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中的聚合和UML中的聚合以及組合的關係

UML:

聚合關係:成員對象是總體的一部分,可是成員對象能夠脫離總體對象獨立存在。
如汽車(Car)與引擎(Engine)、輪胎(Wheel)、車燈(Light)之間的關係爲聚合關係,引擎、輪胎、車燈能夠脫離車而存在,好比把一個引擎換到另外一個汽車上也能夠。數據庫

組合關係:也表示的是一種總體和部分的關係,可是在組合關係中總體對象能夠控制成員對象的生命週期,一旦總體對象不存在,成員對象也不存在。架構

因此,UML中聚合與組合的共同點:是二者都是總體與部分的關係,差異點:是總體消亡後,成員對象是否能夠脫離總體對象而單獨存在。性能

DDD聚合

也是一種總體和部分的關係,部分脫離總體會變得毫無心義,總體和部分之間強調一致的生命週期,也就是總體消亡的話部分也一塊兒消亡,不能單獨存在。因此,從定義來看DDD中的聚合應該和UML中的組合關係是同一種關係。因此,Martin Flower也說,DDD中的聚合是限定在DDD這個方法論的上下文中,它不一樣於其餘上下文(UML)中的聚合。設計

一個例子

按照上面的定義,咱們再來分析一下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司和部門的關係。對象

UML的角度:
一、一個公司由多個部門組成,因此知足總體和部分的關係;
二、一個部門不能脫離公司和加入到其餘公司;生命週期

因此,咱們推導出,在UML中公司和部門應該屬於組合關係。事件

DDD的角度:
雖然基於UML的角度,公司和部門屬於組合關係,那在DDD中是否應該把部門聚合在公司下面呢?個人見解是,雖然從生命週期上,確實部門不能脫離公司。可是DDD的聚合設計要考慮的因素會更加豐滿,好比:事務

  • DDD強調需求和Bounded Context,也就是會基於需求和上下文進行建模,咱們建模前必需要先肯定當前的需求和上下文是什麼;
  • 總體在當前上下文是否強關心部分的存在;
  • 總體和部分之間是否存在某些不變性規則;
  • 操做總體與操做部分的業務場景是否一致;
  • 性能問題,若是總體聚合的部分的數量過大,那也不會考慮聚合,即小聚合原則;
  • 一致性問題,咱們在設計系統時,即使把本該是聚合在一塊兒的對象分開設計爲多個聚合,也能夠從技術上去解決一致性,好比經過領域服務來完成多個聚合的協同建立、刪除、修改,並能經過數據庫事務來保證嚴格的強一致性;
  • DDD領域建模會對領域概念進行抽象,因此再領域模型中,在有些業務系統如組織架構管理系統中,也許就沒有公司了,而是隻有部門,把公司也當作是一個頂層的部門就行,因此天然就不會有公司這個聚合根了;

因此,在進行DDD聚合設計時,若是僅從總體消亡後部分是否仍然存在乎義這個點去推導的話,那考慮的就太單薄了,頗有可能會得出不合理的聚合設計,最終極可能會致使聚合設計過大。這是沒有認真分析業務需求,沒有分析業務規則不變性,沒有對領域概念進行合理抽象,沒有進行OO軟件設計原則的應用的表現。開發

因此,以上案例因爲需求不明,沒法進行聚合設計。軟件

題外話

我以爲DDD是對OOA/D的一個衍生,OOA/D是一種面向對象分析與設計的思想,強調經過設計對象,爲對象分配職責,並讓對象之間經過協做的方式來完成軟件功能。而DDD則是對OO中的對象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好比首次提出了聚合、聚合根、實體、值對象、工廠、領域服務、領域事件,等。尤爲是聚合的提出,讓OO設計更加豐富,大大減小了對象之間的關係複雜度,以及對象之間邊界的更加清晰。可是聚合的設計也頗有難度,好比技術人員須要從我上面列舉的這些角度(不限於此)去進行聚合分析設計,這對開發人員的能力素質是一個很大的要求,能夠說若是不會OOA/D的分析思惟,就很難進行DDD領域建模。因此,我想這也是DDD很難在業務系統中落地的一個很大的緣由之一吧。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