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者:Vamei 出處:http://www.cnblogs.com/vamei 嚴禁轉載。 html
1980年,英國BBC電視臺策劃了一系列關於計算機的電視節目。但導演發現一個問題:怎麼給沒見過電腦的觀衆畫餅?android
節目之一"Micro Live"編程
此時,大洋彼岸的蘋果公司已經推出適於我的使用的微型電腦。Apple-II電腦在70年代末創造出銷售神話,從而開發出我的電腦這個新市場。我的電腦在美國風靡,溫吞吞的英國人節奏卻慢了一拍。對於英國人來講,計算機仍是限於科研、國防、製造領域的高科技設備,和本身的生活沒有太大關係。美國舶來的我的電腦都售價不菲。英國人可不想用一年的下午茶來換一臺用途不明的機器。這種狀況下,不管BBC主持人怎樣能說會道,只能憑空想象的電視觀衆估計也熬不過5分鐘。幸虧,BBC是英國傳媒業的龍頭,不會輕易地放棄。BBC公開招標,想要資助一家公司開發便宜的微型計算機。服務器
BBC Micro架構
中標的是一家叫艾康的電腦公司(Acorn Computer Company)。按照如今的標準看,艾康電腦很不靠譜。這家公司才成立了兩年,規模也很小。艾康的起家業務是給賭博機生產控制器。這些控制器擁有運算和存儲組件,勉強算是電腦。但控制器執行的是固定的程序,距離多功能的我的電腦還有至關的距離。就連這家公司的名字都充滿山寨氣。起「Acorn」這個名字的緣由,是由於電話目錄的「Acorn」和「Apple」在同一頁,又能排在「Apple」的前面。就這樣,艾康電腦在電話目錄上擊敗了蘋果電腦,贏得不費吹灰之力。就在BBC招標時,艾康電腦正在開發一款我的電腦的原型機,成本也符合BBC的預期。因而,這款原型機被從新命名爲BBC Micro。藉着電視節目,BBC Micro成爲英國最流行的我的電腦。app
索菲·威爾森ide
雖然賺到了錢,艾康的危機感並無消除。與英國其餘的我的電腦相比,BBC Micro的性能沒有太大優點。爲了在將來的競爭中勝出,艾康公司想給BBC Micro升級成Intel處理器。但這樣作的話,電腦的成本大增,偏離了廉價電腦的定位。最終,公司委任索菲·威爾森領導研發本身的處理器。研發處理區器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小事。正如威爾森後來回憶,她必須「事先很是仔細地考慮好全部的細節」,才能在苛刻的成本限制下實現處理器性能大提高。1985年,艾康公司給BBC Micro換上了廉價且性能優良的ARM處理器。post
ARM是「Acorn RISC Machine」的簡稱。名字中的「RISC」,指的是ARM處理器對精簡指令集的支持。這一點上,威爾森站在了Intel的反面。RISC處理器只支持基本的彙編指令,而複雜動做只能經過這些基本指令組合而成。所以,「RISC」的彙編程序須要佔用更多的空間,編譯起來也比較耗時。但RISC處理器結構簡單,制形成本低,運行起來也比較省電。與「RISC」相對應的是「CISC」,即複雜指令集。「CISC」是Intel選擇的道路。CISC處理器有不少高級功能,結構也相應複雜不少。打一個比方,RISC處理器就像經濟型轎車,便宜、性能通常、只有基礎功能。而CISC處理器則是一輛超級跑車,昂貴、性能卓越、有不少附加功能。其實在威爾森以前,大型服務器已經開始使用RISC處理器。這些大型電腦配備有數目衆多的處理器。就好像擁有大量汽車的出租車公司,更願意選擇經濟型轎車。ARM處理器獨到之處,是把RISC處理器引入了低成本的小型設備。性能
選擇超跑spa
憑着ARM處理器,艾康電腦守住了教育電腦市場。BBC Micro銷量達到上百萬臺,直到1994年才完全停產。但在更廣闊的我的電腦市場上,Intel的CISC處理器纔是贏家。畢竟,我的電腦逐漸成爲家庭娛樂和我的辦公的中心。一臺我的電腦每每會使用5到7年,而電腦上的軟件也會愈來愈多、愈來愈耗費資源。爲了應對漫長的使用期,用戶固然但願本身擁有的是一輛超級跑車。所以,Intel長期霸佔我的電腦的市場,只留給競爭對手一點邊角料。艾康想擴大份額,只能靠我的電腦以外的應用場景。
蘋果牛頓
艾康又一次抱住蘋果這棵大樹。1990年,艾康公司和蘋果公司聯合設立ARM公司。ARM公司的設立充滿實驗性質。公司最初只有12我的,只能在一間穀倉裏辦公。這個小團隊負責開發ARM處理器。蘋果將ARM處理器用於新產品——牛頓掌上電腦。牛頓極具創意。其大屏顯示和手寫識別,直接啓發了「商務通」等PDA產品,甚至影響到了iPhone的設計。掌上電腦對性能的要求沒有我的電腦那麼高,但須要節約使用電池。低功耗的ARM處理器正適合。但牛頓沒能拯救ARM。因爲售價過高,而關鍵性的手寫功能又充滿缺陷,牛頓最終在商業市場上折戟沉沙。ARM的路彷佛走到了盡頭。
ARM的合做夥伴
爲了生存,ARM公司放棄了處理器的生產和銷售,走起「歪門邪道」。若是ARM公司是一家飯店,選擇既不作飯、又不賣飯,估計次日就要關張。幸虧ARM公司是一家電子公司,還能夠賣設計圖紙。固然,ARM固然不是自暴自棄地清倉甩賣。它收取必定的費用,把相關設計分享給有能力生產和銷售的合做夥伴。合做夥伴生產出的每件ARM處理器,又要付給ARM公司必定的受權費。經過這種受權知識產權模式,ARM省去了生產和銷售環節的鉅額成本。專一於上游的設計,也能讓ARM公司快速地迭代開發。固然,這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Intel這樣的霸主,就包攬了從設計到銷售的全鏈條,根本不用像ARM這樣委曲求全。
諾基亞6110:貪吃蛇!
誰也沒想到,ARM開放的合做方式,恰巧彌補了市場上的空缺。不少電子元件廠商都想和Intel競爭處理器市場,但都忌憚Intel的強勢,不敢輕易涉入。與ARM公司合做,成了「蜀漢聯合、共抗曹魏」的理想策略。反過來,這些廠商上了船,也心甘情願地爲ARM處理器攻城略地。德州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生產的ARM處理器,就被諾基亞用在紅極一時的6110手機上。在低端領域,ARM處理器「夠用就好」的原則正好能夠控制成本。在專用設備方面,ARM開放的架構容許小型電子廠自由地定製,也所以廣受歡迎。不知不覺,ARM處理器收編了諸多細分領域,給本身贏得了生存空間。
iPhone
就在ARM攢足糧草的關鍵時機,蘋果終於發力助攻。喬布斯迴歸蘋果,發佈了革命性的iPhone。因爲iPhone選用了ARM處理器,因此ARM的市場份額開始狂飆。事實上,Intel曾有機會拿下iPhone。在iPhone誕生以前,蘋果就和Intel達成戰略合做關係,並把Intel處理器應用於蘋果電腦。蘋果也有意委託Intel開發iPhone的處理器。只是Intel的內部並不看好iPhone,擔憂收不回投資成本。又一次,ARM的開放打敗了Intel式的封閉。隨後,谷歌加入,推出安卓操做系統,刺激出一衆安卓手機廠商。尋求快速迭代的安卓廠商很天然地選用開放的ARM處理器。手機市場的狂飆讓Intel人心不穩。蘋果又一次補刀,在平板電腦iPad上再次跳過Intel,使用了ARM處理器。業界議論紛紛,既然ARM處理器能知足平板電腦的性能需求,爲何不能用於Intel坐鎮的高端我的電腦呢?Intel的霸主地位日漸動搖。
樹莓派
現在,ARM處理器的出貨量已經遠遠超過Intel,並佔據了90%以上的手機處理器市場。在手機市場以外,ARM處理器大量應用於樹莓派。樹莓派是一款旨在復興BBC Micro教育理念的廉價微型電腦。市場給了ARM無數磨難以後,終於讓它再一次遇到初戀。
歡迎閱讀「騎着企鵝採樹莓」系列文章
參考:
https://community.arm.com/processors/b/blog/posts/a-brief-history-of-arm-part-1
https://community.arm.com/processors/b/blog/posts/a-brief-history-of-arm-part-2
https://cs.stanford.edu/people/eroberts/courses/soco/projects/risc/risccisc/
http://appleinsider.com/articles/15/01/19/how-intel-lost-the-mobile-chip-business-to-apples-ax-arm-application-processors
http://www.androidauthority.com/arms-secret-recipe-for-power-efficient-processing-409850/
https://www.quora.com/What-makes-ARM-based-chips-relatively-power-efficient
http://ihyperwin.iteye.com/blog/1701132
http://www.techbang.com/posts/10678-fully-understand-arm-processors-cisc-and-risc-are-what-history-structure-a-see-through-the-computer-96-issues-cover-story-the-king
http://www.techradar.com/news/computing/how-arm-took-on-the-world-and-won-1067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