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 Google Glass html
小編在朋友圈裏發了這樣一條狀態:「小時候玩橡皮泥會用布裹着泥巴擠出一坨屎的形狀,如今回想起來,那可不就是3D打印麼。原來個人極客氣質從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養成了。」本意是想獨自黑一下概念大於實際的3D打印,沒想到引發了不少業界人士的共鳴。看來很多人都認爲目前市面上流行的「3D打印革命」的說法言過其實。 微信
小編查閱了一些資料,試着理一理3D打印究竟是怎麼回事。
3D打印 並非新事物,它的學名是「快速成型技術」,上個世紀80年代就已經產生而且開始應用於工業領域。 iphone
維基百科釋義: 動畫
三維打印(英語:3D printing),即快速成形技術的一種,它是一種數字模型文件爲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經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過去其常在模具製造、工業設計等領域被用於製造模型,現正逐漸用於一些產品的直接製造。特別是一些高價值應用(好比髖關節或牙齒,或一些飛機零部件)已經有使用這種技術打印而成的零部件。「三維打印」意味着這項技術的普及。 google
一說「快速成型」,也就是模具製造的一種,而套上「3D」這麼洋氣的名字以後逼格迅速上升幾個等級,但本質上仍是一種工藝生產技術。並且並非最近才冒出來的前沿科技,資料顯示最先的三維打印的例子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那時的三維打印機體量很大、很昂貴,應用場景和所能製造的產品可能很是有限,主要適用於一些工業領域,使用專有的金屬粉末、鑄造介質(如沙子)、塑料或磁帶,並用於許多快速原型使用的大學和商業公司。 設計
3D打印的熱門也是因爲最近幾年它開始用於民用,有了走入尋常百姓家的可能。科技大拿Chris Anderson等人的吹捧,科技圈一些人尊其爲「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標誌」,以及國外一些新興3D打印公司的出頭,讓人看到了3D打印所能帶來的無限想象力。 3d
依然是維基百科的解釋: code
三維打印的設計過程是先經過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或計算機動畫建模軟件建模,再將建成的三維模型「分區」成逐層的截面,從而指導打印機逐層打印。設計軟件和打印機之間協做的標準文件格式是STL文件格式……打印機經過讀取文件中的橫截面信息,用液體狀、粉狀或片狀的材料將這些截面逐層地打印出來,再將各層截面以各類方式粘合起來從而製造出一個實體。 htm
簡單的說,3D打印把一個物體分解成不少薄片,每次打印出一個薄片,最後組合在一塊兒就成了一個完整的物體(這和醫院的CT檢查倒有點相似)。實際上3D打印就是一種跟過去不一樣的製造工藝,它改變或者簡化了工業生產的流程,但並無改變生產自己,因此咱們不能期望3D打印能打印一切。按照原理,你把一頭豬塞進3D打印機裏也許可能能夠打印出一堆臘腸來,但反過來把一堆臘腸塞進3D打印機——以現階段能預見的技術水平——應該是沒有辦法打印一頭豬出來的。 圖片
3D打印能打印的,應該是現階段可以以傳統工藝製造出來的、而且製造步驟是機器可以理解和執行的產品,好比說,若是如今你知道怎麼生產Google Glass而且過程所有能由機器執行,那麼纔有3D打印Google Glass的可能性。
小編的同事昨晚去本地一個創客空間打印了一副Google Glass ——固然只是模型,現階段也只能是模型。
目前3D打印除了技術以外,遇到的最大的瓶頸就是材料問題。目前3D打印支持的材料有尼龍、鋁 、樹脂、 ABS (一種強度高硬度好並擁有最好尺寸精度的材料)、鈦、不鏽鋼等等十多種可以溶解又從新塑形的材料,十分有限。在國內,這種材料的限制更明顯:自主研發的3D打印機大多隻能打印金屬、ABS這區區兩種材料,並且一臺機器只能打印一種材料,沒法實現打印材料的自由切換。
如今民用3D打印應用最多的場景就是打印一些玩具、模型等等,日本的人偶已經打印得很精緻,而咱們的小編在深圳本地創客空間用3D打印機打出來的成品是這樣的:
這是一個手機殼,從這個圖片咱們能夠看到:3D打印的工藝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啊。離大規模應用還有難以預期的距離。
可是3D打印確實仍是一種讓人心潮澎湃的技術,小編對於可以表明將來的技術保持一顆敬仰之心,將來3D打印會怎麼發展、能夠實現多少功能,能夠盡情想象。只不過現階段,3D打印所受到的關注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它應該承載的。
P.S.:固然,小編不是3D打印方面的專家,這篇文章就算是個磚頭,若是各位讀者有玉,盡能夠狠狠地砸過來。
本文首發於雷鋒網官方微信,由運營小編雷嬸撰寫,編輯林藠頭代發。更多精彩盡在微信公衆帳號「雷鋒網」(ID:leiphone-sz),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