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程序員
當你看到前任寫成一團毛球的代碼塊;新增幾行代碼需先捋半天邏輯的超級大函數;好不容易在迷宮裏找到方向,當心翼翼地添加上新代碼,卻將別的調用系統給弄垮時;還有運行緩慢的老系統……函數
此時程序員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忍,要麼重構。佈局
忍是有極限的,重構的「三次法則」表示:程序員第一次看到亂代碼能夠繞過去,先將手上的代碼堆好;第二次再碰上這塊,內心雖反感但再一次勉強繞過;第三次確定忍不住動手。性能
如下的場景是否是很熟悉:測試
測試:這麼小的功能,你爲何改動300多個文件?優化
開發:嘿嘿嘿,我順便將老代碼挪了地方。設計
測試:你知道這給我增長多少測試工做量嗎?那些我都得迴歸一遍。cdn
開發:不用測試,沒有風險的,我就整理下代碼。blog
測試:你上次也這麼說,結果偷偷改了某接口,影響到下游系統。還有那次啊你……接口
產品:你又在弄重構?我這還有一大堆需求沒人開發。
開發:我這的重構系統也很是重要的。
產品:哪裏重要了?你浪費這麼多人力重構,用戶也看不出來系統有什麼變化,搞很差還弄壞老功能。求求你別重構了。
開發:我……
雖然重構不被其餘角色承認,但你的程序員同事會理解和感謝你的,重構是優化代碼設計,使代碼可讀性更強。
只是重構是個大坑,不當心就掉坑裏。
Part.2
「等重構完這個系統,我就提離職。」龍哥說。
因爲核心系統初期設計不當,權責界限模糊,只要沾點邊的代碼都往上堆,形成系統過於龐大,邏輯混亂,一出現問題,形成核心業務癱瘓。
過老過大過中心的系統像個不定時炸彈,吃過幾回虧後,業務組決定拔掉這隱患:將系統重構,按照業務處理邏輯拆分紅各功能單一的子系統,下降耦合度。
大夥把這事看成季度最重要的計劃來開展:熱火朝天的開會劃分系統,梳理代碼邏輯,安排測試,聲明注意事項。
各人領了任務後,開始埋頭苦幹起來。
可是重構系統像從一個大迷宮捋線路,捋的過程耗費巨大,並且極易遺漏。產品後來提的新需求直接在重構後的系統裏新增。開發團隊進入惡性循環:新增功能有的人在老系統分支改,有人在新的改,致使提交的代碼分支混亂,搭建過程緩慢,計劃的任務delay,最後測試人員發現不少遺漏點,又返工重構。
你們不斷埋頭地捋代碼,重構,測試,想百分百完美地完成任務,而忽略總體項目進度的把控。
上線時間從9月份推遲到12月份,再到年後,最終來年6月份系統才上線完成,耗時一年多。
每一個人被重構折磨得疲憊不已,還短期看不出來效果,可已經投入人力物力,你們只好硬着頭皮往下走。
後來你們已經想不起當初爲何要重構,到底要重構到什麼樣子,只想着這重構什麼時候到頭,何時才能解放。
從重構半年時開始有人離職,到上線時僅剩一個原項目組的產品,他說這項目終於結束,我也該走了。
Part.3
上面的重構沒有合理的項目規劃,還犯了重構的大忌:邊重構代碼邊新增功能,這樣至關於將原系統推翻重作,風險極大。
那麼該如何合理的安排重構呢?
1. 遵循「兩頂帽子」重構原則
在重構時,兩個不一樣的操做分開進行:重構代碼和新增功能。
先在不改變原系統功能的基礎上修改現有代碼的設計,這樣採用原有的測試方法能夠輕鬆地驗證這些修改的正確性。
再在已重構好的基礎上增長新功能,使得新功能與老功能合理解耦。
上述例子裏,業務組邊重構邊在上面新開發功能,給測試人員的壓力巨大,原有的測試方法全不適用,增長迴歸測試工做量。
2. 使用「小步快跑」的重構策略
重構避免使用「大布局」規劃項目進程,若是從整理需求、設計接口、開發聯調、測試上線,經歷幾個月的時間,若是其間有問題,整個團隊又得人仰馬翻地去調整方向,試錯成本太高。
「小布快跑」是讓咱們重構時只關注一個問題點,只解決這一個問題。小改動,小局部優化,耗時短,見效快。
這便須要咱們將重構看成一個習慣,融入在每一次代碼修改中。
3. 測試驅動開發
上文例子裏將代碼的質量保證全丟給測試人員,光是對整個系統接口的性能測試就耗費大半個月的時間,等測試人員將問題列表整理後又得從新改代碼,不單浪費時間,還可能引入大風險。
正確的重構姿式是將測試融入在每一次重構中,小步快跑,修改一塊代碼便自測這塊,等調通後再繼續往下走。重構有風險,開發測試兩手捉。
《重構》一書裏說道:任何一個傻瓜都能寫出計算機能夠理解的代碼,惟有寫出人類容易理解的代碼,纔是優秀的程序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