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Spring MVC開發Web系統時,常常須要在處理請求時使用request對象,好比獲取客戶端ip地址、請求的url、header中的屬性(如cookie、受權信息)、body中的數據等。因爲在Spring MVC中,處理請求的Controller、Service等對象都是單例的,所以獲取request對象時最須要注意的問題,即是request對象是不是線程安全的:當有大量併發請求時,可否保證不一樣請求/線程中使用不一樣的request對象。html
這裏還有一個問題須要注意:前面所說的「在處理請求時」使用request對象,到底是在哪裏使用呢?考慮到獲取request對象的方法有微小的不一樣,大致能夠分爲兩類:java
此外,本文討論是圍繞表明請求的request對象展開的,但所用方法一樣適用於response對象、InputStream/Reader、OutputStream/ Writer等;其中InputStream/Reader能夠讀取請求中的數據,OutputStream/ Writer能夠向響應寫入數據。web
最後,獲取request對象的方法與Spring及MVC的版本也有關係;本文基於Spring4進行討論,且所作的實驗都是使用4.1.1版本。spring
既然request對象的線程安全問題須要特別關注,爲了便於後面的討論,下面先說明如何測試request對象是不是線程安全的。安全
測試的基本思路,是模擬客戶端大量併發請求,而後在服務器判斷這些請求是否使用了相同的request對象。服務器
判斷request對象是否相同,最直觀的方式是打印出request對象的地址,若是相同則說明使用了相同的對象。然而,在幾乎全部web服務器的實現中,都使用了線程池,這樣就致使前後到達的兩個請求,可能由同一個線程處理:在前一個請求處理完成後,線程池收回該線程,並將該線程從新分配給了後面的請求。而在同一線程中,使用的request對象極可能是同一個(地址相同,屬性不一樣)。所以即使是對於線程安全的方法,不一樣的請求使用的request對象地址也可能相同。cookie
爲了不這個問題,一種方法是在請求處理過程當中使線程休眠幾秒,這樣可讓每一個線程工做的時間足夠長,從而避免同一個線程分配給不一樣的請求;另外一種方法,是使用request的其餘屬性(如參數、header、body等)做爲request是否線程安全的依據,由於即使不一樣的請求前後使用了同一個線程(request對象地址也相同),只要使用不一樣的屬性分別構造了兩次request對象,那麼request對象的使用就是線程安全的。本文使用第二種方法進行測試。session
客戶端測試代碼以下(建立1000個線程分別發送請求):架構
1併發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
服務器中Controller代碼以下(暫時省略了獲取request對象的代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
補充:上述代碼原使用HashSet來判斷value是否重複,經網友批評指正,使用線程不安全的集合類驗證線程安全性是欠妥的,現已改成ConcurrentSkipListSet。
若是request對象線程安全,服務器中打印結果以下所示:
若是存在線程安全問題,服務器中打印結果可能以下所示:
如無特殊說明,本文後面的代碼中將省略掉測試代碼。
這種方法實現最簡單,直接上Controller代碼:
1 2 3 4 5 6 7 8 |
|
該方法實現的原理是,在Controller方法開始處理請求時,Spring會將request對象賦值到方法參數中。除了request對象,能夠經過這種方法獲取的參數還有不少,具體能夠參見:https://docs.spring.io/spring/docs/current/spring-framework-reference/web.html#mvc-ann-methods
Controller中獲取request對象後,若是要在其餘方法中(如service方法、工具類方法等)使用request對象,須要在調用這些方法時將request對象做爲參數傳入。
測試結果:線程安全
分析:此時request對象是方法參數,至關於局部變量,毫無疑問是線程安全的。
這種方法的主要缺點是request對象寫起來冗餘太多,主要體如今兩點:
實際上,在整個請求處理的過程當中,request對象是貫穿始終的;也就是說,除了定時器等特殊狀況,request對象至關於線程內部的一個全局變量。而該方法,至關於將這個全局變量,傳來傳去。
先上代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
測試結果:線程安全
分析:在Spring中,Controller的scope是singleton(單例),也就是說在整個web系統中,只有一個TestController;可是其中注入的request倒是線程安全的,緣由在於:
使用這種方式,當Bean(本例的TestController)初始化時,Spring並無注入一個request對象,而是注入了一個代理(proxy);當Bean中須要使用request對象時,經過該代理獲取request對象。
下面經過具體的代碼對這一實現進行說明。
在上述代碼中加入斷點,查看request對象的屬性,以下圖所示:
在圖中能夠看出,request其實是一個代理:代理的實現參見AutowireUtils的內部類ObjectFactoryDelegatingInvocationHandler: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
也就是說,當咱們調用request的方法method時,其實是調用了由objectFactory.getObject()生成的對象的method方法;objectFactory.getObject()生成的對象纔是真正的request對象。
繼續觀察上圖,發現objectFactory的類型爲WebApplicationContextUtils的內部類RequestObjectFactory;而RequestObjectFactory代碼以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
其中,要得到request對象須要先調用currentRequestAttributes()方法得到RequestAttributes對象,該方法的實現以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
|
生成RequestAttributes對象的核心代碼在類RequestContextHolder中,其中相關代碼以下(省略了該類中的無關代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
經過這段代碼能夠看出,生成的RequestAttributes對象是線程局部變量(ThreadLocal),所以request對象也是線程局部變量;這就保證了request對象的線程安全性。
該方法的主要優勢:
1) 注入不侷限於Controller中:在方法1中,只能在Controller中加入request參數。而對於方法2,不只能夠在Controller中注入,還能夠在任何Bean中注入,包括Service、Repository及普通的Bean。
2) 注入的對象不限於request:除了注入request對象,該方法還能夠注入其餘scope爲request或session的對象,如response對象、session對象等;並保證線程安全。
3) 減小代碼冗餘:只須要在須要request對象的Bean中注入request對象,即可以在該Bean的各個方法中使用,與方法1相比大大減小了代碼冗餘。
可是,該方法也會存在代碼冗餘。考慮這樣的場景:web系統中有不少controller,每一個controller中都會使用request對象(這種場景實際上很是頻繁),這時就須要寫不少次注入request的代碼;若是還須要注入response,代碼就更繁瑣了。下面說明自動注入方法的改進方法,並分析其線程安全性及優缺點。
與方法2相比,將注入部分代碼放入到了基類中。
基類代碼:
1 2 3 4 |
|
Controller代碼以下;這裏列舉了BaseController的兩個派生類,因爲此時測試代碼會有所不一樣,所以服務端測試代碼沒有省略;客戶端也須要進行相應的修改(同時向2個url發送大量併發請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
|
測試結果:線程安全
分析:在理解了方法2的線程安全性的基礎上,很容易理解方法3是線程安全的:當建立不一樣的派生類對象時,基類中的域(這裏是注入的request)在不一樣的派生類對象中會佔據不一樣的內存空間,也就是說將注入request的代碼放在基類中對線程安全性沒有任何影響;測試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
與方法2相比,避免了在不一樣的Controller中重複注入request;可是考慮到java只容許繼承一個基類,因此若是Controller須要繼承其餘類時,該方法便再也不好用。
不管是方法2和方法3,都只能在Bean中注入request;若是其餘方法(如工具類中static方法)須要使用request對象,則須要在調用這些方法時將request參數傳遞進去。下面介紹的方法4,則能夠直接在諸如工具類中的static方法中使用request對象(固然在各類Bean中也可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
|
測試結果:線程安全
分析:該方法與方法2(自動注入)相似,只不過方法2中經過自動注入實現,本方法經過手動方法調用實現。所以本方法也是線程安全的。
優勢:能夠在非Bean中直接獲取。缺點:若是使用的地方較多,代碼很是繁瑣;所以能夠與其餘方法配合使用。
下面這種方法及其變種(變種:將request和bindRequest放在子類中)在網上常常見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
測試結果:線程不安全
分析:@ModelAttribute註解用在Controller中修飾方法時,其做用是Controller中的每一個@RequestMapping方法執行前,該方法都會執行。所以在本例中,bindRequest()的做用是在test()執行前爲request對象賦值。雖然bindRequest()中的參數request自己是線程安全的,但因爲TestController是單例的,request做爲TestController的一個域,沒法保證線程安全。
綜上所述,Controller中加參數(方法1)、自動注入(方法2和方法3)、手動調用(方法4)都是線程安全的,均可以用來獲取request對象。若是系統中request對象使用較少,則使用哪一種方式都可;若是使用較多,建議使用自動注入(方法2 和方法3)來減小代碼冗餘。若是須要在非Bean中使用request對象,既能夠在上層調用時經過參數傳入,也能夠直接在方法中經過手動調用(方法4)得到。
此外,本文在討論獲取request對象的方法時,重點討論該方法的線程安全性、代碼的繁瑣程度等;在實際的開發過程當中,還必須考慮所在項目的規範、代碼維護等問題(此處感謝網友的批評指正)。
歡迎學Java和大數據的朋友們加入java架構交流: 855835163
加羣連接:https://jq.qq.com/?_wv=1027&k=5dPqXGI
羣內提供免費的架構資料還有:Java工程化、高性能及分佈式、高性能、深刻淺出。高架構。性能調優、Spring,MyBatis,Netty源碼分析和大數據等多個知識點高級進階乾貨的免費直播講解 能夠進來一塊兒學習交流哦
直播課堂地址:https://ke.qq.com/course/260263?flowToken=1007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