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不是譯文,包含了筆者我的體會和解讀。本文首發於我的微信公衆號。安全
2020年2月, SANS發佈了一年一度的網絡威|脅情報(CTI)調研報告。
微信
SANS將CTI定義爲「知足利益相關者特定需求的、通過分析加工的、有關敵對方能力、機會和意圖的信息」(Cyber Threat Intelligence is analyz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capabilities, opportunities and intent of adversaries that meets a specific requirement determined by a stakeholder)。這個定義跟2019年度的措詞略有不一樣,更加簡練。這個定義包括如下幾層意思:網絡
1)威|脅情報是一種信息,一種通過了加工(分析、提煉)的信息;app
2)這種信息是相對於特定使用者而言,要知足其特定的需求。也就是說對你多是情報,但對我可能不是情報,有明確的使用者屬性;ide
3)情報是關於敵對方的,涉及它的能力、機會和意圖。工具
此次的調研收到了大量的參與者,有1006個受訪者參與調研,比2019年的505人增長了一倍。ui
SANS給出了五點關鍵發現:spa
· 協做很關鍵,包括內外部之間,內部不一樣團隊之間,等等多個方面;orm
· 不是全部的過程都須要同一個級別的自動化水平,對於某些場景,半自動化其實剛恰好,全自動不見得就是最佳選擇;blog
· 情報應用(尤爲是內生情報)的升級帶來了相關數據和工具的變化;
· 需求是情報流程和團隊的關鍵
· 情報社區須要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努力,超過40%的受訪者即消費情報也生產情報,這是情報應用成熟的標誌
如下筆者列舉部分感興趣的結論:
1)SIEM依然是首要的應用威|脅情報的工具/系統,高於去年的水平,而且自動化程度也最高的。
排在SIEM後面的依次爲NTA、***監控平臺【文中未給出定義】、開源情報管理平臺(開源TIP)。值得注意的是,商業TIP的使用比例雖然上升,但排名卻降低了。
---------
【這裏插入一段筆者本身的體會】
隨着CTI技術的日益成熟,情報的生產和消費的界限愈來愈模糊。筆者考慮使用「情報的輸出者」(intelligence provider)和「情報的應用者」(intelligence user)來區分原來的生產者與消費者【若是有更好的術語/名詞,歡迎提供/留言給我擇優選擇】。不管是輸出者仍是應用者,都包括生產情報和消費情報的環節。
對於輸出者,譬如情報提供商,它爲了生產情報,其實也在不斷的消費本身甚至第三方的初級情報,以產生更高級的情報。更進一步來講,若是要提高情報的質量,對於情報提供商而言,必須從客戶側得到反饋信息。也就是說,情報應用者輸出的情報對於情報提供商頗有價值。譬如,對於APT攻|擊而言,只有特定的受害者才能接觸到相關的攻|擊源,而這是情報提供商難以得到的。
而對於情報的應用者,不只要運用外部情報去更好地實施阻斷、檢測與響應,還須要以這些外部情報爲線索,經過分析和加工,產生本身的威|脅情報(內部情報),並向外、或者向下/上/同行進行輸出與分享。某種程度上而言,對於應用者而言,利用外部情報僅僅是開始,只有產生本身的情報纔有價值,而這個過程也是從追求情報IOC到情報TTP的演進過程。換句話說,對本身有價值的情報TTP大部分都是結合自身的狀況得到的,而很難是情報提供商直接給予的。這也是ATT&CK在甲方盛行起來的緣由之一。
能夠看出,將來情報提供商和應用者要緊密協做,互通有無,才能提高情報的價值。
所以,至少在情報處理的方法論上,不管是提供者仍是應用者,都是大致類似的,只是側重點有所不一樣。
---------
也正如SANS報告所述,它給出了一個情報處理環:
事實上,SANS的CTI調研報告受訪者一直都是用戶和提供商混在一塊兒的。
2)情報收集的來源統計,以下圖:
對比去年,幾乎列出來的全部來源的比例都升高了。其中,開源情報依然是最大的來源。值得注意的是,情報供應商(CTI-specific vendors)的feed排名相較於去年躍居第二,符合筆者的預期。
3)威|脅情報的對網絡安全價值是毋庸置疑的,今年再也不統計這個問題了,轉而詢問威|脅情報主要應用哪一個領域,以下圖:
顯然,最主要的應用領域是檢測。
4)對於使用CTI進行分析的四種方法,排第一的仍是IOC,緊跟着是TTP,再日後是數字痕跡/攻|擊面識別【文中沒有給出定義,筆者猜想是攻|擊路徑分析】和敵對方戰略分析,跟去年排序同樣。
今年的報告,SANS依然鼓勵你們將分析的方法論從以IOC爲出發點轉向以TTP爲出發點。對此,我其實在《談談情報引領的安全體系建設落地》一文中講到了:避免一上來就比對IOC,轉而先進行其它分析(譬如TTP分析、行爲分析),再利用IOC作覈實。
5)此次的調研還增長了一個問題,即抑制CTI有效應用的因素有哪些,以下圖: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