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個教學周和兩個考試周的時光已經去逝去了,暑期時光也過去一個多周了,這篇總結已經有些遲了。我看了其餘助教發佈的總結,雖自愧不如,猶豫着拖延着,但終究不可以讓本身逃避。趕在七月的尾巴根,作個收尾,讓這件學期的助教工做善始善終,作個交代。知恥然後勇。
主要工做總結:
代發博客做業4次;
三人分工做業評分4次;
我的項目四則運算自動測試程序編寫,代碼行800~900;
四人分工我的項目測試;
發佈成績博客1次;
團隊項目評分2次;
助教每週小結打卡17個周;
打卡值周兩週;
博客留言評論200+。
在前小半學期,主要是劉乾助教、索一奇助教和我三人合做分工評分、評論;後半學期主要是劉老師、劉乾助教和我一塊兒分工完成評分等課下工做,較前小半學期我參與的比重下降,客觀上是團隊項目相對而言工做量較小,主觀上也有我的積極性略有下降的緣由,感謝劉老師和劉乾助教的付出和包容。
作助教,我知道是機遇也是挑戰,對於教育進步但願有點助力的我,在大三下這個節骨眼,幾乎是堅決果斷地,我選擇了挑戰本身。但仍是有些自我感受良好和思考事情過於簡單化,因此過後反思到不少缺點和不足:
由於上過楊老師的課程,造成慣性思惟和思惟定勢,有些刻意模仿楊老師的風格和教學路線,東施效顰。我沒有注意到本科教學實際環境和自我定位,欠缺換位多向思考意識,致使和同窗們的交流過於硬板而不覺、不善觀察與改進。
和劉老師的交流也十分不到位,在工做中有種助教和老師同窗們的脫離感。沒有積極和老師同窗們達成共識,這門課要求嚴格、做業量一改從前得大、做業評分細緻嚴格,對同窗們的明示暗示和「預防針」不夠。在表現上不如其餘出色的助教積極主動熱情地深刻同窗,作些小調查等等,思考緣由改進。多是性格脾氣使然,在生活或者工做中都比較被動,是爲積極有效溝通能力不足。
對於《構建之法》「作中學」的教學觀點和書的思想理念理解不到位,思想不到位影響了交流和傳遞思想。另外,工程經驗和合做經驗也十分欠缺。知識就是力量。掌握的知識太少,沒法提出建設性的評論建議,有捉襟見肘之感,是爲知識儲備不足和學習主動性不足。
另外,雖然自知不要帶入我的情感,可是仍是會些小性子,也容易受環境影響和干擾。這是一種不成熟、不自信和不堅決的表現。
我這學期最大的收穫就是認識到本身的缺點和不足。
有一點我的比較滿意的收穫是,在周老師和楊老師的帶動下,我養成了健身跑步的習慣,算是堅持了大半學期。跑步讓我養成一個早睡早起的習慣、讓個人生活更加規律。生命在於運動,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面對更多不肯定的挑戰和壓力。
值得學習的楷模有不少:
在博客點評和做業評分的反饋以及總結上,對比助教楷模劉偉康,點評數量760+付出的努力,我相去甚遠:
總的來講,前幾周的博客每篇我都會至少瀏覽三遍,第一遍大體評分,第二遍總結問題,第三遍衡量是否能評選優秀博客。後期時間不足也勉強看完了兩遍。
我發現越是回覆積極的同窗,博客每每越寫越好,在此我想再次強調反饋過程對於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只有不斷地反饋,纔會得到持續的收穫和動力。而每每就是這種細微的動力,使你堅持到最後。
這學期咱們的我的項目評分出現了評分週期過長的狀況,沒能及時給出反饋,這十分影響課程的進度和同窗的行動力。因此助教的執行力必定要高,才能更好地輔助老師和幫助同窗。在點評上,要學習鄒老師、劉乾助教、鄭蕊助教利用碎片時間點評。對我而言,碎片化利用的效果和質量還有待增強,好比我本身不適合在碎片化時間進行博客點評。
在微信羣的生態建設中,也須要花些心思,對於「溜羣」,這學期周老師、鄒老師、劉乾學長,都可以很及時地在微信羣中提出一些問題讓同窗們思考和討論,並做對回答作出迴應。而我就提不出問題、引不出話題,有的問題也想不出很好的勇於公開發言的回覆。我想是由於我閱讀和知識儲備不夠、思考不夠致使。因此,在閱讀同窗博客的時候還應更加仔細和拓展學習一下,好比多看看技術博客和技術書或者知乎上好的回答和辯論等等。
助教在線答疑。咱們規定每週二晚20:00-22:00爲助教答疑時間,在此時間範圍內,同窗們能夠就本身存在的問題或者對本身得分的疑慮經過班級微信羣詢問助教團隊。除此以外,若是同窗們在課下有什麼疑問,也能夠經過班級微信羣詢問助教。
完成一次教學改進,實現一個美好的願望,老是須要多方面的相互協做與堅持。就像這個作中學的課程實踐,須要老師的責任感和決心,也須要同窗們的承認和支持,每一步的前進,都會遇到困難。
深感贊同,既要有美好的願望,也要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困難的決心。
還有一點認識: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助教不是制定規則的人,規則在《構建之法》中已經定好了,可是具體落實到班級應該是老師來修改和肯定規則,最終的強度力度仍是由老師把握。助教是規則的執行者,契約是「教練員」和「學員」簽定的。
這學期的助教經歷,讓個人見識和思想更加開闊,加深了對於教師、助教這一職業的理解,需時刻抱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態度。但願本身不斷進步、更加專業和規範。
最後:
感謝鄒欣老師,沒有鄒老師的長春之行與交流,就沒有我對於這門課程的意義和助教職責的深刻認識、思考和檢討。
感謝周筠老師,若是沒有周老師的選擇、鼓勵和支持,我不會成爲「構建之法」課程羣的助教之一,不會有機會接觸和認識其餘出色優秀的助教們。
感謝楊貴福老師,若是沒有楊老師,我不會有幸體驗「作中學」的「軟件工程」課程,不會認識周筠老師和鄒欣老師。
感謝任助教的主講老師劉志勇老師,若是沒有劉老師對這門課的選擇和堅持,我不會成爲本校內的助教。
感謝16級軟工的同窗們,沒有大家,我不會發現本身的缺點。也但願大家有所收穫、繼續進步,能將收穫和正能量傳遞給學弟學妹們。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朱熹說:「友直則聞其過,友諒則進於誠,友多聞則進於明。」加入「構建之法」課程羣,讓我感覺到彷彿結交不少不曾謀面的良師益友,這裏經常有思想的辯論和討論,是一種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