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f -- Linux下的系統性能調優工具,第 1 部分【轉】

轉自:https://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linux/l-cn-perf1/html

Perf 簡介

Perf 是用來進行軟件性能分析的工具。node

經過它,應用程序能夠利用 PMU,tracepoint 和內核中的特殊計數器來進行性能統計。它不但能夠分析指定應用程序的性能問題 (per thread),也能夠用來分析內核的性能問題,固然也能夠同時分析應用代碼和內核,從而全面理解應用程序中的性能瓶頸。linux

最初的時候,它叫作 Performance counter,在 2.6.31 中第一次亮相。此後他成爲內核開發最爲活躍的一個領域。在 2.6.32 中它正式更名爲 Performance Event,由於 perf 已再也不僅僅做爲 PMU 的抽象,而是可以處理全部的性能相關的事件。程序員

使用 perf,您能夠分析程序運行期間發生的硬件事件,好比 instructions retired ,processor clock cycles 等;您也能夠分析軟件事件,好比 Page Fault 和進程切換。算法

這使得 Perf 擁有了衆多的性能分析能力,舉例來講,使用 Perf 能夠計算每一個時鐘週期內的指令數,稱爲 IPC,IPC 偏低代表代碼沒有很好地利用 CPU。Perf 還能夠對程序進行函數級別的採樣,從而瞭解程序的性能瓶頸究竟在哪裏等等。Perf 還能夠替代 strace,能夠添加動態內核 probe 點,還能夠作 benchmark 衡量調度器的好壞。。。網絡

人們或許會稱它爲進行性能分析的「瑞士軍刀」,但我不喜歡這個比喻,我以爲 perf 應該是一把世間少有的倚天劍。架構

金庸筆下的不少人都有對寶刀的癖好,即使本領低微不配擁有,可是喜歡,便迫不得已。我恐怕正如這些人同樣,所以進了酒館客棧,見到相熟或者不相熟的人,就要興沖沖地要講講那倚天劍的故事。jsp

背景知識

有些背景知識是分析性能問題時須要瞭解的。好比硬件 cache;再好比操做系統內核。應用程序的行爲細節每每是和這些東西互相牽扯的,這些底層的東西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應用程序的性能,好比某些程序沒法充分利用 cache,從而致使性能降低。好比沒必要要地調用過多的系統調用,形成頻繁的內核 / 用戶切換。等等。方方面面,這裏只是爲本文的後續內容作一些鋪墊,關於調優還有不少東西,我所不知道的比知道的要多的多。函數

性能相關的處理器硬件特性,PMU 簡介

當算法已經優化,代碼不斷精簡,人們調到最後,便須要斤斤計較了。cache 啊,流水線啊一類平時不大注意的東西也必須精打細算了。工具

硬件特性之 cache

內存讀寫是很快的,但仍是沒法和處理器的指令執行速度相比。爲了從內存中讀取指令和數據,處理器須要等待,用處理器的時間來衡量,這種等待很是漫長。Cache 是一種 SRAM,它的讀寫速率很是快,能和處理器處理速度相匹配。所以將經常使用的數據保存在 cache 中,處理器便無須等待,從而提升性能。Cache 的尺寸通常都很小,充分利用 cache 是軟件調優很是重要的部分。

硬件特性之流水線,超標量體系結構,亂序執行

提升性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並行。處理器在硬件設計時也儘量地並行,好比流水線,超標量體系結構以及亂序執行。

處理器處理一條指令須要分多個步驟完成,好比先取指令,而後完成運算,最後將計算結果輸出到總線上。在處理器內部,這能夠看做一個三級流水線,以下圖所示:

圖 1. 處理器流水線

圖 1. 處理器流水線

指令從左邊進入處理器,上圖中的流水線有三級,一個時鐘週期內能夠同時處理三條指令,分別被流水線的不一樣部分處理。

超標量(superscalar)指一個時鐘週期發射多條指令的流水線機器架構,好比 Intel 的 Pentium 處理器,內部有兩個執行單元,在一個時鐘週期內容許執行兩條指令。

此外,在處理器內部,不一樣指令所須要的處理步驟和時鐘週期是不一樣的,若是嚴格按照程序的執行順序執行,那麼就沒法充分利用處理器的流水線。所以指令有可能被亂序執行。

上述三種並行技術對所執行的指令有一個基本要求,即相鄰的指令相互沒有依賴關係。假如某條指令須要依賴前面一條指令的執行結果數據,那麼 pipeline 便失去做用,由於第二條指令必須等待第一條指令完成。所以好的軟件必須儘可能避免這種代碼的生成。

硬件特性之分支預測

分支指令對軟件性能有比較大的影響。尤爲是當處理器採用流水線設計以後,假設流水線有三級,當前進入流水的第一條指令爲分支指令。假設處理器順序讀取指令,那麼若是分支的結果是跳轉到其餘指令,那麼被處理器流水線預取的後續兩條指令都將被放棄,從而影響性能。爲此,不少處理器都提供了分支預測功能,根據同一條指令的歷史執行記錄進行預測,讀取最可能的下一條指令,而並不是順序讀取指令。

分支預測對軟件結構有一些要求,對於重複性的分支指令序列,分支預測硬件能獲得較好的預測結果,而對於相似 switch case 一類的程序結構,則每每沒法獲得理想的預測結果。

上面介紹的幾種處理器特性對軟件的性能有很大的影響,然而依賴時鐘進行按期採樣的 profiler 模式沒法揭示程序對這些處理器硬件特性的使用狀況。處理器廠商針對這種狀況,在硬件中加入了 PMU 單元,即 performance monitor unit。

PMU 容許軟件針對某種硬件事件設置 counter,此後處理器便開始統計該事件的發生次數,當發生的次數超過 counter 內設置的值後,便產生中斷。好比 cache miss 達到某個值後,PMU 便能產生相應的中斷。

捕獲這些中斷,即可以考察程序對這些硬件特性的利用效率了。

Tracepoints

Tracepoint 是散落在內核源代碼中的一些 hook,一旦使能,它們即可以在特定的代碼被運行到時被觸發,這一特性能夠被各類 trace/debug 工具所使用。Perf 就是該特性的用戶之一。

假如您想知道在應用程序運行期間,內核內存管理模塊的行爲,即可以利用潛伏在 slab 分配器中的 tracepoint。當內核運行到這些 tracepoint 時,便會通知 perf。

Perf 將 tracepoint 產生的事件記錄下來,生成報告,經過分析這些報告,調優人員即可以瞭解程序運行時期內核的種種細節,對性能症狀做出更準確的診斷。

perf 的基本使用

說明一個工具的最佳途徑是列舉一個例子。

考查下面這個例子程序。其中函數 longa() 是個很長的循環,比較浪費時間。函數 foo1 和 foo2 將分別調用該函數 10 次,以及 100 次。

清單 1. 測試程序 t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test.c
void longa()
{
   int i,j;
   for(i = 0; i < 1000000; i++)
   j=i; //am I silly or crazy? I feel boring and desperate.
}
 
void foo2()
{
   int i;
   for(i=0 ; i < 10; i++)
        longa();
}
 
void foo1()
{
   int i;
   for(i = 0; i< 100; i++)
      longa();
}
 
int main(void)
{
   foo1();
   foo2();
}

找到這個程序的性能瓶頸無需任何工具,肉眼的閱讀即可以完成。Longa() 是這個程序的關鍵,只要提升它的速度,就能夠極大地提升整個程序的運行效率。

但,由於其簡單,卻正好能夠用來演示 perf 的基本使用。假如 perf 告訴您這個程序的瓶頸在別處,您就沒必要再浪費寶貴時間閱讀本文了。

準備使用 perf

安裝 perf 很是簡單,只要您有 2.6.31 以上的內核源代碼,那麼進入 tools/perf 目錄而後敲入下面兩個命令便可:

1
2
make
make install

性能調優工具如 perf,Oprofile 等的基本原理都是對被監測對象進行採樣,最簡單的情形是根據 tick 中斷進行採樣,即在 tick 中斷內觸發採樣點,在採樣點裏判斷程序當時的上下文。假如一個程序 90% 的時間都花費在函數 foo() 上,那麼 90% 的採樣點都應該落在函數 foo() 的上下文中。運氣不可捉摸,但我想只要採樣頻率足夠高,採樣時間足夠長,那麼以上推論就比較可靠。所以,經過 tick 觸發採樣,咱們即可以瞭解程序中哪些地方最耗時間,從而重點分析。

稍微擴展一下思路,就能夠發現改變採樣的觸發條件使得咱們能夠得到不一樣的統計數據:

以時間點 ( 如 tick) 做爲事件觸發採樣即可以獲知程序運行時間的分佈。

以 cache miss 事件觸發採樣即可以知道 cache miss 的分佈,即 cache 失效常常發生在哪些程序代碼中。如此等等。

所以讓咱們先來了解一下 perf 中可以觸發採樣的事件有哪些。

Perf list,perf 事件

使用 perf list 命令能夠列出全部可以觸發 perf 採樣點的事件。好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perf list
  List of pre-defined events (to be used in -e):
  cpu-cycles OR cycles [Hardware event]
  instructions [Hardware event]
  cpu-clock [Software event]
  task-clock [Software event]
  context-switches OR cs [Software event]
  ext4:ext4_allocate_inode [Tracepoint event]
  kmem:kmalloc [Tracepoint event]
  module:module_load [Tracepoint event]
  workqueue:workqueue_execution [Tracepoint event]
  sched:sched_{wakeup,switch} [Tracepoint event]
  syscalls:sys_{enter,exit}_epoll_wait [Tracepoint event]

不一樣的系統會列出不一樣的結果,在 2.6.35 版本的內核中,該列表已經至關的長,但不管有多少,咱們能夠將它們劃分爲三類:

Hardware Event 是由 PMU 硬件產生的事件,好比 cache 命中,當您須要瞭解程序對硬件特性的使用狀況時,便須要對這些事件進行採樣;

Software Event 是內核軟件產生的事件,好比進程切換,tick 數等 ;

Tracepoint event 是內核中的靜態 tracepoint 所觸發的事件,這些 tracepoint 用來判斷程序運行期間內核的行爲細節,好比 slab 分配器的分配次數等。

上述每個事件均可以用於採樣,並生成一項統計數據,時至今日,尚沒有文檔對每個 event 的含義進行詳細解釋。我但願能和你們一塊兒努力,以弄明白更多的 event 爲目標。。。

Perf stat

作任何事都最好有條有理。老手每每可以作到鎮定自若,按部就班,而新手則每每東一下,西一下,不知所措。

面對一個問題程序,最好採用自頂向下的策略。先總體看看該程序運行時各類統計事件的大概,再針對某些方向深刻細節。而不要一會兒扎進瑣碎細節,會一葉障目的。

有些程序慢是由於計算量太大,其多數時間都應該在使用 CPU 進行計算,這叫作 CPU bound 型;有些程序慢是由於過多的 IO,這種時候其 CPU 利用率應該不高,這叫作 IO bound 型;對於 CPU bound 程序的調優和 IO bound 的調優是不一樣的。

若是您認同這些說法的話,Perf stat 應該是您最早使用的一個工具。它經過歸納精簡的方式提供被調試程序運行的總體狀況和彙總數據。

還記得咱們前面準備的那個例子程序麼?如今將它編譯爲可執行文件 t1

1
gcc – o t1 – g test.c

下面演示了 perf stat 針對程序 t1 的輸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perf stat ./t1
  Performance counter stats for './t1':
 
  262.738415 task-clock-msecs # 0.991 CPUs
  2 context-switches # 0.000 M/sec
  1 CPU-migrations # 0.000 M/sec
  81 page-faults # 0.000 M/sec
  9478851 cycles # 36.077 M/sec (scaled from 98.24%)
  6771 instructions # 0.001 IPC (scaled from 98.99%)
  111114049 branches # 422.908 M/sec (scaled from 99.37%)
  8495 branch-misses # 0.008 % (scaled from 95.91%)
  12152161 cache-references # 46.252 M/sec (scaled from 96.16%)
  7245338 cache-misses # 27.576 M/sec (scaled from 95.49%)
 
   0.265238069 seconds time elapsed
 
上面告訴咱們,程序 t1 是一個 CPU bound 型,由於 task-clock-msecs 接近 1。

對 t1 進行調優應該要找到熱點 ( 即最耗時的代碼片斷 ),再看看是否可以提升熱點代碼的效率。

缺省狀況下,除了 task-clock-msecs 以外,perf stat 還給出了其餘幾個最經常使用的統計信息:

Task-clock-msecs:CPU 利用率,該值高,說明程序的多數時間花費在 CPU 計算上而非 IO。

Context-switches:進程切換次數,記錄了程序運行過程當中發生了多少次進程切換,頻繁的進程切換是應該避免的。

Cache-misses:程序運行過程當中整體的 cache 利用狀況,若是該值太高,說明程序的 cache 利用很差

CPU-migrations:表示進程 t1 運行過程當中發生了多少次 CPU 遷移,即被調度器從一個 CPU 轉移到另一個 CPU 上運行。

Cycles:處理器時鐘,一條機器指令可能須要多個 cycles,

Instructions: 機器指令數目。

IPC:是 Instructions/Cycles 的比值,該值越大越好,說明程序充分利用了處理器的特性。

Cache-references: cache 命中的次數

Cache-misses: cache 失效的次數。

經過指定 -e 選項,您能夠改變 perf stat 的缺省事件 ( 關於事件,在上一小節已經說明,能夠經過 perf list 來查看 )。假如您已經有不少的調優經驗,可能會使用 -e 選項來查看您所感興趣的特殊的事件。

perf Top

使用 perf stat 的時候,每每您已經有一個調優的目標。好比我剛纔寫的那個無聊程序 t1。

也有些時候,您只是發現系統性能無故降低,並不清楚究竟哪一個進程成爲了貪吃的 hog。

此時須要一個相似 top 的命令,列出全部值得懷疑的進程,從中找到須要進一步審查的傢伙。相似法制節目中辦案民警經常作的那樣,經過查看監控錄像從茫茫人海中找到行爲古怪的那些人,而不是到大街上抓住每個人來審問。

Perf top 用於實時顯示當前系統的性能統計信息。該命令主要用來觀察整個系統當前的狀態,好比能夠經過查看該命令的輸出來查看當前系統最耗時的內核函數或某個用戶進程。

讓咱們再設計一個例子來演示吧。

不知道您怎麼想,反正我以爲作一件有益的事情很難,但作點兒壞事兒卻很是容易。我很快就想到了如代碼清單 2 所示的一個程序:

清單 2. 一個死循環
1
while (1) i++;

我叫他 t2。啓動 t2,而後用 perf top 來觀察:

下面是 perf top 的可能輸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PerfTop: 705 irqs/sec kernel:60.4% [1000Hz cycles]
--------------------------------------------------
sampl pcnt function DSO
1503.00 49.2% t2
72.00 2.2% pthread_mutex_lock /lib/libpthread-2.12.so
68.00 2.1% delay_tsc [kernel.kallsyms]
55.00 1.7% aes_dec_blk [aes_i586]
55.00 1.7% drm_clflush_pages [drm]
52.00 1.6% system_call [kernel.kallsyms]
49.00 1.5% __memcpy_ssse3 /lib/libc-2.12.so
48.00 1.4% __strstr_ia32 /lib/libc-2.12.so
46.00 1.4% unix_poll [kernel.kallsyms]
42.00 1.3% __ieee754_pow /lib/libm-2.12.so
41.00 1.2% do_select [kernel.kallsyms]
40.00 1.2% pixman_rasterize_edges libpixman-1.so.0.18.0
37.00 1.1% _raw_spin_lock_irqsave [kernel.kallsyms]
36.00 1.1% _int_malloc /lib/libc-2.12.so
^C

很容易便發現 t2 是須要關注的可疑程序。不過其做案手法太簡單:肆無忌憚地浪費着 CPU。因此咱們不用再作什麼其餘的事情即可以找到問題所在。但現實生活中,影響性能的程序通常都不會如此愚蠢,因此咱們每每還須要使用其餘的 perf 工具進一步分析。

經過添加 -e 選項,您能夠列出形成其餘事件的 TopN 個進程 / 函數。好比 -e cache-miss,用來看看誰形成的 cache miss 最多。

3使用 perf record, 解讀 report

使用 top 和 stat 以後,您可能已經大體有數了。要進一步分析,便須要一些粒度更細的信息。好比說您已經判定目標程序計算量較大,也許是由於有些代碼寫的不夠精簡。那麼面對長長的代碼文件,究竟哪幾行代碼須要進一步修改呢?這便須要使用 perf record 記錄單個函數級別的統計信息,並使用 perf report 來顯示統計結果。

您的調優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到百分比高的熱點代碼片斷上,假如一段代碼只佔用整個程序運行時間的 0.1%,即便您將其優化到僅剩一條機器指令,恐怕也只能將總體的程序性能提升 0.1%。俗話說,好鋼用在刀刃上,沒必要我多說了。

仍以 t1 爲例。

1
2
perf record – e cpu-clock ./t1
perf report

結果以下圖所示:

圖 2. perf report 示例

圖 2. perf report 示例

不出所料,hot spot 是 longa( ) 函數。

但,代碼是很是複雜難說的,t1 程序中的 foo1() 也是一個潛在的調優對象,爲何要調用 100 次那個無聊的 longa() 函數呢?但咱們在上圖中沒法發現 foo1 和 foo2,更沒法瞭解他們的區別了。

我曾發現本身寫的一個程序竟然有近一半的時間花費在 string 類的幾個方法上,string 是 C++ 標準,我毫不可能寫出比 STL 更好的代碼了。所以我只有找到本身程序中過多使用 string 的地方。所以我很須要按照調用關係進行顯示的統計信息。

使用 perf 的 -g 選項即可以獲得須要的信息:

1
2
perf record – e cpu-clock – g ./t1
perf report

結果以下圖所示:

圖 3. perf – g report 示例

圖 3. perf – g report 示例

經過對 calling graph 的分析,能很方便地看到 91% 的時間都花費在 foo1() 函數中,由於它調用了 100 次 longa() 函數,所以假如 longa() 是個沒法優化的函數,那麼程序員就應該考慮優化 foo1,減小對 longa() 的調用次數。

使用 PMU 的例子

例子 t1 和 t2 都較簡單。所謂魔高一尺,道才能高一丈。要想演示 perf 更增強大的能力,我也必須想出一個高明的影響性能的例子,我本身想不出,只好藉助於他人。下面這個例子 t3 參考了文章「Branch and Loop Reorganization to Prevent Mispredicts」[6]

該例子考察程序對奔騰處理器分支預測的利用率,如前所述,分支預測可以顯著提升處理器的性能,而分支預測失敗則顯著下降處理器的性能。首先給出一個存在 BTB 失效的例子:

清單 3. 存在 BTB 失效的例子程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test.c
#include < stdio.h >
#include < stdlib.h >
 
void foo()
{
  int i,j;
  for(i=0; i< 10; i++)
  j+=2;
}
int main(void)
{
  int i;
  for(i = 0; i< 100000000; i++)
  foo();
  return 0;
}

用 gcc 編譯生成測試程序 t3:

1
gcc – o t3 – O0 test.c

用 perf stat 考察分支預測的使用狀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lm@ovispoly perf]$ ./perf stat ./t3
 
  Performance counter stats for './t3':
 
6240.758394 task-clock-msecs # 0.995 CPUs
126 context-switches # 0.000 M/sec
12 CPU-migrations # 0.000 M/sec
80 page-faults # 0.000 M/sec
17683221 cycles # 2.834 M/sec (scaled from 99.78%)
10218147 instructions # 0.578 IPC (scaled from 99.83%)
2491317951 branches # 399.201 M/sec (scaled from 99.88%)
636140932 branch-misses # 25.534 % (scaled from 99.63%)
126383570 cache-references # 20.251 M/sec (scaled from 99.68%)
942937348 cache-misses # 151.093 M/sec (scaled from 99.58%)
 
  6.271917679 seconds time elapsed

能夠看到 branche-misses 的狀況比較嚴重,25% 左右。我測試使用的機器的處理器爲 Pentium4,其 BTB 的大小爲 16。而 test.c 中的循環迭代爲 20 次,BTB 溢出,因此處理器的分支預測將不許確。

對於上面這句話我將簡要說明一下,但關於 BTB 的細節,請閱讀參考文獻 [6]。

for 循環編譯成爲 IA 彙編後以下:

清單 4. 循環的彙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C code
  for ( i=0; i < 20; i++ )
  { … }
 
  //Assembly code;
  mov    esi, data
  mov    ecx, 0
  ForLoop:
  cmp    ecx, 20
  jge   
  EndForLoop
  add    ecx, 1
  jmp    ForLoop
  EndForLoop:

能夠看到,每次循環迭代中都有一個分支語句 jge,所以在運行過程當中將有 20 次分支判斷。每次分支判斷都將寫入 BTB,但 BTB 是一個 ring buffer,16 個 slot 寫滿後便開始覆蓋。假如迭代次數正好爲 16,或者小於 16,則完整的循環將所有寫入 BTB,好比循環迭代次數爲 4 次,則 BTB 應該以下圖所示:

圖 4. BTB buffer

圖 4. BTB buffer

這個 buffer 徹底精確地描述了整個循環迭代的分支斷定狀況,所以下次運行同一個循環時,處理器即可以作出徹底正確的預測。但假如迭代次數爲 20,則該 BTB 隨着時間推移而不能徹底準確地描述該循環的分支預測執行狀況,處理器將作出錯誤的判斷。

咱們將測試程序進行少量的修改,將迭代次數從 20 減小到 10,爲了讓邏輯不變,j++ 變成了 j+=2;

清單 5. 沒有 BTB 失效的代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include < stdio.h >
#include < stdlib.h >
 
void foo()
{
  int i,j;
  for(i=0; i< 10; i++)
  j+=2;
}
int main(void)
{
  int i;
  for(i = 0; i< 100000000; i++)
  foo();
  return 0;
}

此時再次用 perf stat 採樣獲得以下結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lm@ovispoly perf]$ ./perf stat ./t3
 
  Performance counter stats for './t3:
 
2784.004851 task-clock-msecs # 0.927 CPUs
90 context-switches # 0.000 M/sec
8 CPU-migrations # 0.000 M/sec
81 page-faults # 0.000 M/sec
33632545 cycles # 12.081 M/sec (scaled from 99.63%)
42996 instructions # 0.001 IPC (scaled from 99.71%)
1474321780 branches # 529.569 M/sec (scaled from 99.78%)
49733 branch-misses # 0.003 % (scaled from 99.35%)
7073107 cache-references # 2.541 M/sec (scaled from 99.42%)
47958540 cache-misses # 17.226 M/sec (scaled from 99.33%)
 
  3.002673524 seconds time elapsed

Branch-misses 減小了。

本例只是爲了演示 perf 對 PMU 的使用,自己並沒有意義,關於充分利用 processor 進行調優能夠參考 Intel 公司出品的調優手冊,其餘的處理器可能有不一樣的方法,還但願讀者明鑑。

小結

以上介紹的這些 perf 用法主要着眼點在於對於應用程序的性能統計分析,本文的第二部分將繼續講述 perf 的一些特殊用法,並偏重於內核自己的性能統計分析。

調優是須要綜合知識的工做,要不斷地修煉本身。Perf 雖然是一把寶劍,但寶劍配英雄,只有武功高強的大俠才能爲所欲爲地使用它。以個人功力,也只能道聽途說地講述一些關於寶刀的事情。但若本文能引發您對寶刀的興趣,那麼也算是有一點兒做用了。

 

相關主題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