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繁榮的背後--解讀現代世界的經濟大增加
指標
- 衡量遠古時期繁榮程度的最佳指標之一就是計算城市人口的比例——城市化率。該比例越高,則社會越繁榮。
荷蘭
- 1421
- 1450年開始,歐洲的物價開始上漲
- 15世紀中期,當價格開始上升的時候,穀物的價格上升得最厲害。在中世紀時期,穀物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所以是缺少彈性的;牲畜、工業原料做物(如亞麻和木材)和工業品的彈性依次遞增;工業品是最具彈性的商品。換言之,當產品變得稀缺的時候,工業品價格的漲幅是最小的,穀物價格的漲幅是最大的。
- 15世紀後期,穀物價格飛速上漲,極大地提升了農地的價值。這又刺激了自羅馬時代以來一直默默無聞的土木工程技術的發展。剛剛得到自主權的荷蘭農民使用一種新型的風車,這種風車只須要轉動頂部(而不是整個裝置
- 1500年後,所謂的小冰期下降了全球氣溫,地球兩極的冰雪覆蓋面積擴大,致使海平面降低。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就緩解了荷蘭堤壩維護的負擔(在16世紀,荷蘭有14次遭海水淹沒的記錄)
- 16世紀中期,,荷蘭的貸方可以以4%~5%的利息率爲大型建設項目提供資金,而農民可以以稍高的利息率得到抵押貸款。(亞當·斯密所說的商業貸款利率爲3%和政府貸款利率爲2%的狀況發生在較晚的時期,而且即使是在那時候,這種說法也是有些誇張的。
- 1610~1640年,荷蘭的投資者在排水系統上的投入是驚人的,高達1000萬荷蘭盾,至關於國家財富至關大的一部分,遠遠高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投資數量。
- 1631年,荷蘭主要城市達成了一種自由貿易協定,運河的開鑿才得以蓬勃發展。因爲煤泥礦業的龐大運輸量只有經過船運才能下降成本,因此運河交通的發展與煤泥礦業聯繫緊密。當煤泥需求旺盛時,利潤豐厚,運河建設量猛增;當煤泥的價格降低時,經營運河的企業家便放棄運河項目,從而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損失。
- 到了17世紀中期17世紀中期,荷蘭的沿海區域,包括阿姆斯特丹、哈姆勒、萊頓、海牙、代夫特、鹿特丹、高達和烏得勒支,被稱爲狹長地帶。它們成了美國東北部走廊的原型,約容納了全國人口的1/3
- 1665年,荷蘭已經建設了將近400英里的運河,爲本國提供了世界上最完善的內運系統。
- 1700年,荷蘭人成了世界上最富裕的民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幾乎是其最接近的競爭者英國的兩倍。此外,荷蘭還擁有無與倫比的金融體系、運輸體系和城市基礎設施。儘管在這兩個世紀的快速發展過程當中,荷蘭一直爲生存而戰,首先是反對西班牙王國的獨立戰爭,隨後是與法國和英國的對抗,可是荷蘭卻擁有歐洲最美麗的城市風景。
- 公元1700年,34%的荷蘭人居住在城市,數量過萬,遠遠高於英國的13%、法國的9%和意大利的15%。
- 1730年,1730年,一種叫作蛀木水蝨的蚯蚓在海堤裏大量繁殖,人們不得不用極其昂貴的石料對海堤進行加固。
歡迎關注本站公眾號,獲取更多信息