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初學Flask的同窗(包括我本身),在閱讀官方文檔或者Flask的學習資料時,對於它的認識是從如下的一段代碼開始的:web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app = Flask(__name__) @app.route('/') def index(): return "Hello World!"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
運行如上代碼,在瀏覽器中訪問http://localhost:5000/
,即可以看到Hello World!
出現了。這是一個很簡單的Flask的應用。shell
然而,這段代碼怎麼運行起來的呢?一個Flask應用運轉的背後又有哪些邏輯呢?若是你只關心Web應用,那對這些問題不關注也能夠,但從整個Web編程的角度來看,這些問題很是有意義。本文就主要針對一個Flask應用的運行過程進行簡要分析,後續文章還會對Flask框架的一些具體問題進行分析。數據庫
爲了分析方便,本文采用 Flask 0.1版本 的源碼進行相關問題的探索。編程
在正式分析Flask以前,有一些準備知識須要先了解一下:flask
使用Flask框架開發的屬於Web應用。因爲Python使用WSGI
網關,因此這個應用也能夠叫WSGI
應用;瀏覽器
服務器、Web應用的設計應該遵循網關接口的一些規範。對於WSGI
網關,要求Web應用實現一個函數或者一個可調用對象web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服務器或網關中要定義start_response
函數而且調用Web應用。關於這部分的內容能夠參考:wsgiref包——符合WSGI標準的Web服務實現(一)。服務器
Flask依賴於底層庫werkzeug
。相關內容能夠參考:Werkzeug庫簡介。session
本文暫時不對服務器或網關的具體內容進行介紹,只需對服務器、網關、Web應用之間有怎樣的關係,以及它們之間如何調用有一個瞭解便可。數據結構
使用app = Flask(__name__)
,能夠實例化一個Flask應用。實例化的Flask應用有一些要點或特性須要注意一下:app
對於請求和響應的處理,Flask使用werkzeug
庫中的Request
類和Response
類。對於這兩個類的相關內容能夠參考:Werkzeug庫——wrappers模塊。
對於URL模式的處理,Flask應用使用werkzeug
庫中的Map
類和Rule
類,每個URL模式對應一個Rule
實例,這些Rule
實例最終會做爲參數傳遞給Map
類構造包含全部URL模式的一個「地圖」。這個地圖能夠用來匹配請求中的URL信息,關於Map
類和Rule
類的相關知識能夠參考:Werkzeug庫——routing模塊。
當實例化一個Flask應用app
(這個應用的名字能夠隨便定義)以後,對於如何添加URL模式,Flask採起了一種更加優雅的模式,對於這點能夠和Django的作法進行比較。Flask採起裝飾器的方法,將URL規則和視圖函數結合在一塊兒寫,其中主要的函數是route
。在上面例子中:
@app.route('/') def index(): pass
這樣寫視圖函數,會將'/'
這條URL規則和視圖函數index()
聯繫起來,而且會造成一個Rule
實例,再添加進Map
實例中去。當訪問'/'
時,會執行index()
。關於Flask匹配URL的內容,能夠參考後續文章。
實例化Flask應用時,會創造一個Jinja
環境,這是Flask自帶的一種模板引擎。能夠查看Jinja文檔,這裏先暫時不作相關介紹。
實例化的Flask應用是一個可調用對象。在前面講到,Web應用要遵循WSGI
規範,就要實現一個函數或者一個可調用對象web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以方便服務器或網關調用。Flask應用經過__call__(environ, start_response)
方法可讓它被服務器或網關調用。
def __call__(self, environ, start_response): """Shortcut for :attr:`wsgi_app`""" return self.wsgi_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注意到調用該方法會執行wsgi_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方法,之因此這樣設計是爲了在應用正式處理請求以前,能夠加載一些「中間件」,以此改變Flask應用的相關特性。對於這一點後續會詳細分析。
Flask應用還有一些其餘的屬性或方法,用於整個請求和響應過程。
上面部分分析了實例化的Flask應用長什麼樣子。當一個完整的Flask應用實例化後,能夠經過調用app.run()
方法運行這個應用。
Flask應用的run()
方法會調用werkzeug.serving
模塊中的run_simple
方法。這個方法會建立一個本地的測試服務器,而且在這個服務器中運行Flask應用。關於服務器的建立這裏不作說明,能夠查看werkzeug.serving
模塊的有關文檔。
當服務器開始調用Flask應用後,便會觸發Flask應用的__call__(environ, start_response)
方法。其中environ
由服務器產生,start_response
在服務器中定義。
上面咱們分析到當Flask應用被調用時會執行wsgi_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方法。能夠看出,wsgi_app
是真正被調用的WSGI
應用,之因此這樣設計,就是爲了在應用正式處理請求以前,wsgi_app
能夠被一些「中間件」裝飾,以便先行處理一些操做。爲了便於理解,這裏先舉兩個例子進行說明。
中間件SharedDataMiddleware
是werkzeug.wsgi
模塊中的一個類。該類能夠爲Web應用提供靜態內容的支持。例如:
import os from werkzeug.wsgi import SharedDataMiddleware app = SharedDataMiddleware(app, { '/shared': os.path.join(os.path.dirname(__file__), 'shared') })
Flask應用經過以上的代碼,app
便會成爲一個SharedDataMiddleware
實例,以後即可以在http://example.com/shared/
中訪問shared
文件夾下的內容。
對於中間件SharedDataMiddleware,Flask應用在初始實例化的時候便有所應用。其中有這樣一段代碼:
self.wsgi_app = SharedDataMiddleware(self.wsgi_app, { self.static_path: target })
這段代碼顯然會將wsgi_app
變成一個SharedDataMiddleware
對象,這個對象爲Flask應用提供一個靜態文件夾/static
。這樣,當整個Flask應用被調用時,self.wsgi_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會執行。因爲此時self.wsgi_app
是一個SharedDataMiddleware
對象,因此會先觸發SharedDataMiddleware
對象的__call__(environ, start_response)
方法。若是此時的請示是要訪問/static
這個文件夾,SharedDataMiddleware
對象會直接返回響應;若是不是,則纔會調用Flask應用的wsgi_app(environ.start_response)
方法繼續處理請求。
中間件DispatcherMiddleware
也是werkzeug.wsgi
模塊中的一個類。這個類能夠講不一樣的應用「合併」起來。如下是一個使用中間件DispatcherMiddleware
的例子。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from werkzeug import DispatcherMiddleware app1 = Flask(__name__) app2 = Flask(__name__) app = Flask(__name__) @app1.route('/') def index(): return "This is app1!" @app2.route('/') def index(): return "This is app2!" @app.route('/') def index(): return "This is app!" app = DispatcherMiddleware(app, { '/app1': app1, '/app2': app2 }) if __name__ == '__main__': from werkzeug.serving import run_simple run_simple('localhost', 5000, app)
在上面的例子中,咱們首先建立了三個不一樣的Flask應用,併爲每一個應用建立了一個視圖函數。可是,咱們使用了DispatcherMiddleware
,將app1
、app2
和app
合併起來。這樣,此時的app
便成爲一個DispatcherMiddleware
對象。
當在服務器中調用app
時,因爲它是一個DispatcherMiddleware
對象,因此首先會觸發它的__call__(environ, start_response)
方法。而後根據請求URL中的信息來肯定要調用哪一個應用。例如:
若是訪問/
,則會觸發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注意: 此時app是一個Flask對象),進而處理要訪問app
的請求;
若是訪問/app1
,則會觸發app1(environ, start_response)
,進而處理要訪問app1
的請求。訪問/app2
同理。
當Flask應用真正處理請求時,wsgi_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被調用。這個函數是按照下面的方式運行的:
def wsgi_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with self.request_context(environ): ...
能夠看到,當Flask應用處理一個請求時,會構造一個上下文對象。全部的請求處理過程,都會在這個上下文對象中進行。這個上下文對象是_RequestContext
類的實例。
# Flask v0.1 class _RequestContext(object): """The request context contains all request relevant information. It is crea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quest and pushed to the `_request_ctx_stack` and removed at the end of it. It will create the URL adapter and request object for the WSGI environment provided. """ def __init__(self, app, environ): self.app = app self.url_adapter = app.url_map.bind_to_environ(environ) self.request = app.request_class(environ) self.session = app.open_session(self.request) self.g = _RequestGlobals() self.flashes = None def __enter__(self): _request_ctx_stack.push(self) def __exit__(self, exc_type, exc_value, tb): # do not pop the request stack if we are in debug mode and an # exception happened. This will allow the debugger to still # access the request object in the interactive shell. if tb is None or not self.app.debug: _request_ctx_stack.pop()
根據_RequestContext
上下文對象的定義,能夠發現,在構造這個對象的時候添加了和Flask應用相關的一些屬性:
app
——上下文對象的app
屬性是當前的Flask應用;
url_adapter
——上下文對象的url_adapter
屬性是經過Flask應用中的Map
實例構形成一個MapAdapter
實例,主要功能是將請求中的URL和Map
實例中的URL規則進行匹配;
request
——上下文對象的request
屬性是經過Request
類構造的實例,反映請求的信息;
session
——上下文對象的session
屬性存儲請求的會話信息;
g
——上下文對象的g
屬性能夠存儲全局的一些變量。
flashes
——消息閃現的信息。
注意: 當進入這個上下文對象時,會觸發_request_ctx_stack.push(self)
。在這裏須要注意Flask中使用了werkzeug
庫中定義的一種數據結構LocalStack
。
_request_ctx_stack = LocalStack()
關於LocalStack
,能夠參考:Werkzeug庫——local模塊。LocalStack
是一種棧結構,每當處理一個請求時,請求上下文對象_RequestContext
會被放入這個棧結構中。數據在棧中存儲的形式表現成以下:
{880: {'stack': [<flask._RequestContext object>]}, 13232: {'stack': [<flask._RequestContext object>]}}
這是一個字典形式的結構,鍵表明當前線程/協程的標識數值,值表明當前線程/協程存儲的變量。werkzeug.local
模塊構造的這種結構,很容易實現線程/協程的分離。也正是這種特性,使得能夠在Flask中訪問如下的「全局變量」:
current_app = LocalProxy(lambda: _request_ctx_stack.top.app) request = LocalProxy(lambda: _request_ctx_stack.top.request) session = LocalProxy(lambda: _request_ctx_stack.top.session) g = LocalProxy(lambda: _request_ctx_stack.top.g)
其中_request_ctx_stack.top
始終指向當前線程/協程中存儲的「請求上下文」,這樣像app
、request
、session
、g
等均可以以「全局」的形式存在。這裏「全局」是指在當前線程或協程當中。
由此能夠看出,當處理請求時:
首先,會生成一個請求上下文對象,這個上下文對象包含請求相關的信息。而且在進入上下文環境時,LocalStack
會將這個上下文對象推入棧結構中以存儲這個對象;
在這個上下文環境中能夠進行請求處理過程,這個稍後再介紹。不過能夠以一種「全局」的方式訪問上下文對象中的變量,例如app
、request
、session
、g
等;
當請求結束,退出上下文環境時,LocalStack
會清理當前線程/協程產生的數據(請求上下文對象);
Flask 0.1版本只有「請求上下文」的概念,在Flask 0.9版本中又增長了「應用上下文」的概念。關於「應用上下文」,之後再加以分析。
處理請求的過程定義在wsgi_app
方法中,具體以下:
def wsgi_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with self.request_context(environ): rv = self.preprocess_request() if rv is None: rv = self.dispatch_request() response = self.make_response(rv) response = self.process_response(response) return response(environ, start_response)
從代碼能夠看出,在上下文對象中處理請求的過程分爲如下幾個步驟:
在請求正式被處理以前的一些操做,調用preprocess_request()
方法,例如打開一個數據庫鏈接等操做;
正式處理請求。這個過程調用dispatch_request()
方法,這個方法會根據URL匹配的狀況調用相關的視圖函數;
將從視圖函數返回的值轉變爲一個Response
對象;
在響應被髮送到WSGI
服務器以前,調用process_response(response)
作一些後續處理過程;
調用response(environ, start_response)
方法將響應發送回WSGI
服務器。關於此方法的使用,能夠參考:Werkzeug庫——wrappers模塊;
退出上下文環境時,LocalStack
會清理當前線程/協程產生的數據(請求上下文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