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留了一個引子,把英語學習描述成一種前期投入大,投入時間長,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其實我以爲,但凡一件事,能從技的層面作到藝的高度,都具有這種特色。這是廣泛現象,作什麼事情都同樣。之因此上篇不講,是以爲作事情不要太看重表面的利,蘿蔔+大棒的外在驅動當然有用,但內在的驅動則更爲持久。而這種收穫,纔是每一個人生命中的那種絕對。 ide
本人大學過四級,六級沒過。畢業後一直沒接觸過英語,2013年末開始學習英語,2015年末的雅思成績是7。你問我苦不苦,我總會想到2014年的一個個早上,在樓頂背單詞看日出的情景。但若是讓我答,我只會說樂在其中,不足爲外人道也。 學習
不管是書籍,音頻仍是視頻,大多數內容是以英文形式發表的,且短期內趨勢不會變。另外,我黨向來注意思想教育,並非每一本書都有中文版的,記得Peter Hessler談《尋路中國》時,這位久居中國的美國人說,原版的每個字我都不想刪,但是,沒辦法。 idea
我的而言,若是天天能有一個小時讀讀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和紐約時報(nytimes)該有多愜意,而午餐後看TED/TED-Ed/Crash Crouse幾乎成爲了ritual。在這個世界裏,你會了解一個在恐怖分子家庭長大的孩子,母親流着淚說「I am tired of hating people. 」,正是這句話改變了他生活的軌跡。你會聆聽KK暢談AI如何帶來第二次工業革命,還有大神Chris Anderson向你傾訴他心中的TED本質---a strange and beautiful object that we call an idea。 翻譯
所以,在數字化時代,若是可以掌握英語,你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取各種資料,更全面,更客觀。 視頻
上週讀到一個小故事,講印尼原始部落常常作一個遊戲:你們圍成一圈,第一我的對第二我的說一句悄悄話,這樣傳遞一圈下來,看看這句話最後變成什麼了。可見,即便生活在一塊兒,用一樣的語言,信息在傳遞的過程當中也是有損的。 遊戲
讀原版《1984》時,我也有相似的感受。當咱們翻譯成中文後,文字間蘊涵的份量還能保留多少?Big Brother從未出如今任何章節,只有對他聲音的描寫:「Big Brother is watching u.」。做者經過這種人物和聲音分離的筆法,帶給人的這種震撼,恐怕翻譯出來,就像「斷了的弦,再怎麼連,個人感受你已聽不見」。 ssl
所以,若是可以掌握英語,咱們能夠跨越時間、空間以及思想的障礙,更身臨其境,更原汁原味。 it
上面從量和質兩個方面,整理了幾點收穫。中文有一個成語叫作潛移默化,就體現了量變到質變的技->藝過程。當你讀一段英文,你大腦會先轉爲母語,再理解它的意思。這個過程體現了語言和思惟之間的相互做用。所以,不難理解,學習英語也是在學習思惟,更好的理解別人的文化。你會慢慢的把被動學習變爲主動認知,享受終生學習的態度,這點真的要感謝東北人。 音頻
利和弊永遠相對,不是隻有一條上山路。小野二郎說,壽司中有不少食材能夠替換,但金槍魚卻不可取代。英語不是金槍魚,但能夠升級咱們的硬件和系統,有效預防老年癡呆,讓咱們作一個捕魚達人。 object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下篇開始,和你們分享一下我背單詞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