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算法
是開放的通訊系統互聯參考模型安全
歷史:1947 年,ISO 組織發佈了 OSI 參考模型服務器
七層模型:網絡
TCP/IP 5層協議簇(站):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三層合併成爲應用層,最後爲五層協議tcp
這兩個同時誕生,OSI 現有模型,TCP 先有協議blog
四層模型:把 數據鏈路層 和 物理層 合併爲網絡接口層接口
特色:上層對下層兼容,處於上層的設備必定能夠識別全部下層的信息tcp-ip
假設要發送「Hello」這個數據進程
首先是封包ip
經過應用層,在軟件中生成,進入傳輸層
傳輸層對數據進行 分裝 ,進入網絡層
分裝:給數據加上 TCP/UDP 頭
在加頭以前判斷數據是從應用層中的哪一個軟件生成的
而後在數據中加上原端口號和目標端口號
完成進程與進程之間的通訊 *端口號是應用層的
UDP:速度快,但安全性不高,不可靠傳輸,像寫信
TCP:速度不快,但安全性高,可靠傳輸,像打電話
分裝完後整個數據爲 數據段
網絡層對數據再加上 IP包頭 ,進入數據鏈路層
加上 IP 包頭
完成點到點的通訊,即電腦與電腦之間的通訊
加上後整個數據爲 IP包/報文
數據鏈路層(網卡)給數據加上 MAC子層 和 FCS ,進入物理層(網線)
交換機所在層
MAC子層:源 MAC 地址和目標 MAC 地址,幀頭
FCS:4個字節,幀校驗序列,循環校驗算法 CRC(相似hash)中的值,幀尾
加上後整個數據爲 幀
而後是解包:
數據鏈路層(網卡)檢察幀的 MAC子層 和 FCS,沒問題解封裝,不對應就扔掉
網絡層接着校驗IP包/報文,而後解包
傳輸層對數據段解析,傳給應用層的某個進程
圖解:
各層的數據名稱:
數據/PDU 應用層
數據段/段 Fragment 傳輸層
報文/包/IP包 packet 網絡層
幀 Franme 數據鏈路層
比特 bit 物理層
** 8 bit = 1 Byte字節 100Mb/s == 10MB/s +
各層對應的協議
DNS補充:客戶機與服務器之間用 UDP,服務器與服務器之間用 TCP
網線/光纖/空氣
比特bit
8bit = 1Byte
1024B = 1KB
1024KB = 1MB
1024MB = 1GB
1024GB = 1TB
1024TB = 1PB
信號:模擬信號、數字信號
放大器 中繼器
光信號
光線類型:
1)單模光纖 通常是黃色
2)多模光纖 通常是橙色/藍色
網線/雙絞線:
製做標準:(顏色線順序,加粗不變)
T568A:白綠、綠、白橙、藍、白、橙、白棕、棕
T568B:白橙、橙、白綠、藍、白、綠、白棕、棕
網線的用途分類: *具備三層功能以上的設備爲同種設備
關於交換機的接口:
接口名 | 速率 | 簡寫 |
---|---|---|
Ethernet | 10Mb/s | E |
FastEthernet | 100Mb/s | F |
GigabitEthernet | 1000Mb/s | G |
TenGigabitEthernet | 10000Mb/s | TG |
例如 Ethernet0/3 中,0 是模塊編號,3 是該模塊的接口編號
家裏通常用的」路由器「實際上是交換機和路由器的雜交產品,真正的名字是」三層交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