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活在Iphone中的那些App (二)

app是什麼,爲何而存在

  存在即合理的說法,已經被批臭批爛了。因此,做爲一個程序員不能簡簡單單的由於上面來了一個需求,就完成一個需求。讓作一個app就作一個app,只是簡單的認爲存在即合理,頭讓寫就寫唄。咱們須要明白咱們的app爲何而存在。程序員

  這裏有一個你們已經共識的答案,每個app都是由於用戶需求而誕生的。可是用戶需求是個什麼東西?編程

  簡單的字面理解。需求原本是一個動詞,是指人們想要達到必定目的願望。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活動。可是在用戶需求這個短語以後,需求變成了一個名詞。這是一個典型的動名詞。爲了分析用戶需求,如今有不少人在努力。可是他們都比較喜歡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馬洛斯心理需求模型,已是被說爛的一個詞了。後來又加入了一些什麼神經心理學,微觀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等等的東西。這些心理學工具幫助產品經理們,分析着用戶需求。他們和心理學家們創建了一個又一個宏觀的心理學模型,可是一旦牽扯到具體的用戶身上,一旦到了微觀那裏,宏觀的模型每每就失效了。因而就須要新的工具和新的模型。前幾天聽白巖鬆的一個演講,以爲他說的一句很是有道理,互聯網也好、移動互聯網也好仍是之後的什麼物聯網也好,其實和之前的東西沒有什麼區別,甚至和兩千年前孔老夫子的時候沒有什麼區別,都是對人性的分析和把控。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恰如醍醐灌頂。在用戶需求分析的模型中,有了一個分析對象,一個恰如其分的對象。就是人性。windows

  人性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動物屬性,另外一部分是社會屬性。微信

  動物屬性,是人最基本的屬性。是人動物的一面,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繁衍後代等等等。是人的更貼近客觀存在的這個屬性,屬於人肉體的那些屬性。是能夠拿個體來研究的東西。app

  社會屬性,是指人類在社會生活當中產生的一些特性,甚至包括心理層面的東西。社會屬性是個很是有意思的東西。由於它自己沒有定型,又讓人捉摸不透。研究人的社會屬性,你不能單單的從宏觀的角度去歸類和歸納,由於總會有那麼一些意外的個案。又不能,只從微觀的角度去分析一個個個體,由於個體的綜合不是總體,總體還有個體之間的關係。對於人的社會屬性,咱們可以作的事情,更多的時觀察而不是分析。若是,想知道點關於這個東西的事情的話,能夠看點關於生態學的書。工具

  咱們在之前的分析當中,更多的關注到了人的社會屬性。可是,在人性當中,起到基礎性做用的仍是動物屬性。有人可能會懷疑這個觀點,那麼咱們就簡單的分析一個事情。你一個月的工資中用來知足動物屬性中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的消費比重是多大,就能夠估算出動物屬性一個比較有參考價值的在人性中比重。假設咱們看這個屬性的時候,會發現動物屬性在人們的平常消費中是主要的需求。spa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互聯網的真個行業收入中居於前兩位的是遊戲和廣告,徹底和人的動物屬性沒有直接關係啊!!!或許互聯網從誕生開始,就註定了主要是爲了知足人類的社會屬性需求的吧?對象

  可是,咱們依然可以見到不少產品。由於知足人類的動物屬性需求而飛速的火起來,好比微信的搖一搖。強烈的性暗示,令人們在極短的時間內接受了這個產品。而電商,正在以迥異於傳統的方式,來知足人們的衣食住行的需求。在這樣的語境中,動物屬性和社會屬性糅雜在了一塊兒。而將他們糅雜在一塊兒的正式互聯網。因而,咱們不能簡單粗暴的說,互聯網只是知足了社會屬性需求,互聯網同時知足了人們的動物屬性需求。而,那些可以決定一個產品是否可以生存下去或者可否作大的因素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人類的動物屬性需求。
  人類的動物屬性的需求,更多的是貼近現實的物質世界的,更可能是和咱們可以看到實體相關係的。而互聯網,則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在互聯網世界中的子民——軟件,除了電腦以外,在現實世界中沒有任何依託。電腦(固然還有其餘一些設備)成爲了咱們與互聯網世界交互的窗口——windows。用戶與之交互,發生關係的目的就是爲了知足需求(兩個方面都有)。而可以知足咱們需求的東西,就是產品。這裏使用了東西,由於我也不知道用什麼樣的一個詞來闡釋產品更加合適。由於產品,不必定是有客觀存在的,不必定非得像衣服鞋帽同樣,咱們可以看得見摸得着的。他也能夠像軟件同樣,是虛擬的。你只能與之交互,而不能與之「共舞」。
  做爲軟件工程師,或者程序員。咱們正是創造軟件的人。在編程了N多久以後,愈加的發現,但從一個程序員的角度出發,軟件更像是人們固化的知識或者邏輯,以軟件的形式展示出來,知足人們的需求。這就是軟件產品,包括傳統的PC軟件,也包括如今的App。
  App只不過是軟件的一種特殊形態,而軟件也不過是產品的一種特殊形態。它是爲了咱們而存在。
遊戲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