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java
jvm虛擬內存分佈:數組
程序計數器是jvm執行程序的流水線,存放一些跳轉指令。緩存
本地方法棧是jvm調用操做系統方法所使用的棧。網絡
虛擬機棧是jvm執行java代碼所使用的棧。jvm
方法區存放了一些常量、靜態變量、類信息等,能夠理解成class文件在內存中的存放位置。性能
虛擬機堆是jvm執行java代碼所使用的堆。優化
Java中的常量池,實際上分爲兩種形態:靜態常量池和運行時常量池。spa
所謂靜態常量池(一個class對應一個靜態常量池),即*.class文件中的常量池,class文件中的常量池不只僅包含字符串(數字)字面量,還包含類、方法的信息,佔用class文件絕大部分空間。這種常量池主要用於存放兩大類常量:字面量(Literal)和符號引用量(Symbolic References),字面量至關於Java語言層面常量的概念,如文本字符串,聲明爲final的常量值等,符號引用則屬於編譯原理方面的概念,包括了以下三種類型的常量:操作系統
而運行時常量池,則是jvm虛擬機在完成類裝載操做後,將class文件中的常量池載入到內存中,並保存在方法區中,咱們常說的常量池,就是指方法區中的運行時常量池。翻譯
運行時常量池相對於CLass文件常量池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具有動態性,Java語言並不要求常量必定只有編譯期才能產生,也就是並不是預置入CLass文件中常量池的內容才能進入方法區運行時常量池,運行期間也可能將新的常量放入池中,這種特性被開發人員利用比較多的就是String類的intern()方法。
String的intern()方法會查找在常量池中是否存在一份equal相等的字符串,若是有則返回該字符串的引用,若是沒有則添加本身的字符串進入常量池。
程序運行時,除非手動向常量池中添加常量(好比調用intern方法),不然jvm不會自動添加常量到常量池。
8種基本類型的常量池都是系統協調的,String類型的常量池比較特殊。它的主要使用方法有兩種:
1)直接使用雙引號聲明出來的String對象會直接存儲在常量池中。
2)若是不是用雙引號聲明的String對象,可使用String提供的intern方法。intern 方法會從字符串常量池中查詢當前字符串是否存在,若不存在就會將當前字符串放入常量池中
常量池的好處
常量池是爲了不頻繁的建立和銷燬對象而影響系統性能,其實現了對象的共享。
例如字符串常量池,在編譯階段就把全部的字符串文字放到一個常量池中。
(1)節省內存空間:常量池中全部相同的字符串常量被合併,只佔用一個空間。
(2)節省運行時間:比較字符串時,==比equals()快。對於兩個引用變量,只用==判斷引用是否相等,也就能夠判斷實際值是否相等。
接下來咱們引用一些網絡上流行的常量池例子,而後藉以講解。
1 String s1 = "Hello"; 2 String s2 = "Hello"; 3 String s3 = "Hel" + "lo"; 4 String s4 = "Hel" + new String("lo"); 5 String s5 = new String("Hello"); 6 String s6 = s5.intern(); 7 String s7 = "H"; 8 String s8 = "ello"; 9 String s9 = s7 + s8; 10 11 System.out.println(s1 == s2); // true 12 System.out.println(s1 == s3); // true 13 System.out.println(s1 == s4); // false 14 System.out.println(s1 == s9); // false 15 System.out.println(s4 == s5); // false 16 System.out.println(s1 == s6); // true
首先說明一點,在java 中,直接使用==操做符,比較的是兩個字符串的引用地址,並非比較內容,比較內容請用String.equals()。
s1 == s2這個很是好理解,s一、s2在賦值時,均使用的字符串字面量,說白話點,就是直接把字符串寫死,在編譯期間,這種字面量會直接放入class文件的常量池中,從而實現複用,載入運行時常量池後,s一、s2指向的是同一個內存地址,因此相等。
s1 == s3這個地方有個坑,s3雖然是動態拼接出來的字符串,可是全部參與拼接的部分都是已知的字面量,在編譯期間,這種拼接會被優化,編譯器直接幫你拼好,所以String s3 = "Hel" + "lo";在class文件中被優化成String s3 = "Hello",因此s1 == s3成立。只有使用引號包含文本的方式建立的String對象之間使用「+」鏈接產生的新對象纔會被加入字符串池中。
s1 == s4固然不相等,s4雖然也是拼接出來的,但new String("lo")這部分不是已知字面量,是一個不可預料的部分,編譯器不會優化,必須等到運行時才能夠肯定結果,結合字符串不變定理,鬼知道s4被分配到哪去了,因此地址確定不一樣。對於全部包含new方式新建對象(包括null)的「+」鏈接表達式,它所產生的新對象都不會被加入字符串池中。
配上一張簡圖理清思路:
s1 == s9也不相等,道理差很少,雖然s七、s8在賦值的時候使用的字符串字面量,可是拼接成s9的時候,s七、s8做爲兩個變量,都是不可預料的,編譯器畢竟是編譯器,不可能當解釋器用,不能在編譯期被肯定,因此不作優化,只能等到運行時,在堆中建立s七、s8拼接成的新字符串,在堆中地址不肯定,不可能與方法區常量池中的s1地址相同。
s4 == s5已經不用解釋了,絕對不相等,兩者都在堆中,但地址不一樣。
s1 == s6這兩個相等徹底歸功於intern方法,s5在堆中,內容爲Hello ,intern方法會嘗試將Hello字符串添加到常量池中,並返回其在常量池中的地址,由於常量池中已經有了Hello字符串,因此intern方法直接返回地址;而s1在編譯期就已經指向常量池了,所以s1和s6指向同一地址,相等。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A = "ab"; // 常量A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B = "cd"; // 常量B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 = A + B; // 將兩個常量用+鏈接對s進行初始化 String t = "abcd"; if (s == t) { System.out.println("s等於t,它們是同一個對象"); } else { System.out.println("s不等於t,它們不是同一個對象"); } } s等於t,它們是同一個對象
A和B都是常量,值是固定的,所以s的值也是固定的,它在類被編譯時就已經肯定了。也就是說:String s=A+B; 等同於:String s="ab"+"cd";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A; // 常量A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B; // 常量B static { A = "ab"; B = "c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將兩個常量用+鏈接對s進行初始化 String s = A + B; String t = "abcd"; if (s == t) { System.out.println("s等於t,它們是同一個對象"); } else { System.out.println("s不等於t,它們不是同一個對象"); } } s不等於t,它們不是同一個對象
A和B雖然被定義爲常量,可是它們都沒有立刻被賦值。在運算出s的值以前,他們什麼時候被賦值,以及被賦予什麼樣的值,都是個變數。所以A和B在被賦值以前,性質相似於一個變量。那麼s就不能在編譯期被肯定,而只能在運行時被建立了。
至此,咱們能夠得出三個很是重要的結論:
必需要關注編譯期的行爲,才能更好的理解常量池。
運行時常量池中的常量,基原本源於各個class文件中的常量池。
程序運行時,除非手動向常量池中添加常量(好比調用intern方法),不然jvm不會自動添加常量到常量池。
以上所講僅涉及字符串常量池,實際上還有整型常量池、浮點型常量池(java中基本類型的包裝類的大部分都實現了常量池技術,即Byte,Short,Integer,Long,Character,Boolean;兩種浮點數類型的包裝類Float,Double並無實現常量池技術) 等等,但都大同小異,只不過數值類型的常量池不能夠手動添加常量,程序啓動時常量池中的常量就已經肯定了,好比整型常量池中的常量範圍:-128~127,(Byte,Short,Integer,Long,Character,Boolean)這5種包裝類默認建立了數值[-128,127]的相應類型的緩存數據,可是超出此範圍仍然會去建立新的對象。
例如在自動裝箱時,把int變成Integer的時候,是有規則的,當你的int的值在-128-IntegerCache.high(127) 時,返回的不是一個新new出來的Integer對象,而是一個已經緩存在堆 中的Integer對象,(咱們能夠這樣理解,系統已經把-128到127之 間的Integer緩存到一個Integer數組中去了,若是你要把一個int變成一個Integer對象,首先去緩存中找,找到的話直接返回引用給你就 行了,沒必要再新new一個),若是不在-128-IntegerCache.high(127) 時會返回一個新new出來的Integer對象。
實踐
說了這麼多理論,接下來讓咱們觸摸一下真正的常量池。
前文提到過,class文件中存在一個靜態常量池,這個常量池是由編譯器生成的,用來存儲java源文件中的字面量(本文僅僅關注字面量),假設咱們有以下java代碼:
1 String s = "hi";
爲了方便起見,就這麼簡單,沒錯!將代碼編譯成class文件後,用winhex打開二進制格式的class文件。如圖:
簡單講解一下class文件的結構,開頭的4個字節是class文件魔數,用來標識這是一個class文件,說白話點就是文件頭,既:CA FE BA BE。
緊接着4個字節是java的版本號,這裏的版本號是34,由於筆者是用jdk8編譯的,版本號的高低和jdk版本的高低相對應,高版本能夠兼容低版本,但低版本沒法執行高版本。因此,若是哪天讀者想知作別人的class文件是用什麼jdk版本編譯的,就能夠看這4個字節。
接下來就是常量池入口,入口處用2個字節標識常量池常量數量,本例中數值爲00 1A,翻譯成十進制是26,也就是有25個常量,其中第0個常量是特殊值,因此只有25個常量。
常量池中存放了各類類型的常量,他們都有本身的類型,而且都有本身的存儲規範,本文只關注字符串常量,字符串常量以01開頭(1個字節),接着用2個字節記錄字符串長度,而後就是字符串實際內容。本例中爲:01 00 02 68 69。
接下來再說說運行時常量池,因爲運行時常量池在方法區中,咱們能夠經過jvm參數:-XX:PermSize、-XX:MaxPermSize來設置方法區大小,從而間接限制常量池大小。
假設jvm啓動參數爲:-XX:PermSize=2M -XX:MaxPermSize=2M,而後運行以下代碼:
1 //保持引用,防止自動垃圾回收 2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String>(); 3 4 int i = 0; 5 6 while(true){ 7 //經過intern方法向常量池中手動添加常量 8 list.add(String.valueOf(i++).intern()); 9 }
程序馬上會拋出:Exception in thread "main" 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PermGen space異常。PermGen space正是方法區,足以說明常量池在方法區中。
在jdk8中,移除了方法區,轉而用Metaspace區域替代,因此咱們須要使用新的jvm參數:-XX:MaxMetaspaceSize=2M,依然運行如上代碼,拋出: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Metaspace異常。同理說明運行時常量池是劃分在Metaspace區域中。具體關於Metaspace區域的知識,請自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