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年前讀過一本書《重構-改善既有的代碼》,裏面有一個能快速提高編程水平的方式就是,代碼中須要儘可能減小重複的部分,1000行代碼能夠優化爲800行,800行能夠優化到500行,方法就是將其中重複的地方抽離成一個方法,而後不停的調用這個方法,這個就是咱們所說的工具類的產生。編程
然後,更大一點,好比每一個項目都會有本身的登陸註冊,可是並不可能每一個項目都獨立開發,因此便會有公共服務(公共頁面產生),咱們會作一個統一的登陸註冊頁面,讓每一個項目共用,由此增長開發效率。安全
在發展中,會有一些巨頭入BAT產生了,更會提出統一的登陸、註冊、支付等服務,這個就是一種賦能,這種即可稱爲一種平臺,而公衆號即是平臺中最廣爲人知的產品。提及公衆號,相信你們都不會陌生,能夠絕不誇張的說,對於一些創業團隊來講,公衆號承載的實際業務工做,比他們的APP高得多。這裏咱們便來簡單的梳理下公衆號的功能,而且讚美下他的平臺性特色。微信
PS:公衆號自己文檔已經十分完美了,這裏就是加點本身的理解罷了,也有多是曲解。工具
PS:終於更新了一篇博客,雖然本身不是很滿意😆微信支付
一、訂閱號:主要偏於爲用戶傳達資訊(相似報紙雜誌),認證先後都是天天只能夠羣發一條消息;
二、服務號:主要偏於服務交互(相似銀行,114,提供服務查詢),認證先後都是每月可羣發4條消息;
三、企業號:主要用於公司內部通信使用,須要先驗證身份才能夠關注成功企業號。優化
1)若是想簡單的發送消息,達到宣傳效果,建議可選擇訂閱號;
2)若是想用公衆號得到更多的功能,例如開通微信支付,建議能夠選擇服務號;
3)若是想用來管理內部企業員工、團隊,對內使用,可申請企業號;
4)訂閱號可經過微信認證資質審覈經過後有一次升級爲服務號的入口,升級成功後類型不可再變;
5)服務號不可變動成訂閱號。網站
因此對於公司來講,若是不是行政部門想提高凝聚力,咱們會使用的只有訂閱號以及服務號,其中訂閱號還多見於我的博客,我的公衆號。spa
首先,訂閱號更利於傳播,服務號其每個月只能推送四條消息,想用服務號發推送新聞稿就要注意了,最好每週推送個一週要聞就不得了了,而訂閱號這方面就靈活的多,天天能夠推送一條信息,這個特性就十分適合作我的或者小型機構作自我宣傳工具了。設計
而後,在功能上來講,服務號就豐富的多,對於咱們來講最核心的功能應該是微信支付,只有服務號才支持微信支付。3d
最後,在接收消息上,服務號是單獨佔一行(與聯繫人同級別),訂閱號是在一個訂閱號文件夾裏面,等級有差異。
這裏盜一張很是不錯圖(吳亮弟):
咱們這裏以一個應用場景爲例,來講明整個問題,首先思考如下場景:
小葉是一家作互聯網連鎖串串店的公司,在成都就有10家連鎖店了,而且會想作到全國100家1000家,那麼他該如何用互聯網協助運營呢?
以上場景須要考慮幾個客觀因素:
① 公司總部也許就30-50我的,這批人是互聯網出身,對互聯網一切比較熟悉
② 各個門店的話,除了店長或者核心人員會參與到培訓稍微瞭解一些互聯網知識,多數是服務員大媽
③ 傳統行業人員組成相對社會管理通常比較費力,遇到問題每每更喜歡丟鍋
④ 每一個店長均可能會很把本身當一回事,會提出不少運營想法
因而問題就出現了:
① 總部確定是須要一個系通通一管理各個門店的收入以及用戶
② 各個門店但願作出本身的特點,宣傳管理本身的用戶
對於這個訴求,彷佛有一個方案是:
① 每一個門店擁有一個本身的服務號,能夠完成在線的各類流程
② 可是每一個門店的服務號是掛在一個統一的大公衆號之下的,總部可以看到每一個服務號的一切數據
那麼這個方案是否是存在呢?別說還真存在!
爲了識別用戶,每一個用戶針對每一個公衆號會產生一個安全的OpenID
若是須要在多公衆號、移動應用之間作用戶共通,則需前往微信開放平臺,將這些公衆號和應用綁定到一個開放平臺帳號下
綁定後,一個用戶雖然對多個公衆號和應用有多個不一樣的OpenID,但他對全部這些同一開放平臺帳號下的公衆號和應用,只有一個UnionID
能夠在用戶管理-獲取用戶基本信息(UnionID機制)文檔瞭解詳情。
這裏舉個實際的例子說一下這個關聯,好比咱們公司有三大應用:
① 微信公衆號-網頁受權
② APP-喚起微信登陸
③ PC網站-微信掃一掃登陸
顯然,咱們三個應用都須要用到微信登陸,可是咱們須要保證咱們的帳號是統一的,這個時候就必需要微信開放平臺去註冊了
如圖所示,這裏能夠將開放者平臺與APP、PC網站、公衆號所有綁定起來,由此將三個看似獨立的應用關聯在一塊兒。
APP裏面會包含iOS APP Store裏面的標誌,這裏有個映射關係;而公衆號綁定也不是毫無限制:
一個開放平臺能夠綁定的公衆號是有限制的,因此咱們若是想用一個開放平臺管理全部的連鎖店除非騰訊走後面,不然是有必定困難的。
因此咱們若是真的須要總部管理各個分店的話,這裏正兒八經方案依舊是用一個公衆號綁定一個H5站,在H5站裏面作各類接口控制,這裏換個方式說是,將控制權掌握在本身手裏也許流程複雜一點,也比放在第三方公司好得多。
咱們這邊最近也一直在作基礎服務,這一切都是爲了完善技術體系,從第三方應用接入來講,微信應該是作的最好的,百度這邊有直達號等相似的產品,可是其體系化感受仍是有待提升的,阿里應該也有相似的技術產品誕生,從咱們這層來講,都沒有太多知曉,因此要麼是運營的很差要麼是作的很差。
PS:有所不一樣的是百度地圖這邊接口應用到比較多
微信APP自己量很是大,因而開始在平臺上發力(我最近也在暢想,咱們的APP量大了該怎麼使用,結果看了下,好像還沒上線,沒有結果......),咱們看看其應用核心組成部分:
① 訂閱號
② 服務號
③ 平臺號-APP
④ 平臺號-PC
其實消息定製卡片話,不少聊天系統都作過,如今QQ作的特別好,一個可識別URL在QQ裏面,就會被自動轉換爲卡片,我以爲最初微信作公衆號的初衷可能就是想將URL這塊應用好,因而出現了公衆號體系,公衆號體系出來後,變會思考如何讓各類APP與微信產生交互,這樣一步步的將本身由一個純聊天工具變成了一個平臺。
像以前令咱們很是頭疼的支付系統,如今就徹底能夠接入微信支付,流程一下就簡單起來,這就稱爲一種「賦能」,就是由於登陸體系、支付體系的完善,再加上微信自己的大流量,對應的開發者愈來愈多了,相輔相成便造成了現在微信的整個一套生態體系,在咱們外行人看來真的是使人驚歎!
對於咱們各個垂直領域來講,好比咱們作醫療的,能不能將本身的家庭醫生服務基礎作好,而後好好包裝一番,讓各個平臺得到醫療服務;假如咱們作貨運的,能不能提供比較好的API或者網頁接入方式,幫助各個平臺更好的接入咱們的業務,只要具有平臺思惟,我相信一旦具備這種基礎,後續會越走越遠的。
如今平臺化的產品&工具愈來愈多了,好比七牛,好比騰訊問卷這種小而美的產品,我相信這些東西是值得咱們借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