Iterable
。
可使用isinstance()
判斷一個對象是不是Iterable
對象:
>>>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Iterable >>> isinstance([], Iterable) True >>> isinstance({}, Iterable) True >>> isinstance('abc', Iterable) True >>> isinstance((x for x in range(10)), Iterable) True >>> isinstance(100, Iterable) False
而生成器不但能夠做用於for
循環,還能夠被next()
函數不斷調用並返回下一個值,直到最後拋出StopIteration
錯誤表示沒法繼續返回下一個值了。
能夠被next()
函數調用並不斷返回下一個值的對象稱爲迭代器:Iterator
。
可使用isinstance()
判斷一個對象是不是Iterator
對象:
>>>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Iterator >>> isinstance((x for x in range(10)), Iterator) True >>> isinstance([], Iterator) False >>> isinstance({}, Iterator) False >>> isinstance('abc', Iterator) False
生成器都是Iterator
對象,但list
、dict
、str
雖然是Iterable
,卻不是Iterator
。
把list
、dict
、str
等Iterable
變成Iterator
可使用iter()
函數:
>>> isinstance(iter([]), Iterator) True >>> isinstance(iter('abc'), Iterator) True
你可能會問,爲何list
、dict
、str
等數據類型不是Iterator
?
這是由於Python的Iterator
對象表示的是一個數據流,Iterator對象能夠被next()
函數調用並不斷返回下一個數據,直到沒有數據時拋出StopIteration
錯誤。能夠把這個數據流看作是一個有序序列,但咱們卻不能提早知道序列的長度,只能不斷經過next()
函數實現按需計算下一個數據,因此Iterator
的計算是惰性的,只有在須要返回下一個數據時它纔會計算。
Iterator
甚至能夠表示一個無限大的數據流,例如全體天然數。而使用list是永遠不可能存儲全體天然數的。
凡是可做用於for
循環的對象都是Iterable
類型;
凡是可做用於next()
函數的對象都是Iterator
類型,它們表示一個惰性計算的序列;
集合數據類型如list
、dict
、str
等是Iterable
但不是Iterator
,不過能夠經過iter()
函數得到一個Iterator
對象。
Python的for
循環本質上就是經過不斷調用next()
函數實現的,例如:
for x in [1, 2, 3, 4, 5]: pass
實際上徹底等價於:
# 首先得到Iterator對象: it = iter([1, 2, 3, 4, 5]) # 循環: while True: try: # 得到下一個值: x = next(it) except StopIteration: # 遇到StopIteration就退出循環 break
高階函數英文叫Higher-order function。什麼是高階函數?咱們以實際代碼爲例子,一步一步深刻概念。
以Python內置的求絕對值的函數abs()
爲例,調用該函數用如下代碼:
>>> abs(-10) 10
可是,若是隻寫abs
呢?
>>> abs <built-in function abs>
可見,abs(-10)
是函數調用,而abs
是函數自己。
要得到函數調用結果,咱們能夠把結果賦值給變量:
>>> x = abs(-10) >>> x 10
可是,若是把函數自己賦值給變量呢?
>>> f = abs >>> f <built-in function abs>
結論:函數自己也能夠賦值給變量,即:變量能夠指向函數。
若是一個變量指向了一個函數,那麼,能否經過該變量來調用這個函數?用代碼驗證一下:
>>> f = abs >>> f(-10) 10
成功!說明變量f
如今已經指向了abs
函數自己。直接調用abs()
函數和調用變量f()
徹底相同。
那麼函數名是什麼呢?函數名其實就是指向函數的變量!對於abs()
這個函數,徹底能夠把函數名abs
當作變量,它指向一個能夠計算絕對值的函數!
若是把abs
指向其餘對象,會有什麼狀況發生?
>>> abs = 10 >>> abs(-10)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TypeError: 'int' object is not callable
把abs
指向10
後,就沒法經過abs(-10)
調用該函數了!由於abs
這個變量已經不指向求絕對值函數而是指向一個整數10
!
固然實際代碼絕對不能這麼寫,這裏是爲了說明函數名也是變量。要恢復abs
函數,請重啓Python交互環境。
注:因爲abs
函數其實是定義在import builtins
模塊中的,因此要讓修改abs
變量的指向在其它模塊也生效,要用import builtins; builtins.abs = 10
。
既然變量能夠指向函數,函數的參數能接收變量,那麼一個函數就能夠接收另外一個函數做爲參數,這種函數就稱之爲高階函數。
一個最簡單的高階函數:
def add(x, y, f): return f(x) + f(y)
當咱們調用add(-5, 6, abs)
時,參數x
,y
和f
分別接收-5
,6
和abs
,根據函數定義,咱們能夠推導計算過程爲:
x = -5 y = 6 f = abs f(x) + f(y) ==> abs(-5) + abs(6) ==> 11 return 11
用代碼驗證一下:
>>> add(-5, 6, abs) 11
編寫高階函數,就是讓函數的參數可以接收別的函數。
把函數做爲參數傳入,這樣的函數稱爲高階函數,函數式編程就是指這種高度抽象的編程範式。
Python內建了map()
和reduce()
函數。
若是你讀過Google的那篇大名鼎鼎的論文「MapReduce: Simplified Data Processing on Large Clusters」,你就能大概明白map/reduce的概念。
咱們先看map。map()
函數接收兩個參數,一個是函數,一個是Iterable
,map
將傳入的函數依次做用到序列的每一個元素,並把結果做爲新的Iterator
返回。
舉例說明,好比咱們有一個函數f(x)=x2,要把這個函數做用在一個list [1, 2, 3, 4, 5, 6, 7, 8, 9]
上,就能夠用map()
實現以下:
如今,咱們用Python代碼實現:
>>> def f(x): ... return x * x ... >>> r = map(f, [1, 2, 3, 4, 5, 6, 7, 8, 9]) >>> list(r)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map()
傳入的第一個參數是f
,即函數對象自己。因爲結果r
是一個Iterator
,Iterator
是惰性序列,所以經過list()
函數讓它把整個序列都計算出來並返回一個list。
你可能會想,不須要map()
函數,寫一個循環,也能夠計算出結果:
L = [] for n in [1, 2, 3, 4, 5, 6, 7, 8, 9]: L.append(f(n)) print(L)
的確能夠,可是,從上面的循環代碼,能一眼看明白「把f(x)做用在list的每個元素並把結果生成一個新的list」嗎?
因此,map()
做爲高階函數,事實上它把運算規則抽象了,所以,咱們不但能夠計算簡單的f(x)=x2,還能夠計算任意複雜的函數,好比,把這個list全部數字轉爲字符串:
>>> list(map(str,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只須要一行代碼。
再看reduce
的用法。reduce
把一個函數做用在一個序列[x1, x2, x3, ...]
上,這個函數必須接收兩個參數,reduce
把結果繼續和序列的下一個元素作累積計算,其效果就是:
reduce(f, [x1, x2, x3, x4]) = f(f(f(x1, x2), x3), x4)
比方說對一個序列求和,就能夠用reduce
實現:
>>> 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 >>> def add(x, y): ... return x + y ... >>> reduce(add, [1, 3, 5, 7, 9]) 25
固然求和運算能夠直接用Python內建函數sum()
,不必動用reduce
。
可是若是要把序列[1, 3, 5, 7, 9]
變換成整數13579
,reduce
就能夠派上用場:
>>> 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 >>> def fn(x, y): ... return x * 10 + y ... >>> reduce(fn, [1, 3, 5, 7, 9]) 13579
這個例子自己沒多大用處,可是,若是考慮到字符串str
也是一個序列,對上面的例子稍加改動,配合map()
,咱們就能夠寫出把str
轉換爲int
的函數:
>>> 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 >>> def fn(x, y): ... return x * 10 + y ... >>> def char2num(s): ... return {'0': 0,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s] ... >>> reduce(fn, map(char2num, '13579')) 13579
整理成一個str2int
的函數就是:
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 def str2int(s): def fn(x, y): return x * 10 + y def char2num(s): return {'0': 0,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s] return reduce(fn, map(char2num, s))
還能夠用lambda函數進一步簡化成:
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 def char2num(s): return {'0': 0,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s] def str2int(s): return reduce(lambda x, y: x * 10 + y, map(char2num, s))
也就是說,假設Python沒有提供int()
函數,你徹底能夠本身寫一個把字符串轉化爲整數的函數,並且只須要幾行代碼!
lambda函數的用法在後面介紹。
利用map()
函數,把用戶輸入的不規範的英文名字,變爲首字母大寫,其餘小寫的規範名字。輸入:['adam', 'LISA', 'barT']
,輸出:['Adam', 'Lisa', 'Bart']
:
def normalize(name): new="" for n,x in enumerate(name): if n==0: new += x.upper() else: new += x.lower() return new L1 = ['adam', 'LISA', 'barT'] L2 = list(map(normalize, L1)) print(L2)
Python提供的sum()
函數能夠接受一個list並求和,請編寫一個prod()
函數,能夠接受一個list並利用reduce()
求積:
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 def prod(L): def fn(x,y): return x*y return reduce(fn,L) print('3 * 5 * 7 * 9 =', prod([3, 5, 7, 9]))
利用map
和reduce
編寫一個str2float
函數,把字符串'123.456'
轉換成浮點數123.456
:
若是不利用map
和reduce,答案:
def str2num(s): return{'1':1,'2':2,'3':3,'4':4,'5':5,'6':6,'7':7,'8':8,'9':9}[s] def fn(x,n): num=1 for i in range(n): num = x*num return num def str2float(s): for n,x in enumerate(s): if x=='.': front = s[:n] end = s[n+1:] new = front + end return int(new)/fn(10,len(end))
都利用上map
和reduce
的答案:
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 def char2num(s): return {'1':1,'2':2,'3':3,'4':4,'5':5,'6':6,'7':7,'8':8,'9':9,'0':0}[s] def fn(x,n): num=1 for i in range(n): num = x*num return num def fn2(x,y): return x*10+y def str2float(s): for n,x in enumerate(s): if x=='.': front=s[:n] end=s[n+1:] new=front+end return reduce(fn2,map(char2num,new))/fn(10,len(end)) print('str2float(\'123.456\') =', str2float('123.456'))
若是以上加上lambda使用:
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 def char2num(s): return {'1':1,'2':2,'3':3,'4':4,'5':5,'6':6,'7':7,'8':8,'9':9,'0':0}[s] def fn(x,n): num=1 for i in range(n): num = x*num return num def str2float(s): for n,x in enumerate(s): if x=='.': front=s[:n] end=s[n+1:] new=front+end return reduce(lambda x,y:x*10+y,map(char2num,new))/fn(10,len(end)) print('str2float(\'123.456\') =', str2float('123.456'))
lambda的使用方法:
http://www.cnblogs.com/evening/archive/2012/03/29/2423554.html
Python內建的filter()
函數用於過濾序列。
和map()
相似,filter()
也接收一個函數和一個序列。和map()
不一樣的是,filter()
把傳入的函數依次做用於每一個元素,而後根據返回值是True
仍是False
決定保留仍是丟棄該元素。
例如,在一個list中,刪掉偶數,只保留奇數,能夠這麼寫:
def is_odd(n): return n % 2 == 1 list(filter(is_odd, [1, 2, 4, 5, 6, 9, 10, 15])) # 結果: [1, 5, 9, 15]
把一個序列中的空字符串刪掉,能夠這麼寫:
def not_empty(s): return s and s.strip() list(filter(not_empty, ['A', '', 'B', None, 'C', ' '])) # 結果: ['A', 'B', 'C']
可見用filter()
這個高階函數,關鍵在於正確實現一個「篩選」函數。
注意到filter()
函數返回的是一個Iterator
,也就是一個惰性序列,因此要強迫filter()
完成計算結果,須要用list()
函數得到全部結果並返回list。
首先,列出從2
開始的全部天然數,構造一個序列: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取序列的第一個數2
,它必定是素數,而後用2
把序列的2
的倍數篩掉: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取新序列的第一個數3
,它必定是素數,而後用3
把序列的3
的倍數篩掉: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取新序列的第一個數5
,而後用5
把序列的5
的倍數篩掉: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不斷篩下去,就能夠獲得全部的素數。
用Python來實現這個算法,能夠先構造一個從3
開始的奇數序列:
def _odd_iter(): n = 1 while True: n = n + 2 yield n
注意這是一個生成器,而且是一個無限序列。
而後定義一個篩選函數:
def _not_divisible(n): return lambda x: x % n > 0
最後,定義一個生成器,不斷返回下一個素數:
def primes(): yield 2 it = _odd_iter() # 初始序列 while True: n = next(it) # 返回序列的第一個數 yield n it = filter(_not_divisible(n), it) # 構造新序列
這個生成器先返回第一個素數2
,而後,利用filter()
不斷產生篩選後的新的序列。
因爲primes()
也是一個無限序列,因此調用時須要設置一個退出循環的條件:
# 打印1000之內的素數: for n in primes(): if n < 1000: print(n) else: break
注意到Iterator
是惰性計算的序列,因此咱們能夠用Python表示「全體天然數」,「全體素數」這樣的序列,而代碼很是簡潔。
回數是指從左向右讀和從右向左讀都是同樣的數,例如12321
,909
。請利用filter()
濾掉非回數:
答案:
def is_palindrome(n): s = str(n) return s==s[::-1]: output = filter(is_palindrome, range(1, 1000)) print(list(output))
filter()
的做用是從一個序列中篩出符合條件的元素。因爲filter()
使用了惰性計算,因此只有在取filter()
結果的時候,纔會真正篩選並每次返回下一個篩出的元素。
排序也是在程序中常常用到的算法。不管使用冒泡排序仍是快速排序,排序的核心是比較兩個元素的大小。若是是數字,咱們能夠直接比較,但若是是字符串或者兩個dict呢?直接比較數學上的大小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比較的過程必須經過函數抽象出來。
Python內置的sorted()
函數就能夠對list進行排序:
>>> sorted([36, 5, -12, 9, -21]) [-21, -12, 5, 9, 36]
此外,sorted()
函數也是一個高階函數,它還能夠接收一個key
函數來實現自定義的排序,例如按絕對值大小排序:
>>> sorted([36, 5, -12, 9, -21], key=abs) [5, 9, -12, -21, 36]
key指定的函數將做用於list的每個元素上,並根據key函數返回的結果進行排序。對比原始的list和通過key=abs
處理過的list:
list = [36, 5, -12, 9, -21] keys = [36, 5, 12, 9, 21]
而後sorted()
函數按照keys進行排序,並按照對應關係返回list相應的元素:
keys排序結果 => [5, 9, 12, 21, 36] | | | | | 最終結果 => [5, 9, -12, -21, 36]
咱們再看一個字符串排序的例子:
>>> sorted(['bob', 'about', 'Zoo', 'Credit']) ['Credit', 'Zoo', 'about', 'bob']
默認狀況下,對字符串排序,是按照ASCII的大小比較的,因爲'Z' < 'a'
,結果,大寫字母Z
會排在小寫字母a
的前面。
如今,咱們提出排序應該忽略大小寫,按照字母序排序。要實現這個算法,沒必要對現有代碼大加改動,只要咱們能用一個key函數把字符串映射爲忽略大小寫排序便可。忽略大小寫來比較兩個字符串,實際上就是先把字符串都變成大寫(或者都變成小寫),再比較。
這樣,咱們給sorted
傳入key函數,便可實現忽略大小寫的排序:
>>> sorted(['bob', 'about', 'Zoo', 'Credit'], key=str.lower) ['about', 'bob', 'Credit', 'Zoo']
要進行反向排序,沒必要改動key函數,能夠傳入第三個參數reverse=True
:
>>> sorted(['bob', 'about', 'Zoo', 'Credit'], key=str.lower, reverse=True) ['Zoo', 'Credit', 'bob', 'about']
從上述例子能夠看出,高階函數的抽象能力是很是強大的,並且,核心代碼能夠保持得很是簡潔。
sorted()
也是一個高階函數。用sorted()
排序的關鍵在於實現一個映射函數。
假設咱們用一組tuple表示學生名字和成績:
L = [('Bob', 75), ('Adam', 92), ('Bart', 66), ('Lisa', 88)]
1.請用sorted()
對上述列表分別按名字排序:
2.再按成績從高到低排序:
L = [('Bob', 75), ('Adam', 92), ('Bart', 66), ('Lisa', 88)] def by_name(t): return t[0] def by_score(t): return t[1] L1 = sorted(L,key=by_name) L2 = sorted(L,key=by_score,reverse=True) print(L1) print(L2)
高階函數除了能夠接受函數做爲參數外,還能夠把函數做爲結果值返回。
咱們來實現一個可變參數的求和。一般狀況下,求和的函數是這樣定義的:
def calc_sum(*args): ax = 0 for n in args: ax = ax + n return ax
可是,若是不須要馬上求和,而是在後面的代碼中,根據須要再計算怎麼辦?能夠不返回求和的結果,而是返回求和的函數:
def lazy_sum(*args): def sum(): ax = 0 for n in args: ax = ax + n return ax return sum
當咱們調用lazy_sum()
時,返回的並非求和結果,而是求和函數:
>>> f = lazy_sum(1, 3, 5, 7, 9) >>> f <function lazy_sum.<locals>.sum at 0x101c6ed90>
調用函數f
時,才真正計算求和的結果:
>>> f() 25
在這個例子中,咱們在函數lazy_sum
中又定義了函數sum
,而且,內部函數sum
能夠引用外部函數lazy_sum
的參數和局部變量,當lazy_sum
返回函數sum
時,相關參數和變量都保存在返回的函數中,這種稱爲「閉包(Closure)」的程序結構擁有極大的威力。
請再注意一點,當咱們調用lazy_sum()
時,每次調用都會返回一個新的函數,即便傳入相同的參數:
>>> f1 = lazy_sum(1, 3, 5, 7, 9) >>> f2 = lazy_sum(1, 3, 5, 7, 9) >>> f1==f2 False
f1()
和f2()
的調用結果互不影響。
注意到返回的函數在其定義內部引用了局部變量args
,因此,當一個函數返回了一個函數後,其內部的局部變量還被新函數引用,因此,閉包用起來簡單,實現起來可不容易。
另外一個須要注意的問題是,返回的函數並無馬上執行,而是直到調用了f()
才執行。咱們來看一個例子:
def count(): fs = [] for i in range(1, 4): def f(): return i*i fs.append(f) return fs f1, f2, f3 = count() #見註釋
在上面的例子中,每次循環,都建立了一個新的函數,而後,把建立的3個函數都返回了。
你可能認爲調用f1()
,f2()
和f3()
結果應該是1
,4
,9
,但實際結果是:
>>> f1() 9 >>> f2() 9 >>> f3() 9
所有都是9
!緣由就在於返回的函數引用了變量i
,但它並不是馬上執行。等到3個函數都返回時,它們所引用的變量i
已經變成了3
,所以最終結果爲9
。
返回閉包時牢記的一點就是:返回函數不要引用任何循環變量,或者後續會發生變化的變量。
若是必定要引用循環變量怎麼辦?方法是再建立一個函數,用該函數的參數綁定循環變量當前的值,不管該循環變量後續如何更改,已綁定到函數參數的值不變:
def count(): def f(j): def g(): return j*j return g fs = [] for i in range(1, 4): fs.append(f(i)) # f(i)馬上被執行,所以i的當前值被傳入f() return fs
再看看結果:
>>> f1, f2, f3 = count() >>> f1() 1 >>> f2() 4 >>> f3() 9
缺點是代碼較長,可利用lambda函數縮短代碼。
一個函數能夠返回一個計算結果,也能夠返回一個函數。
返回一個函數時,牢記該函數並未執行,返回函數中不要引用任何可能會變化的變量。
註釋:
f1,f2,f3 = count()
python 支持這種賦值方式
a,b,c=[1,2,3]
a,b,c=(1,2,3)
a,b,c=1,2,3
主要是python的賦值方式.前面的章節絕對沒有講解過.對小白的我產生了很大的困惑.
count函數運行完之後, fs = [f, f, f]
f1, f2, f3 = count() 至關於 [f1, f2, f3] = [f, f, f] 至關於 f1 = f f2 = f f3 = f f函數返回的是i的平方,i是3,因此返回9, 9, 9
當咱們在傳入函數時,有些時候,不須要顯式地定義函數,直接傳入匿名函數更方便。
在Python中,對匿名函數提供了有限支持。仍是以map()
函數爲例,計算f(x)=x2時,除了定義一個f(x)
的函數外,還能夠直接傳入匿名函數:
>>> list(map(lambda x: x * x, [1, 2, 3, 4, 5, 6, 7, 8, 9]))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經過對比能夠看出,匿名函數lambda x: x * x
實際上就是:
def f(x): return x * x
關鍵字lambda
表示匿名函數,冒號前面的x
表示函數參數。
匿名函數有個限制,就是隻能有一個表達式,不用寫return
,返回值就是該表達式的結果。
用匿名函數有個好處,由於函數沒有名字,沒必要擔憂函數名衝突。此外,匿名函數也是一個函數對象,也能夠把匿名函數賦值給一個變量,再利用變量來調用該函數:
>>> f = lambda x: x * x >>> f <function <lambda> at 0x101c6ef28> >>> f(5) 25
一樣,也能夠把匿名函數做爲返回值返回,好比:
def build(x, y): return lambda: x * x + y * y
詳解:
#!/usr/bin/python # -*- coding: utf-8 -*- # 匿名函數lambda使用,上節中學習了 「返回函數」 這節學習了 「匿名函數」 # (1)、若是你定義一個有參數的函數,返回函數是一個無參函數, # 那麼將定義的有參函數賦值給一個變量(賦值後變量指針指向函數,這時變量就是函數的別名)時, # 須要轉遞參數,調用函數變量就等於執行函數體 # (2)、若是你定義一個無參數的函數,返回函數是一個有參函數, # 那麼將定義的無參函數賦值給一個變量(賦值後變量指針指向函數,這時變量就是函數的別名)時, # 不須要轉遞參數,調用函數變量時傳遞參數就等於執行函數體 # 返回函數 def build_return_func1(x, y): def g(): return x**2 + y**2 return g # 返回lambda匿名函數 def build_return_lambda1(x, y): # 無參數lambda匿名函數 return lambda: x ** 2 + y ** 2 # 有函數調用 f1 = build_return_func1(1, 2) f2 = build_return_lambda1(2, 4) print(f1()) print(f2())
5 20
# 返回函數 def build_return_func2(): def g(x, y): return x**2 + y**2 return g # 返回lambda匿名函數 def build_return_lambda2(): # 有參數lambda匿名函數 return lambda x, y: x ** 2 + y ** 2 # 無函數調用 f3 = build_return_func2() f4 = build_return_lambda2() print(f3(1, 2)) print(f4(2, 4))
5 20
Python對匿名函數的支持有限,只有一些簡單的狀況下可使用匿名函數。
因爲函數也是一個對象,並且函數對象能夠被賦值給變量,因此,經過變量也能調用該函數。
>>> def now(): ... print('2015-3-25') ... >>> f = now >>> f() 2015-3-25
函數對象有一個__name__
屬性,能夠拿到函數的名字:
>>> now.__name__ 'now' >>> f.__name__ 'now'
如今,假設咱們要加強now()
函數的功能,好比,在函數調用先後自動打印日誌,但又不但願修改now()
函數的定義,這種在代碼運行期間動態增長功能的方式,稱之爲「裝飾器」(Decorator)。
本質上,decorator就是一個返回函數的高階函數。因此,咱們要定義一個能打印日誌的decorator,能夠定義以下:
def log(func): def wrapper(*args, **kw): print('call %s():' % func.__name__) return func(*args, **kw) return wrapper
觀察上面的log
,由於它是一個decorator,因此接受一個函數做爲參數,並返回一個函數。咱們要藉助Python的@語法,把decorator置於函數的定義處:
@log def now(): print('2015-3-25')
調用now()
函數,不只會運行now()
函數自己,還會在運行now()
函數前打印一行日誌:
>>> now() call now(): 2015-3-25
把@log
放到now()
函數的定義處,至關於執行了語句:
now = log(now)
因爲log()
是一個decorator,返回一個函數,因此,原來的now()
函數仍然存在,只是如今同名的now
變量指向了新的函數,因而調用now()
將執行新函數,即在log()
函數中返回的wrapper()
函數。
wrapper()
函數的參數定義是(*args, **kw)
,所以,wrapper()
函數能夠接受任意參數的調用。在wrapper()
函數內,首先打印日誌,再緊接着調用原始函數。
若是decorator自己須要傳入參數,那就須要編寫一個返回decorator的高階函數,寫出來會更復雜。好比,要自定義log的文本:
def log(text): def decorator(func): def wrapper(*args, **kw): print('%s %s():' % (text, func.__name__)) return func(*args, **kw) return wrapper return decorator
這個3層嵌套的decorator用法以下:
@log('execute') def now(): print('2015-3-25')
執行結果以下:
>>> now() execute now(): 2015-3-25
和兩層嵌套的decorator相比,3層嵌套的效果是這樣的:
>>> now = log('execute')(now)
咱們來剖析上面的語句,首先執行log('execute')
,返回的是decorator
函數,再調用返回的函數,參數是now
函數,返回值最終是wrapper
函數。
以上兩種decorator的定義都沒有問題,但還差最後一步。由於咱們講了函數也是對象,它有__name__
等屬性,但你去看通過decorator裝飾以後的函數,它們的__name__
已經從原來的'now'
變成了'wrapper'
:
>>> now.__name__ 'wrapper'
由於返回的那個wrapper()
函數名字就是'wrapper'
,因此,須要把原始函數的__name__
等屬性複製到wrapper()
函數中,不然,有些依賴函數簽名的代碼執行就會出錯。
不須要編寫wrapper.__name__ = func.__name__
這樣的代碼,Python內置的functools.wraps
就是幹這個事的,因此,一個完整的decorator的寫法以下:
import functools def log(func): @functools.wraps(func) def wrapper(*args, **kw): print('call %s():' % func.__name__) return func(*args, **kw) return wrapper
或者針對帶參數的decorator:
import functools def log(text): def decorator(func): @functools.wraps(func) def wrapper(*args, **kw): print('%s %s():' % (text, func.__name__)) return func(*args, **kw) return wrapper return decorator
import functools
是導入functools
模塊。模塊的概念稍候講解。如今,只需記住在定義wrapper()
的前面加上@functools.wraps(func)
便可。
在面向對象(OOP)的設計模式中,decorator被稱爲裝飾模式。OOP的裝飾模式須要經過繼承和組合來實現,而Python除了能支持OOP的decorator外,直接從語法層次支持decorator。Python的decorator能夠用函數實現,也能夠用類實現。
decorator能夠加強函數的功能,定義起來雖然有點複雜,但使用起來很是靈活和方便。
1.請編寫一個decorator,能在函數調用的先後打印出'begin call'
和'end call'
的日誌。
2.再思考一下可否寫出一個@log
的decorator,使它既支持:
@log def f(): pass
又支持:
@log('execute') def f(): pass
兩題混寫成一個答案:
def log(text=None): def decorator(func): def wrapper(*args, **kw): print('begin call') result = func(*args,**kw) print('%s %s();' % (text,func.__name__)) print('begin call') return result return wrapper return decorator @log('execute') def now(x=5): return print(x ** 2) now(7)
Python的functools
模塊提供了不少有用的功能,其中一個就是偏函數(Partial function)。要注意,這裏的偏函數和數學意義上的偏函數不同。
在介紹函數參數的時候,咱們講到,經過設定參數的默認值,能夠下降函數調用的難度。而偏函數也能夠作到這一點。舉例以下:
int()
函數能夠把字符串轉換爲整數,當僅傳入字符串時,int()
函數默認按十進制轉換:
>>> int('12345') 12345
但int()
函數還提供額外的base
參數,默認值爲10
。若是傳入base
參數,就能夠作N進制的轉換:
>>> int('12345', base=8) 5349 >>> int('12345', 16) 74565
假設要轉換大量的二進制字符串,每次都傳入int(x, base=2)
很是麻煩,因而,咱們想到,能夠定義一個int2()
的函數,默認把base=2
傳進去:
def int2(x, base=2): return int(x, base)
這樣,咱們轉換二進制就很是方便了:
>>> int2('1000000') 64 >>> int2('1010101') 85
functools.partial
就是幫助咱們建立一個偏函數的,不須要咱們本身定義int2()
,能夠直接使用下面的代碼建立一個新的函數int2
:
>>> import functools >>> int2 = functools.partial(int, base=2) >>> int2('1000000') 64 >>> int2('1010101') 85
因此,簡單總結functools.partial
的做用就是,把一個函數的某些參數給固定住(也就是設置默認值),返回一個新的函數,調用這個新函數會更簡單。
注意到上面的新的int2
函數,僅僅是把base
參數從新設定默認值爲2
,但也能夠在函數調用時傳入其餘值:
>>> int2('1000000', base=10) 1000000
最後,建立偏函數時,實際上能夠接收函數對象、*args
和**kw
這3個參數,當傳入:
int2 = functools.partial(int, base=2)
實際上固定了int()函數的關鍵字參數base
,也就是:
int2('10010')
至關於:
kw = { 'base': 2 } int('10010', **kw)
當傳入:
max2 = functools.partial(max, 10)
實際上會把10
做爲*args
的一部分自動加到左邊,也就是:
max2(5, 6, 7)
至關於:
args = (10, 5, 6, 7) max(*args)
結果爲10
。
當函數的參數個數太多,須要簡化時,使用functools.partial
能夠建立一個新的函數,這個新函數能夠固定住原函數的部分參數,從而在調用時更簡單。
Python自己就內置了不少很是有用的模塊,只要安裝完畢,這些模塊就能夠馬上使用。
咱們之內建的sys
模塊爲例,編寫一個hello
的模塊:
#!/usr/bin/env python3 # -*- coding: utf-8 -*- ' a test module ' __author__ = 'Michael Liao' import sys def test(): args = sys.argv if len(args)==1: print('Hello, world!') elif len(args)==2: print('Hello, %s!' % args[1]) else: print('Too many arguments!') if __name__=='__main__': test()
第1行和第2行是標準註釋,第1行註釋可讓這個hello.py
文件直接在Unix/Linux/Mac上運行,第2行註釋表示.py文件自己使用標準UTF-8編碼;
第4行是一個字符串,表示模塊的文檔註釋,任何模塊代碼的第一個字符串都被視爲模塊的文檔註釋;
第6行使用__author__
變量把做者寫進去,這樣當你公開源代碼後別人就能夠瞻仰你的大名;
以上就是Python模塊的標準文件模板,固然也能夠所有刪掉不寫,可是,按標準辦事確定沒錯。
後面開始就是真正的代碼部分。
你可能注意到了,使用sys
模塊的第一步,就是導入該模塊:
import sys
導入sys
模塊後,咱們就有了變量sys
指向該模塊,利用sys
這個變量,就能夠訪問sys
模塊的全部功能。
sys
模塊有一個argv
變量,用list存儲了命令行的全部參數。argv
至少有一個元素,由於第一個參數永遠是該.py文件的名稱,例如:
運行python3 hello.py
得到的sys.argv
就是['hello.py']
;
運行python3 hello.py Michael
得到的sys.argv
就是['hello.py', 'Michael]
。
最後,注意到這兩行代碼:
if __name__=='__main__': test()
當咱們在命令行運行hello
模塊文件時,Python解釋器把一個特殊變量__name__
置爲__main__
,而若是在其餘地方導入該hello
模塊時,if
判斷將失敗,所以,這種if
測試可讓一個模塊經過命令行運行時執行一些額外的代碼,最多見的就是運行測試。
咱們能夠用命令行運行hello.py
看看效果:
$ python3 hello.py Hello, world! $ python hello.py Michael Hello, Michael!
若是啓動Python交互環境,再導入hello
模塊:
$ python3 Python 3.4.3 (v3.4.3:9b73f1c3e601, Feb 23 2015, 02:52:03) [GCC 4.2.1 (Apple Inc. build 5666) (dot 3)] on darwin Type "help", "copyright", "credits" or "license" for more information. >>> import hello >>>
導入時,沒有打印Hello, word!
,由於沒有執行test()
函數。
調用hello.test()
時,才能打印出Hello, word!
:
>>> hello.test() Hello, world!
在一個模塊中,咱們可能會定義不少函數和變量,但有的函數和變量咱們但願給別人使用,有的函數和變量咱們但願僅僅在模塊內部使用。在Python中,是經過_
前綴來實現的。
正常的函數和變量名是公開的(public),能夠被直接引用,好比:abc
,x123
,PI
等;
相似__xxx__
這樣的變量是特殊變量,能夠被直接引用,可是有特殊用途,好比上面的__author__
,__name__
就是特殊變量,hello
模塊定義的文檔註釋也能夠用特殊變量__doc__
訪問,咱們本身的變量通常不要用這種變量名;
相似_xxx
和__xxx
這樣的函數或變量就是非公開的(private),不該該被直接引用,好比_abc
,__abc
等;
之因此咱們說,private函數和變量「不該該」被直接引用,而不是「不能」被直接引用,是由於Python並無一種方法能夠徹底限制訪問private函數或變量,可是,從編程習慣上不該該引用private函數或變量。
private函數或變量不該該被別人引用,那它們有什麼用呢?請看例子:
def _private_1(name): return 'Hello, %s' % name def _private_2(name): return 'Hi, %s' % name def greeting(name): if len(name) > 3: return _private_1(name) else: return _private_2(name)
咱們在模塊裏公開greeting()
函數,而把內部邏輯用private函數隱藏起來了,這樣,調用greeting()
函數不用關心內部的private函數細節,這也是一種很是有用的代碼封裝和抽象的方法,即:
外部不須要引用的函數所有定義成private,只有外部須要引用的函數才定義爲public。
http://www.jb51.net/article/51892.htm
在Python中,安裝第三方模塊,是經過包管理工具pip完成的。
若是你正在使用Mac或Linux,安裝pip自己這個步驟就能夠跳過了。
若是你正在使用Windows,請參考安裝Python一節的內容,確保安裝時勾選了pip
和Add python.exe to Path
。
在命令提示符窗口下嘗試運行pip
,若是Windows提示未找到命令,能夠從新運行安裝程序添加pip
。
注意:Mac或Linux上有可能並存Python 3.x和Python 2.x,所以對應的pip命令是pip3
。
如今,讓咱們來安裝一個第三方庫——Python Imaging Library,這是Python下很是強大的處理圖像的工具庫。不過,PIL目前只支持到Python 2.7,而且有年頭沒有更新了,所以,基於PIL的Pillow項目開發很是活躍,而且支持最新的Python 3。
通常來講,第三方庫都會在Python官方的pypi.python.org網站註冊,要安裝一個第三方庫,必須先知道該庫的名稱,能夠在官網或者pypi上搜索,好比Pillow的名稱叫Pillow,所以,安裝Pillow的命令就是:
pip install Pillow
耐心等待下載並安裝後,就可使用Pillow了。
有了Pillow,處理圖片易如反掌。隨便找個圖片生成縮略圖:
>>> from PIL import Image >>> im = Image.open('test.png') >>> print(im.format, im.size, im.mode) PNG (400, 300) RGB >>> im.thumbnail((200, 100)) >>> im.save('thumb.jpg', 'JPEG')
其餘經常使用的第三方庫還有MySQL的驅動:mysql-connector-python
,用於科學計算的NumPy庫:numpy
,用於生成文本的模板工具Jinja2
,等等。
當咱們試圖加載一個模塊時,Python會在指定的路徑下搜索對應的.py文件,若是找不到,就會報錯:
>>> import mymodule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ImportError: No module named mymodule
默認狀況下,Python解釋器會搜索當前目錄、全部已安裝的內置模塊和第三方模塊,搜索路徑存放在sys
模塊的path
變量中:
>>> import sys >>> sys.path ['', '/Library/Frameworks/Python.framework/Versions/3.4/lib/python34.zip', '/Library/Frameworks/Python.framework/Versions/3.4/lib/python3.4', '/Library/Frameworks/Python.framework/Versions/3.4/lib/python3.4/plat-darwin', '/Library/Frameworks/Python.framework/Versions/3.4/lib/python3.4/lib-dynload', '/Library/Frameworks/Python.framework/Versions/3.4/lib/python3.4/site-packages']
若是咱們要添加本身的搜索目錄,有兩種方法:
一是直接修改sys.path
,添加要搜索的目錄:
>>> import sys >>> sys.path.append('/Users/michael/my_py_scripts')
這種方法是在運行時修改,運行結束後失效。
第二種方法是設置環境變量PYTHONPATH
,該環境變量的內容會被自動添加到模塊搜索路徑中。設置方式與設置Path環境變量相似。注意只須要添加你本身的搜索路徑,Python本身自己的搜索路徑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