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學習-我的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讀書筆記(二)

第二部分 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惟與方法(How to get)

 1、低水平勤奮陷阱

  該部分的一開始做者提出了一個概念——「低水平勤奮陷阱」(表面勤奮,實際的提高很小。我的認爲本質上仍是再講效率)。做者從讀書獲取知識這個方面來對效率進行了對比。網絡

 

  原始的讀書方法:一本書從頭至尾,對有啓發的句子進行劃線或摘抄。其實是一個不對記錄新知識的過程。學習

  升級版的讀書方法:新舊知識間創建聯繫。事務

 

  文中舉出記憶照片的例子,說明大腦的記憶規律是在已有記憶的基礎上記錄新的記憶get

  原始讀書方法 = 閱讀 + 畫線 / 摘抄 = 把書拆分紅獨立的知識點。與大腦的工做方式不符,因此原始讀書方法效率低下,在這個方法上努力,就陷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效率

  做者推薦在重要的地方放慢讀書的速度,重點理解核心的內容,並將這部份內容與已有的知識網絡(我的以爲創建這個知識網絡也是至關重要的,本書並無介紹創建知識網絡的方法)造成聯繫的讀書方法,這樣讀書會更加有效。基礎

  做者還認爲將新知識與臨界知識進行聯繫會更好。原理

小節

  該部分介紹了"低水平勤奮陷阱"這個概念,這是咱們想要避免的,由此爲後文作鋪墊。方法

2、學習臨界知識須要具有的兩個心態

  綠燈思惟 and 以慢爲快

 (一)綠燈思惟

  做者經過親戚的事例引出,維茨金《學習之道》中的兩種觀點:總結

    總體理論:學習成敗歸結於天賦,是沒法改變的。創業

    漸進理論:經過努力、訓練,可以提高學習的能力。

  經過勸說親戚引出,習慣性防衛(在感受到本身的觀點、尊嚴可能受到挑戰的時候,第一時間進行反擊)的概念。以及習慣性防衛產生的緣由(基本歸因誤差)。

  基本歸因誤差:別人好,歸因於客觀(運氣等),很差,歸因於主觀(努力,人品等)。發生在本身身上時,則正好相反。

  書中還介紹道習慣性防衛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可是會阻礙咱們的成長。想要規避這種防衛,須要有綠燈思惟(積極思考新觀點裏有價值的地方)。並介紹了一個方法——區分「我」和「個人觀點、行爲」。

  這種方法是,明確「我」是好的,而「個人觀點、行爲」是用來改進和提高的。

(二)以慢爲快

  社會時代的快速進步,促令人們也須要跟着快速的進步。這個時候快的需求就很容易被一些「速成」的標題所吸引,「十分鐘講透創業原理」、「21天打造無敵團隊」等等。而人們在追求快速的道路上,會掉入一個個「速成」的陷阱(低水平勤奮陷阱)。

  做者說,快是結果,不是緣由。想要快速提高,須要有「以慢爲快」的心態。以曾國藩的理念來講就是:「結硬寨,打呆仗」。書中也介紹了這個事例,這裏再也不贅述。

  下面說一下須要這種心態的緣由:

    在快速學習的過程當中,咱們不免遇到一些理解不透徹的知識點,爲了追求快速,咱們每每忽略這部分知識點,繼續往下學習。這些知識點就形成了學習體系中的「知識阻塞」,從而沒有辦法讓咱們將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

  這就是做者所訴的關鍵,咱們須要在遇到「知識阻塞」的點慢下來,花費時間打通「知識阻塞」,實現融會貫通。

  注意:這裏的「知識阻塞」有可能並非真正重要的核心知識,因此在遇到「知識阻塞」時須要判斷它是不是真正重要的知識,在真正重要的地方花費時間,纔是最有效的。

  而後,做者經過「二八理論」再次解釋了,爲何咱們要將時間花費在重要的知識上。

小節

  心態、認知要比方法更重要。

3、提高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

  這一部分的開始,做者提到了學習的本質,提出了一個命題,知識量的積累會致使認知深度的提升?

  做者給出的答案是不會,由於咱們全部的決策都是在本身的假設(文中用了假設,我的以爲是認知,這個假設能夠理解爲認知的一部分)下作出的,知識量(表面知識)的積累不會改變咱們的假設,也就沒法提升咱們的認知深度,因此以前的命題不成立的。

  做者說決策是在咱們的假設下作出的,我認爲咱們的一部分認知構成了這個假設,那麼爲何不是所有認知呢?由於有時咱們明知道一些道理,可是並無將這個道理用於咱們的決策中,因此我說是部分認知。

  在底層方法中,做者提到了反思,我認爲反思的做用就是讓咱們的假設更加貼合咱們的認知。下面就來說講反思。

(一)反思

  這是做者認爲最重要的方法,大部分的篇幅也都是在介紹這一方法。

    作事的順序:作出假設 -> 採起行動 -> 產生結果

    反思的順序:觀察結果 -> 研究原先假設 -> 反思矯正假設

  這須要注意反思和總結的區別:總結是對結果的好壞進行分析,而反思是對結果產生的緣由進行分析。同時,還要區分假設與現實的區別。

  文中經過高鐵新城的例子,引出了反思的三個主要做用:

  (1)發現只是誤區(發現假設與認知的差距)

  (2)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新知識與舊知識進行聯繫)

  (3)檢驗學習的新知識是否用了起來(使假設與認知更加貼合)

  (1)中介紹了跳躍性假設的概念:未經理性思考,面對某種場景馬上得出結論。例如:做者在大學時代,遇到名人的反應是退縮不前,不肯意靠近和接觸這樣的人。可是事實通常是名人每每更加謙遜,且能更好的處理人際關係。

  跳躍性假設讓咱們的生活更加輕鬆,可是按照這種方式處理事務並非最合理的方案。

  經過反思可以讓咱們發現生活中的跳躍性假設,避免這種假設出現的方法是,放慢思考的速度,找到更合理的方案。

  (2)中由做者公司的合同條款中的一項提及,引出「損失規避效應」:人們面對損失時的痛苦感要遠遠大於得到時的知足感。

  (3)中由本傑明·富蘭克林引出「對標管理」,從而開始介紹做者反思的方式——反思日記。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