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

以前講過需求採集的事兒,需求採集了不少,但從哪裏着手?用戶幫咱們想好了怎麼作,照用戶說的作嗎?html

關於這一點,《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做者蘇傑,用了這樣一個title:聽用戶說但不要照着作。瀏覽器

 

一、明確咱們的價值運維

對於採集的需求,首先要明確的知道,一個是用戶需求,一個是產品需求,這中間的轉化過程,就是這篇blog的主題——需求分析性能

用戶需求 VS 產品需求測試

用戶需求:從用戶採集到的、用戶自覺得的需求,而且常常表達爲用戶解決方案;spa

產品需求:通過分析,找到的真實需求,而且表達爲產品解決方案;excel

需求分析:從用戶提出的需求出發,找到用戶心裏真正的渴望,再轉化爲產品需求的過程。htm

關於需求分析,能夠先看看下面的一幅圖:blog

這個過程能夠形象化爲「Y」,「需求分析」的過程就是經歷圖中的「1 –> 2 — >3」,把「用戶需求」轉化爲「產品功能」。資源

「Y」的越上面越是解決方案,越下面越是背後的目的。「1-用戶需求」,大多表現爲用戶的解決方案,每每是很差的,但好的「3-產品功能」必定是從用戶需求轉化而來,而不是憑空而來。

so,「聽不聽用戶」都是一個意思,更準確的說是「聽用戶的,但不要照着作」。同時,也不要誤解「創造需求」,你創造的只能是知足用戶需求解決方案——產品功能,而不是用戶需求。

1–>2,經過問「Why」,逐步概括,2–>3,經過問「How」,逐步演繹。過程當中都要用到各類輔助信息,好比數據、競品、行業等。

把「2-產品需求」追溯到「4-馬斯洛需求」的過程是可選的,畫爲虛線,只是爲了這個理論的完備,若是感興趣,每一個產品需求總能挖到馬斯洛的層面。

「2-產品需求」的點如何選擇,咱們到底應該挖到那個層面上,做爲產品需求,取決於公司和產品的定位。

PS:關於需求分析,關於「Y理論」,蘇傑還有一篇更詳細的「Y理論」,跳轉連接:http://iamsujie.com/1000/1017/

需求分析和技術分析的區別:

技術分析:「樹幹————樹枝————樹葉」,即將大問題拆分爲小問題,而後發現難點,逐一攻克。

需求分析:首先「樹葉————樹枝————樹幹」,而後「樹幹————樹枝————樹葉」的分析過程,即「分————總——-分」過程。

核心思想:即不能漏掉提煉用戶需求的這個過程,另外一方面也不能只停留在本質上。

知足需求的三種方式:

以前講過,需求來源於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減少這種差距,就有以下三種方式。

①提升現實

即咱們最多見也最經常使用的辦法:開發某種產品,但也是最笨的辦法;

②下降理想

還記得之前那個著名的「暗室滴水試驗」嗎?永遠不要忽視心理暗示的力量,「打預防針」、「醜話說在前頭」聽得不要太多;

③轉移需求

引導用戶去關注其餘事物,或者這麼說:人的行爲都是需求驅動,想改變,須要將更強烈的需求給用戶,而不是糾結於原來的需求。

 

二、給需求作一次「DNA檢測」

整個檢測過程能夠用以下的這幅示意圖來表示:

 

如上圖所示,咱們先把用戶需求轉化爲產品需求,而後一步步肯定每一個產品需求的基本屬性、商業價值、實現難度、性價比等。

其中,基本屬性,能夠結合Google的測試分析法:特質+組件,來進一步思考;連接:http://www.cnblogs.com/imyalost/p/6593817.html

①把用戶需求轉化爲產品需求

通過以前的需求採集等過程,如今咱們有不少需求,接下來就是整理需求,建議一個項目組或團隊裏,採用統一的記錄方式,好比Word、excel等。

接下來,「明確咱們的價值」。建議團隊成員一塊兒開展一次「頭腦風暴」,對需求有個全面的瞭解,而後每一個人分一塊,將其轉化爲產品需求,最後記錄在一塊兒。

咱們要明確一點:用戶需求和產品需求是多對多的關係,可能用多個功能來知足一個用戶需求,也可能用一個功能知足多個用戶需求,甚至多個產品需求知足多個用戶需求,並無一一對應的關係。

固然,通常而言咱們採集整理後的產品需求不少,因此在需求轉化中,須要「忍痛」作一輪篩選,把明顯不靠譜的用戶需求剔除,固然,其中的尺度本身把握。

 

②肯定需求的基本屬性

固然,產品需求須要一直維護,能夠指定一我的維護,或者共享模式,你們一塊兒維護。需求總有一些「基本屬性」,能夠見下圖:

編號:做爲需求的惟一標識,方便指明需求,快速查找

提交人:必填,提交人是PD,有充分的義務理解原始的用戶需求

提交時間:輔助信息,記錄提交人什麼時候提交該需求

模塊:通常而言,根據人類記憶特色,產品由5±2個模塊比較合理,若是超過,就要考慮增長一個基本屬性叫「二級模塊

名稱:用簡潔的短語描述需求,要給用戶提供什麼樣的功能,好比:黑名單

描述:用來具體的描述名稱中的功能是什麼意思,描述只須要說明此功能作什麼,無須解釋怎麼作;注意語言的無歧義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可測試性等

提出者:用戶需求提出者,有疑惑時便於進一步追溯

提出時間:原始需求提出時間,區別於提交時間,這是個輔助信息

BUG編號:可選,通常來講,產品的某些BUG也能夠視爲需求,固然,也能夠用其它方式管理BUG

 

③需求種類

說到需求種類,能夠看看下面這個表格所示:

分類:除了上面的表格內容以外,還包括不少非功能性需求,好比性能、可培訓、可維護、可擴展......有不少需求更是爲了公司其餘業務部門同事作的。

層次:把需求分爲「基礎、擴展(指望需求)、增值(興奮需求)」三層,理論依據參照KANO模型

其實,對需求的種類劃分沒這麼絕對,取決於不少因素,好比商業目的變了,或者功能類型變動,都會有影響。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做者蘇傑有這樣的解釋:

雪中送炭:指產品的基本功能,對用戶很重要,產品缺了這個功能,就沒法操做使用;

錦上添花:非必須的功能,用戶有時會用到,能夠更便於用戶使用;

 

④、分析需求的商業價值

一個公司作任何產品,一個產品作任何需求,最終都是要知足必定的商業目的,不管是直接仍是間接產生的效益。

因此,需求的商業價值是最關鍵的內容,值得咱們用不一樣的指標來判斷衡量,以下面的表格所示。

重要性:能夠參考時間管理裏面「重要與緊急」的概念(推薦一本書:《高效能成功人士的七個習慣》)。

緊急度:從時間維度上判斷這個需求是否迫切,以及作或不作對產品的影響。

持續時間:一個產品是有生命的,需求也是,有的很長,有的很短(好比「雙11」)。

商業價值:或者稱爲商業優先級,是對上述幾種商業價值指標的綜合評判,這點是整個需求列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⑤需求的實現難度

這一點,特別是對於開發童鞋來講,就是工做量化,能夠從如下幾點來講:

工做量:即人力成本、額外的硬件成本、其餘資源的消耗等。

開發量:需求實現難易程度,開發的時間成本(通常來講,大多的公司開發人員都比較忙。。。)等。

PS:固然,還有運維童鞋的部署維護資源投入,測試童鞋的測試所需時間、人力成本等等。

 

⑥性價比

性價比=商業價值÷實現難度

決不能由於某個需求實現難度很小就立刻去作,也不能由於另外一個需求實現難度大而不作。

說到這裏,想起以前發生在我建的技術交流羣的一件事:

事情是這樣的:有位在鬥魚性能測試組的大神,某天他提了一個問題,其實用糾結這個詞來形容更好,問題就是:鬥魚有10%的用戶用的WindowsXP系統,並且瀏覽器

是IE8及如下,這樣就致使了他們的兼容和性能問題比較明顯,可是這10%的用戶爲鬥魚提供了20%的收益,因此,這個需求,必須實現,但難度又很大。。。。。。

上面這件事,從商業價值考慮,是必需要作的,但實現難度較大,開發量可能比較大,因此又回到了性價比這個問題。

因此,關於性價比這個話題,還要綜合多方因素來考慮。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