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磁盤分區

1.磁盤與目錄的容量
列出文件系統的總體磁盤使用量node

(1)df命令windows

-a:列出全部的文件系統,包括系統特有的/proc等文件系統;
-k:以KBytes的容量顯示各文件系統。
-m:以MBytes的容量顯示各文件系統。
-h:以較以閱讀的GBytes、MBytes、KBytes等格式自行顯示,經常使用。
-H:1M=1000K取代1M=1024k的進位方式。
-T:連同該分區的文件系統名稱(如「xfs」)也列出。
-i:不用磁盤容量顯出,而以inode的數量來顯示
[root@localhost ~]# df -hT    #執行該命令
文件系統                類型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掛載點
/dev/mapper/centos-root xfs        39G  4.2G   35G   11% /
devtmpfs                devtmpfs  895M     0  895M    0% /dev
tmpfs                   tmpfs     911M     0  911M    0% /dev/shm
tmpfs                   tmpfs     911M   11M  901M    2% /run
tmpfs                   tmpfs     911M     0  911M    0% /sys/fs/cgroup
/dev/mapper/centos-home xfs        19G   33M   19G    1% /home
/dev/sda1               xfs      1014M  170M  845M   17% /boot
tmpfs                   tmpfs     183M  8.0K  183M    1% /run/user/42
tmpfs                   tmpfs     183M     0  183M    0% /run/user/0
[root@localhost ~]# df -h /etc   #將/etc下可用的磁盤容量以易讀的容量格式顯示
文件系統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掛載點
/dev/mapper/centos-root   39G  4.2G   35G   11% /
[root@localhost ~]# df -ih /etc    #查詢這個目錄的可用inode數量
文件系統                Inode 已用(I) 可用(I) 已用(I)% 掛載點
/dev/mapper/centos-root   20M    154K     19M       1% /

(2)du命令centos

評估文件系統的磁盤使用量(經常使用在推估目錄所佔容量)網絡

選項:

-a:列出全部的文件與目錄容量,默認僅統計目錄下面的文件量而已。
-h:以較易讀懂的容量格式(G/M)顯示,經常使用。
-s:列出總量而已,而不列出每一個個別的目錄佔用容量,經常使用。
-S:不包括子目錄下的總計,與-s有點差異,不經常使用。
-k:以KBytes列出容量顯示。
-m:以MBytes列出容量顯示

經常使用參數app

[root@localhost ~]# du -sh /etc    #統計/etc目錄的總用量
37M /etc

2.實體連接與符號連接
Linux磁盤分區ide

通常來講,使用 hard link 設置連接文件時,磁盤的空間與 inode 的數目都不會改變!
hard link 只是在某個目錄下的 block 多寫入一個關連數據而已,既不會增長 inode 也不會耗用 block 數量性能

(1)ln命令優化

做用:
建立連接,能夠將之當成windows中的建立快捷方式。ui

軟鏈接及硬連接的區別編碼

連接有軟鏈接及硬連接之分,軟鏈接就是Windows中建立了一個快捷方式,而硬連接則至關於直接複製了一份到指定位置。
兩者區別:軟鏈接佔用空間小,硬連接佔用空間大,當源文件不存在時,軟鏈接也就跟着失效了,而硬連接則沒事,它至關於一個徹底獨立的個體

選項:

-s:若是不加任何參數就進行連接,那就是建立的硬連接,而「-s」選項就是建立軟鏈接。
-f:若是目標文件存在時,就主動的將目標文件直接移除後再建立。

示例

#軟鏈接示例:
[root@localhost ~]# ln -s /etc/passwd /tmp/password   #建立一個軟鏈接
[root@localhost ~]# ls -ld /etc/passwd /tmp/password    #查看源文件及連接文件
-rw-r--r--. 1 root root 2342 7月  14 22:46 /etc/passwd
lrwxrwxrwx  1 root root   11 8月  17 22:54 /tmp/password -> /etc/passwd
#能夠看到連接文件的權限很大,但實際的權限以源文件爲準
[root@localhost ~]# du -sh /etc/passwd /tmp/password 
4.0K    /etc/passwd
0   /tmp/password    #能夠看到軟鏈接的文件大小基本能夠忽略不計
#硬連接示例:
[root@localhost ~]# ln /etc/passwd /tmp/password2  #建立一個硬連接
#分別查看源文件和鏈接文件的大小
[root@localhost ~]# du -sh /etc/passwd
4.0K    /etc/passwd
[root@localhost ~]# du -sh /tmp/password2
4.0K    /tmp/password2
#能夠看出來大小同樣
[root@localhost ~]# ls -ld /etc/passwd /tmp/password2    #文件屬性也同樣
-rw-r--r--. 2 0 root 2277 8月  17 22:58 /etc/passwd
-rw-r--r--. 2 0 root 2277 8月  17 22:58 /tmp/password2

3.觀察磁盤分區狀態:

lsblk命令

列出系統上全部的磁盤列表

選項:

-d:僅列出磁盤自己,並不會列出該磁盤的分區數據。
-f:同時列出該磁盤內的文件系統。
-i:使用ASCII的線段輸出,不使用複雜的編碼(某些環境下頗有用)。
-m:同時輸出該設備在/dev下面的權限數據(rwx的數據)。
-p:列出該磁盤設備的完整文件名,而不是僅列出最後的名字。
-t:列出該磁盤設備的詳細數據,包括磁盤陣列機制、預讀寫的數據量大小等

blkid命令

列出磁盤設備的UUID等參數

[root@localhost ~]# blkid    #查詢磁盤的UUID及文件系統
/dev/sda1: UUID="cfcc42fb-78c0-4bf6-84ec-bc3f52803d14" TYPE="xfs" 
/dev/sda2: UUID="fLk953-Bcni-gHbP-E6Sq-F5o6-55pz-LScGyM" TYPE="LVM2_member" 
/dev/mapper/centos-root: UUID="9693181b-8904-4ead-94d8-eb7638055f7a" TYPE="xfs" 
/dev/mapper/centos-swap: UUID="c5c51833-e6a5-4223-b848-aa02d2128dfe" TYPE="swap" 
/dev/mapper/centos-home: UUID="5a05f8d3-3211-401b-8f22-99ef3681777f" TYPE="xfs"

parted命令

列出磁盤的分區表類型與分區信息

[root@localhost ~]# parted /dev/sda print    #列出/dev/sda磁盤的相關數據,須要加「print」參數
Model: VMware, VMware Virtual S (scsi)
Disk /dev/sda: 64.4GB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B/512B
Partition Table: msdos
Disk Flags: 
#下面是分區數據
Number  Start   End     Size    Type     File system  標誌
 1      1049kB  1075MB  1074MB  primary  xfs          啓動
 2      1075MB  64.4GB  63.3GB  primary               lvm

gdisk命令

對磁盤進行分區等一系列改動操做,使用GPT模式進行分區,另外一種模式是MBR分區格式,使用fdisk命令,二者分區時的操做大同小異

能夠經過 fdisk -l 來列出當前系統中全部硬盤設備及其分區的信息

Linux磁盤分區

ID號對應的文件系統:

83:XFS
82:swap
86:NTFS
8e:LVM卷

Gdisk /dev/sda進入之後開始建立分區

* p   查看分區表
* n   建立分區 (p 是主分區 。e  是邏輯分區)
* m  能夠查看各類指令得幫助信息

mkfs命令
對磁盤分區後,須要使用此命令進行格式化。
XFS 文件系統 mkfs.xfs
EXT4文件系統 mkfs.ext4

選項以下:

Linux磁盤分區

[root@localhost ~]# mkfs.xfs /dev/sdb1   #格式化此磁盤,將會輸出磁盤的詳細信息
meta-data=/dev/sdb1              isize=512    agcount=4, agsize=1310655 blks
         =                       sectsz=512   attr=2, projid32bit=1
         =                       crc=1        finobt=0, sparse=0
data     =                       bsize=4096   blocks=5242619, imaxpct=25
         =                       sunit=0      swidth=0 blks
naming   =version 2              bsize=4096   ascii-ci=0 ftype=1
log      =internal log           bsize=4096   blocks=2560, version=2
         =                       sectsz=512   sunit=0 blks, lazy-count=1
realtime =none                   extsz=4096   blocks=0, rtextents=0
[root@localhost ~]# grep 'processor' /proc/cpuinfo   #查詢CPU個數
processor   : 0
#結果是隻有一個CPU,能夠設置相關參數,來優化文件系統的讀寫性能。

xfs_repair命令
對文件系統進行檢驗。

選項:

-f:後面跟的設備實際上是個文件而不是實體設備。
-n:單純檢查並不修改文件系統的任何數據(檢查而已)。
-d:一般用在單人維護模式下面,針對根目錄(/)進行檢查與修復的動做,很危險,不要隨便使用。

fsck命令

經常使用於檢查ext4文件系統並嘗試修復出現的錯誤,一般只有身爲 root 用戶且文件系統出現問題時纔會使用,不然,在正常情況下使用 fsck 命令,極可能損壞系統。另外,若是你懷疑已經格式化成功的硬盤有問題,也可使用此命令來進行檢查

使用 fsck 檢查並修復文件系統是存在風險的,特別是當硬盤錯誤很是嚴重的時候,所以,當一個受損文件系統中包含了很是有價值的數據時,務必首先進行備份!

選項:

-a:自動修復文件系統,沒有任何提示信息。
-r:採起互動的修復模式,在修改文件前會進行詢問,讓用戶得以確認並決定處理方式。
-A:按照 /etc/fstab 配置文件的內容,檢查文件內羅列的所有文件系統。
-t :文件系統類型 指定要檢查的文件系統類型。
-C:顯示檢查分區的進度條。
-f:強制檢測,通常 fsck 命令若是沒有發現分區有問題,則是不會檢測的。若是強制檢測,那麼不論是否發現問題,都會檢測。
-y:自動修復,和 -a 做用一致,不過有些文件系統只支持 -y。
-D:針對文件系統下的目錄進行最優化配置。
-b:後面接superblock的位置,通常用不到這個選項,可是若是你的uperblock因故障損毀時,經過這個參數便可利用文件系統內備份的superblock來嘗試救援。通常來講,superblock備份在:1K block放在8193,2K block放在16384,4K block放在32768。

mount命令
掛載文件系統

掛載以前以下:(建議)
* 單一文件系統不該該被重複掛載在不一樣的掛載點(目錄)中
* 單一目錄不該該重複掛載多個文件系統
* 要做爲掛載點得目錄,理論上應該都是空目錄

選項以下:

Linux磁盤分區

umount命令
卸載文件系統

選項:

-f:強制卸載,可用在相似網絡文件系統(NFS)沒法讀取到的狀況下。
-l:馬上卸載文件系統,比「-f」還強。
-n:不更新/etc/mtab狀況下卸載。

Linux磁盤分區

系統掛載的一些限制:

Linux磁盤分區

設置開機自動掛載時,一些能夠設置的參數

Linux磁盤分區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