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連接:天龍八部衆ip
天龍八部(梵語:Aṣṭasenā;標準藏語:lha srin sde brgyad),是佛教概念,指佛教護法神隊伍中以天、龍爲首的八種神話種族,包含天衆、龍衆、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因八部以「天衆」和「龍衆」爲首,故稱「天龍八部」,又稱龍神八部、八部鬼神、八部衆、八部神將、天龍八將等。get
「天龍八部」這名詞出於佛經。許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非人」是形貌似人而實際不是人的衆生。「天龍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種神道怪物,由於以「天」及「龍」爲首,因此稱爲「天龍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呼羅迦。it
梵語Deva,亦可音譯爲 提婆 ,意爲「天」或「天神」,如護法神中的大梵天、大黑天、帝釋天、四大天王、韋馱天等便是。帝釋天是三十三天諸神的領袖。
天神的壽命也會完結,這是由於佛家相信事事皆無常。天神臨死前會出現「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出汗,不樂本位」這五種徵兆,也就是所謂的天人五衰,最後再次進入輪迴,轉世爲人或其餘衆生。io
一大梵天
二帝釋天
三多聞天王
四持國天王
五增加天王
六廣目天王
七金剛密跡
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羅
九散脂大將
十大辯才天
十一大功德天
十二韋馱天神
十三堅牢地神
十四菩提樹神
十五鬼子母
十六摩利支天
十七日宮天子
十八月宮天子
十九娑竭龍王
二十閻摩羅王
到了明代,又增入四位天神,則成了「二十四天」,即
二十一緊那羅
二十二紫微大帝
二十三東嶽大帝
二十四雷神class
梵語Nāga,音譯那伽,亦可譯爲神龍、天龍。佛經上說有無數龍王,專管興雲降雨。其實是一類蛇神,但和中國的龍神的概念類似,故用「龍」相譯;或者也能夠認爲中國龍實際上本源也是蛇,和那伽天龍是同一種神獸在不一樣文化中的體現。大鵬金翅鳥以其爲食,故是其天敵。衆龍王中娑竭羅龍(海龍)最出名,因它的女兒龍女曾以女身示現到其餘世界即刻成佛。語言
「龍」是指龍神。佛經中的龍,和我國傳說中的龍大體差很少,不過沒有腳,有時大蟒蛇也稱爲龍。事實上,中國人對龍和龍王的觀念,主要是從佛經中來的。佛經中有五龍王、七龍王、八龍王等等名稱。古印度人對龍非常尊敬,認爲水中生物以龍的力氣最大,所以對德行崇高的人尊稱爲「龍象」,如「西來龍象」,那是指從西方來的高僧。古印度人覺得下雨是龍從大海中取水而灑下人間。中國人也接受了這種說法,曆本上註明幾龍取水,表示今年雨量的多寡。龍王之中,有一位叫作沙竭羅龍王,他的幼女八歲時到釋迦牟尼所說法的靈鷲山前,轉爲男身,現成佛之相。她成佛之時,爲天龍八部所見。di
梵語Yakṣa的音譯,亦做藥叉。佛教謂一種捷疾勇健會傷害人的鬼。
據婆羅門教《毘溼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一般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一樣,對人類持友善態度,於是被稱爲「真誠者」。其形像有時被描述爲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爲腹部下垂的侏儒。在佛教中,對夜叉鬼和羅剎鬼有相差很少的描述。co
「夜叉」是佛經中的一種鬼神,有「夜叉八大將」、「十六大夜叉將」等名詞。「夜叉」的本義是能吃鬼的神,「捷疾鬼」、「能咬鬼」、「輕捷」、「勇健」。《維摩經》注:「什曰:‘夜叉有三種:1、在地,2、在空虛,3、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財施,故不能飛空,天夜叉以車馬施,故能飛行。’」如今咱們說到「夜叉」都是指惡鬼。但在佛經中,有不少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將的任務是「維護衆生界」。block
梵語Gandharva,意思是香神,又是樂神(音樂神)。本是婆羅門教崇拜的一類神,是服侍帝釋天的樂神之一,多達六千多位,以聞香爲食,身上亦有濃烈的香氣。
「乾達婆」是一種不吃酒肉、只尋香氣做爲滋養的神,是服侍帝釋的樂神之一,身上發出濃冽的香氣。「乾達婆」在梵語中又是「變幻莫測」的意思,魔術師也叫「乾達婆」,海市蜃樓叫作「乾達婆城」。香氣和音樂都是縹緲隱約,難以捉摸。
梵語Asura,阿修羅,古時漢地意譯爲無故正、非天等,現代語言學研究認爲asura就是一類精怪的名稱,無需拆解詞根。這類衆生性狂躁,易無故暴惡;共有四種阿修羅:鬼趣攝卵生、畜牲趣攝溼生、人趣攝胎生和天趣攝化生阿修羅。天趣攝化生的阿修羅,纔是咱們通常人認爲的阿修羅,其餘種的阿修羅就是指心性殘暴的衆生而已,因此若是隻說「五道衆生」中,此類的阿修羅屬於天道。天界的阿修羅其男衆極醜,女衆絕美。
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介於神、鬼、人之間的怪物
「阿修羅」這種神道很是特別,男的極醜陋,而女的極美麗。阿修羅王經常率部和帝釋戰鬥,由於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好食物,帝釋有美食而無美女,互相妒忌搶奪,每有惡戰,老是打得天翻地覆。咱們常稱慘遭轟炸、屍橫遍地的大戰場爲「修羅場」,就是由此而來。大戰的結果,阿修羅王每每戰勝,有一次他大敗以後,上天下地,無處可逃,因而化身潛入藕的絲孔之中。阿修羅王性子暴躁、固執而善妒。釋迦牟尼說法,說「四念處」,阿修羅王也說法,說「五念處」;釋迦牟尼說「三十七道品」,阿修羅王偏又多一品,說「三十八道品」。佛經中的神話故事大都是譬喻。阿修羅王權力很大,能力很大,就是愛搞「老子不信邪」、「天下大亂,越亂越好」的事。阿修羅又疑心病很重,《大智度論·卷三十五》:「阿修羅其心不端故,常疑於佛,謂佛助天。佛爲說‘五衆’,謂有六衆,不爲說一;若說‘四諦’,謂有五諦,不說一事。」「五衆」即「五蘊」,五蘊、四諦是佛法中的基本觀念。阿修羅聽佛說法,疑心佛偏袒帝釋,故意少說了同樣。
梵語Garuḍa,漢譯大鵬金翅鳥,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共四種;兩支翅膀張開有336萬里;因業報的關係,以那伽龍爲食,一日可食一那伽王和五百條那伽,但那伽的體內有毒氣,迦樓羅體內也毒氣彙集,到最後沒法進食,因而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命終,且臨死時毒發自燃,肉身燒去後只餘一心,做純青琉璃色。
「迦樓羅」是一種大鳥,翅有種種莊嚴寶色,頭上有一個大瘤,是如意珠。此鳥鳴聲悲苦,以龍爲食。舊說部中說岳飛是「大鵬金翅鳥」投胎轉世,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它天天要吃一個龍王及五百條小龍。到它命終時,諸龍吐毒,沒法再吃,因而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命終。由於它一輩子以龍(大毒蛇)爲食物,體內積蓄毒氣極多,臨死時毒發自焚。肉身燒去後只餘一心,做純青琉璃色。
梵語Kiṁnara,是帝釋天的音樂神之一,乾闥婆專奏俗樂,而緊那羅專門演奏法樂。此神形象爲半人半馬,或者形貌似人,然頂有一角,人見而起疑,故譯爲疑人、疑神,又名人非人,又稱天伎神、歌神。
「緊那羅」在梵語中爲「人非人」之意。他形狀和人同樣,但頭上生一隻角,因此稱爲「人非人」,善於歌舞,是帝釋的樂神。
緊那羅還有男女之分,男性長一馬頭,女性相貌端莊,聲音絕美。
「摩呼羅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頭。
佛教傳說中擁有蛇的神,人身而蛇頭,又稱做地龍,是佛教神祇的天龍八部之一。該神本來是腹行類,但因爲其智力較低而無知,反而能得道挽回前因,擺脫腹行類的命運,脫胎換骨成爲神祇。
《維摩經略疏》卷二雲∶
摩侯羅伽,此是蟒神,亦云地龍,無足腹行神,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毀戒邪諂,多嗔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多嗔蟲入其身而唼食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