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愈來愈多人涌入產品經理這個崗位,可是面對不一樣的產品和客戶羣體,產品經理所須要的技能、知識和經驗可能大相庭徑。
近幾年隨着移動互聯網的爆發性增加,幾乎遍地都是產品經理了。華爾街日報 也曾報道稱「產品經理」是新晉畢業生最青睞的崗位。擁有必定技術背景、良好的業務導向思惟和優秀的運營經驗加成,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ment)也能成爲其餘更高級職位角色的跳板。數據庫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大部分爲外人所知的 PM 主要都偏向於 C 端(消費者業務),像你們熟知的 Facebook、Twitter、Uber 以及 Google 等。畢竟面向消費者的移動互聯網大規模普及帶來的崗位需求造就了 C 端 PM。blog
可是,C 端的 PM 經驗幾乎很難應用於企業軟件。可能有些人不太理解,本文嘗試闡述一下。資源
▎源之根本在於商業模式開發
消費者業務和企業業務的差別顯而易見,所以它們對產品管理方面的要求也大相徑庭。rem
咱們很容易能說出消費者業務的一些特徵,諸如用戶體驗、廣告盈利、App 內購等等。咱們經過提高產品體驗,運營市場策略以及各類增加模式來獲取用戶。當有了足夠的用戶以後,咱們又會根據用戶的喜愛不斷地迭代產品。產品
而在企業市場中,產品每每是活在規模訂購的模式中。銷售同事將這種大型複雜的企業軟件產品售賣給小部分付費用戶,在售賣的過程當中,會進行各類資源預算分配的討論。對於大多數公司來講,購買並開始使用一個新軟件是很是龐大的工程,所以企業軟件其實是一種各方利益妥協的結果。it
在企業市場中,一個主要客戶就能夠進行產品需求變動,這會擾亂原有計劃和工期,但 B 端 PM 也不得不接受。畢竟交易很是重要,是盈利的直接來源。io
不過具備諷刺意味的是,儘管 C 端工做中用戶大於天,但實際上 B 端 PM 會更接近產品面向的客戶。用戶體驗
對於 B 端 PM 意味着他們必須和銷售、市場部門緊密合做,有時候還須要一塊兒去見客戶以幫助收集需求和交易。但 PM 畢竟不是銷售,因此不少 PM 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能專一於長期的產品開發而不會由於銷售需求而過度分心。打包
▎關於 MVP(最小可行性產品)
MVP 你們都懂,下面這個小漫畫還挺直觀的 ~
MVP(最小可行性產品)的思路在面向 C 端時好使,但面向 B 端時就行不通了,由於當一家公司要花幾十上百萬去購買你的產品時,不太多是看中你的 MVP。
做爲公司方,他們只想要解決他們如今面臨的業務問題,銷售必須向對方證實本身公司的產品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因此企業軟件一般都很專業,它須要深入理解用戶面臨的業務問題,而這反過來又要求 B 端 PM 首先得理解用戶的業務。
▎客戶≠用戶
另外,購買者和使用者未必是同一我的,這點也很重要!
甚至,還存在決策者角色:老闆拍板,祕書下單,經理使用。
企業軟件的購買一般涉及到大筆資金,這筆資金的使用通常來講可能須要高級副總裁受權,同時 VP 也要給更高一級的管理層或者董事會說明這項投資的理由。這就是爲何全部企業軟件都都會打包成「解決方案」的緣由之一了。
另外,真正的用戶實際上是業務部門,他們纔是一線生產者。
因此客戶和用戶分離的這種形態,致使企業軟件老是特別不「人性化」。管理員支付的是功能和商業價值,而非漂亮的用戶界面。高管們的需求優先級是遠高於下屬的。
Lotus Notes 用戶界面
Lotus Notes 是一個數據庫產品,其上還綁定了一個電子郵件客戶端。沒人喜歡這個企業軟件的用戶體驗,可是對於軟件提供方 IBM 來講,這依然是一項價值 10 億美圓的業務。由於對於甲方高管來講,這個軟件功能齊全,超低風險並且續約費用低。
最後推薦幾個 B 端產品經理 ~
Adobe's Ben Gaines and Joe Martin Percolate's Carmen Sutter Constellate Data's Matt LeMay Salesforce's Dan McCall Demandware's Vinod Kumar HubSpot's Jeremy Crane and Mike Champion 原文連接: Product Management for the Enterpr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