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IBM一個工程小組向世界展現了第一臺磁盤存儲系統Ramac,1968年,Winch?鄄ester技術(溫盤技術)被提出,今後人類開始從順序存儲時代來到隨機存儲時代,歷經50年滄海桑田,它一直是現代硬盤的原形。現代硬盤主要由「盤體」、「集成電路」、「接口」等部件組成,其外觀以下圖所示:ide
若是把圖中的集成電路板卸下來,咱們能夠看到盤體,盤體是一個密封腔,裏面裝有磁介質盤片、讀寫磁頭、電動機等主要部件,將硬盤拆開,其內部構造一覽無遺。操作系統
「盤片」是用於放置大量數據的磁盤存儲介質,爲高密度、高穩定的鋁合金或玻璃材質,表面光滑平整無暇疵,均勻噴鍍了薄薄一層密度極高的磁粉,上面再塗上石墨進行保護和潤滑。目前臺式機硬盤盤片主要使用「3.5寸盤」。盤片套在電動機主軸上,在電機帶動下高速旋轉,轉速最高可超過「15000轉/分鐘」,取證時遇到的多爲7200 RPM或5400 RPM。翻譯
目前電機有「步進電機」、「力矩電機」和「音圈電機」三種,如今主要使用音圈電機。磁頭是一片薄膜讀寫頭,固定在磁頭臂上,尋道時隨磁頭臂一塊兒移動。上面所述的是最簡單的機構,如今的盤片基本上都是雙面鍍磁,因此磁頭常被分爲上讀寫磁頭和下讀寫磁頭,盤片就夾在上、下讀寫頭中間旋轉,若是盤片不止一張(一般爲3張,中間用墊圈隔開),這種磁頭組就更多,但都固定在同一組磁頭臂上,移動時整組磁頭臂總體移動,這樣可使磁盤容量和讀寫速度成倍增加。code
咱們能夠用Winchester原理來描述硬盤工做的過程:「密封、固定並高速旋轉的鍍磁盤片,磁頭沿盤片徑向移動,磁頭懸浮在高速旋轉的盤片上方而不與盤片直接接觸」。這就是現代絕大多數硬盤的原形。blog
硬盤是「精密而脆弱」的電子設備,正是由於上面的結構和工做原理,因此對於看起來結結實實的硬盤,咱們在進行取證時一樣須要對它當心翼翼。例如:接上電源前,要把它放在防靜電袋中保存,在取證機上取證時要用固定裝置將其固定好,且操做過程當中要放在不易晃動的工做臺上,工做環境應乾燥、少灰塵、無靜電,且附近不要有強磁場,若是咱們須要打開盤體,就必定要進「風淋室」(clean room)了。接口
你們都知道磁鐵有兩個極性,一個是「南極」(S極),一個是「北極」(N極),硬盤正是利用磁粒子的極性來記錄數據的。盤片表面的那些磁粉就是磁粒子。盤片被劃分紅若干個同心圓(稱爲磁道),在每一個同心圓的磁道上就好像有無數的任意排列的小磁鐵,當這些小磁鐵受到來自磁頭磁場的影響時,排列的方向隨之改變,利用磁頭的磁力統一某區域小磁鐵的方向,就可使該區域磁場呈現相同極性,若是把S/N兩種極性與二進制中的0和1對應,就能夠表示二進制數據,這些磁粒子都是永磁體,即使磁頭離開,它依然能夠長時間保持造成的極性,這樣就能達到儲存信息的目的了。磁頭在讀取數據時,能夠感應磁粒子的不一樣極性,從而轉換成不一樣的電脈衝信號,利用解碼器將這些原始信號翻譯出來,就成爲了電腦能使用的數據。it
在講解硬盤的存儲結構前,有必要介紹一下下面幾個先導概念:class
盤面:
每一個盤片都有上、下兩面(Side),兩面都會用來存儲數據,成爲有效盤面(也有個別硬盤盤片只用一面)。每一個有效盤面都有一個盤面號,由上而下從「0」開始依次編號,又由於每一個有效盤面都對應一個讀寫磁頭,因此磁頭號等價於盤面號。一般一塊硬盤有3個相同的盤片,故磁頭號(盤面號)編號爲0至5。原理
磁道:
盤片低級格式化時被劃分紅許多同心圓,這些同心圓稱爲磁道(Track)。磁道由外向圓心從0開始順序編號,一個盤面上一般有幾千條磁道。這裏要注意,磁道是看不見的,它不過是盤面上被極化的一些磁化區,但存有數據的磁盤在磁力顯微鏡下面可以被識別出磁道的軌跡。盤片旋轉時,磁道角速度相同,但因爲半徑不一樣,其線速度不一樣。一般咱們所說的0磁道就是指的盤片有效區的最外圈。軟件
柱面:
多個盤片時,立體來看,全部盤面上相同半徑的磁道構成一個圓柱,稱作柱面(Cylinder),因此一塊硬盤的柱面數等價於每一個盤面的磁道數。例如,一個三張盤片的硬盤,0柱面就是指的這三張盤片的0磁道所構成的圓柱。
物理扇區:
低級格式化劃分磁道的同時,每一個磁道又被劃分紅若干段「圓弧」,每段圓弧叫作一個「物理扇區」(Sector),從1開始編號(前面幾個概念都是從0開始編號),目前行業標準裏,一條磁道常被分爲63個物理扇區,固然一條磁道也能夠分紅更多或更少的扇區,但通常應爲奇數,主要是出於考慮間隔因子(也叫交叉因子)的緣故,限於篇幅,這裏就不詳細介紹了。操做系統並非在磁道上連續的記錄數據,而是以每一個物理扇區中的數據做爲一個基本單元讀出或寫入,因此扇區是硬盤讀寫數據的基本單位(存儲數據的單位爲「「簇」」,屬於邏輯部分文件系統中的內容,這裏不討論)。每一個扇區包含兩個主要部分:數據地址段和數據段,正常狀況下,每一個扇區包括512Byte的數據和4Byte其餘信息。
明確以上幾個概念後,咱們來看看硬盤是如何表示本身的空間的。硬盤在每一個物理扇區的頭幾個字節存放該扇區的CHS編號,這裏的C、H、S分別是柱面、磁頭、扇區三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也就是說,在一個硬盤的三維空間裏,根據前面的編號規則,咱們只要知道了這個物理扇區所在的柱面、磁頭和扇區的編號,就能夠肯定它的惟一位置,還能夠經過他們的值來計算整個硬盤的總容量。計算公式以下:磁盤容量=柱面數×每柱面磁道數×每磁道物理扇區數×每物理扇區扇區字節數例如:一塊硬盤有3張鋁合金盤片,盤片兩面都存儲數據,每一面都被低級格式化爲2048條磁道,而每條磁道被分割爲63個物理扇區,每一個物理扇區可存儲512個字節,則這塊硬盤的總容量爲:2048×6×63×512=396361728個字節,約378MB(該例中①相關參數並不是實際硬盤參數,只是爲了說明原理;②這裏假設一簇只包含一個扇區。特此說明。)
目前,硬盤的容量可達到幾百個GB,而數據存儲的級別達到了TB級。對於計量的單位,這裏有必要說明一下,1Bit即存儲0或1的一個二進制位,1Byte指一個字節,經常使用換算關係以下:
1Byte=8bit 1KB=210B=1024 Byte 1MB=210KB=220B=1048576 Byte 1GB=210MB=220KB=230B =1073741824 Byte 1TB=210GB=220MB=230KB=240B =1099511627776 Byte 1PB=210TB=220GB=230MB=240KB =250B =1125899906842624 Byte 1EB=210PB=220TB=230GB=240MB =250KB =260B =152921504606846976 Byte
關於硬盤容量,咱們時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爲何同一塊硬盤,有時顯示60GB,有時卻只有56GB?這是計量單位不統一形成的,操做系統進行統計的時候1KB=1024 Byte,但硬盤生產廠商在計算硬盤容量時用1KB=1000Byte來計算,這就形成了上述問題,並非硬盤中空間丟失,或是犯罪分子把空間隱藏了。
以上內容從物理特徵的角度介紹了硬盤的基本構造、工做過程和存儲原理,但願對你們進一步理解電子取證工做的原則和流程,以及熟練操做取證和數據恢復軟件方面能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