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的藝術創造力嗎

  中央美術學院2019屆碩士畢業生中,有一位叫夏語冰。畢業前夕,夏語冰的畫做同其餘同窗的做品一道,參加了中央美院研究生畢業做品展。網絡

  夏語冰的做品,得到了中央美院老師們的高度確定。該校的邱志傑教授專門爲她的做品寫下一大段褒揚的評語。另外一位教授,受夏語冰做品的啓發,還專門爲她創做了一段音樂。架構

  6月15日,夏語冰將赴杭州參加跨界藝術展覽;7月5日,夏語冰將以畫家身份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辦我的做品展。框架

  不過,夏語冰並不是現實中的真人。她是微軟研發的一款人工智能機器人。這款在微軟內部被叫做「小冰」的人工智能機器人,被培養學習繪畫已經22個月。從剛開始畫得很醜,到慢慢提高,小冰做爲一個「畫家」成長的過程,就像追求藝術的人類同樣,經歷了一個漫長、痛苦、艱辛的過程。通過22個月的學習培養,小冰的繪畫做品,達到了必定的藝術水準,才被破格批准化名「夏語冰」參加中央美院研究生的畢業畫展。學習

  在過去兩年的人工智能的風潮下,人們除了目擊小冰做的畫,欣賞了小冰寫的詩,聽到了谷歌開發的人工智能機器人Magenta創做的歌曲……藝術,這塊傳統上被認爲是人類智慧金字塔尖的領域也要被AI(人工智能)佔領了嗎?大數據

  1.寫詩繪畫樣樣精通人工智能

  「孤陳的城市在長夜中埋葬/他們記憶着最美麗的皇后/飄零在西落的太陽下/要先作一場夢」,這是機器人小冰寫的一首詩。發佈於兩年前的人工智能「少女詩人」小冰,通過不斷的深度「學習」,現在已具有強大的「創做」能力。只需上傳一張圖片,給幾個關鍵詞,小冰就能在10秒內替你創做出詩歌初稿。spa

  在研發過程當中,工程師們曾用27個化名,在報刊、豆瓣、貼吧和天涯等多個網絡社區的詩歌討論區中發佈小冰的做品,在此過程當中,沒有人發現做者是個機器人。後來,小冰研發團隊從小冰寫成的數萬餘首詩中挑出139首結集出版,取名《陽光失了玻璃窗》。設計

  「少女詩人」小冰「出道」後,引發人們的極大關注和討論,由於這跟AlphaGo戰勝柯潔還不同。下棋本質上就是一個經過海量大數據和超強計算能力求落子最優解的過程,還屬於「弱人工智能」範疇,但文藝創做徹底是一個創造性的工做,而是否具有創造性思惟,一貫被視爲由「弱人工智能」到「強人工智能」的分水嶺。遊戲

  據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微軟小冰項目負責人李笛介紹,爲了達成寫詩技能,小冰學習了1920年以來519位詩人的現代詩,被訓練了超過10000次。一開始,小冰寫出的詩句絕不通順,後來慢慢造成「獨特的風格、偏好和行文技巧。不過,詩歌界對此並未給出好評。好比,詩人于堅就認爲小冰的所謂寫做只是個語言遊戲,「不管輸出多少句子都算不得真詩,由於真詩是有靈性的」。進程

  若是說「詩人」小冰的創做還是基於對海量文字的統計和計算,那「畫家」小冰的模型已開始基於情感計算框架。換句話說,「畫家」小冰不只具備IQ(智商),還開始具備EQ(情商),而且其「創做」開始基於情感激發。這個模型有兩個很是鮮明的特色:會大量使用誘發源,不是讓機器把一種已有的視覺元素,進行復制、拼接,再轉成另一種風格從新生成,而是要求在誘發源的幫助下,激發人工智能進行新的創做。該模型經過對過往400年藝術史上236位人類畫家畫做的學習,已能獨立完成100%原創的繪畫做品。

  此前世界上大多數人工智能的開發都是圍繞着任務驅動型、知識型的路線來架構。但近些年,各大科技公司愈來愈重視對人工智能EQ(情商)的開發。除了微軟的小冰,亞馬遜開始但願Alexa可以有同理心,百度也提出「智能體」的概念,要求人工智能更加有個性,更加有「人設」。人工智能的構建已經從單純的IQ開始向「IQ+EQ」演變。久而久之,人工智能將不只具有人類的智慧,或許還將擁有人類的情感。藝術是人類情感符號化的表現形式,當人工智能擁有情感,而且可以依靠情感激發來進行文藝創做,那人類獨有的文藝創做能力的確會受到極大的挑戰。

  2.離人類的水平還有點遠

  不能否認,不管是專家學者,仍是藝術家,大部分人都不承認人工智能機器人寫的詩、畫的畫、做的曲是藝術品。由於藝術被認爲是創做者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其主觀情感的呈現,而藝術活動更可能是一種創造的過程,它充滿感性色彩,人類藝術創造最大的特徵就是情感化。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它整套藝術生產邏輯基於數據,即使人工智能的文藝創做開始加入情感激發和隨機化模塊,但創做的內容仍然是從大量做品中提取、分解、組合而成,這種重組方式不能稱爲情感化的藝術創做。國外也有學者認爲,人工智能目前沒有可能創造與人類智力至關或者超過人類智力的做品,由於極具我的色彩的創造性活動是沒法複製的。

  人類對人工智能文藝創做能力的抗拒和排斥,一方面基於主觀情感上的「一時難以接受」,由於在人工智能時代,文學藝術可能會是人工智能機器人留給人類的最後一片施展才華的樂園;另外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文藝方面的「造詣」,尚處在「低幼」階段,離人類的文藝創做水平還差很遠,而且在至關長一段時間內,仍然難以跟人類匹敵。

  以小冰的繪畫做品爲例,乍一看,頗具「藝術色彩」,但仔細觀察會發現,那些做品仍然難以擺脫元素堆砌的痕跡。就像「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這個主題,小冰所畫的內容基本上都在「建築」「人」「傢俱」這幾個模棱兩可的元素上來回重複。而即使是輸入「城市」這個關鍵詞,小冰依舊會把城市跟椅子、時鐘這類元素聯繫到一塊兒,畫做也不算完整,甚至過於抽象。

  目前來看,人工智能對人類藝術的衝擊,大部分仍是體如今心理層面。在將來至關長一段時間裏,人工智能仍是很難接替藝術家的創做,即使這些智能機器人創造出一些被人類承認的「藝術品」,那也是基於人的參與設計。人們須要經過了解創做者的人生經歷、社會背景、心裏情感,才能試圖揣測一件藝術做品的深意,而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文藝創做」,總體上還難以使其「做品」充滿這種感性的色彩。

  面對爭議以及種種「不看好」,人工智能的開發者們顯得有些無奈。「不管是‘少女詩人’小冰,仍是‘畫家’小冰,從一開始,咱們就把它看成一款產品看待,咱們從未想過,要讓人工智能與人類的頂級藝術家進行PK,以證實誰的水平更高。」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人工智能創造及商業事業部總經理徐元春坦言,如今人工智能的文藝創做能力,仍存在較大侷限性,但他也呼籲人們不要帶着「有色眼鏡」去看人工智能創做,但願「讓子彈飛一會」,多給人工智能一些成長的空間。

  3.藝術家不該一味排斥而應加以利用

  人工智能對於人類生存現實基礎的改變,迫令人們不得不從新思考藝術與現實的關係、做家和藝術家在藝術活動中的地位、藝術存在的意義及其終極走向等一系列問題。正如藝術批評家李心沫所言,當人類的繪畫做品和運用人工智能程序繪製的做品,已經很難被人進行區分的今天,咱們已經沒法對人工智能視而不見,一味地惟我獨尊或排斥是沒有意義的。

  在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同頻共振的趨勢下,藝術世界將會發生巨大改變,並重塑藝術的邊界,其將來是否會影響到藝術家的主體性身份?是否本來只有人類能夠勝任的藝術工做,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這些問題,只有交給時間來回答。

  從積極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雖然給文學藝術的發展帶來了空前的挑戰,但也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機遇,人類從如今開始就能夠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來豐富本身的文藝創做。李開復在《人工智能》一書中就指出,人工智能時代,程式化的、重複性的、僅依靠記憶與練習就能夠掌握的技能將是最沒有價值的,幾乎必定能夠由機器完成。最體現人的綜合素質的技能,好比人對於複雜系統的綜合分析、決策能力,對於藝術和文化的審美和創造性思惟,基於愛、恨等情感與他人互動的能力,則在人工智能時代最有價值,也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  大連看婦科哪裏好 mobile.0411fuke.com

  對文藝家而言,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助其一臂之力,幫助他們提升學習效率,在極短的時間內閱遍人間全部的藝術精華,達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效果。人工智能機器人還能夠爲藝術家錦上添花,分析素材,加強和豐富藝術表現手法,讓他們的藝術創做更上一層樓,給人類多彩的文學藝術世界增添更加絢麗的色彩,讓文化消費者能體味更爲賞心悅目的藝術之美。

  好比,小冰的繪畫能力所瞄準的落地場景是服裝面料的圖案設計。李笛介紹,以小冰人工智能框架爲基礎,微軟已經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以及幾家最大的紡織面料企業合做開發了人工智能紡織服裝面料圖案設計平臺。該平臺能夠不重樣設計出1026種服裝面料紋樣和插畫。另外,小冰也參與到了廣播電視節目的製做中,截至目前小冰已經爲63家電臺和電視臺生產了2800多小時的節目。

  不管是今天的被動輸出,仍是將來經過持續深度學習實現主動表達,人工智能爲人類的文藝創做都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儘管對人工智能介入文藝創做褒貶不一,但不管文藝家仍是人工智能的開發者,在一點上是有共識的,那就是:藝術家要保存人類的創造力。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