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Home鍵以後的iPhone會是什麼樣子?

如下內容由Mockplus團隊翻譯整理,僅供學習交流,Mockplus是更快更簡單的原型設計工具緩存

 

以前筆者推測新一代的iPhone不會再有「Home」鍵。果不其然,9月13日蘋果發佈會證明了筆者的觀點,iPhone X帶着傲嬌的「劉海」以全面屏的形式與世人見面。面對iPhone X的改變,對於許多人來講,他們可能會須要作出一些調適。app

有些人認爲,移除Home鍵以後多出來的空間,將會用於容納導覽界面、以及一個虛擬的Home按鈕。對於這一點,筆者有些想法;正好透過本文來探討一些其餘的可能性。less

從蘋果流出的一些代碼來看,如下所描述的一些設計可能不會成立;但既然是討論,那應該是沒什麼關係的。iphone

爲何要有Home鍵?工具

要討論設計問題,首先要學會問「正確的問題」。對大多數人來講,Home鍵的主要用途爲如下兩種:post

1.跳回系統頁面,以便啓動另一個App;學習

2.關閉當前使用的App。測試

固然,還有一些其餘依賴於Home鍵的功能,例如Siri語音助理;不過如今請容許我簡化一下,先假設這些其餘用途都已經找到替代方案。優化

一開始在iPad上測試iOS 11 beta的時候,最令我印象深入的是新的app切換界面。把手指從屏幕底部向上滑動,除了會像以前的iOS版本同樣呼出「控制中心」以外,如今還會出現顯示最經常使用App的Dock,以及App切換界面。動畫

 

iPad上新設計的App切換界面(iOS 11 Beta 5)

若是在這裏點一下毛玻璃背景的任意區域,就會自動返回主屏幕。我發現使用一段時間以後,本身對「按Home鍵」這個動做的需求逐漸變少。

有了屏幕上列出的「經常使用App」和「最近使用過的App」,彷佛已經足以應付大多數的操做需求、在各類App之間流暢切換;而上述的那種「關掉使用中的App」的操做,也再也不那麼常作了。

因此我猜測的是,這個用手指掃一下就能調出來的新界面,或許就是Apple用來取代Home鍵的祕密武器。

既然在iPad上是如此,那麼在iPhone上又是什麼樣的體驗呢?讓咱們來試試看。

基本概念

 

 

iPad上新版App切換界面在iPhone上可能的運做方式,大概就是這樣。如今,讓咱們把這段動畫分解成不一樣的片斷,再一一討論。

Dock

 

Dock到底是什麼呢?說到底其實就是「一級緩存」。

不管在macOS或新版的iPad系統上,屏幕底部的這一欄容納經常使用App圖標的空間都叫做「Dock」,在使用任何軟件時均可以調出來使用(即便在iPad上也沒必要先進入控制中心)。在這一欄的右邊若是有多餘空間,還能夠容納一些額外的經常使用程序。用電腦術語來講,Dock就是你頭腦的「一級緩存」。

App切換界面

 

App切換界面和系統控制中心,是你的「二級緩存」。若是把手指繼續往上滑動,就能夠看到做爲「二級緩存」的App切換界面。

我之因此這樣稱呼它,是由於它比Dock提供了更多的App選擇(但比主屏幕少)。在這裏,咱們能夠看到執行中的App暫時出如今這裏;重點在於:當咱們想要關閉一些執行中的App,直接到這裏操做就能夠了。

或許不少使用者不知道,當咱們在iOS中退出或關閉某個App的時候,其實並無把它真的關掉,而只是進入暫存狀態。這個概念與iPad的概念是基本一致的,除了iPhone版本會拉長比例的緣由,可能會顯示兩排目前執行中的App。

退出App切換界面

 

點按界面底部空白(模糊)的區域,如圖所示,就能夠離開App切換界面。

這個設計源自一個常見的反射:當使用者在頁面上找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會尋求一個離開頁面的方式。若是找不到直接的離開方式,就會處處點點看有什麼反應。雖然這樣的解釋有點過於簡化,但「過分簡化」總比「過分複雜化」來得容易理解。

這也正是目前iPad上的設計。爲了保留適當的「逃脫空間」,Dock不必定要一直出如今屏幕底部;但由於iPad屏幕夠大,因此Dock仍會顯示。我我的對於這個部分一直不是很滿意,應該還有優化的空間。

打開App

當咱們打開一個App以後,Dock就會自動消失,將所有的空間留給App使用;在新一代iPhone上,屏幕空間會比如今更大(iPhone X的發佈會證明確實如此)。仔細觀看上圖你或許會發現,Dock刻意稍延遲一點點時間才消失,這是爲了看成「屏幕下方藏有App切換功能」的提示。這個設計是否合理或許多餘,還沒有可知。

如今,讓咱們來討論一下問題和優勢。

 

 

 

 

問題

在許多人看來,可發現性(英文稱爲「Discoverability」)跟只要兩步返回主屏幕同樣,都仍然是iPhone界面設計上必須考量的問題。在實際使用iOS測試版一段時間以後,我的認爲已經至關流暢了,但必須認可的是,看到它第一眼時並不能使人信服。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如何使用本來依賴於Home鍵的功能?Touch ID極可能會被更好的認證方法所取代,好比高級的人臉識別。但其餘輔助操做,好比Siri語音助理、截屏,以後會怎麼作呢?

新的App輪播功能,由於比原來的小,因此效果並不比較好;而控制中心也沒有特別優點,由於須要額外的左右滑動。這些設計上的改變,都是簡化所帶來的結果。

上面提到的這些界面設計,或許會令一些期待屏幕底部出現「功能控制序列」、或是但願MacBook上的Touch Bar功能列出如今iPhone上的人士失望;然而,須要注意的是:iPhone自己就已是個Touch Bar了!

在iPhone上,app本來就已經能夠運用頁面底部的空間,而且提供一些相關功能(例如長按圖像以後跳出的選項);而屏幕底部拉出來的控制中心,也是個合理的設計。因此,本文中提出的一些設計建議,都屬於簡化層面,而不是增長更多功能。

優勢

首先,完全取消Home鍵是個設計妙招,比將它虛擬化是個更具跳躍性的進步。把它拿掉,能夠說是Apple對現階段手機設計的終極革命。

若是採用目前大衆化的解決方式,將Home鍵設定爲疊在屏幕上的虛擬按鈕,又可能會衍生出新的問題:它和下層app畫面之間的顯示對好比何控制?是否會擋到下層app的界面?要作成能夠移動的嗎?

若是咱們連虛擬化按鈕都不作,就徹底消除了這些顧慮了。

在新版iOS上,畫面顯示的「關閉app」動做會更接近真實。由於,當咱們關掉app的時候,概念上並非像使用電腦軟件同樣的「退出」,而是將本來正在使用的app推到幕後,而新的畫面顯示的正是這個過程。

也就是說,新的動畫效果讓你看獲得、也感受獲得暫時不使用的app被推到幕後待機。

目前在個別app的操做界面上,新系統尚未太多的影響。因爲Apple目前尚未宣佈任何關於傳聞中「功能列」(相似MacBook Pro筆電上的Touch Bar)的信息,因此開發者應該還不太可能在這方面作什麼調整。也就是說,只要某個app被請出來到幕前執行,就可使用整個畫面。

在iPhone上,新系統在軟件層面並無變得更復雜,基本上跟在iPad上相去不遠、也不會有全新的界面機制;因此,iPhone和iPad之間仍然會保留至關高的共通性。

使人驚訝的是,iPad的橫向畫面設計也很是適用於iPhone。在橫向畫面中,各類視覺元素並不會所有自動旋轉或從新排列,只有部分元素會視須要旋轉。

若是這樣不太容易理解,請參考一下目前iOS的相機操做界面;當你旋轉屏幕時,某些畫面元素會旋轉、某些不會,就是一樣的意思。

從排列上看來,新版控制中心的格狀排列,方便進行必要的項目旋轉。爲了保留操做的一致性,在使用橫向畫面時,還是用手指從底部往上掃來調出控制中心、Dock也仍會從底部往上出現。

 

另外,在橫向屏幕上,全部滾動方向是垂直的,而不是水平的;在右手拇指的位置也保留了退出用的空白點按區。

結語

以上都只是筆者的一些推測,iPad的iOS 11中新app切換功能或許比咱們想象的還要智能。同時,一樣的設計也可能會套用在iPhone上。只要針對這兩款硬件的特性再進行完美地微調,它將會成爲切換主屏幕和當前app之間的有效操做界面。

並且更重要的是,它的運做徹底不須要用到Home鍵。

筆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其實並不在於推測以後的使用界面會長什麼樣子,也不在於關切蘋果如何設計沒有Home鍵以後的iOS界面。我相信Apple推出的正式版界面會是好的,而外界許多熱心人士主動提出的模擬設計其實也很不錯。

原文做者:Fabrice Dubois

原文地址:https://medium.freecodecamp.org/homeless-iphone-20c154fabbf7

學習工具,但不受限於某種工具。Mockplus作原型,更快更簡單,如今下載Mockplus,免費體驗暢快的原型設計之旅。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