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JVM : Java垃圾收集器

若是說收集算法是內存回收的方法論,那麼垃圾收集器就是內存回收的具體實現。算法

Java虛擬機規範中對垃圾收集器應該如何實現並無任何規定,所以不一樣的廠商、不一樣版本的虛擬機所提供的垃圾收集器均可能會有很大差異,而且通常都會提供參數供用戶根據本身的應用特色和要求組合出各個年代所使用的收集器。編程


HotSpot虛擬機的垃圾回收器


圖中展現了7種做用於不一樣分代的收集器,若是兩個收集器之間存在連線,就說明它們能夠搭配使用。虛擬機所處的區域,則表示它是屬於新生代收集器仍是老年代收集器。服務器

概念理解


  1. 併發和並行
    這兩個名詞都是併發編程中的概念,在談論垃圾收集器的上下文語境中,它們能夠解釋以下。多線程

    • 並行(Parallel):指多條垃圾收集線程並行工做,但此時用戶線程仍然處於等待狀態。併發

    • 併發(Concurrent):指用戶線程與垃圾收集線程同時執行(但不必定是並行的,可能會交替執行),用戶程序在繼續運行,而垃圾收集程序運行於另外一個CPU上。佈局

  2. Minor GC 和 Full GC性能

    • 新生代GC(Minor GC):指發生在新生代的垃圾收集動做,由於Java對象大多都具有朝生夕滅的特性,因此Minor GC很是頻繁,通常回收速度也比較快。網站

    • 老年代GC(Major GC / Full GC):指發生在老年代的GC,出現了Major GC,常常會伴隨至少一次的Minor GC(但非絕對的,在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的收集策略裏就有直接進行Major GC的策略選擇過程)。Major GC的速度通常會比Minor GC慢10倍以上。線程

  3. 吞吐量
    吞吐量就是CPU用於運行用戶代碼的時間與CPU總消耗時間的比值,即吞吐量 = 運行用戶代碼時間 /(運行用戶代碼時間 + 垃圾收集時間)。
    虛擬機總共運行了100分鐘,其中垃圾收集花掉1分鐘,那吞吐量就是99%。設計

1、Serial收集器


Serial收集器是最基本、發展歷史最悠久的收集器,曾經(在JDK 1.3.1以前)是虛擬機新生代收集的惟一選擇。

  1. 特性:
    這個收集器是一個單線程的收集器,但它的「單線程」的意義並不只僅說明它只會使用一個CPU或一條收集線程去完成垃圾收集工做,更重要的是在它進行垃圾收集時,必須暫停其餘全部的工做線程,直到它收集結束。Stop The World

  2. 應用場景:
    Serial收集器是虛擬機運行在Client模式下的默認新生代收集器。

  3. 優點:
    簡單而高效(與其餘收集器的單線程比),對於限定單個CPU的環境來講,Serial收集器因爲沒有線程交互的開銷,專心作垃圾收集天然能夠得到最高的單線程收集效率。

2、ParNew收集器


  1. 特性:
    ParNew收集器其實就是Serial收集器的多線程版本,除了使用多條線程進行垃圾收集以外,其他行爲包括Serial收集器可用的全部控制參數、收集算法、Stop The World、對象分配規則、回收策略等都與Serial收集器徹底同樣,在實現上,這兩種收集器也共用了至關多的代碼。

  2. 應用場景:
    ParNew收集器是許多運行在Server模式下的虛擬機中首選的新生代收集器。

    很重要的緣由是:除了Serial收集器外,目前只有它能與CMS收集器配合工做。
    在JDK 1.5時期,HotSpot推出了一款在強交互應用中幾乎可認爲有劃時代意義的垃圾收集器——CMS收集器,這款收集器是HotSpot虛擬機中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併發收集器,它第一次實現了讓垃圾收集線程與用戶線程同時工做。
    不幸的是,CMS做爲老年代的收集器,卻沒法與JDK 1.4.0中已經存在的新生代收集器Parallel Scavenge配合工做,因此在JDK 1.5中使用CMS來收集老年代的時候,新生代只能選擇ParNew或者Serial收集器中的一個。

  3. Serial收集器 VS ParNew收集器:
    ParNew收集器在單CPU的環境中絕對不會有比Serial收集器更好的效果,甚至因爲存在線程交互的開銷,該收集器在經過超線程技術實現的兩個CPU的環境中都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證能夠超越Serial收集器。
    然而,隨着可使用的CPU的數量的增長,它對於GC時系統資源的有效利用仍是頗有好處的。

3、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


  1. 特性: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是一個新生代收集器,它也是使用複製算法的收集器,又是並行的多線程收集器。

  2. 應用場景:
    停頓時間越短就越適合須要與用戶交互的程序,良好的響應速度能提高用戶體驗,而高吞吐量則能夠高效率地利用CPU時間,儘快完成程序的運算任務,主要適合在後臺運算而不須要太多交互的任務。

  3. 對比分析:

    •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 VS CMS等收集器: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的特色是它的關注點與其餘收集器不一樣,CMS等收集器的關注點是儘量地縮短垃圾收集時用戶線程的停頓時間,而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的目標則是達到一個可控制的吞吐量(Throughput)。
      因爲與吞吐量關係密切,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也常常稱爲「吞吐量優先」收集器。

    •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 VS ParNew收集器: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與ParNew收集器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它具備自適應調節策略。

      GC自適應的調節策略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有一個參數-XX:+UseAdaptiveSizePolicy。當這個參數打開以後,就不須要手工指定新生代的大小、Eden與Survivor區的比例、晉升老年代對象年齡等細節參數了,虛擬機會根據當前系統的運行狀況收集性能監控信息,動態調整這些參數以提供最合適的停頓時間或者最大的吞吐量,這種調節方式稱爲GC自適應的調節策略(GC Ergonomics)。

4、Serial Old收集器


  1. 特性:
    Serial Old是Serial收集器的老年代版本,它一樣是一個單線程收集器,使用標記-整理算法。

  2. 應用場景:

    • Client模式
      Serial Old收集器的主要意義也是在於給Client模式下的虛擬機使用。

    • Server模式
      若是在Server模式下,那麼它主要還有兩大用途:一種用途是在JDK 1.5以及以前的版本中與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搭配使用,另外一種用途就是做爲CMS收集器的後備預案,在併發收集發生Concurrent Mode Failure時使用。

5、Parallel Old收集器


  1. 特性:
    Parallel Old是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的老年代版本,使用多線程「標記-整理」算法。

  2. 應用場景:
    在注重吞吐量以及CPU資源敏感的場合,均可以優先考慮Parallel Scavenge加Parallel Old收集器。

    這個收集器是在JDK 1.6中才開始提供的,在此以前,新生代的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一直處於比較尷尬的狀態。緣由是,若是新生代選擇了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老年代除了Serial Old收集器外別無選擇(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沒法與CMS收集器配合工做)。因爲老年代Serial Old收集器在服務端應用性能上的「拖累」,使用了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也未必能在總體應用上得到吞吐量最大化的效果,因爲單線程的老年代收集中沒法充分利用服務器多CPU的處理能力,在老年代很大並且硬件比較高級的環境中,這種組合的吞吐量甚至還不必定有ParNew加CMS的組合「給力」。直到Parallel Old收集器出現後,「吞吐量優先」收集器終於有了比較名副其實的應用組合。

6、CMS收集器


  1. 特性:
    CMS(Concurrent Mark Sweep)收集器是一種以獲取最短回收停頓時間爲目標的收集器。目前很大一部分的Java應用集中在互聯網站或者B/S系統的服務端上,這類應用尤爲重視服務的響應速度,但願系統停頓時間最短,以給用戶帶來較好的體驗。CMS收集器就很是符合這類應用的需求。


    CMS收集器是基於「標記—清除」算法實現的,它的運做過程相對於前面幾種收集器來講更復雜一些,整個過程分爲4個步驟:

    • 初始標記(CMS initial mark)
      初始標記僅僅只是標記一下GC Roots能直接關聯到的對象,速度很快,須要「Stop The World」。

    • 併發標記(CMS concurrent mark)
      併發標記階段就是進行GC Roots Tracing的過程。

    • 從新標記(CMS remark)
      從新標記階段是爲了修正併發標記期間因用戶程序繼續運做而致使標記產生變更的那一部分對象的標記記錄,這個階段的停頓時間通常會比初始標記階段稍長一些,但遠比並發標記的時間短,仍然須要「Stop The World」。

    • 併發清除(CMS concurrent sweep)
      併發清除階段會清除對象。

    因爲整個過程當中耗時最長的併發標記和併發清除過程收集器線程均可以與用戶線程一塊兒工做,因此,從整體上來講,CMS收集器的內存回收過程是與用戶線程一塊兒併發執行的。

  2. 優勢:
    CMS是一款優秀的收集器,它的主要優勢在名字上已經體現出來了:併發收集低停頓

  3. 缺點:

    • CMS收集器對CPU資源很是敏感
      其實,面向併發設計的程序都對CPU資源比較敏感。在併發階段,它雖然不會致使用戶線程停頓,可是會由於佔用了一部分線程(或者說CPU資源)而致使應用程序變慢,總吞吐量會下降。
      CMS默認啓動的回收線程數是(CPU數量+3)/ 4,也就是當CPU在4個以上時,併發回收時垃圾收集線程很多於25%的CPU資源,而且隨着CPU數量的增長而降低。可是當CPU不足4個(譬如2個)時,CMS對用戶程序的影響就可能變得很大。

    • CMS收集器沒法處理浮動垃圾
      CMS收集器沒法處理浮動垃圾,可能出現「Concurrent Mode Failure」失敗而致使另外一次Full GC的產生。

      因爲CMS併發清理階段用戶線程還在運行着,伴隨程序運行天然就還會有新的垃圾不斷產生,這一部分垃圾出如今標記過程以後,CMS沒法在當次收集中處理掉它們,只好留待下一次GC時再清理掉。這一部分垃圾就稱爲「浮動垃圾」。
      也是因爲在垃圾收集階段用戶線程還須要運行,那也就還須要預留有足夠的內存空間給用戶線程使用,所以CMS收集器不能像其餘收集器那樣等到老年代幾乎徹底被填滿了再進行收集,須要預留一部分空間提供併發收集時的程序運做使用。要是CMS運行期間預留的內存沒法知足程序須要,就會出現一次「Concurrent Mode Failure」失敗,這時虛擬機將啓動後備預案:臨時啓用Serial Old收集器來從新進行老年代的垃圾收集,這樣停頓時間就很長了。

    • CMS收集器會產生大量空間碎片
      CMS是一款基於「標記—清除」算法實現的收集器,這意味着收集結束時會有大量空間碎片產生。

      空間碎片過多時,將會給大對象分配帶來很大麻煩,每每會出現老年代還有很大空間剩餘,可是沒法找到足夠大的連續空間來分配當前對象,不得不提早觸發一次Full GC。

7、G1收集器


  1. 特性:
    G1(Garbage-First)是一款面向服務端應用的垃圾收集器。HotSpot開發團隊賦予它的使命是將來能夠替換掉JDK 1.5中發佈的CMS收集器。與其餘GC收集器相比,G1具有以下特色。

    • 並行與併發
      G1能充分利用多CPU、多核環境下的硬件優點,使用多個CPU來縮短Stop-The-World停頓的時間,部分其餘收集器本來須要停頓Java線程執行的GC動做,G1收集器仍然能夠經過併發的方式讓Java程序繼續執行。

    • 分代收集
      與其餘收集器同樣,分代概念在G1中依然得以保留。雖然G1能夠不須要其餘收集器配合就能獨立管理整個GC堆,但它可以採用不一樣的方式去處理新建立的對象和已經存活了一段時間、熬過屢次GC的舊對象以獲取更好的收集效果。

    • 空間整合
      與CMS的「標記—清理」算法不一樣,G1從總體來看是基於「標記—整理」算法實現的收集器,從局部(兩個Region之間)上來看是基於「複製」算法實現的,但不管如何,這兩種算法都意味着G1運做期間不會產生內存空間碎片,收集後能提供規整的可用內存。這種特性有利於程序長時間運行,分配大對象時不會由於沒法找到連續內存空間而提早觸發下一次GC。

    • 可預測的停頓
      這是G1相對於CMS的另外一大優點,下降停頓時間是G1和CMS共同的關注點,但G1除了追求低停頓外,還能創建可預測的停頓時間模型,能讓使用者明確指定在一個長度爲M毫秒的時間片斷內,消耗在垃圾收集上的時間不得超過N毫秒。

    在G1以前的其餘收集器進行收集的範圍都是整個新生代或者老年代,而G1再也不是這樣。使用G1收集器時,Java堆的內存佈局就與其餘收集器有很大差異,它將整個Java堆劃分爲多個大小相等的獨立區域(Region),雖然還保留有新生代和老年代的概念,但新生代和老年代再也不是物理隔離的了,它們都是一部分Region(不須要連續)的集合。

    G1收集器之因此能創建可預測的停頓時間模型,是由於它能夠有計劃地避免在整個Java堆中進行全區域的垃圾收集。G1跟蹤各個Region裏面的垃圾堆積的價值大小(回收所得到的空間大小以及回收所需時間的經驗值),在後臺維護一個優先列表,每次根據容許的收集時間,優先回收價值最大的Region(這也就是Garbage-First名稱的來由)。這種使用Region劃份內存空間以及有優先級的區域回收方式,保證了G1收集器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獲取儘量高的收集效率。

  2. 執行過程:
    G1收集器的運做大體可劃分爲如下幾個步驟:

    • 初始標記(Initial Marking)
      初始標記階段僅僅只是標記一下GC Roots能直接關聯到的對象,而且修改TAMS(Next Top at Mark Start)的值,讓下一階段用戶程序併發運行時,能在正確可用的Region中建立新對象,這階段須要停頓線程,但耗時很短。

    • 併發標記(Concurrent Marking)
      併發標記階段是從GC Root開始對堆中對象進行可達性分析,找出存活的對象,這階段耗時較長,但可與用戶程序併發執行。

    • 最終標記(Final Marking)
      最終標記階段是爲了修正在併發標記期間因用戶程序繼續運做而致使標記產生變更的那一部分標記記錄,虛擬機將這段時間對象變化記錄在線程Remembered Set Logs裏面,最終標記階段須要把Remembered Set Logs的數據合併到Remembered Set中,這階段須要停頓線程,可是可並行執行。

    • 篩選回收(Live Data Counting and Evacuation)
      篩選回收階段首先對各個Region的回收價值和成本進行排序,根據用戶所指望的GC停頓時間來制定回收計劃,這個階段其實也能夠作到與用戶程序一塊兒併發執行,可是由於只回收一部分Region,時間是用戶可控制的,並且停頓用戶線程將大幅提升收集效率。

8、總結


雖然咱們是在對各個收集器進行比較,但並不是爲了挑選出一個最好的收集器。由於直到如今爲止尚未最好的收集器出現,更加沒有萬能的收集器,因此咱們選擇的只是對具體應用最合適的收集器。這點不須要多加解釋就能證實:若是有一種放之四海皆準、任何場景下都適用的完美收集器存在,那HotSpot虛擬機就不必實現那麼多不一樣的收集器了。


HotSpot虛擬機的垃圾回收器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