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器是Python用於封裝函數或代碼的工具,網上能夠搜到不少文章能夠學習,我在這裏要討論的是多個裝飾器執行順序的一個迷思。python
大部分涉及多個裝飾器裝飾的函數調用順序時都會說明它們是自上而下的,好比下面這個例子:git
def decorator_a(func): print 'Get in decorator_a' def inner_a(*args, **kwargs): print 'Get in inner_a' return func(*args, **kwargs) return inner_a def decorator_b(func): print 'Get in decorator_b' def inner_b(*args, **kwargs): print 'Get in inner_b' return func(*args, **kwargs) return inner_b @decorator_b @decorator_a def f(x): print 'Get in f' return x * 2 f(1)
上面代碼先定義裏兩個函數: decotator_a, decotator_b
, 這兩個函數實現的功能是,接收一個函數做爲參數而後返回建立的另外一個函數,在這個建立的函數裏調用接收的函數(文字比代碼繞人)。最後定義的函數 f
採用上面定義的 decotator_a, decotator_b
做爲裝飾函數。在當咱們以1爲參數調用裝飾後的函數 f
後, decotator_a, decotator_b
的順序是什麼呢(這裏爲了表示函數執行的前後順序,採用打印輸出的方式來查看函數的執行順序)?函數
若是不假思索根據自下而上的原則來判斷地話,先執行 decorator_a
再執行 decorator_b
, 那麼會先輸出 Get in decotator_a
, Get in inner_a
再輸出 Get in decotator_b
, Get in inner_b
。然而事實並不是如此。工具
實際上運行的結果以下:學習
Get in decorator_a Get in decorator_b Get in inner_b Get in inner_a Get in f
爲何是先執行 inner_b
再執行 inner_a
呢?爲了完全看清上面的問題,得先分清兩個概念:函數和函數調用。上面的例子中 f
稱之爲函數, f(1)
稱之爲函數調用,後者是對前者傳入參數進行求值的結果。在Python中函數也是一個對象,因此 f
是指代一個函數對象,它的值是函數自己, f(1)
是對函數的調用,它的值是調用的結果,這裏的定義下 f(1)
的值2。一樣地,拿上面的 decorator_a
函數來講,它返回的是個函數對象 inner_a
,這個函數對象是它內部定義的。在 inner_a
裏調用了函數 func
,將 func
的調用結果做爲值返回。ui
其次得理清的一個問題是,當裝飾器裝飾一個函數時,究竟發生了什麼。如今簡化咱們的例子,假設是下面這樣的:code
def decorator_a(func): print 'Get in decorator_a' def inner_a(*args, **kwargs): print 'Get in inner_a' return func(*args, **kwargs) return inner_a @decorator_a def f(x): print 'Get in f' return x * 2
正如不少介紹裝飾器的文章裏所說:orm
@decorator_a def f(x): print 'Get in f' return x * 2 # 至關於 def f(x): print 'Get in f' return x * 2 f = decorator_a(f)
因此,當解釋器執行這段代碼時, decorator_a
已經調用了,它以函數 f
做爲參數, 返回它內部生成的一個函數,因此此後 f
指代的是 decorater_a
裏面返回的 inner_a
。因此當之後調用 f
時,實際上至關於調用 inner_a
,傳給 f
的參數會傳給 inner_a
, 在調用 inner_a
時會把接收到的參數傳給 inner_a
裏的 func
即 f
,最後返回的是 f
調用的值,因此在最外面看起來就像直接再調用 f
同樣。對象
當理清上面兩方面概念時,就能夠清楚地看清最原始的例子中發生了什麼。
當解釋器執行下面這段代碼時,實際上按照從下到上的順序已經依次調用了 decorator_a
和 decorator_b
,這是會輸出對應的 Get in decorator_a
和 Get in decorator_b
。 這時候 f
已經至關於 decorator_b
裏的 inner_b
。但由於 f
並無被調用,因此 inner_b
並無調用,依次類推 inner_b
內部的 inner_a
也沒有調用,因此 Get in inner_a
和 Get in inner_b
也不會被輸出。it
@decorator_b @decorator_a def f(x): print 'Get in f' return x * 2
而後最後一行當咱們對 f
傳入參數1進行調用時, inner_b
被調用了,它會先打印 Get in inner_b
,而後在 inner_b
內部調用了 inner_a
因此會再打印 Get in inner_a
, 而後再 inner_a
內部調用的原來的 f
, 而且將結果做爲最終的返回。這時候你該知道爲何輸出結果會是那樣,以及對裝飾器執行順序實際發生了什麼有必定了解了吧。
當咱們在上面的例子最後一行 f
的調用去掉,放到repl裏演示,也能很天然地看出順序問題:
➜ test git:(master) ✗ python Python 2.7.11 (default, Jan 22 2016, 08:29:18) [GCC 4.2.1 Compatible Apple LLVM 7.0.2 (clang-700.1.81)] on darwin Type "help", "copyright", "credits" or "license" for more information. >>> import test13 Get in decorator_a Get in decorator_b >>> test13.f(1) Get in inner_b Get in inner_a Get in f 2 >>> test13.f(2) Get in inner_b Get in inner_a Get in f 4 >>>
在實際應用的場景中,當咱們採用上面的方式寫了兩個裝飾方法好比先驗證有沒有登陸 @login_required
, 再驗證權限夠不夠時 @permision_allowed
時,咱們採用下面的順序來裝飾函數:
@login_required @permision_allowed def f() # Do something return
個人大腦和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