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C理論提出的觀點大致是這樣的:藉助於「第三方」實現具備依賴關係的對象之間的解耦。
因爲引進了中間位置的「第三方」,也就是IOC容器,使得A、B、C、D這4個對象沒有了耦合關係,齒輪之間的傳動所有依靠「第三方」了,所有對象的控制權所有上繳給「第三方」IOC容器,因此,IOC容器成了整個系統的關鍵核心,它起到了一種相似「粘合劑」的做用,把系統中的全部對象粘合在一塊兒發揮做用,若是沒有這個「粘合劑」,對象與對象之間會彼此失去聯繫,這就是有人把IOC容器比喻成「粘合劑」的由來。html
圖1:軟件系統中耦合的對象web
圖3:IOC解耦過程spring
圖4:拿掉IoC容器後的系統小程序
控制反轉(IOC)到底爲何要起這麼個名字?咱們來對比一下:spring-mvc
軟件系統在沒有引入IOC容器以前,如圖1所示,對象A依賴於對象B,那麼對象A在初始化或者運行到某一點的時候,本身必須主動去建立對象B或者使用已經建立的對象B。不管是建立仍是使用對象B,控制權都在本身手上。mvc
軟件系統在引入IOC容器以後,這種情形就徹底改變了,如圖3所示,因爲IOC容器的加入,對象A與對象B之間失去了直接聯繫,因此,當對象A運行到須要對象B的時候,IOC容器會主動建立一個對象B注入到對象A須要的地方。app
經過先後的對比,咱們不難看出來:對象A得到依賴對象B的過程,由主動行爲變爲了被動行爲,控制權顛倒過來了,這就是「控制反轉」這個名稱的由來。框架
2004年,Martin Fowler探討了同一個問題,既然IOC是控制反轉,那麼究竟是「哪些方面的控制被反轉了呢?」,通過詳細地分析和論證後,他得出了答案:「得到依賴對象的過程被反轉了」。控制被反轉以後,得到依賴對象的過程由自身管理變爲了由IOC容器主動注入。因而,他給「控制反轉」取了一個更合適的名字叫作「依賴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他的這個答案,實際上給出了實現IOC的方法:注入。所謂依賴注入,就是由IOC容器在運行期間,動態地將某種依賴關係注入到對象之中。ide
因此,依賴注入(DI)和控制反轉(IOC)是從不一樣的角度的描述的同一件事情,就是指經過引入IOC容器,利用依賴關係注入的方式,實現對象之間的解耦。模塊化
【1】Spring quick guide
http://www.tutorialspoint.com/spring/spring_quick_guide.htm
【2】Spring的IOC原理
http://www.importnew.com/14751.html
【3】Spring MVC框架搭建-頁面最後是詳細的搭建過程連接
http://www.tutorialspoint.com/spring/spring_web_mvc_framework.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