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者:ZStack 社區 文帥翔html
背景前端
本人如今在一家創業公司,負責公司的架構以及運維工做,因爲公司如今業務迅速發展、業務量增速快,開發人員也有所增多。前端、後端、測試都須要分配虛擬機,有的時候一我的員不止分配一臺虛擬機。除此以外,公司項目的本地環境、測試環境,在有新項目要發佈的時候也須要建立新的虛擬機來承載。後端
一來這樣的環境和需求帶來了運維工做的重複及不便捷,二來公司領導但願能夠實現如下目標:centos
1.不要全部的東西都跑在雲上面;服務器
2.讓本地的服務器也能對外提供服務;微信
3.在增長資源總體利用率的同時下降風險;網絡
4.基於這些需求找到一套合適的方案來替換掉公司最先以前搭建的Winddows2012+VMware Workstation的虛擬化方式。架構
最先期調研過OpenStack,調研結果是學習使用成本過高,須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才能實現以上需求和功能,還不能保證必定能夠快速知足公司將來潛在需求。不過,我在調研過程當中發現了ZStack,早期使用安裝的時候,沒有鑽研官方文檔,只是初步體驗了操做界面並無深刻使用,後來是在官方銷售聯繫我預留電話的時候,在電話中聊了會,把咱們公司的大概需求給銷售小哥描述了一下,發現這些功能都是ZStack現有的並且可以完美支持。這樣一聽下來就很是感興趣和小哥約了來公司詳細面聊一下關於產品的一些問題,整個探討過程很是愉快,請教了不少以前困擾咱們的問題並獲得了最終的解決方案。還創建了對我公司專門提供技術支持的微信羣,羣裏有ZStack專業的技術人員,在整個實踐及落地過程當中又請教了很是多的問題,而且加入了官方的QQ和微信交流羣。在得到幫助的同時,本身也在羣裏面嘗試着去解答和幫助其餘的小夥伴,來提高和增長本身知識範圍。運維
好了,回到咱們所要講的主題:,從VMware遷移到ZStack的簡潔之路。談到簡潔,ZStack算是我體驗過的這麼多產品中爲數很少很是快速且方便的一款了。總體簡單明瞭,而且功能至關之強大,誇張一點的形容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作不到。ssh
ZStack 的優點:
1.使用門檻:它能夠運行在服務器上面,也能夠運行在普通臺式機上面,乃至沒有這些資源的時候能夠在本身的筆記本上面開一個VMware虛擬機來體驗使用它。
2.入手難易度:對比VMware的相關問題和資料,從搜索的角度來講,尚未那麼的全面,可是隻要你稍微深刻了解一些就會發現,官方的文檔和在線的QQ羣強大到你沒法想象。官方的文檔,只要搜索問題內容關鍵字,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問題都有正確姿式解決。文檔搜索不到,本身又處理不了的問題,只須要在羣裏面詳細且謙虛的描述你的問題,羣內的各路大神以及官方小夥伴看到後就會對你進行八方支援,讓你的問題消失的無影無蹤,達到最終目標。
3.後續升級及維護:這個誰用誰知道,新版本一出來只須要簡單的傻瓜式操做便可,分分鐘便能毫無後顧之憂的體驗上最新版本的勁爆功能,徹底釋放本身的勞動力。
上面介紹和對比了ZStack產品的一些基本狀況,下面給你們帶來如何進行實際操做。其實老話說的好,萬事開頭難,只要開了頭接下來都以爲會比較容易和簡單。若是你以前聽過或者瞭解過ZStack這款產品,可是你歷來沒嘗試去安裝部署體驗,又或者你是第一次經過這篇文章瞭解到ZStack這款產品,那麼都很是建議你們跟着接下來的內容進行一次安裝部署,保證會給你帶來一種不同凡響的感受。
你們第一次體驗的時候資源相對應的不會準備的那麼齊全,這裏爲了方便本次安裝,使用了一臺普通的PC機器,配置爲:I7 16G(內存) 120G(固態) + 1T(固態)這裏120G盤是拿來安裝ZStack服務的,1T的固態是出於遷移內容大小的考慮,固然這只是爲了作測試以及方便才用這樣的機器和配置,生產場景是根據實際需求來肯定機器配置規格的。
1.ZStack的官網是https://www.zstack.io ,能夠在官網上看到最新的版本是3.4.0,接下來進行點擊下載,這裏點擊下載後發現須要採集一些咱們的信息,這裏給你們一個官網下載連接:https://www.zstack.io/product/product_download/在這裏建議你們在下載的時候預留一下信息,這樣能夠方便和官方溝通交流,ZStack很注重用戶體驗的,不會像有些產品同樣留下信息之後不斷的騷擾用戶帶來很差的體驗,你們能夠放心。ps:這裏是官方的詳細安裝操做指南連接適合有耐心自行進行研究的小夥伴學習使用https://www.zstack.io/help/product_manuals/maintenance_manual/4.html#c4
2.下載好鏡像之後,把它寫入硬盤鏡像。
在UltraISO,點擊啓動 > 寫入硬盤映像具體操做看下圖
3.寫入完畢後開始安裝ZStack
1)進入ISO引導安裝界面,默認選擇Install ZStack開始安裝操做系統
進入系統安裝界面後,已經預先配置以下默認選項,管理員可按實際狀況更改配置
2)選擇安裝模式
在系統安裝界面,點擊SOFTWARE SELECTION進入服務器安裝模式候選
PS:有如下幾種安裝模式可供選擇
ZStack Enterprise Management Node:ZStack企業版管理節點模式
ZStack Community Management Node:ZStack社區版管理節點模式
ZStack Compute Node:ZStack計算節點模式
ZStack Expert Node:ZStack專家模式
這裏建議選擇ZStack Enterprise Management Node:ZStack企業版管理節點模式由於一個節點的安裝部署使用企業版管理是能夠免費進行測試和體驗的和最終的收費版是同樣的功能沒有區別
3)配置硬盤分區
在系統安裝界面,點擊INSTALLATION DESTINATION進入硬盤分區配置界面
PS:這裏因爲本身拍照的下來最終的圖片效果很差,採用的都是官方文檔裏面的截圖,我實際狀況是安裝在了一塊120G的磁盤中。1T的磁盤留着等會處理使用。官方建議 安裝系統時,建議只勾選系統盤須要使用的硬盤,其餘硬盤若是有特殊用途,建議不作勾選。
4)配置網絡
在系統安裝界面,點擊NETWORK & HOST NAME進入網卡配置主界面
選中待配置網卡:如eth0
開啓網卡:選擇On
查看獲取的DHCP地址
這裏有個小插曲,我安裝的時候因爲疏忽大意忘記開啓網卡了,致使在安裝完畢後出現錯誤,不能一鍵全自動傻瓜式操做,又回過頭來從新安裝而且選擇把網卡啓動,而後才體驗到了一鍵全自動化安裝。 有些時候遇到問題,仍是要多認真仔細閱讀文檔,其實有的時候本身疏忽了也沒注意到,最終找別人幫忙處理下來發現實際上是由於很小的問題致使的錯誤,以爲很尬。因此遇到問題不要立刻就放棄或者去問別人,而是應該本身靜下心來從新檢查一下本身的操做流程是否有誤,再進行後續操做。
5)網絡配置完,回到系統安裝主界面,點擊Begin Installation開始安裝。
6)安裝過程自動進行,安裝過程當中請設置ROOT PASSWORD
以上安裝過程我作了一個時間記錄:從10:01分開始安裝,10:10分結束安裝流程,整個過程不到10分鐘,這裏的安裝速度超乎了個人想象(這裏提幾個點,第一個是個人系統鏡像是安裝在120G固態硬盤上面,而後使用USB3.0的移動硬盤盒,整個寫入和安裝的過程都是很是快且流暢的,寫入的鏡像移動硬盤盒也是固態硬盤,因此總體速度很是快。)
二.建立雲主機
接下來安裝完畢就能夠經過訪問服務器的IP加上端口號5000進入頁面操做
我這裏的訪問地址是:http://192.168.1.159:5000/#/login
默認帳號密碼
admin
password
PS:這裏說下問題,由於個人1T數據盤沒有提早初始化,因此在這一步的時候推薦你們先ssh進入服務器把磁盤掛載上便於後續的操做和配置,或者在安裝系統以前就分配好
根據提示一步步進行點擊操做,這裏爲了圖方便不少地方的名稱和設置採用了官方默認的的信息和選項,你們在體驗的時候能夠這樣使用,在部署生產的時候仍是須要清楚的知道重要選項的參數應該如何設置會更加合理。
1.這裏由於我掛載的數據盤是在 /new_home/zstack_bs 下的因此加上這個路徑
2.這裏由於我掛載的數據盤是在 /new_home/zstack_ps 下的因此加上這個路徑
3.規格名稱改一下方便建立的時候一目瞭然配置(目前磁盤以及網絡不作任何限制)
4.根據本地自帶鏡像導入建立第一個私有云虛擬機
5.在服務器上面使用ifconfig查看本身的網卡名稱在填入(不要跟着我上面的內容填寫同樣哈)
6.建立網絡
7.而後到雲資源池中建立對應規格鏡像的雲主機以下圖
操做到這裏爲止最簡單安裝部署和建立體驗雲主機就到這裏結束了,能夠看到整個操做過程行雲流水,都不須要太多的繁瑣配置就可使用起來。
三.下面內容是關於遷移方面遇到的一些問題的解決方案:
1.遷移以前的網絡環境是由本地主路由器DHCP自動分配的IP,這樣全部機器包括虛擬機都在一個網段這樣方便開發調試,測試直接訪問本地局域網,因此要求遷移之後仍是能和以前同樣的訪問,這裏對ZStack的網絡資源裏面的共有網絡進行了添加配置。
這裏的實現重點在於關閉DHCP這個選項,而後起始IP , 使用本地還未使用的IP段,經過這樣配置之後就可以獲得因爲主路由自動分配到的IP,從而到達和遷移以前同樣的IP,不會引起沒必要要的麻煩。
2.怎麼從VMware中導出centos以及win2012 server
這裏要求是不要從新制做鏡像,而是直接使用以前原有的鏡像達到遷移之後和以前的系統所有是如出一轍的,不須要在額外進行調整和配置。
這裏使用到的是V2V遷移,因爲在建立VMware的時候選用了多文件存儲,這裏使用vmware-vdiskmanager.exe合併多個vmdk文件,這裏直接上命令了。
C:\Program Files (x86)\VMware\VMware Workstation>vmware-vdiskmanager -r C:\xt\Ce
ntOS64\CentOS-64.vmdk -t 0 C:\xt\CentOS64\CentOS-64-new.vmdk
執行結果以下:
在指定目錄下獲得指定的單個CentOS-64-new.vmdk文件,把該文件上傳到ZStack的服務器中在進行接下來的處理。
把CentOS-64-new.vmdk經過ZStack服務器上面準備好的qemu命令轉換成爲qcow2鏡像,命令以下
cd /new_home/
qemu-img info CentOS-64-new.vmdk
qemu-img convert -f vmdk -O qcow2 CentOS-64-new.vmdk CentOS-64-new.qcow2
轉換完畢後執行檢查命令
qemu-img check CentOS-64-new.qcow2
出現以下圖信息則代表鏡像是完整且沒有發現錯誤的
而後在進行接下來的添加鏡像操做
選擇雲資源池-》鏡像-》添加鏡像
再而後到添加鏡像的頁面
圖上標記紅色箭頭的地方你們要注意一下,由於我這裏是把鏡像已經上傳到服務器而且在服務器上進行的轉換處理,因此我這裏選擇的是直接從當前服務器指定目錄上傳指定鏡像。
添加完畢鏡像之後再來到雲主機的建立流程
雲資源池-》雲主機-》建立雲主機
這裏我選擇了不禁ZStack分配IP,來驗證以前的由主路由器來分配IP,體驗無修改遷移。
建立完畢之後自動運行雲主機,而後經過控制檯訪問,查看雲主機IP以及是否能經過局域網ping通
由圖能夠看出IP的分配已經成功由主路由器來承擔,以及整個VMware下的虛擬機也完整的無縫遷移到了ZStack,本覺得很麻煩、工做量很大的遷移,就在ZStack的加持下讓一切變得如此簡單。
總結
上述實踐提供了一種手動從VMware遷移到ZStack的方案,目前ZStack提供的V2V遷移服務模塊,可在ZStack 雲平臺界面直接實現將VMware上的雲主機遷移到ZStack雲平臺,提供了更爲簡便的方式實現業務遷移。
在遷移完畢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體驗和使用,對比以前要分配新的虛擬機給相關人員,須要我本身一個個去克隆建立而後在表格中記錄IP機器分配給了對應人員,如今我只須要在ZStack中輕鬆點擊幾下再進行備註就能夠快速建立虛擬機和對應相關人員。而且若是部門人數增長後建立有權限的帳號並分配好資源給到這些帳號,再讓部門相應的負責人來管理和分配資源使用,這樣就能夠大大下降工做的重複性,還可以解決管理和維護困難問題。
後續一些高級功能的使用方法和場景,好比和阿里雲的混合雲以及其餘功能會在整理編排後發佈出來,你們能夠留言提問或者靜候等待。
最後結尾,想和你們說說其實一個產品的好與壞,不是幾篇文章也不是一些廣告就可以讓你們相信而且使用。這其實都是一個相互的過程,須要咱們來了解而且使用它,反饋給產品一些遇到的問題或者須要的新功能,這樣可以讓互相都變得愈來愈好。溝通越多交流越多,你們的信任度也會提高到一個相應的高度,你們一塊兒攜手走向ZStack與咱們美好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