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大一學習了C語言以後,基本掌握了一門面向過程的程序設計語言,本學期所學習的java是一門面向對象的語言,在問題的解決方面不像C同樣是以過程來思考問題,而是要以面向對象的思惟來解決問題。此篇文章是對於本學期前三次Java做業的一個階段性總結,第一次做業花費了最多的時間,有一個測試點沒有過,第二次花費了大概3.5小時,第三次大概花費了8小時,做業難度不大,只是須要自主學習的知識還有不少。java
1.做業過程總結:算法
三次做業逐步將面向對象思惟體現:編程
第一次的做業沒看出老師所講的啥叫面向對象思惟,也不知道這種思惟寫做業和C語言有什麼不同。因而乎,第一次的做業我是在思考面向對象的基礎上寫出來的代碼,可是寫完以後總看不出啥爲面向對象,啥爲面向過程。腦海裏只浮現老師所講的:建立個對象、使用該對象的某個方法......稀裏糊塗的,過程和對象好像沒啥區別,也就那樣用,隨後就寫完代碼提交得了。學習
第二次做業來了,提出了更多要求,再也不像第一次那樣沒有限制地寫代碼,而是點名要建立固定地方法名稱。在第一次做業思索了這麼久地面向對象地基礎上,再加上老師已經給了提示(要求寫出對應地方法),寫起第二次做業來還算是比較上手,分分鐘我就寫好了一個題(代碼寫的比較慢,但思路還算是清晰),開始有點理解了啥是面向對象。測試
在第三次做業來以前,老師給教過了UML類圖,所以第三次做業果不其然地出現了。前兩道題是按照之前套路出題,後兩道題雖然給出了UML圖,但和第二題功能如出一轍。在通過前兩次做業的訓練以後,更加理解了面向對象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所以,主要是運用用面向對象的思惟來寫的,對於建立對象,對對象的一些操做也更加熟練些。spa
三次做業就這樣由淺到深逐步更加理解Java是一個怎樣的面向對象。設計
三次做業的時間比例大概是30:7:16對象
緣由:第一次做業寫完以後還有一個測試點老是過不了,看過同窗代碼以後也沒有發現有什麼不對,最後仍是沒有解決。第二次做業比較簡單,思路清晰。第三次也不難,只是有個測試點比較麻煩就是:下n天:整型數最大值測試。算法忘記了int的最大值(計算過程會越界)這種狀況,最後仍是在同窗的提醒下明白了。寫代碼的不嚴謹直接致使了寫代碼的時間長的問題,從此得多加思考、訓練,作到嚴謹,減小問題的出現。字符串
2.java設計心得:get
面向過程(C語言)是一門注重怎麼寫、怎麼算的語言,而java做爲面向對象的語言,強調對象操做,即無論中間的算法是怎麼實現的,而是直接使用對象的方法即行,進而,也會讓Java代碼更加通用(在寫其餘一個程序的時候可使用以前寫過的方法、類)。另外,Java還有不少已經有的一些基本方法,例如比較兩個數大小、類型轉化、字符的匹配等等,這些是C並不具備的。這也許就是Java比C更方便、通用的緣由。
例如:Java能夠經過對象來對程序簡化算法,就像DateUtil date = new DateUtil(year, month, day);這裏建立了一個date對象,隨後,可使用該對象的一些操做,date.getMonth()、date.getDay()等一些淺顯易懂的操做,讓程序可讀性更高、容易理解,可是C語言沒有像Java這樣的對象概念,所以不會有這樣簡便易懂的操做。
3.測試的理解與實踐:
測試對於一個編程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測試是儘量考慮全部狀況讓代碼運行。所以,代碼的好壞與否,經過測試能夠直接體現出來。通過三次做業,發現了老師的測試用力的不嚴謹問題,在第三次做業的後三題,題目所給的測試用例過不了,竟然能夠過提交後老師的測試點;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在下n天功能上,n很大時候,不一樣的代碼跑出來相差一天,放上去提交竟然也正確。多是測試點不夠具備表明性所致使。在我看來,測試點的選用應當按照正常值、邊界值(極端)兩個方面考慮,還有就是須要考慮不一樣種算法的邊界(極端)狀況、分支狀況,儘量的覆蓋全面,方可算是質量質量高的測試點,經過得代碼也是質量高(不考慮可讀性等其餘因素)的。
4.課程收穫:
初學習Java後,初次理解了Java做爲面向對象得靈活性。也確實是,java寫起程序來對思路更加清晰明瞭,不像C語言那樣要全局把握,各個操做都是一體的,移植性差些。通過此三次做業,瞭解到了java的一些固有操做(例如如何new一個對象、如何調用另外一個類、如何轉字符串爲數字、轉數字爲字符串等等)、一些算法的寫法UML類圖、和Java面向對象的思惟。
5.對課程的建議:
但願老師多出些表明性題目來訓練咱們,同時也但願老師能夠多講解些實例,多講些技巧、實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