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javascript
Promise是針對異步編程的一種解決方案,可以抽象處理異步對象以及對其進行操做。Promise並非Javascript語言的擴展,只是在ES6中將其寫進了語言標準,原生Javascript提供了Promise對象,統一了用法。前端
Promise對象存在三種狀態:pending、fulfilled、rejected。其中pending 狀態最終必定會變爲fulfilled或者是rejected中的一種,且不會再發生改變。整個過程由Promise機制保證不會受到外界干擾。當狀態由pending->fulfilled時執行已完成的回調函數,由pending->rejected時,調用失敗的回調函數。一旦狀態改變,就不會再被修改而一直保持這個狀態。java
實例方法git
靜態方法github
你們常說Javascript是單線程的語言,這當然是對的。這裏的單線程是說,在JS引擎中負責解釋和執行JavaScript代碼的線程只有一個,每一個特定的時刻只有特定的代碼被執行,並阻塞其餘代碼。換句話說,JavaScript是單線程,可是瀏覽器是多線程的。除了負責解析JS代碼以外,還存在其餘線程,負責HTTP請求,DOM處理等等。編程
同步能夠理解成在一個函數返回時,我就拿到了須要的結果,無需等待。異步則是函數返回時,我沒有獲得應該獲得的結果,並且要在將來某一時間才能獲得。程序執行的順序和任務執行的順序並不始終保持一致。promise
常見的操做有接口請求,文件讀取,定時器操做等。在瀏覽器端耗時很長的操做,最好都異步執行。(鼠標點擊事件、窗口大小拖拉事件等也能夠算是異步的)瀏覽器
promise對象的狀態,只有對象處於pending狀態時是可變的,一旦從Pending轉換爲Fulfilled或Rejected以後, 這個promise對象的狀態就不會再發生任何變化。也就是說,Promise與Event等不一樣,在.then 後執行的函數能夠確定地說只會被調用一次,並且只會執行fulfilled或者rejected中的一個。多線程
通常狀況下會使用new Promise建立對象,除此以外,也可使用其餘方法。異步
靜態方法Promise.resolve(value) 能夠認爲是new Promise()方法的快捷方式,同理Promise.reject(error)也是。
thenable對象和promise對象並非一回事,thenable對象能夠理解爲具備.then方法的對象。
能夠經過Promise.resolve將thenable對象轉化爲promise對象。
promise的鏈式調用能夠經過使用.then處理回調函數比較多的狀況,必定程度上解決回調地獄的問題。鏈式調用的原理(後續能夠單獨介紹下)簡單來講是Promise內部有一個defers隊列存放事件,程序執行時.then將下個事件放入,promise狀態變化結束以後出發響應函數執行,而後將事件從隊列中移除。由於每一次調用.then時都會建立一個全新的promise對象,因此保證了鏈式調用能夠順利執行。
demo1
前一個task的返回值做爲後一個task的參數。不使用鏈式調用,直接調用.then方法時,因爲每次都是新建的promise對象,因此value的值始終爲100。
// 1: 對同一個promise對象同時調用 then 方法 var a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 resolve(100); }); aPromise.then(function (value) { return value * 2; }); aPromise.then(function (value) { return value * 2; }); aPromise.then(function (value) { console.log("1: " + value); // => 100 }) // vs // 2: 對 then 進行 promise chain 方式進行調用 var b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 resolve(100); }); bPromise.then(function (value) { return value * 2; }).then(function (value) { return value * 2; }).then(function (value) { console.log("2: " + value); // => 100 * 2 * 2 });
在鏈式調用過程當中,每個.then調用時候都會建立一個全新的promise對象,.then調用結束時會執行對應狀態的回調函數,
可是若是沒有傳入rejected的回調,或者.catch使用的位置不一樣,都會致使最後的結果不一樣。
demo2
task所有正常執行:
function taskA() { console.log("Task A"); } function taskB() { console.log("Task B"); } function onRejected(error) { console.log("Catch Error: A or B", error); } function finalTask() { console.log("Final Task"); } var promise = Promise.resolve(); promise .then(taskA) .then(taskB) .catch(onRejected) .then(finalTask);
輸出結果爲:
Task A Task B Final Task
當taskA執行失敗時:
function taskA() { console.log("Task A"); throw new Error("throw Error @ Task A") }
輸出結果爲:
Task A Error: throw Error @ Task A Final Task
因爲taskB中並無註冊rejected函數,因此taskB並未執行,而是直接經過catch捕獲到了失敗。
若是在taskB的then中傳入了失敗的回調:
promise .then(taskA) .then(taskB,function(error) { console.log('b-catch-error') }) .catch(onRejected) .then(finalTask);
執行結果爲:
Task A b-catch-error Final Task
因此,在多個.then鏈式調用時,不一樣位置報錯會致使task執行順序不一樣,執行不一樣,也許不符合預期。
因此,能夠在自行使用try-catch,保證.then執行不會出錯,或者使用其餘異步編程方式。
demo3
下面代碼中每一次返回的promise對象都不是同一個對象。
var a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 resolve(100); }); var thenPromise = aPromise.then(function (value) { console.log(value); }); var catchPromise = thenPromise.catch(function (error) { console.error(error); }); console.log(aPromise !== thenPromise); // => true console.log(thenPromise !== catchPromise);// => true
理解了這個再來看下面的問題。
demo4 錯誤的調用
function badAsyncCall() { var promise = Promise.resolve(); promise.then(function() { // 任意處理 return 1; }); return promise; }
demo5 正確的調用
function anAsyncCall() { var promise = Promise.resolve(); return promise.then(function() { // 任意處理 return 1; }); }
返回結果
demo4中return 的promise並非執行過.then的promise,因此並無返回預期的結果。在實際開發中要注意這個問題。
但看這個字面上可能會有些疑惑,實際上仍是概念上的問題。
使用promise.then(Fulfilled, Rejected)的話,在Fulfilled 中發生異常的話,在Rejected中是捕獲不到這個異常的。緣由是promise狀態只能從pending變成fulfilled或者是rejected,且變化完成以後不會再被修改。因此一旦執行了fulfilled,說明promise成功了,此時就已經不會再執行rejected了。
demo6
function onReady(fn) { var readyState = document.readyState; if (readyState === 'interactive' || readyState === 'complete') { fn(); } else { window.addEventListener('DOMContentLoaded', fn); } } onReady(function () { console.log('DOM fully loaded and parsed'); }); console.log('==Starting==');
若是這段代碼在源文件中出現的位置不一樣,在控制檯上打印的log消息順序也會不一樣。 結果不可控這是極力要避免的。
正確的寫法應該是:
function onReadyPromise()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reject) { var readyState = document.readyState; if (readyState === 'interactive' || readyState === 'complete') { resolve(); } else { window.addEventListener('DOMContentLoaded', resolve); } }); } onReadyPromise().then(function () { console.log('DOM fully loaded and parsed'); }); console.log('==Starting==');
爲了不上述中同時使用同步、異步調用可能引發的混亂問題,Promise在規範上規定 Promise只能使用異步調用方式 。
(後續學習再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