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將來是什麼樣子?

在不久前在京舉辦的第七屆中國雲計算大會上,連續三次參加大會的青雲QingCloud CEO黃允鬆接受了ZD至頂網的視頻專訪,分享了他眼中的雲計算市場、互聯網+、雲計算生態鏈以及對於初創企業的一些建議。前端

圖片描述

雲計算從幾年前的火爆到現現在的理性,黃允鬆認爲2015年纔是雲計算落地的元年。而云計算有朝一日像水和電同樣人人都用,但沒有人再去談論,纔是雲計算真正成熟的一天,青雲願意作空氣般存在的那個角色。數據庫

而對於雲計算業界的標準之爭、市場之爭、傳統企業的上雲之路,黃允鬆都有着獨到的看法,其中留給記者最深入印象的是黃允鬆在多個場合所強調的:青雲獨樂樂不如(你們)衆樂樂,他們但願這個行業多一些生態鏈條上的共建者,少一些單打獨鬥的壟斷者。不管服務傳統企業仍是創業公司,青雲拿出的都是100%的誠意。安全

2015年是雲計算落地元年 評判標準有兩個服務器

ZD至頂網:各位網友你們好,這裏是第七屆中國雲計算大會的現場,咱們請來了青雲QingCloud CEO黃允鬆(Richard Huang)接受採訪。Richard也剛剛進行了演講,你說這是第三次參加雲計算大會。實際上每一年的熱點都不太同樣,雲計算產業也是在風雲變幻當中。你認爲雲計算髮展這幾年是一個什麼樣的變化?網絡

黃允鬆:我特別喜歡談論這種話題,我以爲其實到2015年一切都在預期中,但眼不見爲虛。大概三年前我就給個人團隊寫了一封很長的E-mail,講到2015年是雲計算可能落地的第一年,這點很是關鍵。咱們看它可不可能落地,最主要的判斷指標兩個:架構

第1、傳統的大廠會不會跳進來。你看今年的感受就能夠看到,無論演講仍是展區,傳統大廠幾乎都在裏面,甭管他之前是作ICT、IT的,仍是作通信的,包括作互聯網公司的,其實他們是IT的消費者,但全部人都在去作雲計算,至少他們在offer一些service出來,說明這件事是真的。就像不少年前比爾·蓋茨很興奮說咱們終於要成功了,保羅問他爲何要成功了?他說由於IBM終於要作PC機了。這裏面咱們看一個產業的第一個指標,傳統的大廠會不會進來,由於傳統的大廠都很保守,決策鏈很是長,不可能說行業裏有個新趨勢他們就跳進來。通常來講,傳統機構的大老闆們,他們腦中最主要不是看技術,而是看財報,因此他除非能看到有回報的可能性,不然他是不會投資的。工具

第2、客戶是否是真的準備好了。我不知道今天別的公司有什麼客戶過來,就光咱們QingCloud到達現場的大型的傳統機構客戶就已經差很少有10家了,並且他們不必定都是北京的,有不少是從外省千里迢迢來北京是,爲何他們有興趣參加這種會議?我以爲很重要的就是他們心態的變化。我舉個例子,但不方便提名字,去年8月初我去南方拜會一家很大的銀行的基礎設施總經理的時候,我跟他第一次見面很不愉快,由於我相信雲計算很重要,但他以爲雲計算沒什麼用,這是去年8月份。但到今年一季度的時候,他跟我之間就已經成了睦鄰之交了,由於他本身本人能深入的意識到雲計算是很是有幫助的。這是我感到的第二個變化,就是傳統的企業級的客戶已經really ready for cloud computing,這也是一個很重大的變化。oop

而去年和前年,我也參加了雲計算大會,以我爲例,我去年的演講更加偏技術,我甚至談到咱們怎麼作I/O、怎麼作網絡虛擬化,談的很細。爲何?由於那個時候的聽衆,更可能是一些帶有很強求知慾望的人。若是有傳統機構來的人,他們首要的出發點是去看看雲計算,看看它行不行,他們仍是抱着這樣的心態,但今年你們更多談論的是方案、是落地,這點很重要。而這對於整個雲計算產業來講是一個巨大的利好消息,我相信2016年真的是遍地開花,幾乎不可能看到還有哪一家公司不去用雲的方式組織本身的IT鏈條、不用雲的思惟去開發本身的應用程序、不用互聯網的思惟方式去開拓本身的市場機會。若是還有公司是這樣的,我以爲差很少也就到頭了,就能夠考慮一下幹別的了。佈局

「互聯網+」是IT基礎設施的上層建築大數據

ZD至頂網:如今雲計算好像沒有「互聯網+」、工業4.0、中國製造2025這麼火,這塊主要指傳統企業,尤爲傳統的製造業他們互聯網的創新轉型,這當中青雲QingCloud能作一些什麼事?你剛纔說的青雲的企業級客戶仍是金融的客戶,還不是特別傳統的企業,對於傳統制造業,大家能作點什麼?

黃允鬆:這個問題很是好,我上個星期週末在深圳跟上海和廣東兩撥人一塊兒開會,咱們談論的主題就是工業4.0。中國的高端製造業基本在華東一帶,稍微低端一點基本在華南一帶,主要就是靠華東和華南支撐着咱們國家的製造業,因此咱們在深圳開了這場會。由於工業是一個很寬的領域,不像金融是很窄的,固然,無論是中國人、歐洲人,仍是美國人、日本人,包括中國臺灣,工業4.0對於整個工業行業來講,基本上是惟一的將來。我先講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特斯拉的工廠。中國有不少先知先覺的朋友們到特斯拉的美國工廠參觀,最大的感嘆是那個工廠一我的都沒有,中國最早進的工廠也不可能一我的都沒有,總得有人配備在那裏,但特斯拉的工廠確實一我的沒有,這就是一個赤裸裸的高度自動化的調度系統,就是整個工廠的調度級管理系統。

首先,工業4.0必定要自動化。第二個須要作的就是API的設計、開發以及開放。必定要有API吐出去跟別的工業系統是聯合的,這個API比今天咱們談論手機上的App、小遊戲、計費系統,還有道具的買賣系統的API要有意思多了。這裏吐出去的API,例如這個API告訴你怎麼加工木材,那個API告訴你怎麼測螺絲的螺紋,還有個API告訴你怎麼製做輪胎的花紋。第三,不一樣製造系統的整合過程。這個地方有點像IT行業普遍存在的系統集成商,到工業4.0,工業界須要大量的這樣的系統集成商,這三點都須要基於IT基礎設施。因此什麼叫雲計算?雲計算咱們爲何會那麼重視它?其實簡單來說,從創業的角度、從公司的角度,作應用程序是最簡單的,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個實際問題。但我不認爲如今對咱們來講這是一個正確的時刻,對咱們來講,這個社會最須要的是一個統一的、動態的、彈性的、極度敏捷、極度廉價的全社會公用的IT基礎設施。這個IT基礎設施的投資人是能夠多樣化的,能夠是咱們投資的,好比QingCloud投資的,就是QingCloud的公有云服務;也多是客戶投資的,就是私有云;也多是咱們的合做夥伴投資的,我都不知道怎麼叫它了,究竟是公仍是私?說不清楚。因此,投資方能夠是多樣化的,對於基礎建設的投資方,就好像咱們修高速公路,每一個省的那一段是由當地的省主導投資的。

咱們作QingCloud的時候,爲何要Push整個IaaS和PaaS到這麼深的層面,那麼重視技術、對於成本的控制、對於敏捷性的提高,就是由於一切的「互聯網+」也好、工業4.0也好、O2O也好,全部的這一切,若是沒有IT基礎設施,一切都是白談。「互聯網+」和O2O在中國大陸最流行的兩個東西,好比O2O,隨便訂餐的仍是買菜的,仍是買車票或是訂酒店的,若是沒有IT的CPU、內存、網絡、安全、存儲,沒有這套設施,沒有中間件的話,全部這一切都是空中樓閣。簡單來講,你的APP寫完以後跑在哪裏呢?爲何我常常講QingCloud要變成一種空氣通常的存在,首先空氣對於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第2、它是廉價的,由於空氣幾乎是免費的,除非污染過重,背個氧氣罐,纔要錢。雲計算這個東西必定要變成看不見的一層,要被整個社會所忽略,到那個時候這個行業才取得了偉大的成功,若是咱們還在談論雲計算,這個行業依然是幼稚的,就好像咱們不多談水和電。

如今雲計算也好,大數據也好,多少人在熱捧這些東西,但這是不對的。整個QingCloud的基礎就是大數據,沒有大數據咱們公司不可能就這麼點人,咱們須要十倍的人數才能運行好這麼大的business。由於咱們有足夠的採樣、足夠的分析,才能造成足夠的判斷,雖然是由計算機判斷的,但它足夠的準確,咱們不須要那麼多人類去運營QingCloud這樣一個服務,也不須要那麼多人類去運營QingCloud這樣一個公司,所有是基於大數據的。我不多在公共場合特別強調大數據,緣由是大數據原本就是這個社會運行的機理。我特別喜歡一個歷史學家叫黃仁宇,他的偉大之處在於他認爲中國的歷史絕大部分都很是成功,但尤爲是近現代以來,有一個地方是最大的失敗,即歐洲人的歷史是用數字管理社會,中國人是用感受管理社會。用數字管理社會,其實說白了就是大數據,就是領導作決策的時候,不要拍腦殼,而是須要基於大量數據、作好分析,最後造成一個結論,下面團隊纔去執行。這樣才能保證這個社會的、國家的有效運轉。

一樣的道理,咱們在IT系統裏面也好,企業級的各類保險、銀行,或者製造業、或者農業,養豬、養雞,隨便什麼,包括物流、零售,若是沒有數據,怎麼知道哪條裙子最好賣呢?因此在我看來,無論是「互聯網+」,仍是O2O,仍是工業4.0,全部這一切都是雲計算及大數據的上層建築,我把它稱之爲Application。QingCloud發佈的AppCenter也有這樣的夢想,咱們但願促進這個社會更加劇視上層建築,不要談論QingCloud、不要談論雲計算和大數據,由於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咱們要作的就是管理這些資源,讓他們支持上層建築。好比家居智能化,它靠什麼?若是沒有云端的能力,家居智能化就是一個笑話,不可能每一個家庭都在數據中心託管個服務器吧,因此必定要有云服務商。這個雲服務商,能夠把它叫PaaS、SaaS、IaaS,對用戶來講是透明的,當用戶想擁有計算、存儲、網絡、安全等能力的時候,他只要想要,馬上就能擁有;不想要的時候,資源馬上消失。因此什麼是雲計算?雲計算就是整個社會最底層的基礎架構。

標準太多會鎖定用戶 獨樂樂不如衆樂樂

ZD至頂網:你剛纔講的觀點,讓我想起有一句話:三流的公司作產品,二流的公司作品牌,一流的公司作標準。你贊同嗎?

黃允鬆:很是贊同,但咱們不能作標準,由於IT行業的標準太多了,因此咱們選擇遵循現有的標準。好比IaaS層的輸出,咱們給用戶的東西是什麼?就是計算、存儲、網絡、安全四個方面。計算咱們輸出的就是X86指令集、ARM指令集,咱們可能還會加上Power指令集。但無論是哪個指令集都是沒有通過分毫修改的全虛擬化,也就是說它是100%標準的指令集,在人類全部的領域,只要是IT領域,全部的指令集就是這些,咱們是不建立任何標準的。再好比存儲接口,咱們走的接口就是SCSI接口,這是一種很是規範的、在整個全行業普遍存在的,咱們採納的也是百分之百兼容的硬件設備。咱們不建立任何新的標準,咱們走的就是標準化的,無論你是PC機,仍是筆記本電腦,仍是手機,或者是一臺戴爾的服務器,HP的服務器,IBM、聯想、曙光、華爲、華三,隨便哪一個公司的服務器均可以Run QingCloud。

爲何走這條路呢?咱們這個行業太多概念、太多標準。我開篇的時候雖然講的比較隱諱,實際上我是帶有一點批判的意味在裏面的,概念太多會使得IT用戶的成本居高不下,任何一個廠商在製造一個概念,或者製造一個標準的時候,尤爲是大廠,它的第一齣發點不是爲了讓事情變得更簡單,而是爲了讓本身公司的利潤變得更高。

其實有不少東西,從標準的角度來講,你爲何須要去建立一個新的標準呢?我跟你以前聊天,能夠用中文、英文,若是懂得日語,還能夠用日文,爲何要建立一種新的語言,叫ABC Language呢?沒有必要吧。實際上設備間的通信協議,好比設備間的發現協議,太多了,但你去看看那些協議,有那麼大的區別嗎?沒有。那爲何每一個人都會想搞一套本身的東西呢?——利益最大化。由於只有這樣才能鎖定用戶,咱們稱之爲vendor-lockin,這種作法其實是很是不恰當的。我作QingCloud的時候,始終強調獨樂樂不如衆樂樂,爲何我會強調這個觀點?很是關鍵,必定不容許任何一個IT vendor壟斷一切,這是不能夠的。這個行業必定要薄薄的分層,每一層上面都有人在作,透過API的協做完成整合,讓系統集成的能力變得更加突出,用戶的選擇面變得更寬,任何一個vendor都有能夠被替換掉,在這裏面沒有人是永恆的。不少人認爲英特爾X86的指令集不可取代,當咱們隨着應用程序不斷的由IaaS到PaaS到SaaS,隨着雲計算慢慢的變得透明,早晚有一天,也就三五年,雲計算這個行業就會消失,變成看不見的一層,指令集就變得再也不重要了,沒有人在意指令集是什麼東西?當你在手機上定餐的時候,你會在意這個指令集是用X86的CPU在數據中心處理的,仍是用ARM的指令集,仍是用Power處理的,你不在意這個。隨着IT系統大規模的集中,到那個時候咱們今天一切看起來很正常的所謂的那種廠商控制的規範都不重要了,咱們會迎來一個全新的API爲王的生態時代,API全功能的開放,沒有任何限制,幾乎是免費的,這時候全部的創新都會瞬間迸發出來,由於IT太貴了。

一個簡單道理,你以爲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公司,它的IT壟斷能力是否是它公司成功的一個巨大法寶。舉個例子,就算你比馬雲更加擅長作電子商務,你也很難跟他競爭,不光光是他的電子商務帝國已經在那裏存在了,更主要的是,你有那麼多服務器嗎?你有那麼多帶寬嗎?你有那麼多機房嗎?你買得起嗎?

京東做爲後起之秀,儘管是不那麼後起之秀的後起之秀,你能夠問問京東在IT上的開銷有多少,那是一個天文數字般的開銷,有幾我的真能砸錢下去?若是咱們真的讓IT行業走下神壇,若是IT成本削減99%,只剩下1%,整個社會創造力是否是會被很大程度的激活。我認爲中國14億人口會作生意的大有人在,可能就是在中國西部地區的某一個小地方,真的頗有商業天分,但他沒有能力,沒有錢去投資基礎建設。咱們的責任,雲計算行業的責任是讓一切基礎建設變成空氣和水同樣的廉價,這樣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因此在標準層面上的作法,咱們最好的方法就是遵循現有的全部標準,而不要去建立新的標準,而且隨着咱們的成功、雲計算行業的成功,咱們不斷的壓縮標準的數量,讓標準愈來愈少。

爲何呢?由於那些標準最後對消費者來講,對於IT用戶羣來講都看不見了,但我看得見標準,因而這個時候個人選擇就變得很大了,我能夠選擇摒棄一些標準,擁抱更少的標準,慢慢的整個行業就全標準了。而越標準的東西,越適合大規模生產,平均成本越低,最終消費者會越受益,標準越少、越壓縮。其實從商業的角度來講,雲計算至關於在作一個團購的業務,咱們在團購IT資源層供應鏈上的標準供應商們的產品,好比芯片、主板、電源、溫控、操做系統、數據庫,咱們在團購這些東西,咱們把它團購到手以後,再把它包裝成一個標準的、可水平伸縮的產品,API開放出來再給最終的消費者用。這個角度消費者看到的是雲,沒有看到零配件,當咱們話語權慢慢漲上來以後,最後標準就能夠捏的愈來愈少,全社會遵循這些精簡後的標準,製造業的成本變得巨低無比,咱們進一步反饋到前端,給雲最終的消費者愈加的便宜,這就是咱們一直不停的控制成本的緣由。我認爲標準不該該再建立了,應該少一些。

ZD至頂網:但實際上對不少人來講須要犧牲不少暫時的商業利益,由於整個生態須要你們達成基本共識,這個問題要看一下市場的變化,或者說整個生態鏈的這些鏈條的變化。

黃允鬆:這個你也不用太擔憂,好比此次的大會,你注意到一個關鍵詞沒有?去年不少人都在講混合雲,去年咱們公司的甘泉也講了混合雲。混合雲是很是落地、很務實的、用於賺錢的話題,從QingCloud的角度咱們也在作這方面的業務。爲何?技術和理想說的再好,最終公司成長到那一步,好比50年後的事情確定是那樣的,但畢竟尚未到那個時候。因此咱們要落地,看哪些地方是有收入的,毫無疑問混合雲是有收入的。回到你的問題,其實也不用太擔憂,對於全部的廠商,無論傳統廠商,仍是咱們這樣的新晉廠商,其實都不用擔憂收入問題,由於從舊到新是十幾、二十年,甚至幾十年的事情,時間很是漫長,這個過程中蘊含着大量轉型期IT產業鏈升級的賺錢機會。這些錢足以讓咱們整個產業鏈的各個公司都很好的活下去,只要你謀求客戶利益至上、社會利益至上,只要你的方向不錯,你的公司就能往前滾動發展,最後你們會迎來一個完整的IT產業形態,就會變得很是完美。這個過程從最舊到最新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變化的每個步驟都是充滿了商業機會的,無論你賣設備,仍是賣解決方案,仍是賣軟件,仍是賣服務,包括特製化的開發,這裏面都充滿各類各樣的商業機會。因此,對全部的廠商,無論是100多年的IBM,仍是咱們這樣的新公司,都是擁有不少商業機會的,因此不用擔憂他們的利益。

創業公司要懂得利用社會資源 不要凡事親力親爲

ZD至頂網:咱們不但願經過收購、併購這種方式實現。下一個問題,剛纔您提到了不少的電商的壟斷企業,包括雲,其實也有不少大的公司,包括IaaS公司,沒有比較強的實力你沒有辦法來作IaaS。實際上如今有不少的初創公司、創業企業,好比作O2O的、SaaS的,他們都但願抓住這個好機會發展本身。對於初創企業,QingCloud可以給他們一些什麼樣的發展思路嗎?另外好比不管大家做爲服務的提供商,仍是合做夥伴來講,大家可以在中小企業市場作一些什麼樣的佈局?

黃允鬆:首先第一個問題,關於作公司的建議方面。前幾個月在一個小型的閉門會議上,我被邀請作了一個簡短的發言,他們大概在談論夢想之類的話題。我當時講夢想不管大小,只要方向正確,都是值得去努力的。我以爲我能夠把這句話引伸一下,對於任何一個領域的創業,無論像咱們這種純底層技術的創業,仍是偏生活類、服務類或者工做流控制的、偏應用類的創業項目,我認爲任何一種創業項目都值得咱們爲之奮鬥和努力的,只要是方向正確。千萬不要開歷史的倒車,由於如今這個社會的主流人羣基本上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你們有足夠的智商和情商,這些人很差忽悠。因此,你選擇創業項目的時候,方向必定要正確,這個正確不必定單純從生意的角度,而是要對社會推進的角度是正確的,好比能夠改善民生、能夠下降社會的總體運行成本、可讓社會變得更加和諧,這就是正確的方向。因此給創業中的兄弟一個建議,方向選擇相當重要:必定要順勢而爲,而不要逆風行走。

另外,要懂得利用這個社會的資源。我以爲既然你都在作創業了,千萬不要萬事萬物都本身作,由於這個社會資源的分層結構愈來愈精良。我講一個小例子,徹底跟技術無關的。好比我年紀還很小的時候,還在讀書的時候,我爸爸那代人他們工做的時候,都是國有企業,有完整的人事部門、行政部門、財務部門,各類部門,一個企業至關於一個國家同樣,每一種職能部門都有,很是的完整。無論這個公司究竟是化肥廠,仍是鋼鐵廠,仍是搞木材半加工的木材加工廠,全部的企業基本上結構都一個樣,是一個完整的國家體制。

但你看今天的企業,我看到不少超級大的公司,人力資源部已經沒了,人力資源都是外包的。好比會計部門,百分之八九十的業務都已經外包了,可能一小部分纔在本身公司內部,絕大部分的會計業務都外包了,就是財務部沒了。如今行政部門也開始沒了,最近美國有一個特別火到爆的創業項目,超級簡單,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叫Magic,就是祕書服務公司,甭管你要幹啥,就給他發一個短信,我要出差去長沙,發完就完了,就有人幫你把一切都安排好、處理好了。他有APP嗎?沒有,有網站嗎?沒有,徹底靠短信。很是簡單,你說我要洗衣服,人家幫你把衣服處理了。

你說它到底有多大的發展前景?這個我不敢說,不敢去評價它,但至少目前還挺猛的。從中能夠看出,第一,整個社會層次結構愈來愈分的清楚;第二,每一個層次愈來愈薄;第三,團隊愈來愈小;第四,團隊愈來愈專業化。最終會有人去作所謂的服務入口。因此,我給作創業的兄弟團隊的一個建議就是必定要懂得利用這個社會的資源。舉個例子,好比作餐飲也好、旅遊也好、外賣也好、最後一千米的社區服務也好,有必要本身去作服務器託管嗎?你能夠用IaaS。你若是根本不關心技術層面的東西,你不用關心中間件,你能夠用PaaS,這是IT行業跟雲計算相關的。

再好比說,你既然能夠找獲得幫你作網絡運營的光纖鏈路提供商,你有必要去租嗎?沒有必要,直接用別人的服務就行了。再好比大數據的分析,理論上你們均可以,實時數據能夠用Spark,靜態的歷史數據能夠用Hadoop。但若是大數據工具自己的研發不是你的團隊的目標,你徹底能夠用第三方的,北京這個圈子裏面,作大數據的公司多了去了,不說有一百家,也得有十幾、二十家,你徹底能夠跟他們一起搞。因此,必定要懂得focus your business,不要去碰全部跟你的生意無關的東西,這是很是關鍵的。我以爲這是我本身一個很深的體會,由於咱們本身也是這麼走過來的。咱們在運行QingCloud的過程當中,大量的使用第三方的服務,很是大量的,包括我剛纔講的AppCenter的理念,其實全部這些東西,無論CDN、安全、日誌分析、大數據分析,若是從這個服務的角度,QingCloud可不能夠作?這個有很難嗎?技術的東西只要你想作都能作,理論上。但實際上不必定是這樣的,怎麼樣去平衡,生意的成功真的是一門學問。我有時候講,技術上的決策有些時候很容易能夠反悔,生意上的決策真的要謹慎,千萬不要以爲無所不能,雖然你很厲害,IQ、EQ都很高,自信心爆棚,但千萬不要以爲本身無所不能,由於你在創業。你面臨的競爭對手都是巨無霸。好比2C領域,中國大陸很是絕情,只要作2C,就必定面臨阿里巴巴、騰訊這兩家巨無霸的公司,但我會鼓勵全部有志於作2C領域的人去作2C,咱們QingCloud會爲他提供最廉價的服務。甚至若是你要是可以成功的遊說到我,我甚至能夠給你免費提供服務,只要你成爲新成長起來的那一級,由於社會的發展必定要多元化,過分的集中會讓社會成本愈來愈高。好比淘寶給咱們解決的不少問題,但我相信大家做爲媒體人,大家應該作過很詳細的分析,淘寶除了帶來那麼多好處,所謂豐富了人們物質層面的需求,解決了供給兩方的問題,但我相信大家應該比我更加清楚,淘寶對於整個社會製造業、商業環境帶來的破壞性多強?因此,壟斷確定是很差的,必定要多元化。如今2C領域創業難,但我仍是會鼓勵全部人去作。

第二個問題,咱們會給他怎樣的幫助?很簡單,come to me, talk to me. 只要你可以讓我相信你,我會給你任何你想要的東西。另一個層面,創業圈子也都認識我,你們知道我這我的很熱心腸,我基本上平均每一個星期,怎麼着接待一個或者兩個創業團隊的人跟我談關於創業的話題,你們一塊兒討論,這個項目靠譜不靠譜,怎麼作之類的。我也很樂於提供幫助,我不只能夠給你我本身作創業過程當中的心得,我還能給你IT資源和能力層面的幫助,由於我有QingCloud公有云在那裏。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