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做一年半,如今的我24歲。

最新

最近挪文章時,已通過了大半年了,堅持確實是有意義的!html

24歲的我

如今的我24歲了,沒有任何徵兆,平平無奇,卻又理所應當。前端

24歲,再也不年少,再也不無知,距離30而立又近了一步,是該爲本身的將來而負責了!程序員

個人工做

或許在填報大學志願的那一刻,就已經決定了如今的個人工做是-程序員算法

我對於這份工做的態度,從最開始的憧憬,到以後的喜歡,到後來的厭煩,再到後來的投入,最後到如今的期待。數據庫

在這樣一個互聯網大時代,很慶幸可以投身入這個行業,由於雖然它有不少的缺點,可是至少對於當時心智還沒有成熟的我來講,影響很大。正是由於在這個更新迭代快速,信息爆炸的行業,正是由於不斷的和人思想碰撞,纔有瞭如今的這個我。我試想過,若是換一個相對傳統的行業,也許那個呆板的我,那個怯弱的我會被永遠的禁錮住。前端工程化

技術上的見長

人得有安身立命的本錢。微信

身爲程序員,個人本錢就是個人技術。在這後大學時代的一年多內,個人技術確實也進步了很多。數據結構

對於一個T型程序員來講,分爲兩個領域,橫向領域與縱向領域。微信開發

工做1年多後,目前主要在移動前端領域,所以縱向領域是:架構

  • 數據結構,算法等核心基礎知識
  • HTML,JS,CSS等前端基礎知識
  • Android原生,Hybrid交互原理等混合開發領域的知識
  • RN,Weex,Vue,Webpack等一些框架以及前端工程化,優化實踐方案
  • 程序思想,架構,解決問題方式以及文檔方面的軟知識

橫向領域則是一些普遍涉獵的知識:

  • 數據庫,Java Web等相關後臺知識
  • APP開發,微信開發,釘釘開發等多平臺的業務知識
  • 項目開發流程,管理等一些知識
  • Linux,Jekyll,Unity等行業相關技術
  • 一些相關技術網站以及關注程度
  • 我的業餘興趣愛好

固然了,近來流行」全棧工程師」這個詞,不過,我的以爲,成爲全棧以前,最起碼得」全沾」,而」全沾」的前提則是成爲」T」型人才,在某一個領域有所耕耘,不然,只多是」所有了解,可是全都不會」。

職責上的擔當

工做的本質是爲公司創造價值。

記得剛開始工做時,還會抱怨,爲何這公司技術這麼弱,什麼都學不到;爲何那個×××技術都不用;爲何×××。

可是,到了如今,已經開始明白,我在抱怨僅僅是由於還不夠強大,或者說尚未達到那個層次。不然我想的則不是該怎麼抱怨了,而是應該想,如何才能變得更好,如何才能合理的應用某項技術,並推廣,提升效率。

因此如今的我已經開始學會去擔當了,技術不行,不是公司的責任,而是身爲作技術的我,或者負責×××的個人責任。我要作的僅僅是不斷的修煉本身的內功,要成爲那個可以影響別人的人,而不是被別人影響的人。

不要作技術的奴隸

技術服務於生產。

一開始我一直在犯這個錯誤: 爲何不用×××新技術,爲何不大力推廣×××。

可是慢慢的,我開始明白,盲目的追求新技術,新方案是沒有意義,甚至是可恥的浪費。畢竟適合的纔是最好的。

殺雞焉用牛刀,譬如一開始僅僅是作一兩個靜態頁面,徹底沒有必要用上那些看起來高大上的技術。至於若是後續拓展怎麼辦?事實證實,後續的拓展是不可控的,你沒法一開始就假設出全部的可能,並且大部分狀況下,並無這種拓展,因此若是一開始殺雞用牛刀,每每這些資源都浪費了。

並且,IT行業技術更新迭代很是快速,每每如今很新很高大上的技術,過個一兩年甚至是幾個月就已經頻臨淘汰了,所以不能盲目的追求新技術,而是應該修煉內功的同時選擇合適的技術。須要具有的每每不是已掌握多少技術,而是快速掌握新技術的能力。

固然了,若是一開始目標就很明確,譬如是×××要求很高的產品,這時候就須要進行技術選型,選擇一款最合適的技術。這裏再也不贅述。

個人生活

個人生活中不止有工做。

從畢業後開始工做的半年後起,有了第一份業餘愛好,以後一發而不可收拾。

  • 15年11月份,從0開始學習口琴
  • 16年3月,從0開始學習吉他
  • 16年10月,開始撿起英文閱讀,並堅持寫讀後感
  • 16年10月,開始持續性更新博客
  • 17年2月,從0開始學習日文(__4月已棄__)
  • 17年2月,開始業餘閱讀專業技術書籍

這些都是我之前沒有作的,或者有一些是之前想作而沒有作的。
多了這些活動後,天天的生活變的忙碌又充實,有時會感受有點累,可是變的更有但願,彷彿天天都能感受到本身的進步,也不會再爲將來而迷茫。

這麼多的業餘愛好真的好麼

我也捫心自問過,英語都沒學好,還去學那日文做甚,弄這麼多的習慣,分散了精力,還不如減小一些,將剩餘的時間專精一門。

可是事實是,現實生活着的習慣並非數學中的加減法那麼簡單,我減掉一門所剩餘的時間並不必定就會投入到另外一門中,也許若是我將這些都減掉,最終又會回到之前,更多的時間都浪費在了刷新聞,看小說中了。

永遠都不要高估本身的毅力,我對此深信不疑。曾經也立下過很多豪言壯志,譬如堅持背單詞,但實際上,最長堅持了一個禮拜就放棄了,由於它太無聊了,也沒有特別的興趣,並且沒有正確的反饋激勵機制,致使一段時間沒有達到心理預期後就自動選擇了放棄。到如今,當初背下的那些早就拋到了九霄雲外了。

我假設過,若是當初我像如今同樣,天天的目標是英文閱讀,但有一個最低底線,不管如何都要完成的,這樣一來天天至少在英文上花費0.5-1個小時,那麼大學四年堅持下來,差很少有1000小時了,也就不會有如今的遺憾了。

固然了,現實中沒有若是,但正是由於不能重來,才更應該吸收之前的教訓,要更深入的認知本身,因此我如今才這樣定製計劃,根據我自身的經驗(因人而異),我發現業餘生活中(工做下班後其實身心都比較疲憊的),堅持一門活動超過1個小時後就會效率大大下降,內心也會開始排斥。譬如最開始個人習慣只有口琴,可是也沒見到我會每晚3,4個小時都花在上面,而是作完這個平常後,我將時間又消耗在了那些無心義的刷新聞,網頁中了。譬如在我開始堅持英文閱讀的時候,也沒見到比如今花費更多的時間,而是一樣在這個完成後心就放鬆了。

爲何在堅持

爲何我會突發奇想的弄這麼多業餘習慣。

講真,一半是天性的釋放,一半是外部的刺激。

剛開始工做的半年裏,業餘生活百無聊賴,又不想過分浪費生命,因而準備自學一門樂器,加上某些外部因素,就選中了口琴。因而從0開始,一直堅持學習。

再到後來16年10月時,忽然發現原來堅持了一年的習慣就能給本身帶來這麼大的改變,因而一直想改變的衝動就開始在心底滋生。以後,看了一部影響深入的《側耳傾聽》,被一句話深深觸動:由於你,我想要變成一個更好的人,不想成爲你的負擔,所以發奮,只是想證實我足以與你相配。

只有變的更好,才能和更好的人相遇。 這是個人感悟,因而我開始規劃本身將來3年的人生。

因此我決定開始利用本身的業餘時間,因此我決定要讓本身更加的充實,因此我決定要作一些之前不敢嘗試的事情。由於此刻的我明白了,最怕的不是失敗,而是我本能夠。

接下來的行動

最近,在一段時間漸入佳境後,發現仍然有部分時間沒有獲得充分的利用,因而在某個夜晚,忽然心血來潮,決定準備新增一項從0開始學電鋼琴,也算是圓兒時一個夢。

另外,我知道,這些 「計劃」 都是長遠的,它是爲將來的人生準備的,多是27歲,30歲,甚至是40歲。

拒絕功利,不要心急。我須要作的僅僅是堅持與習慣。而後迎接新生!

個人思想

思想是一我的的靈魂。

截止至如今,我能感覺到個人思想歷經了兩次「蛻變」。

第一次是在大學裏,那時候由一個什麼都不懂,沒有獨立思想的「模板」高中生,蛻變成了一個開始獨立思考,有本身喜歡方向的大學生。那一次的變化,將我從自卑,壓抑,病態的思想中解放出來了。

第二次則是在16年10月左右,這一次我開始真正的規劃人生,再也不隨波逐流,開始爲本身的將來而負責。這一次制定了以上的那些計劃,開始了本身的堅持,開始嘗試奮鬥的滋味。對我來講,它更像是一次「開竅」的過程。就跟武俠小說中打通任督二脈同樣,今後人生會走向不一樣的軌跡。

爲本身的將來負責

或許是堅持事後纔會明白,或許是見識了那些堅持的案例後纔會明白: 人生無需後悔

3年前你想成爲何樣的人(請科學且合理),而且行動,3年後的今天你就會大機率的成爲這樣的人。可是若是僅僅是想一想,那麼3年一晃而過,什麼都不會發生。因此,若是錯過了,請不要忙着後悔,而是應該吸收教訓,而下一個3年而準備。

因此爲了成爲咱們想要成爲的人,爲了將來再也不後悔,請對本身的將來負責,行動起來,不斷的努力,前行!

後記

生活在這花花世界中

人活着,仍是得有點夢想,有點追求,不然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永遠只和本身相比較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和24歲的我相比,能隨便找到一大堆比我強的,以及比我弱的。可是這又有何意義。人生畢竟不是一場比賽,每一個人出生起點都不同,背靠資源也不同,先天體質更不同。若是要和每一個人相比,豈不是太累。並且見到比你弱的又如何,是鄙視,是鬆懈仍是沾沾自喜?見到比你強的又如何,是崇拜,是灰心仍是一蹶不振?

和他人比較,沒有任何意義,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不會是最強的那個,也不會是最弱的那個。所以,只須要與本身相比較便可。比你以前的本身更好,這就是進步。

固然,有時候可能須要點外部因素刺激,譬如喝喝雞湯,看看某人的奮鬥史,但請不要和本身的實際進行對比,由於二者外部因素每每天差地別,而是應該換種方法,譬如代入角色,能夠設想下若是本身是他,可否作到這樣。也許這樣會更爲有效。不然即便看了再多的奮鬥史,也永遠只是活在他人的世界而已。

青春將逝,下一個路口再見

有機會再獻上一首給24歲的本身的曲子吧。

博客

初次發佈2017.04.03於我的博客

http://www.dailichun.com/2017/04/03/nowIamTwentyFour.html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