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html
原帖: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85553-753738.html學習
在企業從事技術工做的我本該與「生物力學之父」馮元楨先生沒什麼交集,但因本人從事機械行業的流體傳動與控制技術領域,幻想可否用流體力學與機械結構做類比,解析高血壓現象,因而找來一本《人體解剖學》的書籍來看(僅看了血液循環一章),發現血液循環系統和流體傳動系統原理是同樣的,心臟、瓣膜、血管、血液徹底可用泵、閥、管道、礦物油做類比。流體傳動系統要服從流體力學,機構學,熱力學規律,血液循環系統做爲天然界的組成部分,天然也應該服從這些物理規律,因而又去找生物力學方面的書籍來看,順藤摸瓜,找到了馮元楨先生的系列專著,對馮先生的瞭解正是從他撰寫的著做開始的。設計
馮先生的著做以清晰的數學條理,將物理規律,實驗數據串在一塊兒的風格讓我耳目一新,愛不釋手。他鼓勵學生不要太忙,留出時間來獨立思考,觀察天然,思考工程和科學中的問題,學會把含糊不清的問題變爲準確的數學描述,培養在工程和科研上提問、分析、設計、和發明的習慣。馮先生至少有如下幾點值得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學習。htm
1、重視基礎理論的學習和運用。正如馮先生《生物動力學——血液循環》一書所說:「這些定律雖已盡人皆知,但切莫因熟悉而掉以輕心……。古希臘人儘管對心臟和血管的解剖學知識知之甚詳,但終因他們忽視了質量守恆定律,從而失去了發現血液循環的榮譽,西方世界直到十七世紀,哈維才創立了血液循環的概念,而哈維證實血液循環,只用了質量守恆定律。……。再沒有什麼比學習廣泛原理並隨時應用它們更有價值、更有實效了」。blog
國內高校至少有兩點值得反思:第一,本科階段弱化基礎課程;第二,研究生階段重科研培養(實際上是重炮製論文能力的培養,還算不上是科研能力的培養)輕基礎理論積累。事務
國內企業技術經理們須要思考的是:你的下屬是否是太忙?是否是爲了應付考覈工做成了忽悠?是否是讓技術研發人員作了太多繁雜的,事務性的工做?下屬有多少自由時間可支配?自由時間他們在幹什麼?ci
2、學科交叉首先要精通本行。馮先生40年代在加州理工學院得到航空和數學雙博士學位,畢業後的近20年都是從事本行工做,著有《空氣彈性理論》,《固體力學基礎》,《連續介質力學導論》三本在力學界爲人熟知的著做。能夠說馮先生在轉入生物醫學工程以前,在航空力學方面已有很深的造詣。開發
咱們科技人員也喜歡談學科交叉,但許多人在本行都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狀況下去搞學科交叉,東一榔,西一棒,最終搞得不三不四。數學
3、熱愛觀察大天然,培養從紛繁的天然或工程技術現象中抽取本質的能力。馮先生編寫的書籍,其習題頗有特點,其習題不多有純理論性的,套公式的。許多題目是先描述一種天然或工程技術現象,而後讓學生抽取現象背後的本質,用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問題,或求助於分析,或求助於實驗去解答問題。或者給出某種需求,讓學生去發明一種知足要求的儀器或方法。正如民國時期傅斯年所說:「看學校教育是否成功,學生是否優秀,只需看學生的手腳有無應用書本知識的能力,看學生的頭腦可否將身邊的事物與課本理論知識聯繫起來的能力」。產品
反觀咱們的教科書,實在太乾癟,徹底是理論知識的堆砌,正如蘇格拉底所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咱們的教科書根本沒引導學生去觀察天然,培養學生抽取天然和工程技術現象背後本質的能力,也許這是中國大學生,企業技術人員認爲書本理論無用的緣由之一吧!
4、什麼時候讀書都不遲,關鍵看有無興趣和鍥而不捨的決心。馮先生本來學習航空工程,直到了60年代,40多歲時才改行從事生物醫學工程,用數學、力學、工程技術的視覺研究生物力學,而且作得很出色,被譽爲「生物力學之父」。
用親身經歷的一個例子結束本文。
我公司2010年開發了一款新產品,存在液體泄漏量過大的問題,摸索了幾年都沒解決,什麼有限元結構分析,CFD流體仿真這些研究生論文喜歡搗鼓的方法都用上了,就是解決不了問題。查了很多文獻,照着文獻中的方法去作,沒一點效果,證實了那些論文是通過潤色的。我倒沒失去信心,壓力大之類的心理狀態,反正沒解決領導也沒怪咱們,老闆願意花錢給咱們玩何樂而不爲?花哨的招數使完了,嘗試從最基本的原理出發,直到今年10月份,改變了一個尺寸,更換了一種材料,僅僅是略施小計,實驗立馬見效,而所用到的知識不過是大二專業基礎課本上的東西。這正是證實了馮先生的觀點:「再沒有什麼比學習廣泛原理並隨時應用它們更有價值、更有實效了」。
參考文獻:
一、 馮元楨,《連續介質力學導論》。
二、 馮元楨,《生物動力學——血液循環》。
三、 馮元楨,《生物力學——活組織的力學特性》。
四、 馮元楨,《生物力學——運動、流動、應力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