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介紹到dockerfile的經常使用的指令,本篇將繼續講到dockerfile相關指令。html
CMD 指令的格式和 RUN 類似,也是兩種格式:node
shell 格式:CMD <命令> exec 格式:CMD ["可執行文件", "參數1", "參數2"...]
參數列表格式:CMD ["參數1", "參數2"...]。在指定了 ENTRYPOINT 指令後,用 CMD 指定具體的參數。python
Docker 不是虛擬機,容器就是進程。既然是進程,那麼在啓動容器的時候,須要指定所運行的程序及參數。CMD 指令就是用於指定默認的容器主進程的啓動命令的。在運行時能夠指定新的命令來替代鏡像設置中的這個默認命令,好比,ubuntu 鏡像默認的 CMD 是 /bin/bash,若是咱們直接 docker run -it ubuntu 的話,會直接進入 bash。咱們也能夠在運行時指定運行別的命令,如 docker run -it ubuntu cat /etc/os-release。這就是用 cat /etc/os-release 命令替換了默認的 /bin/bash 命令了,輸出了系統版本信息。linux
在指令格式上,通常推薦使用 exec 格式,這類格式在解析時會被解析爲 JSON 數組,所以必定要使用雙引號 ",而不要使用單引號。若是使用 shell 格式的話,實際的命令會被包裝爲 sh -c 的參數的形式進行執行。好比:nginx
CMD echo $HOME 在實際執行中,會將其變動爲: CMD [ "sh", "-c", "echo $HOME" ]
這就是爲何咱們可使用環境變量的緣由,由於這些環境變量會被 shell 進行解析處理。提到 CMD 就不得不提容器中應用在前臺執行和後臺執行的問題。這是初學者常出現的一個混淆。web
Docker 不是虛擬機,容器中的應用都應該之前臺執行,而不是像虛擬機、物理機裏面那樣,用 upstart/systemd 去啓動後臺服務,容器內沒有後臺服務的概念。一些常會錯誤地將 CMD 寫爲:docker
CMD service nginx start
發現容器執行後就當即退出了。甚至在容器內去使用 systemctl 命令結果卻發現根本執行不了。這就是由於沒明白臺、後臺的概念,沒有區分容器和虛擬機的差別,依舊在以傳統虛擬機的角度去理解容器。對於容器而言,其啓動程序就是容器應用進程,容器就是爲了主進程而存在的,主進程退出,容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從而退出,其它輔助進程不是它須要關心的東西。而使用 service nginx start 命令,則是但願 upstart 來之後臺守護進程形式啓動 nginx 服務。而剛纔說了 CMD service nginx start 會被理解爲 CMD [ "sh", "-c", "service nginx start"],所以主進程其實是 sh。那麼當 service nginx start 命令結束後,sh 也就結束了,sh 做爲主進程退出了,天然就會令容器退出。
正確的作法是直接執行 nginx 可執行文件,而且要求之前臺形式運行。好比:shell
CMD ["nginx", "-g", "daemon off;"]
格式爲: EXPOSE <port> [<port>.....] 列如:npm
EXPOSE 22 80 8443
上述示例,申明docker應用服務須要暴露的端口,同時能夠在容器啓動的時能夠經過-P使容器主機隨機分配一個端口給指定的端口,使用-p能夠具體指定那個端口映射。json
要將 EXPOSE 和在運行時使用 -p <宿主端口>:<容器端口> 區分開來。-p,是映射宿主端口和容器端口,換句話說,就是將容器的對應端口服務公開給外界訪問,而 EXPOSE 僅僅是聲明容器打算使用什麼端口而已,並不會自動在宿主進行端口映射。
ENTRYPOINT 的格式和 RUN 指令格式同樣,分爲 exec 格式和 shell 格式。
ENTRYPOINT 的目的和 CMD 同樣,都是在指定容器啓動程序及參數。ENTRYPOINT 在運行時也能夠替代,不過比 CMD 要略顯繁瑣,須要經過 docker run 的參數 --entrypoint 來指定。當指定了 ENTRYPOINT 後,CMD 的含義就發生了改變,再也不是直接的運行其命令,而是將 CMD 的內容做爲參數傳給 ENTRYPOINT 指令,即:
<ENTRYPOINT> "<CMD>"
有了 CMD 後,爲啥還須要ENTRYPOINT,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以下示例所示:假設須要一個得知本身當前公網 IP 的鏡像,那麼能夠先用 CMD 來實現:
FROM ubuntu:16.04 RUN apt-get update \ && apt-get install -y curl \ && rm -rf /var/lib/apt/lists/* CMD [ "curl", "-s", "http://ip.cn" ]
使用 docker build -t myip . 來構建鏡像的話,若是須要查詢當前公網 IP,只須要執行:
$ docker run myip 當前 IP:61.148.226.66 來自:北京市 聯通
若是命令須要添加參數,好比從上面的 CMD 中能夠看到實質的命令是 curl,那麼若是咱們但願顯示 HTTP 頭信息,就須要加上 -i 參數。那麼能夠直接加 -i 參數給 docker run myip 麼?
$ docker run myip -i docker: Error response from daemon: invalid header field value "oci runtime error: container_linux.go:247: starting container process caused \"exec: \\\"-i\\\": executable file not found in $PATH\"\n".
能夠看到可執行文件找不到的報錯,executable file not found。以前說過,跟在鏡像名後面的是 command,運行時會替換 CMD 的默認值。所以這裏的 -i 替換了原來的 CMD,而不是添加在原來的 curl -s http://ip.cn 後面。而 -i 根本不是命令,因此天然找不到。那麼若是加入 -i 這參數,就必須從新完整的輸入這個命令:
$ docker run myip curl -s http://ip.cn -i
這顯然不是很好的解決方案,而使用 ENTRYPOINT 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如今用 ENTRYPOINT 來實現這個鏡像:
FROM ubuntu:16.04 RUN apt-get update \ && apt-get install -y curl \ && rm -rf /var/lib/apt/lists/* ENTRYPOINT [ "curl", "-s", "http://ip.cn" ]
嘗試直接使用 docker run myip -i:
$ docker run myip 當前 IP:61.148.226.66 來自:北京市 聯通 $ docker run myip -i HTTP/1.1 200 OK Server: nginx/1.8.0 Date: Tue, 22 Nov 2016 05:12:40 GMT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Vary: Accept-Encoding X-Powered-By: PHP/5.6.24-1~dotdeb+7.1 X-Cache: MISS from cache-2 X-Cache-Lookup: MISS from cache-2:80 X-Cache: MISS from proxy-2_6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Via: 1.1 cache-2:80, 1.1 proxy-2_6:8006 Connection: keep-alive 當前 IP:61.148.226.66 來自:北京市 聯通
能夠看到,此次成功了。這是由於當存在 ENTRYPOINT 後,CMD 的內容將會做爲參數傳給 ENTRYPOINT,而這裏 -i 就是新的 CMD,所以會做爲參數傳給 curl,從而達到了預期的結果。
格式:
HEALTHCHECK [選項] CMD <命令>:設置檢查容器健康情況的命令 HEALTHCHECK NONE:若是基礎鏡像有健康檢查指令,使用這行能夠屏蔽掉其健康檢查指令
HEALTHCHECK 指令是告訴 Docker 應該如何進行判斷容器的狀態是否正常,這是 Docker 1.12 引入的新指令。在沒有 HEALTHCHECK 指令前,Docker 引擎只能夠經過容器內主進程是否退出來判斷容器是否狀態異常。不少狀況下這沒問題,可是若是程序進入死鎖狀態,或者死循環狀態,應用進程並不退出,可是該容器已經沒法提供服務了。在 1.12 之前,Docker 不會檢測到容器的這種狀態,從而不會從新調度,致使可能會有部分容器已經沒法提供服務了卻還在接受用戶請求。而自 1.12 以後,Docker 提供了健康檢查指令,經過該指令指定一行命令,用這行命令來判斷容器主進程的服務狀態是否還正常,從而比較真實的反應容器實際狀態。當在一個鏡像指定了 HEALTHCHECK 指令後,用其啓動容器,初始狀態會爲 starting,在 HEALTHCHECK 指令檢查成功後變爲 healthy,若是連續必定次數失敗,則會變爲 unhealthy。HEALTHCHECK 支持下列選項:
--interval=<間隔>:兩次健康檢查的間隔,默認爲 30 秒; --timeout=<時長>:健康檢查命令運行超時時間,若是超過這個時間,本次健康檢查就被視爲失敗,默認 30 秒; --retries=<次數>:當連續失敗指定次數後,則將容器狀態視爲 unhealthy,默認 3 次。 和 CMD, ENTRYPOINT 同樣,HEALTHCHECK 只能夠出現一次,若是寫了多個,只有最後一個生效。
在 HEALTHCHECK [選項] CMD 後面的命令,格式和 ENTRYPOINT 同樣,分爲 shell 格式,和 exec 格式。命令的返回值決定了該次健康檢查的成功與否:0:成功;1:失敗;2:保留,不要使用這個值。
假設咱們有個鏡像是個最簡單的 Web 服務,咱們但願增長健康檢查來判斷其 Web 服務是否在正常工做,咱們能夠用 curl 來幫助判斷,其 Dockerfile 的 HEALTHCHECK 能夠這麼寫:
FROM nginx RUN apt-get update && apt-get install -y curl && rm -rf /var/lib/apt/lists/* HEALTHCHECK --interval=5s --timeout=3s \ CMD curl -fs http://localhost/ || exit 1
這裏咱們設置了每 5 秒檢查一次(這裏爲了試驗因此間隔很是短,實際應該相對較長),若是健康檢查命令超過 3 秒沒響應就視爲失敗,而且使用 curl -fs http://localhost/ || exit 1 做爲健康檢查命令。使用 docker build 來構建這個鏡像:
$ docker build -t myweb:v1 .
構建好了後,咱們啓動一個容器:
$ docker run -d --name web -p 80:80 myweb:v1
當運行該鏡像後,能夠經過 docker container ls 看到最初的狀態爲 (health: starting):
$ docker container ls CONTAINER ID IMAGE COMMAND CREATED STATUS PORTS NAMES 03e28eb00bd0 myweb:v1 "nginx -g 'daemon off" 3 seconds ago Up 2 seconds (health: starting) 80/tcp, 443/tcp web
在等待幾秒鐘後,再次 docker container ls,就會看到健康狀態變化爲了 (healthy):
$ docker container ls CONTAINER ID IMAGE COMMAND CREATED STATUS PORTS NAMES 03e28eb00bd0 myweb:v1 "nginx -g 'daemon off" 18 seconds ago Up 16 seconds (healthy) 80/tcp, 443/tcp web
若是健康檢查連續失敗超過了重試次數,狀態就會變爲 (unhealthy)。爲了幫助排障,健康檢查命令的輸出(包括 stdout 以及 stderr)都會被存儲於健康狀態裏,能夠用 docker inspect 來查看。
$ docker inspect --format '{{json .State.Health}}' web | python -m json.tool { "FailingStreak": 0, "Log": [ { "End": "2016-11-25T14:35:37.940957051Z", "ExitCode": 0, "Output": "<!DOCTYPE html>\n<html>\n<head>\n<title>Welcome to nginx!</title>\n<style>\n body {\n width: 35em;\n margin: 0 auto;\n font-family: Tahoma, Verdana, Arial, sans-serif;\n }\n</style>\n</head>\n<body>\n<h1>Welcome to nginx!</h1>\n<p>If you see this page, the nginx web server is successfully installed and\nworking. Further configuration is required.</p>\n\n<p>For online documentation and support please refer to\n<a href=\"http://nginx.org/\">nginx.org</a>.<br/>\nCommercial support is available at\n<a href=\"http://nginx.com/\">nginx.com</a>.</p>\n\n<p><em>Thank you for using nginx.</em></p>\n</body>\n</html>\n", "Start": "2016-11-25T14:35:37.780192565Z" } ], "Status": "healthy" }
格式:ONBUILD <其它指令>。
ONBUILD 是一個特殊的指令,它後面跟的是其它指令,好比 RUN, COPY 等,而這些指令,在當前鏡像構建時並不會被執行。只有當以當前鏡像爲基礎鏡像,去構建下一級鏡像的時候纔會被執行。Dockerfile 中的其它指令都是爲了定製當前鏡像而準備的,惟有 ONBUILD 是爲了幫助別人定製本身而準備的。假設咱們要製做 Node.js 所寫的應用的鏡像。咱們都知道 Node.js 使用 npm 進行包管理,全部依賴、配置、啓動信息等會放到 package.json 文件裏。在拿到程序代碼後,須要先進行 npm install 才能夠得到全部須要的依賴。而後就能夠經過 npm start 來啓動應用。所以,通常來講會這樣寫 Dockerfile:
FROM node:slim RUN mkdir /app WORKDIR /app COPY ./package.json /app RUN [ "npm", "install" ] COPY . /app/ CMD [ "npm", "start" ]
把這個 Dockerfile 放到 Node.js 項目的根目錄,構建好鏡像後,就能夠直接拿來啓動容器運行。可是若是咱們還有第二個 Node.js 項目也差很少呢?好吧,那就再把這個 Dockerfile 複製到第二個項目裏。那若是有第三個項目呢?再複製麼?文件的副本越多,版本控制就越困難,讓咱們繼續看這樣的場景維護的問題。
若是第一個 Node.js 項目在開發過程當中,發現這個 Dockerfile 裏存在問題,好比敲錯字了、或者須要安裝額外的包,而後開發人員修復了這個 Dockerfile,再次構建,問題解決。第一個項目沒問題了,可是第二個項目呢?雖然最初 Dockerfile 是複製、粘貼自第一個項目的,可是並不會由於第一個項目修復了他們的 Dockerfile,而第二個項目的 Dockerfile 就會被自動修復。那麼咱們可不能夠作一個基礎鏡像,而後各個項目使用這個基礎鏡像呢?這樣基礎鏡像更新,各個項目不用同步 Dockerfile 的變化,從新構建後就繼承了基礎鏡像的更新?好吧,能夠,讓咱們看看這樣的結果。那麼上面的這個 Dockerfile 就會變爲:
FROM node:slim RUN mkdir /app WORKDIR /app CMD [ "npm", "start" ]
這裏咱們把項目相關的構建指令拿出來,放到子項目裏去。假設這個基礎鏡像的名字爲 my-node 的話,各個項目內的本身的 Dockerfile 就變爲:
FROM my-node COPY ./package.json /app RUN [ "npm", "install" ] COPY . /app/
基礎鏡像變化後,各個項目都用這個 Dockerfile 從新構建鏡像,會繼承基礎鏡像的更新,那麼,問題解決了麼?沒有。準確說,只解決了一半。若是這個 Dockerfile 裏面有些東西須要調整呢?好比 npm install 都須要加一些參數,那怎麼辦?這一行 RUN 是不可能放入基礎鏡像的,由於涉及到了當前項目的 ./package.json,難道又要一個個修改麼?因此說,這樣製做基礎鏡像,只解決了原來的 Dockerfile 的前4條指令的變化問題,然後面三條指令的變化則徹底沒辦法處理。ONBUILD 能夠解決這個問題。讓咱們用 ONBUILD 從新寫一下基礎鏡像的 Dockerfile:
FROM node:slim RUN mkdir /app WORKDIR /app ONBUILD COPY ./package.json /app ONBUILD RUN [ "npm", "install" ] ONBUILD COPY . /app/ CMD [ "npm", "start" ]
此次咱們回到原始的 Dockerfile,可是此次將項目相關的指令加上 ONBUILD,這樣在構建基礎鏡像的時候,這三行並不會被執行。而後各個項目的 Dockerfile 就變成了簡單地:
FROM my-node
是的,只有這麼一行。當在各個項目目錄中,用這個只有一行的 Dockerfile 構建鏡像時,以前基礎鏡像的那三行 ONBUILD 就會開始執行,成功的將當前項目的代碼複製進鏡像、而且針對本項目執行 npm install,生成應用鏡像。
格式:ARG <參數名>[=<默認值>]
構建參數和 ENV 的效果同樣,都是設置環境變量。所不一樣的是,ARG 所設置的構建環境的環境變量,在未來容器運行時是不會存在這些環境變量的。可是不要所以就使用 ARG 保存密碼之類的信息,由於 docker history 仍是能夠看到全部值的。
Dockerfile 中的 ARG 指令是定義參數名稱,以及定義其默認值。該默認值能夠在構建命令 docker build 中用 --build-arg <參數名>=<值> 來覆蓋。在 1.13 以前的版本,要求 --build-arg 中的參數名,必須在 Dockerfile 中用 ARG 定義過了,換句話說,就是 --build-arg 指定的參數,必須在 Dockerfile 中使用了。若是對應參數沒有被使用,則會報錯退出構建。從 1.13 開始,這種嚴格的限制被放開,再也不報錯退出,而是顯示警告信息,並繼續構建。這對於使用 CI 系統,用一樣的構建流程構建不一樣的 Dockerfile 的時候比較有幫助,避免構建命令必須根據每一個 Dockerfile 的內容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