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念(一)《智能時代》

一些閒話:大概半個月的時間讀完了《智能時代》(吳軍著)一書,除了推薦書單的部分,都通讀了一遍,談及感慨也好,漫話也罷,多少有點話想說,不吐不快。因爲我的見識水平受限,難免出現言語不妥或頗顯幼稚之處,還請看官海涵,不吝賜教。網絡


  和書名同樣,書中所涉及內容是圍繞現在時代的智能化展開的,這本書更像是一本而今智能化時代從何而來的簡史,從工業革命到信息革命,做者講了故事,擺了數據,談了道理,說了理解,立體鮮明地體現了做者對於時代的思考與認識,筆者天然沒有擁有做者對於智能時代理解的高度,所以從書中找到了許多先前並無悟到,或者說是想得不夠透徹的思路和道理。好比說書本較前面章節說起的大數據的多維度特色,筆者在這以前一直覺得多維度就是一堆雜亂無章的信息,其實反而是多維度可以很是全面地刻畫出具體到每個人的畫像,實屬震撼。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當屬「大數據思惟「與「機械思惟」,在我理解了做者所說的意思看來,兩者的區別其實就是——「機械思惟」強調由因致果,注重因果推導;「大數據思惟」則側重相關性。這並不意味着「機械思惟」不提倡相關性,相反過去許多的發明發現本質都是基於相關性的,不過「機械思惟」卻會在這之上,嘗試着,或是說執着於尋找本後的緣由,而後再從緣由來推導到發明發現的成果,以此來證實本身的絕對正確。顯然,在人類進步的長河中,正是因爲「機械思惟」近乎執念地尋找緣由概括總結,纔有了而今的科學王國,然而,現在的世界,企圖像前人找到一個簡單的公式而來描述當下的世界,其實在我看來可能性已經很是得小。其一,此時不比彼時,滄海桑田,社會科學環境鉅變,人的思惟意識早已有了飛躍般的提高。其二,先來後到。這個也是得益於一次離散數學課上老師的趣談,笑談到就算你和之前的數學家同樣聰明又怎麼樣,你能想到人家想到的,發現人家比你早生幾百年,早就提出來了。然而咱們就所以消沉?其實否則,由於咱們反而「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其次,書中談到了大數據時代許多方面,在此我想說說書中較爲靠後的章節(實質上也是書本的最後兩章)——將來智能化產業(6)、智能革命和將來社會(7)帶給個人思考。故事要從2016年提及,那一年AlphaGo打敗了李世石。說來也巧,其實筆者自小的興趣其實有兩項——圍棋和書法。後來由於時間問題,選擇了書法(從第一次執筆的幼稚園同窗,到如今的大學生,其實寫字並無外界想象得那麼輕鬆和隨意,至少我以爲我有資格說這句話),放棄了圍棋,也漸漸從閒暇之餘偶爾執手黑白,拼殺方寸(筆者的棋藝挺臭)變成了閒暇之餘專心裁紙洗筆,畫紅塗黑(師傅原話直譯)。看到彼時心中的大佬被一臺機器戰勝了,內心很不是滋味,在此以前,固然知道卡斯帕羅夫大戰深藍,可是在我看來那時候所謂的深藍,其實並不深(相比於AlphGo來講),並且進步速度確定和AlphaGo也是天壤之別。固然這些都是後話,在2016年這一系列的事件以後,甚至學校的做文練習都在討論「人工智能」對於人類社會的將來前景到底能起到什麼樣的做用,彼時做爲一個讀書很少又不瞭解人工智能的高中生,筆者在那時天然沒有什麼感觸好絕一條狗,人都下不過。不過,在這三年之中,確實感覺到了所謂「人工智能」對於生活的改變,或是說這其實就是一場智能革命。最淺顯的,就是如今基本上全部的科技廣告都會把原來的智能化、自動化,稍加修改,變成咱們是人工智能的,咱們是弄潮兒,咱們這個產品這個技術很新。事實就是這樣,時代永遠不缺少蹭熱度的「弄潮兒」,並且目前不少的應用都是開源的,調調函數,抄抄網絡本身玩玩的事情很是簡單,並不足以掛齒,真正有價值的是浪潮背後的弄潮兒,那纔是時代的寵兒。
  再者,就是父輩的勉勵。家父醉心傳統文化,沒有錯,是醉心。一個熱衷琴棋書畫詩酒花(家父最差應該就是音樂基因了233,然而棋和書畫的啓蒙都是家父),同時指望柴米油鹽醬醋茶(據我爸自擂會煮飯,然而長這麼大我只吃過家父煮的魚和主食)的典型的嚮往古時文人墨客生活的我所敬重的在我看來有遠見的家長。在得知我有幸苟進學校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的時候,那一句「好好努力啊,這個好像火起來了。」,加上從2016~2018(苟進的時候是2018)的我的所見所聞,讓我以爲,AI或許真的就是往後的浪潮之巔。事實證實,確實如此。得益於種種,人工智能崛起了,一個早在1956年夏天達特茅斯學院就出現的詞語,它呼喊着「I am alive」呼嘯地重如今了世人的眼前,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而這一次是士別60年,天然迎來了涅槃。狄更斯在《雙城記》的一句開篇,我以爲來歸納這個時代十分合適——「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裏僅截取前兩句)。爲何說最好?由於種種現象代表,咱們正在經歷着一次社會變革,和工業革命同樣,咱們步入了後信息時代,咱們居然有幸成爲過渡中的一批人,見證着社會的過渡,這是何等的幸運。爲何說最壞?由於經歷變革的人,是須要承受變革帶來的負面影響的,而這個影響可能長達半個世紀(書中做者有談及,在此並不贅述),也就是說,咱們要麼成爲弄潮兒,要麼甚至到死(20、30的青年人,再過半世紀,垂垂老矣)都會被這負面效果纏身。然而,做者也贊成能成爲弄潮兒的人畢竟是絕少數,大多數人作的應該是不觀望,不徘徊,改變機械思惟(並不是機械思惟很差,只是在智能時代,機械思惟對於普通人來講,是會侷限我的發揮的,簡單來講就是能從例子得出通常規律而且證實推導的人是少數的,可是能找到例子而且用好這些來使本身受益的人是相對更多的),跟上社會節奏以擺脫被負面效果纏身,纔是如今應該面對社會和時代的最優決策。
  最後,總結一下。《智能時代》在筆者看來是一本好書,說是智能時代,其實能夠比較通俗地說能夠是「大數據下的咱們應該如何思考和麪對時代變化」,書中的部分都頗有意思,也談到了大數據隱私方面的問題,讓筆者感慨良多,可是更想分享的是上述的方面,因此關於隱私的方面就不在博客中佔篇幅了。由於六、7章的內容是現在每一個人,不管是在校大學生或是已經踏上工做崗位的人,都應該思考的,時間裹挾着時代向咱們襲來,如何在巨浪中衝浪也好,立足也罷,是關乎我的、社會、國家,甚至人類的大計。固然,對於筆者來講,而今面臨的問題,無非能夠歸結爲:蟹已下鍋,正備碗筷,敢挑蟹黃一品鮮。函數


其實真的是雜念,可能看官們以爲大多都是沒有意義的口水話,事實就是我確實目前就是這麼思考和感慨的,或許層次之低不堪入目,但但願隨着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我能夠擁有更高層次的理解。大數據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