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者 | 羅鈺婧
來源 | DT財經
Costco開業你去現場了嗎?人口普查似的排隊場面對於上海人來講已經不稀奇,畢竟當新鮮的商品或是業態來到中國時,上海經常是第一站。但當Costco的新聞不斷髮酵的同時,在互聯網的角落裏也有一羣人提出了本身的疑問:Costco何時來北京?學習
北京和上海,一個政治中心一個經濟中心,中國人內心的紅玫瑰和白玫瑰。它們的關係如同肯德基隔壁的麥當勞,耐克對面的阿迪達斯。它們是全部社會生存類話題的常客,也是絕大多數城市比較文章的主角。它們集聚了最豐厚的商業社會文化資源,城市性格卻大相徑庭。而選擇不一樣的城市,可能就決定了不一樣的人生。網站
那麼北京和上海,到底誰更適合你呢?DT君創建了一套「青和力」的評估體系,從三個不一樣需求層次,創建了8個一級指標、24個二級指標、70個三級指標,來詳細比較這兩座城市的優劣特色,幫你精準決策。spa
這套評估體系的結果顯示,上海和北京的「青和力」幾乎同分,遙遙領先中國其餘城市,但分項指標成績各有千秋。這意味着,對於年輕人來講,兩個城市具備一樣強大卻又特點迥異的吸引力。3d
1blog
北京:奮鬥青年的天堂資源
北京的優點主要體如今硬實力上。rem
雖然在GDP總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線上消費總額等方面,北京稍弱於上海,但因爲少了近300萬人口,人均指標上北京稍勝於上海。it
北京在第三產業上的發展也領跑全國。2017年其第三產業GDP佔比爲80.56%,高於上海的69.18%。通常來講,第三產業GDP佔比越高,說明該地區的經濟結構越好。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GDP佔比通常在70%-80%之間。class
雖然略低的三產佔比數字,不必定就說明上海的城市發展硬實力不足,由於以製造爲優點的德國也差很少是這個數字。但在咱們這一以年輕人爲核心的評價體系中,第三產業即意味着能提供更多、更理想的工做崗位,更有利於吸引年輕人。求職
知乎專欄做者林安有一篇關於京滬生活對比的文章,也突出了兩座城市工做機會上的差別。她表示,在互聯網、傳媒、文化娛樂等多個行業,北京的機會要多於上海。
細數那些讓大學畢業生垂涎的知名企業,北京的中國500強企業數量是上海的3倍,新經濟上市公司(包含TMT、互聯網、醫療技術等高科技行業)數量比上海多三成,獨角獸公司數量和創業能級比上海翻倍。
連續創業者Elad Gil曾在全球技術中心分佈趨勢的分析文章中《Industry Towns - Where You Start A Company Matters》說道:科技產業具備強烈的集聚效應。底特律之因此能成爲汽車中心,必定程度上是由於福特汽車公司和奧茲莫比爾汽車公司碰巧都在那裏開業。其餘企業和供應商爲向福特和奧茲莫比爾靠攏,就都把公司搬到底特律。因而一個工業城鎮就誕生了。
人才也一樣如此。擁有較高職業理想的年輕人更傾向於選擇可以提供肥沃創業土壤與豐富就業機會的城市。而衆多的知名大公司爲北京青年提供了更多的優質崗位。
而根據某求職網站上的招聘數據,上海的大公司(員工數量在1000人以上)招聘需求數量差很少是北京的3/4,應屆畢業生員工的招聘需求也少了約10%。而在全部招聘崗位中,年輕人更偏心的前沿行業佔比數字,上海也比北京要低約15%。
尤爲是在IT服務、計算機軟件等領域,上海的崗位佔比比起北京少了約三成,媒體/出版/影視/文化傳播行業也不到北京的一半。
對於在北京從事新媒體工做多年的李華來講,很是符合現實。雖然身邊不停有人入職離職,但他們一般不會離開北京。「由於一旦離開北京,就很難找到同等份量的工做」,李華告訴DT財經。
不過,優渥的就業資源和經濟實力的背後是北京青年們廣泛的知識焦慮。相比上海,北京青年在線下學習場所、知識付費等硬核學習提高方面很是投入。根據網易雲課堂數據顯示,北京知識付費規模比起上海多出了近40%,妥妥坐穩了頭把交椅。知乎上,北漂焦慮的問答也家常便飯。
也許正是如此,多的是一邊在北京「追夢」,一邊又吐槽北京沒有生活的年輕人。
2
上海:更具煙火氣息的慾望都市
「咱們在這兒迷惘,咱們在這兒尋找,也在這兒失去」不光是一句歌詞,也是北京居民出行時的真實寫照。
「剛去北京以爲城區好大,不跨區都要在路上花1.5個小時。若是‘不幸’跨區,單程可能就要花2個小時——就像是一場短途旅行。」不光是林安,對於其餘生活在北京的居民來講,這種平常出遠門的現象是一種廣泛存在。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據說過一個段子:在北京談戀愛,只要不在一個區都算是異地戀。如果一個住在海淀、一個住在通州,想要約會的話只能是「拜拜了您嘞」。
顯然,北方城市更加開闊與粗獷的城市規劃特點,在講求供應密度的便利性建設上確實不佔優點。而在上海,從浦東國際機場到虹橋國際機場橫穿整個城市坐地鐵也僅僅須要1.5小時,這還不包括磁懸浮、機場大巴等特定便捷交通。此外,隨處可見的全家、羅森、7-11,以及遍地扎堆的網紅餐廳,共同構建了更加便捷溫馨的生活。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愛德華·格萊澤就曾說過:城市並不只僅是高水準收入而已,城市同時也要可以提供健康、文化的創新和自由。生活的滿意度在城市中也很是重要。除了生活的溫馨與便利,上海「摩登」、「時尚」的城市氣質也是吸引年輕人的一個重要加分項。在大衆品牌偏好度上,北京和上海的總體差距不大,然而在一些潮流品牌上,北京就不似上海那麼「洋氣」了。上海無印良品門店數量比起北京多35%,星巴克數量甚至比北京多出一倍。
同時,上海仍是全球知名品牌的「首店彙集地」。號稱「世界上最好吃漢堡」的Shake Shack於2018年在上海新天地開出中國首店;當時全球最大,亞洲首家的星巴克臻選烘焙工坊選擇在南京西路開業。愛馬仕、路易威登、Vera Wang等奢侈品牌登錄中國時,上海也是首選。
充斥着一線大牌的購物中心遍及全城,是90後對上海這個摩登繁華大都市的第一印象。截至2019年5月底,上海比北京多開了53個3萬㎡以上購物中心,購物中心內可選擇的品牌數量也多出近3成。上升到要知足精神生活的更高需求,上海一樣立穩了慾望都市的「城設」。
不管是文學、資訊及其餘泛閱讀,仍是運動、美妝等自我關愛,亦或是旅拍、智能家居等生活新鮮感層面,上海都展現出足夠的熱情和閒趣擁抱生活。在文娛活力方面,「娛」的所佔比重也要遠遠高於「文」。「時尚新潮」「熱愛生活」的城市氣質是上海的精神內核。
就像郭敬明在《小時代》中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描述同樣「……外灘終於露出了它嶄新的面貌,奢靡的、嫵媚的、古典的、新銳的、搔首弄姿同時也盛氣凌人的新顏。彷彿一個穿着華貴衣裙的貴族少女,沿着黃浦江岸輕輕地趟了下來,她曼妙的腰臀曲線彎成外灘動人的天際,她雪白的大腿撩動着無數金融家的炙熱春夢」。
與北京相比,不管是從城市面貌仍是物質文明的角度來看,上海都提供了更具活力的煙火氣息與最具色彩的都市生活圖景。
3
北京與上海的較量也是兩個城市羣的角逐
分別從工做、生活與精神需求的角度來拆解兩個城市後,不一樣個性的年輕人應該會進一步明確本身的歸屬。北上都不是孤立的個體,地理與行政區位決定了它們做爲中心城市組羣發展的將來,出於這種考量,「北京仍是上海」背後實際上是「京津冀仍是長三角」的問題。
一方面,城市羣的協同是影響城市發展潛力的因素之一;另外一方面,地理空間的接近讓城市羣內多個城市成爲一個總體,年輕人選擇其中某個城市,事實上是擁抱了整個城市羣的資源。
當咱們將比較範圍擴展到更廣闊的地理空間,又有了一個新的視角。
從北上所屬城市羣各城市的青和力排名來看,長三角城市羣呈現出更好的城市層級體系。在上海以後,杭州、南京、蘇州進入青和力前10名,寧波、無錫進入前20名,在不一樣程度吸引年輕人的分位段都有排位靠前的城市。相較之下,京津冀地區在北京和天津以外,城市羣缺乏中堅城市,青和力僅次於天津的石家莊,也已經排至第41名。
爲了對比兩個城市羣的發展狀況,這裏咱們引入了表現空間相關性的莫蘭指數。莫蘭指數大於0表示城市間的發展與地理集聚呈現正相關性,靠得越近發展程度也越相近;小於0則說明城市間發展與地理集聚呈負相關,靠得近的城市發展差距較大。
根據統計結果,長三角和京津冀的青和力發展指數總分均呈現出負相關,上海和北京必定程度上都表現出中心城市的強勢。但若是計算青和力各細分指標的莫蘭指數,明顯能看到北京與周邊城市的差距更大。
在產業發展方面,北京的中國500強、獨角獸及新經濟上市公司的數量總和佔據京津冀城市羣的86%。而在長三角城市羣,上海只佔40%,緊隨其後的還有杭州、南京、蘇州等城市,產業發展並不弱勢。
與城市羣內產業發展失衡相對應,京津冀地區的工做機會分佈也十分不均衡。應屆生的校招機會、大公司和前沿行業的招聘名額幾乎被北京包攬,薪資水平也領先較多。相較而言,長三角的工做機會含金量得分呈現較高的空間正相關,圍繞上海的江浙地區城市亦有很多就業機會,收入性價比也相對較高。
在生活新鮮感與文化娛樂活力等軟實力方面,上海對於長三角地區周邊城市亦有正向的帶動做用。
通過上面一番對比能夠看出,在較爲硬核的城市發展能級和工做機會含金量方面,北京擁有更增強大的資源;在提供溫馨和便利的生活、更具商業活力的街區和容納新生活方式等方面,上海有明顯的優點;而在知足年輕人文娛需求與自我成長方面,兩座城市的文化娛樂活力不相上下。當超級城市的理想與慾望承載不起高昂的生活成本和競爭壓力時,上海青年退一步還有不少不錯的長三角備選城市,而北京青年須要付出更高的機會成本尋找退路。因此,對於不到巔峯心不死的事業狂人,北京可能的確是最好的選擇,但對於混好CBD圈層更要有腔調生活的小資青年,上海也許纔是他們的終極理想城。白玫瑰和紅玫瑰沒有絕對的孰是孰非,只有合適與否。不一樣的青年,對於理想的城市有不一樣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