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對經歷過的創業項目的總結

【轉載】  做者:曾健生,公衆號IDappbackend前端

                   比目科技:http://click.bmob.cn/?sid=752c854d8a91772b828aandroid

 

    在傳統的計算機行業,作一個產品先作需求分析,而後作設計,劃分里程碑,最後測試,上市。ios

  但在移動互聯網行業,這種作產品方法要不得。移動互聯網變得太快了,有可能以前默默無聞,但突然間一晚上就火了;也有可能一晚上火了,隔了一段時間卻又哨聲匿跡。若是按照傳統軟件開發的方法,早就被用戶淘汰了。微信

  咱們的第一款」ekeo」的產品研發週期太長了,從下面的大事記可看出:app

2012.06:正式招聘技術人員。同時經過和產品經理的溝通,我把功能需求文檔肯定下來。iphone

2012.10:初版的網頁上線。加入了市場,ios的同事。測試

2012.11:後臺開發了大概70%,同時把ios的開發任務外包spa

2013.02:後臺,網頁都完成了,外包的ios也開發完成了。ios app測試時常常閃退, ios同事接手ios的代碼後發現,編譯代碼的時候有幾百個warning。勉強上了app store,沒有任何的推廣工做。設計

2013.03:進行ios第二版的開發,同時也把iosapp重作,徹底不用外包的代碼。ip

2013.04:再次融資成功。

2013.05:第二版的ios開發完成後,卻又宣佈ios 進行大修改,開發第三版,不進行推廣。

2013.08:第三版研發完成。同時請來了一位牛人kenny當技術總監(kenny在微軟,Autodesk擔任太高管,本身有創業經歷,同時也精通androidiphone的開發)汗,在以前1年多時間裏是沒有技術總監這個職位,只能幾個技術人員互相商量。同時把整個業務流程作大修改,整個後臺,前端,app都要推倒重來。

2013.09:招來android的開發人員,iosandroid同時開發。

2013.11ios正式上線,android也開發完成了,覺得要大力推廣了,結果公司的股東分爲兩個陣營,吵翻了。不久就傳來公司資金鍊斷裂清盤的消息。

  從以上的大事記可看出,在第一次作app的階段,整個公司都在埋頭研發產品,想作一個十全十美的產品才推出市場。

2,3個月開發一個新版本,而後改版,這樣折騰了幾次,浪費了多少挽回失敗的機會!!!

  在這個過程當中,指導咱們的仍是傳統的軟件開發思想,作一個大而全的產品,測試好,推出市場。

  但經歷了第一次作app,通過不斷思考和總結,我知道這種想法是錯的。

  在之前,因爲交通,地域的緣由,每一個人知道的信息是有很大的差異,信息的傳遞緩慢,低效(看一下古裝劇裏面的大量出現的飛鴿傳書,古代鴿子不止能吃,還能作快遞鴿)但如今移動互聯網,信息的傳遞也就秒級的事情。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用戶接收到的信息太多了,注意力被極度分散,可能今天用戶被這個app吸引,明天就被另一個app吸引了,用戶是極度貪新厭舊的。

  因此,作移動互聯網產品,最重要的方法:小步快走。先作一個功能,快遞推出市場,接收用戶反饋,根據反饋信息決定繼續深刻仍是作另外的新功能。

  在傳統的產品研發中,咱們不知道用戶是怎麼想的,用戶用了產品後有什麼意見,大多數狀況只能根據公司的領導來決定產品。

  但在移動互聯網,隨着社交媒體(qq,微信,微博)的流行,咱們還能在整個過程當中和用戶交流。

  前期,咱們能經過社交媒體接觸用戶,知道用戶的痛點,還能經過社交媒體預熱,還讓用戶提需求。經過用戶獲得的產品需求遠遠產品經理提出的靠譜多了。這一點,在作第一個app和第二個app時都沒作到,產品的所解決用戶的痛點都是產品經理由上而下貫徹下去的,沒接觸過目標用戶。如今以爲,失敗是必然的。

  在產品開發的過程當中,和用戶保持聯繫,及時接收用戶的反饋,讓用戶參與到產品的開發中來(例如,用戶以爲有什麼不滿意,能夠提出來,工程師根據重要性安排時間。在開發第二款app的時候,用戶反饋說只能根據用戶名搜索用戶很不方便,當天接到這個需求後咱們就加了一個相似於qq號的搜索,上線後q羣裏用戶一片贊)

  在一個公司裏,和用戶保持最密切接觸的角色是客服,但在傳統的觀念中,只有特定的客服才能接觸用戶,團隊裏的其餘角色是不接觸用戶的。

  在移動互聯網行業中,最好要造成一個新的觀念:全員客服。創業團隊裏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接觸用戶,理解用戶的需求,和用戶打成一片。連用戶都不瞭解,還能開發出什麼好的產品?

  當第一個公司解散後,咱們組成了一個工做室,作一個地理位置的社交軟件「米信」

2013.12:一個月的時候,先把一個簡單的原型作出來,正式推廣。

2014.01:在這個月,咱們一邊推廣一邊完善功能,通過小米商店的榜單推薦,註冊用戶超過了1萬。

2014.02:春節的過去,慢慢我對這個產品的核心賣點不認同,因而我離開了這個工做室。

  在不斷迭代和試錯的過程當中,發現了這款產品的問題:

1. 這是一種被動社交而不是主動的社交,用戶想經過這款產品來認識陌生人,必需要距離500m之內,但大多數場景下,用戶是不會常常走動的,只生活在必定的地域。

2. 這款針對屌絲的產品,無法提供足夠的話題來實現社交的需求。例如,我遇到了一個陌生人了,提示咱們相遇了,我都不知道怎麼聊下去。

3. 這款產品必需要用到手機號和通訊錄,但事實上,想要拿到用戶的手機號,成本很高,那時又恰好遇到短信行業的整頓,短信常常延遲很嚴重。

後來和前同事聊天,這個工做室也在20146月左右散夥。最終的註冊用戶人數6萬。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