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現在,互聯網的產品的系統都會涉及到緩存,而用的最多的要數redis了。不管是功能測試仍是性能測試,咱們對這個中間件仍是有必要好好去學習下的,由於你在功能測試的時候,有些請求是讀取緩存的,或者有些key是存儲於緩存,你得清楚知道請求的數據落點到哪裏,你纔好驗證;而性能測試到同窗就更不用說了,更是須要深刻學習。
web
我會按照redis的安裝、redis配置參數、redis命令、redis的性能指標、如何本身開發redis監控腳本等4個方面,逐一會和你們分享,至少可以幫助你基本掌握redis的大部分經常使用內容了,不過仍是須要你本身去實踐和總結。redis
1redis安裝數據庫
我本身的服務器操做系統是centos6.6,完整的傻瓜式的redis安裝步驟以下,期間未遇到問題,仍是比較順利的。centos
一、須要提早安裝好gcc相關的包;
yum install -y open-ssl-devel gcc glibc gcc-c*
2、下載redis的tar包;
cd /usr/local/src/
wget http://download.redis.io/releases/redis-4.0.2.tar.gz
3、解壓tar包;
tar -xvzf redis-4.0.2.tar.gz
4、正式安裝,指定特定到安裝目錄;
cd redis-4.0.2
make MALLOC=libc
cd src/
make install PREFIX=/usr/local/redis
5、拷貝redis.conf配置文件到特定目錄;
mkdir -p /usr/local/redis/etc
cp /usr/local/src/redis-4.0.2/redis.conf /usr/local/redis/etc/
6、添加redis到命令到全局變量,方便在任何目錄執行;
vi /etc/profile
在最後行添加:
export PATH="$PATH:/usr/local/redis/bin"
緩存
執行完上面的步驟後,須要啓動redis服務器,命令以下,指定配置文件:安全
redis-server /usr/local/redis/redis.conf 服務器
默認狀況下,redis 不是在後臺運行的,若是須要在後臺運行,須要修改redis.conf配置文件中參數,下面會講到。微信
啓動後,須要驗證是否安裝和啓動成功。app
./redis-cli -h 127.0.0.1 -p 6380異步
至此就完成了redis的默認安裝。
2redis參數
安裝好了redis就沒事了麼,其實學習或工做中不該該這樣,還須要進一步瞭解redis.conf的配置文件,由於默認的redis配置可能不必定可以知足你的需求,譬如如何更改redis的存儲模式、如何修改鏈接數、如何設置密碼登錄、如何配置redis集羣、如何限制key的生存週期、如何分配內存大小等等。
redis.conf的參數項不少,不可能,也不須要每一項都去了解。我根據本身工做的經歷,梳理出來如下最常使用的,小夥伴們能夠先掌握起來。
1. Redis默認不是以守護進程的方式運行,能夠經過該配置項修改,使用yes啓用守護進程
daemonize no
2. 當Redis以守護進程方式運行時,Redis默認會把pid寫入/var/run/redis.pid文件,能夠經過pidfile指定
pidfile /var/run/redis.pid
3. 指定Redis監聽端口,默認端口爲6379
port 6379
4. 綁定的主機地址
bind 127.0.0.1
5.當客戶端閒置多長時間後關閉鏈接,若是指定爲0,表示關閉該功能
timeout 300
6. 指定日誌記錄級別,Redis總共支持四個級別:debug、verbose、notice、warning,默認爲verbose
loglevel verbose
7. 日誌記錄方式,默認爲標準輸出,若是配置Redis爲守護進程方式運行,而這裏又配置爲日誌記錄方式爲標準輸出,則日誌將會發送給/dev/null
logfile stdout
8. 設置數據庫的數量,默認數據庫爲0,可使用SELECT <dbid>命令在鏈接上指定數據庫id
databases 16
9. 指定在多長時間內,有多少次更新操做,就將數據同步到數據文件,能夠多個條件配合
save <seconds> <changes>
Redis默認配置文件中提供了三個條件: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分別表示900秒(15分鐘)內有1個更改,300秒(5分鐘)內有10個更改以及60秒內有10000個更改。
10. 指定存儲至本地數據庫時是否壓縮數據,默認爲yes,Redis採用LZF壓縮,若是爲了節省CPU時間,能夠關閉該選項,但會致使數據庫文件變的巨大
rdbcompression yes
11. 指定本地數據庫文件名,默認值爲dump.rdb
dbfilename dump.rdb
12. 指定本地數據庫存放目錄
dir ./
13. 設置Redis鏈接密碼,默認關閉
requirepass foobared
14. 設置同一時間最大客戶端鏈接數,默認無限制,Redis能夠同時打開的客戶端鏈接數爲Redis進程能夠打開的最大文件描述符數,若是設置 maxclients 0,表示不做限制。當客戶端鏈接數到達限制時,Redis會關閉新的鏈接並向客戶端返回max number of clients reached錯誤信息
maxclients 128
15. 指定Redis最大內存限制,Redis在啓動時會把數據加載到內存中,達到最大內存後,Redis會先嚐試清除已到期或即將到期的Key,當此方法處理後,仍然到達最大內存設置,將沒法再進行寫入操做,但仍然能夠進行讀取操做。Redis新的vm機制,會把Key存放內存,Value會存放在swap區
maxmemory <bytes>
16. 指定是否在每次更新操做後進行日誌記錄,Redis在默認狀況下是異步的把數據寫入磁盤,若是不開啓,可能會在斷電時致使一段時間內的數據丟失。由於 redis自己同步數據文件是按上面save條件來同步的,因此有的數據會在一段時間內只存在於內存中。默認爲no
appendonly no
17. 指定更新日誌文件名,默認爲appendonly.aof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18. 指定更新日誌條件,共有3個可選值:
no:表示等操做系統進行數據緩存同步到磁盤(快)
always:表示每次更新操做後手動調用fsync()將數據寫到磁盤(慢,安全)
everysec:表示每秒同步一次(折衷,默認值)
appendfsync everysec
19. 指定包含其它的配置文件,能夠在同一主機上多個Redis實例之間使用同一份配置文件,而同時各個實例又擁有本身的特定配置文件
include /path/to/local.conf
以上的這些參數,不少是和redis的性能息息相關的,你們務必要了解,能夠先收藏着,以便之後遺忘的時候查找理解。
3redis命令
redis4.0.2版本安裝完成後,在bin目錄下會生成6個命令,以下圖。
redis-benchmark:主要進行一些基準性能測試的工具;
例子:
./redis-benchmark -t get -h localhost -p 6379 -c 5 -n 100000 -d 10
表示啓動5個鏈接,發起100000個請求,每一個請求的大小爲10bytes,測試redis的get的性能狀況。
下面是一些經常使用的選項,供參考。
Usage: redis-benchmark [-h <host>] [-p <port>] [-c <clients>] [-n <requests]> [-k <boolean>]
-h <hostname> Server hostname (default 127.0.0.1)
-p <port> Server port (default 6379)
-s <socket> Server socket (overrides host and port)
-c <clients> Number of parallel connections (default 50)
-n <requests> Total number of requests (default 10000)
-d <size> Data size of SET/GET value in bytes (default 2)
-k <boolean> 1=keep alive 0=reconnect (default 1)
-q Quiet. Just show query/sec values
--csv Output in CSV format
-l Loop. Run the tests forever
-t <tests> Only run the comma-separated list of tests. The test
names are the same as the ones produced as output.
-I Idle mode. Just open N idle connections and wait.
redis-cli:鏈接redis服務器的命令行客戶端工具;
例子:
redis-cli -h 127.0.0.1 -p 6379 -a myPassword
表示命令行登錄redis,此處經過-a選項指定密碼登錄。
另外,能夠利用下面的方式執行命令,直接獲得命令的返回結果。
redis-cli -h {host} -p {port} {command}
其中command經常使用的以下:
info:提供服務器的信息和統計
exists(key):確認一個key是否存在
del(key):刪除一個key
KEYS pattern 查找全部符合給定模式 pattern 的 key;
flushdb:刪除當前選擇數據庫中的全部key
flushall:刪除全部數據庫中的全部key
set(key, value):給數據庫中名稱爲key的string賦予值value
get(key):返回數據庫中名稱爲key的string的value
DBSIZE 返回當前數據庫的 key 的數量。
ps:
另外給你們講講2個有用的選項-r -i。
-r 選項重複執行一個命令指定的次數。
-i 設置命令執行的間隔。
好比查看redis每秒執行的commands(qps)
redis-cli -r 100 -i 1 info stats | grep instantaneous_ops_per_sec
redis-server:redis服務相關命令;
redis-server /usr/local/redis/redis.conf
#啓動redis服務,並指定配置文件
其中下面的3個比較不經常使用,這裏暫時不介紹。
更多工做中的測試技能幹貨,你們能夠關注微信公衆號<大話性能>,會持續不斷分享,更多測試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