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來到美國工做兩個月,本身的感覺和在國內時的想象徹底不一樣,這或許是由於硅谷這片區域和美國大部分地方都不太同樣吧,高收入人羣太多致使物價很高,互聯網從業人員又多致使這片地方有些沉悶,還有就是亞洲人實在太多了,印度人和國人都快把灣區佔領了。看過big bang theory 和 silicon valley 兩部美劇,感受加州的人都是 nerd。可是背景在紐約的美劇,好比 friends, two broken girls 感受更接近我印象中的美國人。程序員
我司的待遇在灣區算是中等,可是福利待遇以及工做生活平衡作的特別好,新員工入職的第一年就有25天年假,天天下午4點左右下班,上午不少人都不來,週五默認在家工做,下雨默認在家工做。在國內,我司也算是工做生活平衡作的很好的了,可是早走晚來仍是要在微信羣裏吼一嗓子。面試
美國人既有錢又有時間,就會變着法子消費。旅遊,一請假就請個一個禮拜是很正常的,到國家公園裏住一週洗洗肺,到墨西哥去,到中美洲的某個島國去。每一個週末,同事都會拉着咱們去徒步,加州能夠徒步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咱們去過 mission peak, skyline, castle rock, lake tahoe,還有不少我叫不上名字的 trail,隨便拿一個放到國內都是擠爆了的存在。加州的海灘也多,去過 pebble beach, half moon bay,海灘石頭多,算不上優質,可是勝在風光好,人少,還不收費。最喜歡的兩條高速公路是1號公路和35號公路,其中35號公路是盤山公路,公路沿線即是天然森林,沿途有不少漂亮的 trail 能夠徒步,公路上常有呼嘯而過的摩托車隊,真的好酷。編程
印象裏,美國人的態度會寫在臉上,且沒心機。就我觀察,美國人的確比國人思想簡單,開放,不過和國人差異不太大。不管是同事仍是出去遇到的美國人,都表現的很是的「正常」,我的生活也很單純。對國人和美國白人來說,灣區都不太好找女友。在美國找對象,錢不像國內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 cool,若是某人被認爲 he is a cool guy,那麼這算是很高的評價,互聯網從業人員每每把本身的性格弄的比較內斂,就不顯得那麼 cool 了,在這邊,找個像樣的對象太難,國人就更不用說了,能在灣區找個對象絕對算是成就。有個同事從小就移民美國,老婆最終找了個初中同窗,搞了十多年的異地戀,女方大學畢業後就來了美國,直接結婚。我之前的大老闆是個東北人,美國工做數年,十年前來到上海當了數年的經理,在上海娶到了老婆纔回去。微信
美國的胖子太多了,胖子的體重領先全球,看着我都替他們擔憂。同事告訴我,加州的肥胖率還算低的,美國中東部的胖子更多。我吃了幾頓飯就知道了肥胖的緣由,餐館給的量太大且快餐店太多。首先是食量,對於一箇中國人來說,永遠不用擔憂餐館給的飯不夠吃,前餐,主食,配菜,飲料,餐後甜點,一頓晚飯的熱量輕鬆超過2000大卡,而一我的一天的所需的熱量也就2000大卡。中東餐廳很受歡迎,點個牛羊肉combo,服務生直接端上來一磅肉,還有米飯加配菜。有一次去越南餐館吃牛肉粉,端上來一大碗,半碗牛肉半碗粉。青菜很貴,幾片黃瓜能夠賣到16刀,二斤烤羊排也不過22刀,可能窮人吃不起青菜,肉吃多了天然就胖了。學習
再一個是快餐店太多,漢堡油炸薯條加可樂,都是是健康殺手。酒店旁邊就有一家 in&out burger,有時想了半天,到底去哪家飯館吃飯,結果一走出旅店,徑直走進了快餐店,又吃了一大堆高熱量垃圾食品。我幾乎天天都會跑步,但在這邊呆了一個多月後仍是長了5磅。google
國內最流行的星巴克,KFC, 麥當勞在加州都不那麼流行,其中 KFC 我徹底沒見過。同事告訴我不要吃麥當勞,由於在美國麥當勞競爭不過當地的快餐店就只能用低價策略爭取市場,而低價意味着低質量的食材,因此你們就更不去麥當勞。至於星巴克,我去過兩家,感受他們的生意仍是不錯的,不過最火的仍是 philz coffee,何時去都要排隊,等個十幾分鍾都算是少的,我不是喝咖啡的人,但仍是喜歡上了 Philz 的薄荷咖啡,facebook 裏就有一家 Philz coffee,扎克伯格甚至不收他們的門店租金。編碼
在國內,只要是景區內的食物,人們的印象確定是低質量和高價格,這是共識而且已被你們接受,咱們甚至會以爲原本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但是咱們在加州去了那麼多的景區,發現景區裏的食物不但和外面價格差異不大,味道也還不錯,服務質量也沒打折。35號公路上有一家老式美國餐廳多少人在排隊,可是價格依然很低,lake tahoe 景區旁邊的一家餐館,napa valley 的餐館,都是好印象。設計
美國餐館的服務生都會follow一套流程來提供服務。上來會問候一下,問有什麼要喝的,等一會會問要不要點個前餐,再一會問是否是要點正餐。吃正餐期間,服務生會過來一到兩次問食物怎麼樣,是否滿意,還有什麼需求。除了流程外,令我印象深入是服務生身上散發的能量,他們會說 of course, you got it,讓客人以爲本身的決定獲得了很大的認同,也會以爲服務生熱情。不過也不是全部的餐廳都這樣,流程都會走,可是讓人感覺到熱情洋溢的店也是一半一半吧。對象
反觀中餐館,就沒有什麼流程了,上來就是一壺茶,問吃什麼,吃完叫服務生結帳,和國內差很少。可是中餐館甚至越南餐館的問題在於要付現金,這讓我頗有抵觸情緒。至於餐館的口味,實在是沒什麼可稱道的,那就那樣,像是美國風味的中餐。資源
同事告訴我美國的信息公開程度很高,用 whitepages 能夠查到幾乎每個人的信息,包括年紀,住所,婚姻狀態,家人,若是願意付費還能查到更具體的信息。找到住所後,配合 zillow,又能找到他住的房子價格,購買時間,每一年上繳的房產稅。我順着公司的directory查,高層領導的信息都查獲得。即便我知道美國人是一個信息公開的國家,可是仍是沒想過信息能公開到這種程度。我甚至有些抵制這種作法,我的的信息怎麼能就這樣這樣公開呢。不過反過來想一想,這種信息公開對於公民又有什麼壞處呢,每一所房子都是小門緊閉,我的最關心的隱私都在裏面。何況鄰里之間都就互相瞭解,公開到網上只是讓更多的人知道而已,即使是公開到網上,沒有利害關係的人看了也不會怎麼樣。但這可以極大地增長了社會的透明度,減小腐敗。其實,真正的富人會經過信託等形式把本身的資產隱藏起來,因此這個東西提供的信息也是有限的。
美國同事給咱們講了不少關於公司的事,包括薪資,部門,以及其餘的公司各自的特色。國內你們不多會討論這些東西,尤爲是薪資,部門之間的關係特色咱們也不熟悉,領導層不太會給咱們講,組裏曾經開個會,解答新人的問題,但好多工做了3,4年的員工仍是問一些基本的待遇問題,負責回答問題的經理也說的很是寬泛,一次會議下來,聽到最多的是詞就是可能,幾乎,大部分,不是全部等等。咱們幾個新入職的員工私下裏仍是會討論一下待遇問題,但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感受在搞地下活動,甚至有了很強的反動性質。而美國同事「神經卻很大」,他們會在辦公室很大聲的討論公司怎麼樣之類的,誰誰誰去了哪又怎麼樣了。固然很是細節的東西,諸如我的資產,具體收入仍是不會說,可是他們仍然告訴了咱們不少我之前不知道的東西。
「In google, salesman are trash. But quan, used to hang out with us, salary got doubled after transferring to sales team.」 IT 部門地位不高,待遇不行,拿不出錢就吸引不了頂級的生源,雖然和咱們一塊兒的這些同事,大部分仍是美國前50大學裏出來的,可是感受你們的資質只能算中等,面試幾乎都是一輪,打了半小時電話就招過來了。一個白人在組裏呆了三年,工資一分沒漲,我不知道他怎麼能接受這種現實,國人確定是不能接受的。我身邊有不少同事同窗把每個月掙得錢所有付房貸,而後付上30年,他們作出這個決定的假設就是隨着本身能力的提高,收入會有相應的提升,這樣將來房貸壓力會愈來愈小,但在美國可能這個假設就再也不成立了,美國物價穩定,收入提高的幅度也不大,因此有幾個美國同事就明說願意來硅谷掙幾年錢,而後搬去西雅圖買房生活。
正式員工裏只有三個程序員,感受他們的性格和國內的都差很少,老實,實在,沒心機。程序員不太須要和人打交道,也不須要取悅別人,全看編碼成果,因此各自的天性還都保留着,好比一個俄裔的就喜歡把本身關在 APR 裏,默默的寫代碼,第一次見他是在 department all hands 上,他的老闆和老闆的老闆都在,他仍是在會上敲代碼,另一個程序員是美國人,也喜歡本身找個空的會議室敲代碼,同事告訴我他最喜歡作的事是看教科書,而且寫代碼特別仔細,每每註釋比代碼寫的都多。另一個程序員是國人,北京移民過來的,明顯的北京範,北京口音,喜歡說話,說喜歡編程,可是沒有太多機會編程。我挺想和他們接觸,可是沒有太多機會,也就不知道他們的真實水平到底有多少。但在我看來,程序員的水平每每與本身身邊人的平均水平有關,好比google, 阿里的技術就出了名的好,他們的工程師在業界就有威望。我深知這一點,因此會把我知道的東西都給本身的同事說,但願他們能在這個基礎上在學到新的東西,再告訴我。這幾個哥們天天本身搞,我以爲技術上也不會作的多出色。可是若是他們不着急,把學習當作一生的事,當作興趣,持續的學習,幾年甚至十幾年之後他們也必然是專家。反觀國內,互聯網還處於上升期,有不少位置等着人來作,出色的程序員漸漸的都走向了管理層。我老闆就是少年班畢業,技術很好,而後就走向了管理層,漸漸的也就變成了只知道大概不知道細節的人了。
美國的科技公司有錢,可是灣區招聘員工的成本仍是過高了,因此出現了一個現象,就是合同工特別特別多,就我在的部門,美國分部每個正式員工,就對應着幾乎十個合同工,而合同工基本上都是印度人。有不少國人以爲印度人都會說話,很會奉承因此在IT company 中作了不少領導層的位置。我不多有機會接觸高層,可是身邊有不少印度合同工,我以爲他們整體的表現和國人差很少,不說話不多笑不熱情。我以爲是印度人的基數大,因此當領導層的人才比較多。咱們剛到美國 office 時,本身組裏都是印度人,就處於沒人搭理的狀態,直到一箇中國人把咱們介紹給幾個其餘組白人,我才感覺到來自美國同事的熱情。
我經歷的飯局很少,目前對飯局的總結只有兩種,第一種是討論別人和別人作的事,各類牛人神人,聊着聊着彷佛這些人和這些事就在本身身邊,而後感受本身也牛逼起來了,越聊越起勁,這一種比較多。第二種是你們互相吹捧,本人扮謙虛,別人誇,反正就是互相吹捧,就這樣桌上的各位領導都來一遍,也是聊得開心,第二種主要發生在高校老師身上。
前幾天和同事,老闆吃飯,前大老闆聊到他認識的一我的,白崇禧的後代。老白家的規矩是,一旦後代生了小孩,就給這個小家庭送金條,由於錢和金子實在太多了。而後大老闆問在座的各位是否有官二代官三代。期間你們又開始說本身認識的誰誰誰,作慈善家,作投資,作什麼事業等等,最後一嘆氣,咱們都是俗人啊。
這個飯局屬於第一種,屬於聊別人和別人事的,聊得開心。可是俗人這個詞我始終忘不掉,歷來沒有人給我說過我是俗人,我也歷來沒想過我是俗人。其實可是吃飯的各位都很成功,一個已是美國公民,25歲就當上經理。另外兩個在國內也當經理,家產千萬以上,還有一個是準經理,除了 title 外,該有的也都有了。他們都算俗人,我就更是俗人了。回憶過去這幾年,有幾件我印象比較深的人和事。第一個是人,她從上了研究生就念叨房子,畢業以後立刻結婚,如願買到了一個房子。研究生幾年我歷來沒關心過房價,甚至在我畢業後的那一全年都沒去中介處問問房子相關的信息。從這點看,我以爲我一點都不俗,但問題是當我開始關注房價的時候,房價已經高到我買不起了。還有一件事是找對象,我一直在等,我以爲總會遇到合適人的,我條件不算差,找對象應該不會很難。可是我今年25了還沒找到,也開始着急了。我工做這一年花了不少不少的時間工做,努力工做但願有成績,可是我以爲本身的確成長了許多,不光是我本身,我對團隊能力的提高也很大,由於我總會把本身知道的告訴別人,而且會講的很細節。然而本身的努力並無體如今薪水上,但我仍然以爲作了這麼多,總有一天會漲的。
可是房子,對象和薪水,這三件事,我都作了一個不俗的人。而大老闆說的不是俗人的那些人是有足夠的資源,資源包括錢和人,因此對這種人來說,資源和人都是主動到他們這裏來。一個俗人作了不俗的事,就弄錯了順序,就顯得不積極,不主動,認不清現實了。不少程序員和個人狀況相仿,沒房子,沒對象,只管低頭幹活,這也是程序員被稱爲碼農的緣由。一個俗人想要的東西,須要挖空心思設計,主動把握任何一個機會再通過不懈努力才能實現,可是這個對程序員說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