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位新同窗的自我介紹,看完後讓人沉思,有多少人也跟他同樣,不是不想努力,而是一直找不到方向,只能在底層兜兜轉轉消磨殆盡美好青春年華。程序員
他叫車融,在深圳工做,我去深圳分校時,他正好去諮詢,他跟我聊過不少,感受是個頗有想法的人,今天看完他寫的這個東西,感受有些沉重,但人生的路, 每一步都算數,過往的錯配才讓咱們意識到 有規劃的人生是多麼重要。 咱們老男孩和路飛學城,承載着一羣有志向的人改變命運的但願和期待,必定要努力作好,不忘初心,不要被短時間利益誘惑,要對得起這份信任。面試
————————————————————————如下爲他的正文——————————————————網絡
你們好,我是一位來自東北的29歲老男孩,現居深圳。說實話,在這個年紀選擇轉行確實是下了很大決心,由於橫向去看一下同齡的同窗,大多都已成家,且決意在本行業中一直作下去,人生基本定型穩定。都說20-30歲是人的黃金年齡段,由於在這個年齡段會有美好的校園青春,也會經歷初涉社會的迷茫,會有獨自在異鄉生活的經歷,也會積累各類各樣的工做經驗,最後在臨近30歲終於肯定本身願意奮鬥終生的事業,運氣好的話也會肯定那個陪伴本身餘生的人。這是絕大多數人的20-30歲的成長路徑,可是於我自身而言,我這10年可用「看似平坦正常,實則混沌迷茫「來歸納,即我一直在被時間推着裹挾着往前走,卻從未靜下心好好規劃本身的人生。
從未真正掌控本身的人生。ide
我這一代東北人(具體說是吉林省長春市),廣泛都是7歲上小學,正常初高中讀完高考是19歲上大學。我第一年由於貪玩,沒有考取理想學校,選擇復讀後在20歲那年考上了華南理工大學。我至今還記得,當初抱着高考志願指南選專業時候的場景,華工在吉林省總共錄取的人很少,但錄取分數並無高到變態(畢竟在吉林省知名度有限),我比較了一下歷年專業分數線,分數最高的建築專業我確定是不能報的,其餘的專業其實錄取線梯度不算大,我均可以去嘗試一下。可是那個年代,沒有什麼靠譜的職業諮詢平臺,也沒有知乎,985吧之類的論壇,我只能經過新浪教育,新浪高考這類門戶網站去看將來專業的預測,後來的事實證實,這些將來專業預測的文章都很是不靠譜,好比我清晰地記得十大就業難的專業中,法學,英語,計算機名列三甲,其分析的理由是中國只要是個大學就都有這三個專業,因此這些專業招生泡沫太大,之後人才供給必定大於需求,就業必定是困難的,這個基於「人才供需平衡」的理論乍一看還挺有道理,因此我就順着看這位專家對於十大前景好專業的分析,我清晰地記得有環保類的專業,當時的分析說國家一直大力發展製造業,對於環境污染很是嚴重,因此將來必定會重視環境治理,會催生環保產業蓬勃發展,將來人才缺口巨大。我當時以爲這篇文章寫的太好了,就報了環境科學這個專業,被錄取後還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中。可是進入大學校園後,與師兄師姐各類有了接觸後,發現這個專業的平均薪酬並不高,尤爲是本科畢業出去找工做,所以不少人選擇讀研再去就業。我在大三時決定跨考經濟類的研究生,因此那時上專業課或者選修課時都會啃各類目標院校的參考教材,當時以爲準備得挺充分的,可是最終仍是由於志願錄取線太高未能錄取。24歲那年,我只能灰溜溜地回了老家,在父母幫忙下進了一個市政工程設計院,不過當時是沒有編制的,由於進那個單位必需要有研究生學歷,因此就邊工做邊準備考研,在2014年考上了哈工程的研究生。讀研期間收穫可用一句話歸納,談了一段戀愛,發了一篇專業Top SCI,收穫了自學--實踐的方法。關於自學這一起的收穫,我能夠簡單展開說說,由於半脫產備考的緣由,我第二次考研也算失利了,我第一志願是哈工大的市政工程專業,可是最後總分過了錄取線,專業課單科沒有過線,因此無法進入複試,就調劑到哈工程讀化學專業了,至關於又被迫地轉了一次專業,在研一下學期正式入駐課題組後,我被分了一個具體的研究方向,能夠說我當時整個狀態都是懵逼的,由於咱們導師很忙,帶的學生又多,他不可能對很細節的一些東西對每一個學生去指導,只能大方向去把握咱們的研究進度,而那時我連怎麼搜英文文獻都不會,更別提如何找idea獨立進行科研創做了,當時學院好像還有不成文的規定,就是每一個碩士畢業生要發一篇SCI才能答辯,因此當時天天都慌得一B,感受什麼都不會,很怕畢不了業。還好課題組有不少師兄師姐,他們會教咱們最基本的一些入門操做,包括如何瞭解學術方向的全貌,如何追蹤動態之類的,後來我發現不少東西總問師兄師姐太麻煩了,畢竟他們平時也很忙,因此我就本身去百度,去小木蟲論壇本身搜索各類問題,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養成了一個習慣,能百度谷歌到的答案,毫不麻煩別人,這個習慣養成後,極大地提高了本身網絡搜索的能力,到後來我發現,不少人問的問題我之前就搜過,我就順嘴或者順手就幫人解決了,有的人以爲我懂得多,其實我也是一點一點本身去搜索--實踐--消化的,我以爲讀研期間這個算是我惟一的收穫,這會讓我後來與師兄師姐或者導師的交流更有效率,也更有質量。就這樣,靠着萬能的互聯網和線下的高質量交流,我從一個科研小白開始,啃文獻,找idea,動手作實驗,這個實踐過程也是被不斷優化的,好比我一開始讀SCI文章很慢,可能幾天才能讀一篇,後來就上小木蟲找了一些科研達人,還有科研不錯的師兄去討教經驗,我親身實踐後進步飛快,到最後一天都能高效讀八九篇文獻,雖然這段經歷對於我職業發展沒有太多幫助,可是這種互聯網+線下高質量提問+實踐+優化+進步的這套正反饋機制,讓我從新造成了對自學的理解,也從新樹立了步入新領域的一個信心,以爲其實沒有什麼太難的,只要方法對,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就算從零入門,也必定會有不少收穫。一轉眼,研究生也畢業了,面臨找工做,當時有兩個選擇,一個就是回老家進原來那個單位循序漸進過日子,再一個就是去外地闖一闖。我後來綜合多方意見,仍是選擇南下深圳去闖一闖試一試,正好當時的女朋友也拿到了深研院的博士offer。在2017年4月,我畢業拎着大包小包去到了深圳中興報到,正式開啓了職場生涯。由於我放棄了專業方向的擇業,因此在中興作的是業務工做,具體的話就是作供應鏈中心某一個物料的採購業務。這份工做能夠說雖簡單但很是熬人,辛苦,簡單的話就是說幾乎沒有任何技術門檻,因此後來咱們私下也常常議論爲何這麼個崗位還非要招研究生,真的是很浪費,辛苦的話就是你天天要打好多電話,要跟公司的計劃部不斷彙報交期,跟各類供應商去催貨,對於新項目還要跟研發的同事和供應商的項目經理不斷溝通什麼時候能量產,總之就是很是忙,天天要發幾百封郵件,一個月通話要2000多分鐘。當時天天忙得連軸轉,只有在臨睡的時候纔有機會想一想這份工做到底有什麼意義,作3年和作5年會有多大區別,我真的喜歡或勝任這份工做嗎等等,不少問題沒有深想的時候,就累得直接睡過去了,次日又急急忙忙起牀趕地鐵,周而復始,被忙碌的工做和生活推着走,戰略上是懶惰迷茫的,戰術上卻是異常勤奮忙碌,因此實際的收穫其實頗有限。除了職業方面的挫敗感,當時感情方面也出了問題,我沒能很好地在我的生活,工做和愛情方面處理好吧,致使最終這段感情也是無疾而終,正好在她開學的時候,咱們也正式分手了。在分手以後,工做依然是忙碌的,去年的十月份,十一月份,由於供應商交不上的貨太多,還專門出差去東莞,一住就是一個星期,每天去現場盯着生產,出貨,我當時也有一個感覺,如今中國作製造業真的太難了,從經理到一線工人,每一個人都很辛苦,可是每一個人都抱怨賺不到太多錢,這種勞動密集型的工廠也許將來都會被無人自動化車間取代吧。就這樣斷斷續續幹到了今年的四月份,我終於決定辭職了,由於深感這份工做附加值真的太有限,又很是忙,致使我沒有時間去思考將來,我很怕這幾年就這樣稀裏糊塗地忙過去了,因此跟領導提請辭職,想換一份工做。辭職流程走完後,先歇了三四天,狠狠地睡了兩天覺,由於這份工做給我帶來了太多疲憊,頻繁的出差駐廠,手機24小時開機待命,半夜協調收貨催貨,這些對採購來講都是屢見不鮮。在短暫的休養生息事後,我開始頻繁地投遞簡歷,包括環境方向,化學方向的小公司,大公司,銷售崗位,研發崗位,投了不少簡歷,也面試了幾家,可是給的起薪都過低了,無奈只能放棄。後來爲了平衡收支,就倉促地選擇了一份外貿的工做,由於收入差很少,可是至少不用接觸各類化學藥劑傷身體,就先簽了。從5月4日到入職新公司到如今,由於新工做的強度遠不如第一份,因此我有不少時間去覆盤20歲至今的9年,覆盤就分三部曲,作錯了什麼,作對了什麼,將來該怎麼作。過去9年坦白講,作對的事情很少,極少,惟一作對的就是離開了東北老家,由於能夠預見的一件事是,將來中國必定是區域發展極不平衡的格局,加重的馬太效應會讓本就發達的省份、地區愈來愈發達,包括人才的規模彙集,資本的規模彙集,這些都會讓本就發達的地區經濟不斷髮展,而後帶動輻射周邊地區,而個人家鄉東北,卻存在一個無解的困局,人才方面留不住本地人,引不進外地人,資本更是,「投資不過山海關」「關門打狗」等負面形象早已傳遍全國,所以東北註定是一座孤島,會被這個時代拋棄。說到作錯的事,就是看得不夠遠,讀研,第一份工做的選擇過於循序漸進,致使荒廢了挺多很多時間,年紀一把工做經驗卻零星跳躍,固然了,也挺對不起當初追隨我來深圳的前女朋友,沒有好好維繫這段感情。函數
覆盤了這九年的得失,接下來就是要考慮將來怎麼作了,由於留給我選擇的時間和空間並很少了,咱們都知道一句話,選擇大於努力,行業勢能和行業紅利能夠決定一我的將來的成長曲線,咱們確定要選擇曲線導數儘量大的行業,通過較爲仔細的思考和查閱各類資料,我決意果斷忽略沉沒成本(大學,研究生期間的專業培養,過往工做經驗),高齡轉行作程序員。在決定轉行後,接下來面臨的就是學哪門語言(C++,Python,仍是Java?),學習途徑(自學or報班?),在多長的學習時間才能達到一個勝任工做的水平?首先是語言的選擇,關於這方面我也是搜了很多信息,綜合比較後決定選擇Python,緣由主要是Python對於轉行人士來講,是相對友好易學的語言,尤爲與C++這種編譯類語言相比;其次,Python在科學運算,例如函數調用方面支持很是好,所以在人工智能諸多領域,它都有普遍的應用空間;另外,Python支持多種操做系統,兼容性很是好,且隨着CPU運算速度的不斷更新,其運行效率相比編譯類語言較低的劣勢也會被不斷彌補,所以Python必定是屬於將來的高級語言;肯定了學習語言,那麼下面就是選擇如何去學了,我綜合自身實際狀況,決定仍是選擇報培訓班去學習,雖然如今免費的公開課,學習資料不少,可是於我而言時間緊迫,且這方面的培訓已經很是正規,產業化,我應該用錢去換時間,經過一個系統化的,科學的培訓儘快轉行,若是能儘快成功轉行,那培訓成本並不算高,由於錢能夠賺,可是時間一去不返,早點入行意味着早日積累工做經驗,身價也能早日進入成長模式;在綜合比較各類機構後,我決定選擇路飛學城的網絡課程,由於我天天除了工做外有不少業餘時間,我能夠有固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學習,其次就是導師1V1跟蹤這種模式吸引了我,我以爲這會讓我保持一個良好的學習態度,且獲得比較好的答疑反饋,還有一層緣分就是路飛學城的線下班地點就在我住處附近,我曾有幸跟創始人Alex親密交流,我以爲他們是一個充滿熱情,專業且真誠的團隊,他們也很是理解個人處境,對於個人一些隱憂和疑問都給予了鼓勵和解惑,也是讓我對轉行充滿了信心。我其實深知一句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我的」,我下決心把這個培訓機構當作一個入門平臺,就像讀研時期培養的那個正反饋同樣,只不過此次的路徑變成了:視頻課的知識攝入+動手實踐寫代碼+遇到問題儘可能思考或儘量地去Stack Overflow搜索答案+高質量地與導師互動+每日學習心得(代碼經驗)的固化(博客形式),我接下來要作的就是逐漸創建這個反饋,而後強化反饋的每一個組成部分,在這樣的自學方式下,我有信心在經過培訓後找到一份合適的工做,成功轉行。最後說句雞湯吧,當我糾結因而否高齡轉行時,腦海中浮現出電影《盜夢空間》的一句經典臺詞:So do you want to take a leap of faith or become an old man, filled with regret, waiting to die alone? 爲了幾十年後的本身不成爲那個充滿悔恨,碌碌無爲的老人,我決心改變,我也知道這條路我並非踽踽獨行,由於有老師背後的支持,有學員們的陪伴,固然還有那顆堅決不服老的心。我期待這段學習之旅,也更期待將來的精彩。學習
————————————————END——————————————優化
我問他,能不能引用到個人blog上, 網站
他說等學完後,轉行成功,還會再寫一篇,好樣的,祝他6個月後轉行成功。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