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子靜坐法》讀書筆記

因是子靜坐法

先說讀後感,這本書的確是很新的,裏面都保持蔣維喬先生的原稿順序,收錄很全,可是排版真心不怎麼樣,這是我讀過最蛋疼的書籍了,只能心想~多是出版社爲了保持原貌吧...shell

PS:例如一個姿式,我得看多篇重複而又有差別的原稿內容,而後本身概括下才完整...這真的好嗎(出版社徹底能夠把這塊總結下,哪怕弄個附錄也是說明花了心思的)反正新世界出版社的書之後我不優先考慮了...翻譯

因而我便規整一番,寫個讀書筆記來方便你們也方便我日後溫故知新code

PS:《因是子靜坐法》這本書我讀完只花半日,讀書筆記卻寫了兩日。但願能幫助對靜坐感興趣卻一直不得其門徑的同志~blog

疾病的來源:不論內傷和外感,總難免要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影響內外呼吸的氣體交換,因此才容易生病思維導圖

PS:中國自古相傳的呼吸習靜養生法增進健康預防疾病方面有着獨到之處,它的微妙就在於 針對呼吸着手class

蔣維喬先生認爲:人身之血液正猶社會之金融,利於流通。金融停滯社會必起恐慌;血液停滯,人身必生疾病。後臺

中醫認爲:氣與血之間,氣能夠推進血液運行,統攝血液而使之不溢於脈外,並可化生血液;血則能夠載氣而行,布達全身,並可生氣。讀書筆記

1.靜坐法

靜坐有兩個關鍵點:端整姿式調節呼吸擴展

PS:七支坐法、腹部呼吸書籍

1.1.準備

1.靜坐的時候找一個靜室內,開窗關門勿令人擾(很重要)

PS:保持空氣流通但要注意保暖

2.準備一個軟被褥或者坐墊,坐久了能夠墊在下面

PS:單盤的時候通常都會在屁股下墊一個小墊子(目的其實就是讓腰更易直起來)

3.入坐前解衣寬帶,使筋肉不受拘束

PS:靜坐的時候不要穿太緊的衣服,寬鬆舒服爲宜(一樣注意下保暖)

:此外還要注意保暖(尤爲是雙腿)、禁慾節飲食(吃飽不要打坐)

PS:配合諸如太極、八段錦、金剛功等外功來內外修煉效果更好

1.2.坐姿

這邊我就簡單說下最多見的雙盤膝單盤膝

  1. 雙盤膝:就是把左腳架在右大腿上面,使左腳掌和右大腿略齊,再把右腳小腿牽上,架在左大腿上(示意見圖一)
    • PS:這時候兩腳掌向上,兩大腿交叉,好像三角形,由於兩膝蓋貼緊坐墊,坐的姿式天然端正
  2. 單盤膝:坐時把左腳小腿架在右大腿上,右腳放在左大腿上(反之亦可)(示意見圖二)
    • PS:若入坐稍久身體易向一邊傾斜(本身坐姿微調便可)

雙盤膝

單盤膝

最經典的坐姿當屬七支坐法(經常使用眼的同志直接閉眼)

七支坐法

靜坐的時候不論選擇哪一種姿式,只要注意姿式端直,身體不傾斜,那麼功效就有了

PS:單盤每每容易傾斜,坐久了腿未觸碰到地面的那側腰就容易酸脹,洗澡的時候熱水沖沖或者按摩一下就好了(我的經驗)

1.3.要點

初學盤腿時入座略長些,兩腳必然以爲麻木(儘可能多堅持片刻)此時可:

PS:最重要的是每日要堅持靜坐,勿使間斷!(不少道家經典也都提過這一點,如太乙金華宗旨

  1. 徐徐放開,不麻後再盤
  2. 起身慢慢走走,不麻後再盤

靜坐完畢,慢慢睜開眼睛,簡單活動下手足(能夠簡單按摩輕拍一番)不要匆匆忙忙就起身

PS:靜坐方向卻是沒太多講究,我是參考金剛功練功方向而坐的(早東晚西)

1.3.1.雙手

雙手放鬆不用力,右手背放在左手掌上,兩大拇指輕觸,輕輕擱在兩小腿上貼近小腹指尖當悉任天然,不宜些須着力

1.3.2.頭部

頭頸要平直,面孔朝前,眼睛輕輕閉合,嘴巴也要閉上舌抵上顎雙耳宜如不聞

PS:經常使用眼的能夠閉眼靜坐(眼睛微微睜開的目的其實就是減小雜念,若無過多雜念則閉眼便可)

1.3.3.胸臀

1.胸部微向前俯使心窩降低

PS:心窩降低橫膈膜便會弛緩(配合腹部呼吸),靜坐的時候老是感受胸悶其實就是心窩沒能降下

2.臀部宜向後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不可有意用力外凸,順其天然之姿式便可)

PS:雙盤基本後背都是直的,單盤的時候通常屁股後放個小墊子讓脊骨更易直立

1.3.4.意念

精神集中在小腹部(下丹田:臍下一寸三分處)若昏沉嗜睡能夠精神集中在鼻尖或者睡足以後再打坐

PS:下丹田比較可能是說法就是臍下一寸三分、一寸五分、三寸處。道醫中通常都是指氣海穴或者關元穴周圍(一片位置而不是一點)

我的拙見:上丹田爲兩眉之間,中丹田爲兩乳之間,以中醫取象類比的思想來看 => 下丹田必然也是一中心線,從神闕(肚臍)至曲骨取中心線那麼就是關元穴周圍,且關元穴周圍有氣穴,故愚更偏向於關元穴周圍

PS:剛練習靜坐仍是以蔣先生的一寸三分處爲好(再往下也不易感受和導引)後慢慢過渡到關元穴(意念在小腹部這片區域便可

意念在何處一直是有爭議的,但無論怎麼說都是在三處丹田的,以上丹田下丹田最多

  1. 上丹田(泥丸、靈臺):督脈印堂之處(兩眉之間
  2. 中丹田(絳宮):胸中檀中穴處(兩乳之間
  3. 下丹田(命門、氣海):臍下三寸關元穴

擴:蔣維喬先生意念集中在下丹田的依據是這樣的:孕育十月,至脫胎之後,而臍帶方落。以此推之,可知人類胎生之始,必始於臍,臍即爲其根本。培養草木之根本則以肥料灌溉之。培養人之根本當以心意做灌溉用

1.3.5.呼吸

  1. 呼吸氣息的出入應極輕極細連本身耳朵也聽不見出入聲爲妙
  2. 氣息應慢慢加長,直至到達小腹(天然呼吸勿用力,達不到小腹部勿急,練久後自可達到)
    • PS:先吸短息,漸次加長

上面說的呼吸注意點是否是感受很熟悉?對的,正如你所想,這就是就是咱們常說的腹式呼吸,只不過蔣先生用語言歸納了咱們一直常說卻不甚詳解的腹式呼吸~

下面再具體說下腹式呼吸(天然呼吸)的調節方法

  1. 呼息時,臍下腹部收縮。橫膈膜向上,胸部緊窄,肺底濁氣能夠擠出。
  2. 吸息時,自中徐入新空氣充滿肺部,橫膈膜向下,腹部外凸
  3. 呼息吸息,均漸漸深長,達於下腹,腹力緊而充實(呼與吸的量大體相同便可)
  4. 呼吸漸漸入細,出入極微,反覆練習,久之本身不覺不知,宛如無呼吸之狀態
  5. 能達無呼吸狀態則無呼息、無吸息,而氣息彷彿從全身毛孔出入,至此乃達調息之極功(初學者不可有意求之,須聽其天然

PS:練習日久,似覺胸膈空鬆,呼吸靜細深長,一出一入,能直達臍下丹田,即爲心窩降下之明證


蔣先生還說了一個正呼吸法,與腹式呼吸正好相反,因不是人人能練,且有些弊端,故我就不詳說了

PS:用中醫解釋就是:不動用腎的納氣功能,全憑肺部的張合來呼吸,這樣肺部能充分擴展與收縮(那麼肺部疾病的人,或者不常常運動的人可能就會應了所謂的弊端)能夠等靜坐有些功底後再研究

1.3.6.時間

  1. 初習時不可不規定時間,以早晨起牀及晚間就寢各坐一次爲宜,每日至少必有一次靜坐
    • PS:靜坐不要中斷,天天至少坐上二三十分鐘纔有效果
  2. 每次靜坐時間雖然越長越好,但不要刻意求長,順其天然便可。天天能坐個30分鐘,那麼收效就很多了
    • PS:事繁之人,每次靜坐以40分鐘爲宜,能天然延長至1小時更好
  3. 時間不論遲早都行,以起牀後靜坐爲主,就寢前爲輔。若是天天就靜坐一次,選早晨起牀後最好。早起先在牀上按摩上下腹,調整呼吸,而後解決下大小便,洗漱完畢後再靜坐
    • PS:每晚寢前的靜坐能有15~20分鐘就好了

1.5.問題

  1. 不靜坐的時候雜念反而少,靜坐的時候各類雜念
    • PS:平時不是沒有雜念,而是被分散了注意力,如今靜坐的時候審視心裏,這些平時的雜念就出了,練習一段時間便會減小的沒必要擔憂(陽明心學裏面的靜坐就是爲了安定心裏,而後才能致良知
  2. 靜坐的時候腹部呼吸以爲胸中氣悶?這是由於呼吸的時候沒有推進膈肌的緣故
    1. 吸氣的時候從徐徐吸進新鮮空氣,使肺底舒張,膈肌便會降低。
    2. 呼氣的時候吐出濁氣,下腹部收縮,使膈肌上升
    3. 一上一下間膈肌便會靈活,胸部便會以爲空鬆而不會有悶的感受了
  3. 靜坐的時候聽到外界聲響後內心雜念就多了
    • 這個是最難處置的,宜收視返聽,有聲音你也當它沒有,時間長了就能夠養成泰山崩於前而不動的心態了

2.經驗篇

2.1.蔣維喬

靜坐一段時間後感受臍下丹田有一股熱力,往來動盪,頗異之。再靜坐一段時間後丹田中忽然震動,雖姿態如常,而身體爲之動搖,幾乎不能本身控制(在牀上會發現牀也會有些晃動),覺此熱力衝開尾閭,沿價脊而上達於頂,如是者六日,震動漸止(靜坐85天出現第一次震動)此後每入坐,即覺此熱力天然上達於頂,循熟路而行,不復如初時之動搖。此後舊時所患心悸、腰痠、頭昏、耳鳴、咳血諸疾,均一朝盡散,惟胃擴張關於實質之病則未愈,而今後亦不加重

每日遲早兩次,又靜坐許久,某日晨起入坐,覺丹田熱力復震,以前衝擊的尾閭,此次衝擊頭頂的後部,即道家所謂的玉枕關連震三日,後頂骨爲之痠痛。忽覺頂骨砉然若開(頂骨像開裂了同樣)此熱力乃盤旋於頭頂。以後每次入坐都這樣,也沒有再震動

又靜坐許久,某日之夕,丹田復震,熱力盤旋頭頂,直自顏面下至胸部,而入臍下,復歸丹田,震動即止,以後每次入坐,此熱力即自後循夾脊而升至頂,由顏面降低而入臍下,循環不已。

2.2.張至順(擴)

張至順道長就是意守靈臺,貼一下老道長的語錄:「人只要安安靜靜的坐在那兒,天和地的東西所有都歸一。人身上只有兩個大氣,天上一個(靈臺)地下一個(命門)打坐的時候靜到必定程度突然間就會出現白茫茫的大霧,剛入大靜的時候周圍很遠的雲彩呼突突聲音很大,一會兒滿空都是,把人都包圍住了,而後啥也不知道了。一入靜後氣脈都停了,本身的身體在哪裏坐着也不知道了,本身也不知道在哪,就光看見雲霧都起來了

PS:意守上下丹田能夠類比於小說裏的煉神煉體。道長百餘歲傳授的經驗,吾等初坐必然不會出現大霧之景,順其天然便可(通常意守靈臺每每以爲身體愈加輕盈


簡單概括一下

概括


擴展(重要)

這塊做者書裏沒有寫,逆天主要是從張至順老道長那邊學到的(上文我已經補充了,這邊簡單看看便可)

  1. 打坐的時候必定要注意身體的保暖,尤爲是雙膝保暖
  2. 而後從南懷瑾先生那邊知曉,靜坐的同時伴隨着禁慾爲宜。

最後說說我這幾日的練習感覺:(腎氣明顯加強)

  1. 以前雙盤麻到受不了,而後簡單敲了下膽經就不麻了(小腿抽筋敲也頗有效果),而後就能夠繼續雙盤了
  2. 單盤的時候我起初麻木的時候就換下腿,這樣就不影響了。後來發現不去管麻木的腿,一段時間後腳便再也不麻,但另外一個腳開始有些麻,再靜坐一段時間後上方腿的膝蓋麻麻的有些脹痛腳裸處有些許麻其餘部位一點都不麻,而另外一隻腿的再也不麻了,但腳裸處有些麻,最後鬆開的時候上方的腿整個熱乎乎的,平時按之疼痛的穴位都酥酥麻麻的(eg:足三裏、三陰交等)腿熱乎乎的維持了好久
  3. 張至順老道長之前說過靜坐也是有消耗的,以前並無多大感觸,後來我關注本身脈象的時候才感觸頗深!我第一次靜坐有些腿麻和腰痠,這段時間我左有些細弱且總體有些。後來陸陸續續的又靜坐了幾回,什麼感受都沒有了,等到我再摸脈的時候已經恢復正常,當天晚上我單盤靜坐了好久(>1h)上面單盤的感觸就是這時候的,這晚就莫名的疲勞,晚22:30便睡了,次日6:00正常起牀我再摸脈時,左又從新細弱了總體又有些微,感受又打回原形了,但那天盤的左腿到如今都一直熱乎乎的,因此感受多是經絡通了一小部分,因此消耗了些許氣血
  4. 關於腹內震動我不太肯定,今日中午靜坐的時候腹部有一種從內敲鑼的感受,和腸鳴音是不一樣的,這個是最近纔有的感受(我靜坐不足一週且陸陸續續,按理不會這麼快)我不能肯定是不是蔣先生所說的腹內震動感,因此先不寫,下次讀完因是子靜坐法續篇再探討這個問題...

禁忌還有一點:氣感發生的時候儘可能不要被打擾和中斷

PS:上面我是左腿有了這番感觸,後來我又想試試右腿,便重複前面的操做,起初感受如出一轍,但快到膝蓋麻麻有些脹痛的感受時,因娃娃哭鬧,因此在氣感發生過程當中就中斷了,腿依然暖暖的,但早晨快起牀的時候右小腿有抽筋之狀,後我輕拍膽經便消散了,白天穿拖鞋的時候總感受右腳涌泉穴涼颼颼的。故我懷疑是有些小傷,此後我要麼在不被打擾的時刻(如早起、睡前)打坐,要麼就直接雙盤腿了。

炁體源流中關於靜坐的相關摘錄(解決靜坐問題)

這兩段是張道長摘選至《太乙金華宗旨》的精華,也是張道長推薦咱們靜坐的人看的內容:

回光調息第四

呂祖曰:宗旨只要純心行去,不求驗而驗自至。大約初機病痛,昏沉散亂,二種盡之。卻此有機竅,無過寄心息,息者自心也,自心爲息,心一動,而即有氣,氣本心之化也。吾人念至速,霎傾一妄念,即一呼吸應之,故內呼吸與外呼吸,如聲響之相隨,一日有幾萬息,即有幾萬妄念。神明漏盡,如木槁灰死矣。然則欲無念乎?不能無念也,欲無息乎?不能無息也。莫若即其病而爲藥,則心息相倚是也。故回光兼之以調息,此法全用耳光,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內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凝定處,同出而異名也.故聰明總一靈光而已。

坐時用目垂簾後,定個準則便放下。然竟放下,又恐不能,即存心於聽息。息之出入,不可以使耳聞,聽唯聽其無聲也。一有聲,便初浮不能入細,即耐心輕輕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靜,久之,突然微者遽斷,此則真息現前,而心體可識矣。蓋心細則息細,心一動則炁動。定心必先之以養炁者,亦以心無處入手,故緣氣爲之端倪,所謂純炁之守也。

子輩不明動子,動者以線索牽動言,即制字之別名也。便可以奔趨使之動,獨不能夠純靜使之寧乎。此大聖人,視心炁之交,而善立方便,以惠後人也。丹書雲:‘雞能抱卵心常聽’,此要訣也。蓋雞之因此能生卵者,以暖氣也。暖氣止能溫其殼,不能入其中,則以心引炁入,其聽也,一心注焉,心入則氣入,的暖氣而生矣。故母雞隨有時外出,而常做側耳勢,其神之所注未常少間也。神之所注,未常少間,即暖氣亦晝夜無間,而神活矣。神活者,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活矣。死心非枯槁之謂,乃專注不二之謂也。佛雲:‘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心易走,即以炁純之,炁易粗,即以心細之,如此而焉有不定者乎。

大約昏沉散亂二病,只要靜功,日日無間,自有大休息處。若不靜坐時,雖有散亂,亦不自知。既知散亂,便是卻散亂之機也。昏沉而不知,與昏沉而知,相去何啻千里!不知之昏沉,真昏沉也,知之昏沉,非全昏沉也,清明在是矣。

散亂者,神馳也,昏沉者神未清也,散亂易治,而昏沉難醫。譬之病焉,有痛有癢者,藥之可也,昏沉則麻木不仁之症也,散者能夠收之,亂者能夠整之,若昏沉,則蠢蠢焉,冥冥焉。散亂尚有方所,至昏沉全是魄用事也。散亂尚有魂在,至昏沉則純陰爲主矣。靜坐時欲睡去,即是昏沉。卻昏沉只在調息,息即口鼻出入之息,雖非真息,而真息之出入,亦寄於此。凡坐須要靜心純炁,心何以靜,用在息上,息之出入,唯心自知,不可以使耳聞,不聞則細,細則清,聞則氣粗,粗則濁,濁則昏沉而欲睡,天然之理也。雖然心用在息上,又善要會用,亦是不用之用,只要微微照聽可耳。此句有微義,何謂照?即眼光自照。目唯內視而不外視,不外視而惺然者,即內視也,非實有內視。何謂聽,即耳光自聽,耳唯內聽而不外聽,不外聽而惺然者,即內聽也,非實有內聽。聽者聽其無聲,視者視其無形。目不外視,耳不外聽,則閉而欲內馳。唯內視內聽,則既不外走,又不內馳,而中不昏沉矣,此即日月交精交光也。

昏沉欲睡,即起散步神清再坐。清晨有暇,坐一柱香爲妙。過午人事多擾,易落昏沉,然亦沒必要限定一柱香,只要諸緣放下,靜坐片時,久久便有入頭,不落昏沉睡者。」

回光調息翻譯

呂祖說:「宗旨」只要專心實行去作,不求驗而效驗自來,大體說,初學靜坐的人,不外乎有昏沉和散亂二種毛病。要治療這種毛病的方法,無過於把心用在調息上面,「息」者這個字,由「自」「心」兩字組成,因此說「自心爲息」的確,心一動,就有了氣息,氣息本是心所化出。咱們心中的念頭來得很快,一霎那間就會產生一個妄念,相應的就有一次呼吸,念頭是內呼吸,氣息是外呼吸,就像聲波和音響同樣的相隨相應,一天之中有幾萬次呼吸,就有幾萬個妄念,像這樣下去,人的精神就會耗盡,最終成爲槁木死灰。那麼幹脆就不產生念頭了吧?那不行,沒有念頭是作不到的,這比如說乾脆不要呼吸同樣,那明明是作不到的事。不如就這個病,下這個藥,將心和息牢牢依靠在一塊兒。用這種方法來統一它們。因此在回光時,同時也要調息,調息功法全用耳光。回光是用眼睛,而調息則用耳光;眼光在外,至關於日月交光。耳光在內,想當於日月交精。那精就是光的凝定狀態,其實是同出而異名。人的聰和明,總而言之只是一靈光而已。

靜坐時,先將兩眼垂簾後,定個準則,而後將萬慮放下。但就這樣放下,恐怕也作不到。那麼就存心於聽呼吸的聲音。使氣息的出入,不能讓耳朵聽到。聽是聽其無聲,一有了聲,那就說明氣息粗浮,還未入細;必須耐心的把呼吸再放輕微一些,靜細一些,照這樣愈放愈微,愈微愈靜,長此以往,突然連那微細的氣息也忽然斷了。那時真息就來到你的面前,心的原本面目就能覺察到了。由於心一細,氣息也會跟着細;只要意念專注,就能夠調動真氣,呼吸一細,心也會跟着細,只要氣息專注,就能夠調動心神。古人主張在定心以前,先要養氣;也是對於心意無處着手;因此借調習做定心之開端,這就是所謂「純氣之守」。

各位還不明白調「動」的意義。動,拿線索牽動來作比喻,那就是「掣」字的別名。物體能夠用線索拉着跑,使它動起來;心神難道就不能夠用純靜來使它安定下來嗎!這是大聖人觀察到心和睦的交互關係,總結出來的簡便方法,用以惠賜後人。

養生書上說:「雞能抱卵心常聽,」這是一句妙訣。你看母雞孵蛋,用的是暖氣,但那暖氣只能去暖蛋殼,而不能貫入蛋中;只有用心來把暖氣引進去。母雞抱蛋時專心的聽,一心專一,心進入蛋內,氣也隨着進入,蛋獲得了暖氣,因而發育出小雞。母雞孵蛋時期,有時也出外走走,不過它常常做側耳而聽的姿式,心神仍是專一在蛋上,一直沒有間斷,因而神就活了。神的活是因爲心的先死。人若是先能死心,元神也就會活。但這裏所講的死心,不是使心枯槁而死,乃是使心專注不分。佛家常說:「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心容易走,就用氣來安定它;氣容易粗,就用心來微細它。照這樣辦,還會有心猿意馬的狀況嗎。

大致上昏沉和散亂二種毛病,只要靜功功夫天天不間斷,天然會有很大的改善。若是不去靜坐,雖然一直存在着散亂,本身也不知道。如今知道有散亂這種毛病存在,那就是消除散亂的開端了。昏沉而不自覺,與昏沉而本身能發覺,兩種相比,何只相去千里!不被發覺的昏沉,纔是真正的昏沉;知道本身在昏沉,還不是徹底昏沉,由於其中還有清楚明白在裏邊。

散亂是神在遊動,昏沉是神不清楚。散亂易治,昏沉難醫。比如生病同樣,有痛的,有癢的,對症下藥就能夠把它治好;而昏沉比如是麻木不仁的症候,不大好治。散的能夠收攏;亂的能夠去整理;而昏沉則是蠢蠢然、冥冥然的,真很差下手。散亂還有個境界,而昏沉則全是魄在操縱。不像散亂時尚有魂在,而昏沉時,則純是陰氣爲主。

靜坐時昏昏欲睡,那就是昏沉的毛病來到了。消除昏沉的辦法是在調息,息就是口呼鼻吸,出入之氣,雖然不是真息,但真息的出入,卻寄託在這一呼一吸上面。靜坐時,先要靜心純氣。心怎樣靜?用在息上,息的出入,唯有心理明白,不能讓耳朵所聽見。聽不見,息就細,息一細,氣就清。聽得見,息就粗,息一粗,氣就濁。氣濁固然就會昏沉而想睡了,這是很天然的道理。不過把心用在息上,又要善於運用,那是一種不用之用,不要過於認真,只要微微照聽一下就好了。

怎樣去照?是用眼光自照。兩眼只向內視而不向外視;眼睛不外視,固然就是內視。並不是真正有一種內視方法。怎樣去聽?就是用耳光自聽,兩耳只向內聽而不向外聽,聽是聽其無聲,視是視其無形;僅僅是單純的眼不向外視,耳不向外聽,心神會因閉塞住了而想內馳;只有作到內視、內聽,因而心神既不能外走,又不能內馳;處在中間,那就不會昏沉了。這就是日月交精和交光的方法。

實在昏沉欲睡,就不要勉強去坐,應當起來散步一下,等神清以後再坐。清晨起來有空,靜坐一柱香的時間爲最妙。過了中午,人事多擾,靜坐中容易發生昏沉,但也沒必要限定必需要坐一柱香的時間;只要把各類染念包袱放下,高質量的靜坐片刻,長此以往就會有所進步,不再會產生昏沉欲睡的現象。

回光差謬第五

呂祖曰:諸子工夫,漸漸純熟,然枯木巖前錯落多,正要細細開示。此中消息,身到方知,吾今則能夠言矣。吾與禪宗不一樣,有一步一步驗證,請先言其差異處,而後再言驗證,宗旨將行之際,予做方便,勿多用心,放教活潑潑地,令氣和心適,而後入靜,靜時正要得機得竅,不可坐在無事中,所謂無記空也.萬緣放下之中,惺惺自若也,又不能夠意興承擔,凡大認真,即易有此.非言不宜認真,但真消息,在若存若亡之間,以有意無心得之可也.惺惺不昧之中,放下自若也。又不可墜於蘊界,所謂蘊界者,乃五陰魔用事。如通常入定,而槁木死灰之意多,大地陽春之意少。此則落於陰界,其炁冷,其息沉,且有許多寒衰景象,久之便墮木石。又不可隨於萬緣,如一入靜,而無故衆緒忽至,欲卻之不能,隨之反覺順適,此名主爲奴役,久之落於色慾界。上者生天,下者生狸奴中,若狐仙是也。彼在名山中,亦自受用,風月花果,琪樹瑤草,三五百年受用去,多至數千歲,然報盡還生諸趣中。此數者,皆差路也。差路即知,而後可求驗證。

回光差謬翻譯

呂祖說:各位如今的功夫漸漸純熟了。不夠俗話說:「枯木巖前錯路多」,我還要細細的給你們闡述一下,這裏邊的消息,真是身到方知,但如今我能夠對你們詳細講了。

我道家功法與禪學不一樣,那是一步有一步的效驗。請容許我先講差別之處,而後再談效驗。在將要實行「宗旨」功法的時候,預先要做好準備,不要多用心,使心神活活潑潑地,讓氣息和平,心神恬適,而後再靜坐。

入靜時,正要得機得竅,不可坐在一種無所事事的硬殼裏,在放下一切感受和思慮當中,心神依然要和日常同樣的清醒;但又不能興致勃勃地放下萬念那就太過度了。在清醒而不胡塗之中,自自如如的放下萬念;然又不能聽任自流,以至墮入蘊界。所謂「蘊界」是指色(形象)、受(感受)、想(意象)、行(意志)、識(意識),五種陰魔的活動。

有些學道者在入定的時候,槁木死灰的氣象多,大地陽春的氣象少,這就是落在陰界裏去了,他的氣是冷的,他的息是沉的,裏面還有許多寒衰景象,照這樣修煉下去,日久就成了木頭和石頭了。

既要扭轉這種死氣沉沉。但又不能追隨萬緣。若是在靜坐時,平白無故地各類思緒紛紛來臨,消除它們又消除不掉;放任它們來來每每,反而以爲順當溫馨;這種狀況叫作「主爲奴役」。照這樣修煉下去,日久就落入色慾界裏面去了。運氣好的仍是作人,運氣很差的就下生作了哺乳動物,好比說成了狐仙。狐仙它在名山之中,也還算是享福。那些風月花果,奇樹異草,三五百年盡它享用,壽命長的能夠到幾千年。但到頭來,仍是要進入生死輪迴,回到煩惱的世界裏來。

以上說的幾種,都是差路也。知道了差路,而後就能夠談到效驗了。

3.思惟導圖

高清圖能夠後臺回覆:靜坐或者因是子靜坐法

因是子靜坐法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