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通識》12、談環保

今天和你們只聊一個話題,談談環保和經濟發展,不說套話了,直奔主題。我感受薛兆豐的觀點幾乎要震碎的我前列腺,請同窗們護住襠再往下聽。
薛兆豐說,若是要以保存大天然的原貌至上的話,那人類甚至就不該該繁衍。咱們地球上的人口從3萬年前的300萬,增加到今天的70億,壽命從1800年前的不到40歲,增加到今天達到人均80歲,怎麼說都是人類太不環保了。可是,若是以人爲本的話,從延長人類生命和豐富咱們的生活體驗來考慮的話,那麼人類社會的發展,尤爲是市場經濟的長足發展就是最環保的!
這話怎麼理解呢?須要科普一下邊際成本的概念。邊際成本就是放棄了的,最大的代價。做爲一個選擇所帶來的成本,就是放棄了全部選項中最佳的那個。難理解,舉個例子。好比我在市中心地段有一個祖傳的鋪面,是屬於個人,根本不用交租金,我用它來賣茶葉蛋,請問這個鋪面有沒有成本?照樣有,成本就是把這個鋪面用做其餘用途所能帶來的最大收益。若是我用高租金把他租給賣金銀首飾的,那麼收益難說比我本身賣茶葉蛋要高,因此租給賣金銀首飾的所帶來的收益就是我鋪面的邊際成本。再好比,個人生命確定是屬於個人,可是照樣有成本,我用來鑽研書本知識,也就放棄了鑽研電腦遊戲,專一找女友或者下海經商的收益。這些就是我用生命來看書的邊際成本。
因此,只要有選擇,就有成本。咱們是沒法擺脫的,而只能努力讓收益大於成本。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浪費、濫用、糟蹋和污染,他們的含義都是指收益小於成本的選擇。與之相比,只要收益大於成本,那麼不管使用哪一種資源都不是浪費、濫用、糟蹋或者污染。
就如同咱們喝水就不是浪費水,由於健康更重要。咱們穿皮鞋就不能算是糟蹋牛皮,由於雙腳的溫馨更有價值。坐飛機去參加朋友的婚禮就不算濫用石油,由於維繫和朋友的感情比保存原油更有意義。因此,一味的節制用水、愛護動物或者不用石油那纔是得不償失,那纔是對健康、溫馨和感情的浪費、濫用、糟蹋和污染。
聽到這裏有的同窗可能會驚呼,你認爲的值得就真的值得?水、動物和石油都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啊!可是,咱們的回答是,只有咱們人類纔是價值的判斷者。若是非要把天然資源凌駕於人的價值之上,那人只能主動退出動物世界了。咱們應該認識到人類的生命也是不可再造的,不使用天然資源就是浪費生命。因此說,何爲使用,何爲浪費?只有人能說了算!
還有咱們廣泛認爲的,節約用紙就是環保,或者說「循環利用」就比用完就丟的紙要環保的多。可是,這是咱們的錯覺,經不起推敲的。少用紙,就要多用布,多用布就意味着要多用水、多用電和多用清洗劑。一樣的道理,若是星巴克不用大量的水來清洗杯子,那就要用大量的電、木材和塑料生產一次性杯子。若是非要保護瀕臨滅絕的魚類,那就要關停水電站,就得燒掉更多的煤。那麼保護了水資源就傷害森林資源,保護了森林資源就傷害了煤資源。全部資源所有保護起來那傷害的就是人資源了。
網上流行過一段視頻,名字叫人。講的是人類從50萬年以前來到地球,開始捕殺動物、飼養家禽、修路架橋、發明創造、結果生活在本身製造的由汽車、房屋、電視、冰箱砌成的垃圾堆上。最後激怒了外星人,並被壓成垃圾的過程。呵呵。
問題是啊,若是人類不這樣作,後果是什麼樣子呢?禁止捕殺動物,人類就很快餓死或者凍死。禁止飼養家禽,全球人口至少減小一半。沒有冰箱,只能用鹽開存儲食物,沒有汽車和高速公路,人們今天習覺得常的商品、醫療、教育和文化服務所有都蕩然無存。試問應該讓什麼來對落後的生活負責呢?
常常都有人說過去的生活更美好,他們說,不光過去生活裏的那些簡單、寧靜和人際交往所有消逝了,就連人們的道德水品都不如從前了。不少人都有這種玫瑰色的懷舊情節,他們會給咱們描繪這樣一個優美的畫面。想象一下19世紀,西歐或者北美東部的某個地方,在木板搭成的簡陋屋子裏,一家人圍坐在壁爐邊上。父親大聲的朗讀着《聖經》,母親爲你們準保好了牛肉燉洋蔥。二姐照顧這年幼的小弟弟,大兒子從水缸裏舀水,倒進餐桌上每一個人的杯子裏,大姐在馬廄裏餵馬。外面的世界沒有汽車發出的噪聲,沒有毒販,牛奶裏絕對不會有三氯氰胺。一切如此寧靜安詳,窗外鳥語花香。
呵呵,拜託,少來了。真實世界哪裏是這麼一回事,它應該是這個樣子的,雖然這是農村裏家境最好的一戶人家,正在讀書的父親仍然會由於柴火冒出來的煙使勁咳嗽個沒完,遲早會患上支氣管炎。小寶寶哭個不停,是由於他得了天花,隔不了多久就會死掉。他的二姐,很快就要嫁給一個酒鬼丈夫,成爲那人的奴隸。大兒子倒出的水有一股子奶牛味,由於奶牛跟人在同一條小溪裏取水。牙疼折磨着母親,就算作的東西再好吃,母親也是吃不下去的。馬廄裏,鄰居的房客讓大姐懷孕了,等一輩子下來,那孩子就會被送到孤兒院。燉牛肉吃起來沒有滋味,並且咬不動,可是除了牛肉,日常的伙食就只剩稀粥了,由於這個季節沒有水果或者沙拉。人們用木頭勺子從木頭碗裏吃飯,蠟燭太貴,只能靠着爐火看東西。全家人沒有一我的看過戲、畫過畫、聽過鋼琴演奏。所謂的學校教育,就是讓偏執的郊區牧師教上幾年枯燥的拉丁語。父親進過一次城,但路上的花費就用了他一個星期的工資,其餘人歷來沒有離家超過15英里。女兒們每人有兩條羊毛裙子、兩件亞麻襯衫和一雙鞋子。父親的外套花了他一個月的工資,但如今卻長滿了蝨子、地上鋪着草墊當牀,孩子們兩人和睡一張牀。至於窗戶外的鳥,明天就會被男孩吃到肚子裏。呵呵,這個故事是否是聽起來口味有點重。
咱們換個清淡的,帶你們看1900年紐約的一張大街照片,街上佈滿了馬車留下的馬糞,還有旁邊的一幅漫畫,畫了個帶着巨大防塵面罩的市民。馬糞曬乾後變成馬糞幹,遭車輪碾壓後便成了粉末,隨風飄揚在空氣中,當年的空氣污染比今天的更嚴重,哪怕馬糞是有機的。試想一下如今咱們把吸霾換成吸糞,個人天啊!
事實上,汽車的發明一掃過去馬糞沖天的景象,極大的改善了城市的空氣。今天咱們對空氣質量不滿,乃至對食品安全和商品質量的挑剔,其實都是生活標準日益提升形成的。經濟發展是極大地改善了咱們的生活,而不是相反。
咱們都時常聽到說人類如此對天然的無度索取,必然會耗盡天然資源,走向滅亡!薛教授的回答是,人類可能會滅亡,可是確定不是由於用盡了天然資源。人類今天能夠取用的天然資源,是愈來愈多。人餓死的機會是愈來愈低了。人生存的空間,是愈來愈大。仰望一下星空吧,要耗盡天然資源,人類何德何能?
我看過一張照片,是人類發射的一個小型探測器從距離64億千米,就是從地球到太陽距離的40倍的地方回望地球,拍下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上的地球要拿顯微鏡才能看獲得,這張照片很是清醒的提醒咱們,地球就是宇宙中的一粒沙粒。當咱們面對這麼廣闊的空間的時候,咱們還有必要去把這一粒沙粒擦得那麼幹淨嗎?由於資源若是從宇宙這種尺度上看,它就是無限的。咱們思考環保問題的角度是放在地球上思考的,若是咱們把眼光放到宇宙尺度來看待咱們文明的發展呢?不要以爲向宇宙索取資源或者移民是多麼高不可攀,是有多麼大的技術困難,當年阿波羅登月的時候用得計算機內存只有63K,咱們如今隨便掏個手機出來內存都是100多M。但當時均可以完成登月那樣的壯舉。那咱們走到地球資源盡頭的時候,真的都尚未辦法向宇宙邁出那一步嗎?我不信。
經濟分析是中性的,它只是把有待權衡的選項,清楚地展現出來,在人與天然之間若是偏向天然,那就只有減小人口數量、簡化人類活動、縮短人類壽命;那若是偏向人類,咱們就集中考慮提升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可是有趣的是,咱們大部分人都是在思想和言論上偏向天然,而在行動和選擇上偏向人類。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